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焙芏嗄旰螅瑒⒉懈嬖V孩子們,在渡江戰(zhàn)役前夕,面對長江,他常常默默吟誦古人這句豪氣沖天的詩句。那時候,劉伯承的夫人汪榮華正在孕育他們的又一個新生命,劉伯承后來為這個最小的女兒起名“雁翎”,以此銘記他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刻。
那時的劉伯承已經(jīng)意識到,長江一戰(zhàn)將會是決定中國未來前途之戰(zhàn),而長江不會再成為天險。若干年后,劉伯承意味深長地告訴孩子們:“歷史上號稱有三次‘百萬雄師過大江,但只有我們?nèi)嗣窠夥跑姷亩山瓚?zhàn)役,才是真的!”
1949年1月7日,劉伯承在前線指揮部向百萬軍隊發(fā)出了準備渡江的號令,從馬垱到貴池,長達100多公里的江面全線展開。由劉、鄧率第二野戰(zhàn)軍的3個兵團,作為主力從正面突破;陳毅率三野為左翼,林彪部隊為右翼,轉(zhuǎn)隸于劉伯承指揮。4月21日渡江一開始,二野從正面突破后,敵人防線已徹底崩潰,兩翼也順利通過,“勢不可擋”一詞在此時有了最生動的解讀。劉伯承的子女回憶父親當年的敘述:最快的15分鐘,最慢的也不過是30分鐘,人民解放軍就突破了長江天險。
淮海戰(zhàn)役之后,國民黨部隊只剩65萬軍隊,而且士氣盡失。雖然在長江沿岸布下重重防線,但在劉伯承看來,那只是一條不能動彈的“死蛇陣”,“如其一處被斬斷,則全線震撼”。
從發(fā)布命令到真正渡江,中間經(jīng)歷了3個月準備期。身為廣州軍區(qū)裝備部副部長的劉蒙,在后來學習軍事的過程中逐漸理解,父親的戰(zhàn)術其實也是“三十六計”中的“以逸待勞”:“我們在長江這一邊,敵人在那邊,我們的一個小動作,對方會高度緊張,實際上也是在慢慢消耗他們,最后把他們拖得疲憊不堪?!背酥猓彩窃趯ふ易罴训恼螘r機發(fā)動進攻。無論劉解先、劉彌群(空軍指揮學院原副院長)還是劉蒙,提到父親都充滿自豪之情,這不僅出于對父親由衷的尊重和熱愛,其實也是同為軍人的他們,對另一位軍人超越時空的敬意。
解放南京以后,蘇聯(lián)向中共方面提出:突破長江是偉大的歷史時刻,一定要記錄下來,載入史冊。蘇聯(lián)人找到劉伯承商量,讓他指揮軍隊重來一次,劉伯承最初不同意,最終作為政治任務派下來,讓他重演了一遍。劉伯承的子女說,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那部紀錄片《渡江一日》并非真實的歷史現(xiàn)場。
“智、信、仁、勇、嚴”
戎馬一生的劉伯承在19歲時就參加了學生軍,投入辛亥革命,次年入重慶陸軍將校學堂速成班,畢業(yè)后參加了討袁護國運動。當時的劉伯承,就是一個善于帶兵作戰(zhàn)、善于研究軍事理論的典型軍人,很早就有“川中名將”的美譽。劉伯承很早就與楊公與吳玉章一起研究共產(chǎn)主義,1926年,在他們的影響下加入共產(chǎn)黨,從而脫離舊軍閥,成為一名革命者。
劉伯承一生負傷11 次,其中重傷9次,這也許是中共重要將領中受傷最多的人之一,那些傷疤也是劉伯承的戎馬一生最誠實的記錄者。劉蒙說,父親生前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如果說我作戰(zhàn)有些經(jīng)驗的話,那是子彈告訴我的!”
