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人生況味即人生的境況和情味.包括人的人生境遇和主觀感受、人生態(tài)度。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難盡。如果我們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坐看云起云落、花開花謝.也許就能獲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們能以這種心態(tài)來對待每一天.那么我們的每一天都會充滿陽光。
選文1
秋天的況味
林語堂
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fā)上抽煙,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松.一樣的自由.轉眼間藍煙變成縷縷的細絲,慢慢不見了,而霎時,心上的情緒也跟著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講那時的情緒,而只講那時的情緒的況味。待要再劃一根洋火,再點起那已點過三四次的雪茄時,卻因白灰已積得太多,點不著,乃輕輕地一彈,煙灰靜悄悄地落在銅爐上,其靜寂如同我此時用毛筆寫在紙上一樣,一點聲息也沒有。于是再點起來,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霧,香氣撲鼻,宛如偎紅倚翠溫香在抱的情調。于是想到煙,想到這煙一股溫煦的熱氣,想到室中繚繞暗淡的煙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并不是這樣的,使人聯(lián)想的是肅殺,是凄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確有另一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的氣象。有人以老氣橫秋罵人,可見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時中,我于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秋是代表成熟,對于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概,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凜冽蕭瑟氣態(tài),是最值得賞樂的。那時的溫和,如我煙上的紅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溫香罷了?;蛉缥娜斯P下驚人的格調,而漸趨純熟練達,宏毅堅實,其文讀來有深長意味。這就是莊子所謂“正得秋而萬寶成”的意義。在人生中最享樂的就是這一類的事。
大概凡是古老、純熟、熏黃、熟練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樣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fā)出的鍋中徐吟的聲調,或如一本用過二十年而尚未破爛的字典,或是一張用了半世的書桌,或如看見街上一塊熏黑了老氣橫秋的招牌,或是看見書法大家蒼勁雄深的筆跡,都令人有相同的快樂。人生在世如歲月之有四時,必須要經過這純熟時期,如女人發(fā)育健壘遭遇安順的,亦必有一時徐娘半老的風韻,為二八佳人所絕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鄧肯的佳句:“世人只會吟詠春天與戀愛,真無道理。須知秋天景色,更華麗,更恢宏,而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驚奇、瑰麗。我真可憐那些婦女識見褊狹,使她們錯過愛之秋天的宏大的贈賜?!比羿嚳险撸芍^識趣之人。
(選自《中華散文》,有刪改)
含英咀華
林語堂以對人生的體味來體味秋天,故他筆下的秋獨具一番寧靜深遠的況味。文章用詞精練,運用豐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闡釋對秋天新奇而獨特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一種寧靜深遠、雄奇宏大的秋天氣質。
思考練習
1.作者在文章開頭以香煙煙氣來寫秋天的意味,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根據文章的內容.概括作者筆下“秋天的意味”的具體內容。
3.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正得秋而萬寶成”這句話有什么含意?
4.請結合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簡要概括作者在感受秋天的況味時體會到的人生感悟。
選文2
夢
張潔
現在想起來,仿佛已是很遙遠的事情了。在很小的時候,我常夢見我在溜冰場上大顯神通,像陀螺般地旋轉,像流星般地飛馳,像燕子掠水般地滑翔。我也夢見過在海浪里嬉戲,躍上浪尖,縱入浪谷。其實我既不會滑冰也不會游泳,甚至連海也沒有見過,而且那個時侯連冰鞋也買不起一雙。我還夢見過我既是我自己又不是我自己,我是那樣的端莊嫵媚、儀態(tài)萬方,完全不像現實生活中那樣畏瑟、灰暗……在夢里,我扮演過許許多多在我醒時渴望著的美好角色.做出過許許多多畢竟是異想天開的事情。
前些日子,我夢見我重又回到少年時代生長過的地方。那山坳、那流水、那樹林,宛如我曾愛過的一樣??墒?,當張開雙臂,撲進那樹林里去的時候,我發(fā)現,我已經不認識它了。
林木都已長大,再也找不到兒時的痕跡。而那一棵樹呢?大概也早已被人砍伐。當然,誰也不會留心我曾在那上面刻過自己的名字。除了我自己,那名字對誰也沒有意義。我悵然地在那樹林里徘徊,用手掌撫摩著每一棵樹的樹干,懊悔著自己曾被那許多微不足道的理由所羈絆,而在這樣久的時間里,丟失了我曾愛過的這山坳、這流水、這樹林……我還能追捕回來這許多年里所丟失的歡樂嗎?
