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以“政治掮客”冠名的研究文獻為數(shù)甚少,而研究政治掮客類型與社會基礎的文獻更是闕如。筆者曾嘗試描繪當前中國中西部農(nóng)村村民自治中政治掮客的類型,但其概括遠未完整,沒有涉及城市政治掮客,更沒有放眼觀察全球不同制度的國家與社會中政治掮客的多樣性。本文嘗試在更寬闊的視域分析政治掮客的類型,并初步研究政治掮客存在的社會基礎。
一、政治掮客的涵義
“政治”一詞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概括起來至少有六種不同的理解。而“掮客”的涵義包括原初義與引申義兩種。前者指靠自身力氣幫人扛東西賺取勞務費的體力勞動者,后者指在政治權力擁有者即代理人與政治權力需求者即委托人之間撮合交易以牟利的投機者?!罢巍迸c“掮客”二詞的解釋決定了“政治掮客”概念有兩個不同的涵義:一是指在委托——代理關系中的代理人,其中委托人是抽象的人民,代理人則是被人民授予國家政治權力的各類各級官僚。這類政治掮客在職權范圍內(nèi)為人民即委托人服務,但由于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對稱,代理人可能在職權范圍內(nèi)或者超越職權徇私舞弊,依靠政治權力的出租出售撈取自身利益。二是指居于委托——代理關系之中、撮合二者發(fā)生權力出租出售交易并撈取財富、權力或社會聲望的投機者。此類政治掮客作為第三者,起溝通、協(xié)調(diào)的作用。他們本身可能是政權體系內(nèi)部的人,也可能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最為常見也最為關心的是第二類政治掮客。本文也主要研究此類政治掮客的諸多分類及其社會基礎。
二、政治掮客的類型
諸多相關文獻表明,政治掮客似乎天生一副“賤骨”,總是制造政治腐敗,具有天然的非正當性與非合法性,因此又有人稱之為“腐敗掮客”。這個別稱說明人們對政治掮客的看法相對一致,但不乏偏見。政治掮客并不總是腐敗的代名詞,關鍵在于他們的中介活動是否合法公開,是否被人們認可。就此而言,政治掮客分為合法公開的政治掮客與非法隱蔽的政治掮客。前者最突出的例子是西方民主國家的游說制度,各類政治掮客或者說客必須登記注冊,將其活動與收入置于陽光監(jiān)督之下。例如在華盛頓游說中心K大街,注冊在案的就有3700多家專業(yè)游說公司,8000多位說客,加上尚未登記的說客,估計有四五萬之眾,占華盛頓總人口的4%-5%。在中國,這種公開活動的政治掮客也開始嶄露頭角。他們有屬于草根階層的為數(shù)極少的專業(yè)個體游說者與數(shù)量稍多的非專業(yè)個體游說者,但更多的是NGO這類組織性游說者。這些個人與組織大多基于公益,少數(shù)基于維權,通過直接與間接游說,試圖影響“兩會”代表與委員的提案與決策。盡管游說效果很不理想,但也預示了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新方向。由于與游說相關的立法迄今未能出臺,中國式的游說者(政治掮客)更多是非法隱蔽的,類型多種多樣。橫向上看,以組織結構劃分,政治掮客可分為個體性政治掮客與組織性政治掮客;按照關系類型劃分,政治掮客分為(與權力擁有者)具有親屬關系的政治掮客、行政隸屬關系的政治掮客與其他社會關系的政治掮客;按照利益關系劃分,政治掮客分為經(jīng)濟利益型政治掮客、情感利益型政治掮客;按照職業(yè)類別劃分,政治掮客分為機關工作人員政治掮客與社會能人政治掮客;縱向上看,政治掮客可分為近親屬、領導身邊人、利益相關的國家工作人員、中介組織等。
必須指出,在中國特殊的環(huán)境條件下,政治掮客的隊伍里并不排除權力擁有者,事實上,他們更有可能更有能力做不受法律保護的政治掮客,是政治掮客群體的主要成員。這與西方民主國家和權力擁有者完全劃清界限的合法政治掮客迥然不同。西方政治掮客制度是西方民主制度的重要補充,政治掮客起著聯(lián)結國家與社會、表達民眾意愿的正常紐帶、中間地帶與信息通道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在非法與合法、私利與公利之間,并非隔著一道界限分明、不可逾越的鴻溝。例如在美國非常發(fā)達的院外游說制度,在中國卻處于非法與合法的邊緣地帶。在西方國家視為合法應得的游說報酬,在中國卻是行賄受賄的罪證??缭椒欠ㄅc合法、私利與公利界限的重要方法在于,通過辯論、調(diào)研,提高一個社會區(qū)分腐化與非腐化的能力,制定合乎人性與基本人權的法律制度。
三、政治掮客的社會基礎