在很多人的回憶中,劉伯承和藹慈祥,但在劉彌群、劉蒙看來,那只是父親的一個側(cè)面。孫子對帶兵打仗者要求是“智、信、仁、勇、嚴”,在朱德眼里,劉伯承正是具備了這樣的品質(zhì)。
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帶領部隊執(zhí)行“挺進大別山”戰(zhàn)略任務,前面淮河擋住去路,后面眼看追兵已到。劉伯承想帶部隊涉水過河,派參謀前去探查。參謀是個喝了些墨水的小知識分子,回來報告說:“大水滔滔,難以過河。”劉伯承當即批評他:“你應該看水深、流速、河底情況等,‘大水滔滔是什么概念?”他自己帶了一個警衛(wèi)員,找了一個小閥子下了河,手拿一根竹竿親自試水深,然后看見一個飼養(yǎng)員從上游拉牲口過了岸,劉當即判斷:可以過河。他們在河兩岸拉起長長的繩子,士兵們趟著快漲到脖子根的河水,迅速轉(zhuǎn)移到河對岸。也算天意,當追兵趕到,河水已經(jīng)漲得老高?!氨砻婵催@些含有運氣成分,但是如果沒有父親對實際情況的觀察、了解,他也就不會有這樣的‘運氣,部隊也逃不開全軍覆沒的命運。”劉彌群說。
劉蒙講了這樣一件往事:劉伯承率部隊進軍大別山時,下令把包括馬車在內(nèi)的輜重都甩掉,輕裝行軍。第二天早上起來,在朦朧中看見行軍隊伍中仍有一輛馬車,一問,是作戰(zhàn)科長的。這位平素被劉伯承看重的作戰(zhàn)科長解釋說,作戰(zhàn)科東西多,所以還需要用馬車運,劉伯承大怒:“來人,把他綁起來!”于是這位科長被五花大綁,一直跟在隊伍后面行軍?!安筷犂镒钪v究‘信,軍令如山倒,這一點上,父親要求得很嚴?!?/p>
劉彌群很直率地說,她對一些影視作品里塑造的劉伯承形象頗有意見:“如果都像他們刻畫的那樣,像老媽媽一樣,哪能帶兵打仗?”她說,父親罵人也罵得很厲害,遇到打敗仗的手下,他批評人家“是娘兒們”,毫不留情?!坝幸淮诬娛卵萘晻r他想用飛機不被允許,他說:你是慈禧太后,這個國家都是你的?!”
“那一個年代革命者心目中都有一個神圣的理想,這也許是現(xiàn)代人難以理解的。”在劉彌群眼中,父親的很多舉動都是從大局出發(fā),超乎個人名利之上??箲?zhàn)爆發(fā)后,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劉伯承任129師師長,而早在10年前,他已是國民革命軍第15軍軍長。“想想看,如果不是為了他心中的理想,怎么會毫無怨言地接受從軍長到師長的身份之變?”渡江戰(zhàn)役后,劉伯承又率領二野進軍大西南,國民黨部隊土崩瓦解后,中央的部署是由賀龍接管西南,于是劉伯承率二野部隊在成都城外守了3天,直到兄弟部隊到達成都、先進城后,才帶二野部隊隨后進城。
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組織性強”似乎已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詞,但這恰恰就是那一代革命者的特點。“有一些文章說,父親當年提出‘非鄧小平來當政委不可,又說他留遺囑指定要鄧小平主持他的遺體告別會,父親根本不可能提出這樣的要求?!睙o論劉彌群還是劉蒙都覺得,這些傳言既是對父親的不了解,也更是對那一代革命者精神境界的不了解。
著作等身的“我們劉師長”
劉伯承年輕時就愛讀書,這一習慣保持了終生。1921年因戰(zhàn)斗負傷而休養(yǎng),他后來告訴兒子劉蒙,那段期間自己“不止讀了一屋子的書”,其中不乏“二十四史”等中國古典典籍。劉蒙說,后來他在重慶圖書館還看到了父親當年讀的那套“二十四史”,上面有密密麻麻的點評,“其中不少特別獨到的視角”,讓他深感觸動。
南昌起義失敗后,1927年底,劉伯承乘坐一艘蘇聯(lián)海輪離開上海,遠赴莫斯科學習軍事。劉伯承一下船,就被告知自己的俄文名叫“阿法納西耶夫”,進校報到時,他仍在心里默念著那個拗口的名字,卻突然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都看著他哄笑起來,原來上面已經(jīng)點到“阿法納西耶夫”了,他愣是沒聽出來。
劉伯承先進高級步兵學校學習,35歲的他是同學中年齡最大的。劉蒙說,父親此前有一些英文底子,但俄文是一竅不通,33個字母組成的俄文無異于天書。于是他每天都在左手手心上寫滿生詞,走路也背,上廁所也背?!翱磿臅r間長了,右眼的假眼球把眼眶磨得生疼,他就把假眼球取出來接著看。”劉彌群說。在步兵學校的同學后來告訴劉蒙,那段時間,劉伯承幾乎每天都要學到早晨兩三點鐘,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就寢之后就蒙上個毯子,在“小帳篷”里點燈學習。有同學起來上廁所走過“帳篷”,就按一下他的頭說,該睡覺了。
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劉伯承留下了390萬字的軍事著作和190萬字的翻譯作品,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月,戎馬倥傯且失去右眼尚能如此著作等身,令人敬佩。
盡管劉伯承日后成了統(tǒng)帥數(shù)十萬大軍的司令員,但那些部下們?nèi)耘f習慣稱他為“師長”,或者“我們劉師長”。他們解釋:“師是老師,長是長者——在我們眼里,他就是這樣一位和藹可親又睿智的‘師長。大家聽從他、尊敬他、愛他。”幾年前曾經(jīng)有人寫過一個關于劉伯承的劇本,里面的臺詞動輒“我劉伯承”如何如何。“我說這不是我爸爸的口氣,他從來不會這樣說話?!眲浫赫f。
(《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09年第9期 李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