我喃喃地對那樹林低語:看看我,還認得我嗎?我是大雁??!原諒我過了這許多年才飛回來看你,盡管我已經沒有多少力氣,盡管我翅膀上那些曾經美麗的翎羽已經所剩無幾,可我畢竟帶著一顆從未忘懷的心回來了!
風兒刮起來了,所有的樹木全都搖曳著它們的枝丫。樹葉兒颯颯地響起來,我聽懂了它們的絮語:不,我們不認識你,你不是大雁,你不是她!她不是這樣長滿皺紋的,她的心上也不是這樣落滿塵埃的!
啊,歲月和生活就是這樣改變了它們和我,我們不再互相認識了。
我感到累極了。我能不累嗎?真的,我早已不是那頭蹦蹦跳跳的小山羊。于是,長嘆一聲,我躺在長滿野草的山坡上。
變幻的云朵,悠悠地從我的頭上飄過。我重又看見,在童年的幻覺中出現過的神話:駿馬拖著的彩車,飄飄欲仙的美女,富麗堂皇的宮殿……我的心突然變得甜蜜,在那云朵里,我好像看見了童年時代的自己。那曾是可愛的小姑娘,光著腳丫,吧嗒、吧嗒地向我跑來,戴著用毛筆勾畫的眼鏡,還有毛筆勾畫的皺紋和胡須,張開沒有門牙的嘴巴,嘎嘎地笑著,并且對我說:“你這傻老太婆,為什么要找我呢?我并沒有離開你,我一直住在你的心里。不然,你何以有一顆兒童的心呢?”
天吶!天吶!畢竟還有人認得我??!
她笑著.從我的身旁飛快地跑過,跳過小溪,跑進樹林里去。淺藍色的衣裙在樹干后面閃動著.留下了一路天真的笑聲。我緊緊地追趕著她,任憑樹枝抽打著我的臉頰,灌木叢刮破我的衣衫,可無論如何也追不上她。笑聲漸漸遠去了,樹林里重又恢復了沉寂,久已不見的、溫存的淚水涌上了我那干枯的雙眼。我哭了。我以為那不過是夢,可是等我醒來,我的枕頭卻真的濕了一片,我再也睡不著了。我在想,我曾有過許多虛妄的夢,但為什么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呢?我想追求的究竟又是什么呢?我忽然醒悟:我最想留住的,還是那顆永遠沒有長大、永遠沒有變老的心。只有它,才使我的心里永遠充滿了誠摯和熱愛:只有它,才使我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里,不止一千次地得到重生!
(選自《當代散文鑒賞》,有刪改)
含英咀華
文章以飄忽的夢為線索.抒發(fā)了作者滄桑多變、朱顏已改、鄉(xiāng)土難忘、童心猶在的情懷。作者采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使畫面與畫面之間是跳躍的:而細致的畫面描述使整個文章顯得形象鮮明,又富于節(jié)奏感。
思考練習
1.分析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
2.在作者筆下.“童年的夢”與“中年的夢”以及“夢中的夢”各有什么特點?
3.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有“啊,歲月和生活就是這樣改變了它們和我,我們不再互相認識了”的感嘆?
