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傳說,算是最早見諸冊籍的成功典范。為了治水除患,我國歷代相繼設置水官。而一位優(yōu)秀的水官,不僅通曉水性,精于業(yè)務,還要具有任勞任怨,忠于職守的本色。古往今來,無一例外。
大禹治水的傳說,算是最早見諸冊籍的成功典范。為了治水除患,我國歷代相繼設置水官。
《國語·魯語》載,冥某為夏朝水官,為防汛治水而殉職。從秦漢時期開始,先后設置都水使者、河堤謁者、大舟卿、都水臺、都水監(jiān)、都水司等官屬。明代設總河都御史,清代設河道總管,專司水政。
《管子·度地篇》:“除五害之說,以水為始……令習水者為吏?!碧岢鏊俦仨毻〞运浴?/p>
據(jù)《后漢書》載,東漢時有兩位精通業(yè)務的水官:王景、王吳。東漢明帝時,經(jīng)引薦,王景得到明帝劉莊的信任。奉命與王吳共修浚儀渠。他們采用墕流法,治理渠道,使黃河水不再為害。
西漢平帝以來,積五十余年,黃河、汴河的水利年久失修,水患肆虐,百姓怨聲載道。永平十二年(69年)四月,明帝遣王景、王吳治理汴渠,動用幾十萬士卒,從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至千乘(今山東利津)??冢L達一千多里,修渠筑堤。
次年夏天,治水工程完成。自此,黃河、汴河分流,河不侵汴,便利漕運。王景由是知名,以功三遷為侍御史。永平十五年(72年)封河堤謁者,主管河堤之事。
治水的成敗,固然與水官通曉水性,熟悉業(yè)務有關(guān),有時卻與其他原因分不開。
北宋哲宗趙煦時,水治分兩派:左相呂大防、殿中侍御史郭知章等人,力主引黃河水東流;右相范純?nèi)?、尚書右丞蘇轍等人,力主引黃河水北流。元祐元年(1086年),都水使者吳安持奉命引水東流。吳安持為英宗朝樞密使吳充之子、王安石之女婿。
引水東流工程浩大,偏又遇上水患兇險。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黃河水漲,堤防潰決,洪水泛濫。紹圣元年(1094年)七月,由于東流堤防未及修繕加固,水患頻仍,流民擁入京師。
朝廷諫官參劾吳安持,前后八年治水無尺寸之效。當時,也有人說了公道話:“大河自元豐(宋神宗年號)潰以來,東北兩流利害極大,頻年紛爭,國論不決,水官無所適從?!?/p>
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末,黃河泛濫,引水東流的治理宣告失敗。于是,朝廷追究罪責,“以明先帝引水北流之志”。最后,吳安持等人被貶黜邊遠之地,成為水治兩派紛爭的犧牲品。
明代著名的治水專家潘季馴,一生曾四次奉命總督治河,歷二十七年,治水功績顯著,仕途卻頗多周折。
第一次,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黃河決口,東注昭陽湖,運道淤塞百余里。右僉都御史潘季馴奉命總督河道,開挖新河。潘季馴后晉封為右副都御史,不久,因丁憂去職。
第二次,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黃河睢寧(今江蘇睢寧縣)決口。朝廷起用潘季馴,以原官職總督河道。次年,堵塞決口,治水工程竣工。潘季馴沿新開河渠,坐船勘查河道,被參劾罷官。
第三次,明神宗萬歷五年(1577年)冬,黃河崔鎮(zhèn)(今江蘇泗陽縣西北)決口,漕運破壞,大片農(nóng)田被淹沒。次年夏,潘季馴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奉命總督河漕。至萬歷八年(1580年),終于堵塞決口,暢通漕運,被淹的土地又變成良田。
萬歷十二年(1584年),潘季馴官至刑部尚書。因為代前首輔張居正的家屬求情,觸犯圣怒,被革職為民。
第四次,萬歷十六年(1588年),起用潘季馴為右都御史,總督河道兼理軍務。次年,黃河水暴漲,沖入夏鎮(zhèn)(今山東微山縣),毀壞田地房屋,不少居民溺亡。潘季馴總結(jié)經(jīng)驗,提倡“河道緊縮法”,主張“建堤束水,以水攻沙”。他獨創(chuàng)了“柳棍”法,用泥土、樹木、繩索捆成大圓柱體,用于河堤合攏和河水改道工程,成效顯著。
清代的水官中,還有一對“父子兵”。
嵇曾筠,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在其兵部侍郎、吏部尚書等任上,先后主持過一系列治水工程。史稱,嵇曾筠在官期間,視國事如家事,知人善任,恭慎廉明,治河尤著績。
其第三子嵇璜,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入仕后,侍隨其父巡行黃河,后主持多項治理黃淮的工程。史載,嵇璜每次巡河,不避艱險,身先屬吏。一次,他夜里聽說虞城(今河南虞城北)出現(xiàn)險情,立即連夜趕去。
天剛亮,雨雹交加,水情兇險,下埽岌岌欲崩,隨從人員驚慌失色,勸嵇璜暫退。他站立壩上,大聲叱道:“埽去我與俱去!”雨雹停罷,河堤終于無恙。
看來,一位優(yōu)秀的水官,不僅通曉水性,精于業(yè)務,還要具有任勞任怨,忠于職守的本色。古往今來,無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