立法禁止孩子獨處,發(fā)文加強孩子的勞動教育,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然而,“有辦法”還遠遠不夠,還要想辦法讓辦法的善意真正落地。關愛孩子,我們該做的還有很多。
禁止讓孩子獨處善意如何成為善治
南京市政府法制辦公布《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草案)》,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條例草案規(guī)定了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不得實施的五種行為,其中包括讓未滿六周歲或者基于生理原因需要特別照顧的未成年人獨處。(8月3日《人民日報》)
與看得見的家庭暴力相比,這種無意或有意讓孩子獨處,使之處于危險境地的行為,因其“隱形暴力”特征,處于事實上的法律邊緣地帶,不僅影響制度救濟力量的介入,對此的懲戒也陷入無法可依的尷尬。
通過具體的立法,將其拉回到法治軌道,既是對為人父母者監(jiān)護義務的法律厘定,也是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認定,于此而言,這是值得肯定的立法舉動。
不過,一個不得不提及的常識是——徒法不足以行。具體來說,最首要的問題便是明確性不足,比如何謂“需要特別照顧”?比如如何界定“獨處”?是否有時間或范圍上的明確?等等。
其次便是可行性問題?;趥鹘y(tǒng)觀念和現(xiàn)實的復雜性,這種立法的條件尚未成熟。一來這些問題大多屬于家庭“內(nèi)政”,很難實現(xiàn)無障礙執(zhí)法;二來很多情況下,讓孩子獨處并非本意,尤其是那些獨居的留守兒童,更是現(xiàn)實下的無奈,因此施以懲戒恐怕難有社會基礎。
此外根據(jù)草案,單獨居住的未滿十六周歲留守未成年人的父母拒絕履行監(jiān)護義務六個月以上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等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其監(jiān)護人資格。姑且不說這些救助保護機構會否有這樣的主動性,在安全問題頻見報端的大背景下,救助機構能否獲得信任,恐怕也是一個問題。
于此而言,要釋放“禁止讓孩子獨處”的法治善意,除了要在制度細節(jié)上有更細致的明確外,還需要在立法之外做很多的加法,只有形成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有成熟的立法基礎。 □高亞洲
讓學生熱愛勞動還需培厚社會土壤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負責人指出,當前,由于各種原因,中小學生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出現(xiàn)了一些學生不會勞動、輕視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xiàn)象。為此,教育部聯(lián)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印發(fā)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今日《新安晚報》A13版)
誠如斯言,近年來,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受到較大程度的削弱,現(xiàn)狀不容樂觀,家長也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只要學習好,什么都不用干,甚至于社會上的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的思想逐漸向?qū)W生蔓延,“出現(xiàn)了一些學生不會勞動、輕視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xiàn)象”。由此可見,從小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是多么重要。
但是,指望一紙意見,就能推動學生普遍熱愛勞動嗎?答案不言而喻。這不僅是因為,意見本身有一個推進落實的過程,更關鍵的在于,勞動觀念不僅僅是“教育”出來的。
在學校,勞動最光榮的概念都未必是普遍共識,不客氣地講,不少學校衙門氣十足,有些校領導官本位思想很重,身在這樣的環(huán)境,教師又如何理直氣壯地教育學生?
在社會,勞動最光榮更是面臨著無數(shù)的挑戰(zhàn)。很多時候,所謂的“成功”成了唯一追求,很多人信奉“關系主義”,謀求“快進模式”,不是老老實實做人、實實在在做事,而是拼關系和背景,走“捷徑”使“怪招”。
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如何指望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光榮?如果去問問他們未來的理想,得到的答案可能更讓成人驚詫。
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單靠勞動教育很難單兵突進。我們不否認教育的重要性,但學生對勞動的認識,不是孤立的,而會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在推進勞動教育的同時,更應該讓“勞動最光榮”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并且營造出良好的機制,讓勞動者有前途,更生活得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