4.本文很注意語言色彩和情緒色彩的一致,試加以賞析。
選文3
賈平凹
讀王維的《山居秋瞑》時年齡還小,想象不來“松間明月”的高潔,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樣。母親說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風景畫,要我好好背,說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雖將詩句背得滾瓜爛熟,其意義依然不懂。
后來上了大學.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學友。再后來深入鄉(xiāng)村,那兒有田園,卻無松竹流泉:及至上華山、峨眉山,并且專在月夜聽泉,古剎聞鐘,乘江南漁舟,訪溪邊浣女,都為尋找王維《山居秋暝》的那種燦爛意境,都為了卻“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執(zhí)著情結。一段時間,于人世紛雜之中,自以為林泉在胸,甚至以漁樵野老自居,說和同事糾紛,勸解禍中難人。自以為心中有了王維,就了卻了人間煩惱,看透了紅塵紛爭;更自以為一壺清茶,便可笑談古今。
真正進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結婚、生子、住房、柴米油鹽,等等,才知道青年時代“明月松間照”式的“超脫”,只不過是少年時代“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浮雕和順延。真正對王維和他的詩的理解,是在經歷了無數生命的體驗和閱歷的堆積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沒有月輝。哲學家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靈秀?!表斏系乃稍?,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寵辱得失而拋卻自在?又何曾因風霜雨雪而易移萎縮?它們自我踏實,不變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閱歷,萬年的長久,也才有了詩人的神韻和學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訪過終南山翠華池邊那棵蒼松.也每年數次帶外地朋友去觀覽黃帝陵下的漢武帝手植柏,還常常攜著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邊盤桓……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過它們的骨干,三九冰凍裂過它們的樹皮,甚至它們還挨過野樵頑童的斧斫和毛蟲鳥雀的嚙啄,然而它們全都無言地忍受了,它們默默地自我修復、自我完善。到頭來,這風霜雨雪,這刀斫蟲雀,統(tǒng)統(tǒng)化作了其根下營養(yǎng)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盤。這是何等的氣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嚴和人格與金錢地位、功名利祿作交換,最終腰纏萬貫、飛黃騰達的小人的蠅營狗茍算得了什么?且讓他暫去得逞又怎樣!
王維實在是唐朝的愛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參悟得那么透徹,所謂窮極物理、形而上學于他實在是儲之心靈,口吐蓮花!坦誠、執(zhí)著、自識,使王維遠離了貪婪、附庸、嫉妒的裝飾,從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詩品頑強的生命力。誰又能說不呢?的確,“空山”是一種胸襟,“新雨”是一種態(tài)度,“天氣”是一種環(huán)境,“晚來”是瞬時的境遇。“竹喧”也罷,“蓮動”也罷,“春芳”也罷,“王孫”也罷,生活中的誘惑實在太多太多.而物質的欲望則永無止境,什么都要的結果最終只能是什么都沒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貧、甘于寂寞,自始至終保持獨立的人格,這才是人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王維的人生態(tài)度正是因為有了太多的放棄,也便才有了他“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的高潔情懷,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鉑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間照”.照一片嫻靜淡泊寄寓我無所棲息的靈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細浪淘洗我勞累庸碌之身軀。浣女是好的,漁舟也是好的,好的質地在于勞作,在于獨立,在于思想——這是物質的創(chuàng)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含英咀華
作者以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讀王維的《山居秋暝》有著不同感受為線索,表達自己對高雅純潔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寄寓了社會人生的大哲理——心中有明月清泉,保持獨立的人格。文章語言含蓄雋美,文化底蘊深厚,妙用象征手法,借助具體可感的形象,寄托抽象精辟之思,含蓄風致中令人有萬千想象。
思考練習
1.作者讀王維的《山居秋暝》,因閱歷不同而感受不同,請簡要概括作者認識經歷的幾個階段。
2.作者寫終南山的松、黃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有什么作用?
3.請結合第三自然段,分析“這風霜雨雪,這刀斫蟲雀,統(tǒng)統(tǒng)化作了其根下營養(yǎng)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盤”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