全球各國的政治實踐表明,有政治權力的地方,就有對權力及其可控物如財富、資源、地位、榮譽、權利等社會有價值物的爭奪與分配,就有政治掮客們的用武之地與生存之機。顯然,沒有權力,政治掮客就會無所作為;而沒有利益,政治掮客則失去行為動力。但是僅有權力與潛在的利益,還不足以讓政治掮客有所作為。因為在理想狀態(tài)下,權力擁有者(受賄方)與權力需求者(行賄方)可以直接交易而無需第三者(政治掮客)插足,從而使雙方利益最大化,且不必擔心安全問題。如果這樣,政治掮客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現(xiàn)實是,政治掮客越來越多,這一現(xiàn)象只能說明,政治掮客的存在,有著越來越厚實的社會基礎:權力擁有者需要中介將權力出租出售,權力需求者需要通過中介獲得權力對自身利益的實現(xiàn)與維護。正是來自交易雙方的相互需要,以及交易風險在可承受的范圍內(nèi),構成了政治掮客的社會基礎或者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社會基礎可以分解為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政治權力主體能夠出租出售權力,二是政治權力客體(需求方)愿意埋單,三是交易雙方愿意委托政治掮客完成交易。
政治權力主體能夠將權力出租出售,首先在于權力本身是有價值的:它可以憑借其最基本的特性——強制性,在管轄范圍內(nèi)達成目標,包括對財富、權力與聲望的再分配。這一點對于政治權力客體極具誘惑力。其次在于政治權力是可求的,即權力主體沒有受到嚴密的監(jiān)控而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忠于個人的利益行使權力,從而使權力客體有機會獲得政治權力的青睞。必須注意到,權力監(jiān)控技術與體系的發(fā)達程度,直接決定了政治權力能否出租出售及通過何種方式出租出售。除了收益的考量,作為出租出售方,政治權力主體主要考慮法律風險,即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有多大,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與嚴厲程度如何、自身的承受能力怎樣。一般說來,監(jiān)控越是嚴密,直接的權力出租出售即權力主體與客體間的直接交易越是不敢施行,越是需要間接交易即通過政治掮客的中介保障作用。反之,監(jiān)控越是松懈,直接交易越是可能,政治掮客的作用隨之減小。事實上,在所有政治體系中,對政治權力的監(jiān)控都是有限度的,既不可能完全監(jiān)控,也不可能完全不受監(jiān)控,原因在于監(jiān)控技術不足和保障政治權力主體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現(xiàn)實需要。而最適宜政治掮客生存的則是既不嚴厲也不松弛的監(jiān)控環(huán)境。
在可欲可求的情況下,政治權力客體更多考慮的是收益風險而非法律風險。收益風險是指在法律風險較小的情況下,付出與收獲之比是否合理。在我國,對行賄人的懲罰遠輕于受賄人,這使前者與政治掮客一起常常罔顧法律風險而千方百計追逐利益。促成權力客體愿意埋單的最終原因是囚徒困境與集體困境心理:遵守法律規(guī)定可能失去不遵守法律規(guī)定或者搭便車帶來的更大收益。當全社會都在或多或少地從事“腐敗事業(yè)”時,鮮有人能遵紀守法、自力更生。
最后,交易雙方愿意委托政治掮客完成交易,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后選擇。在權力主體與權力客體密集規(guī)范交往的地方,亦即在理性官僚體系非常發(fā)達的社會,理論上是不需要政治掮客的中介作用的。只有在權力主體與權力客體存在一定距離,又沒有暢通渠道可以相互交流交往的社會里,政治掮客從中斡旋的本領才有用武之地。這一點與監(jiān)控松懈情況下政治掮客的作用減弱并不矛盾。
總之,政治掮客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就是權力集中且極具價值,法律風險較小,官僚體系不發(fā)達,監(jiān)控技術與監(jiān)控體系不完備或有效性不足,信息不對稱,社會信任度低,等等。
參考文獻:
[1] 王曉斌.農(nóng)村村民自治中政治掮客的出現(xiàn)及其影響[J].人民論壇,2013,(35).
[2] 王希娟.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權力掮客作用分析[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3.
[3] 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