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虎
An Analysis on Liao Dynastys Cockscomb
契丹族在其統(tǒng)治的2 0 0多年的時間里,不僅建立了地域遼闊、頗具影響的遼王朝,還吸納融合了中原地區(qū)的文化和藝術(shù),與漢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草原文化。其中,遼代陶瓷猶如一枝奇葩,綻放出了誘人的光彩。雞冠壺被譽為遼瓷三寶之一。它的產(chǎn)生、演變到消亡,就是一部契丹民族的歷史,是物化了的契丹民族生活。
Khitan not only established of a vast territory, influential Liao dynasty, but also absorbed art and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together to create a unique prairie culture in its rule of more than 200 years. Among them, the Liao Dynastys ceramics was like a miracle and bloomed attractive luster. Cockscomb pot was praised the one of Three kinds of valuable Liao Dynastys ceramicists. The course, which was come into being, evolved and died, is a Khitans history and the materialized Khitans life.
契丹族是我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之一,發(fā)源于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契丹族的游牧民族生活。《遼史·營衛(wèi)志》載:“大漠之間多寒多風(fēng),畜牧漁以畋食,皮毛以衣,轉(zhuǎn)徙隨時,車馬為家”。鮮明獨特的民族特色使其有了一個更為貼切的稱謂——“馬背上的民族”。為了更好地適應(yīng)游牧生活,契丹人制作了很多適合游牧生活的工具,其中就有配備在馬鞍上的雞冠壺。
唐朝末年,契丹族首領(lǐng)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建國,國號契丹。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契丹在建國前,由于過著原始不定居的游牧生活,導(dǎo)致契丹族沒有制瓷業(yè),直到遼國建立后,契丹人在漢人的影響下,開始從單純的游牧生活向農(nóng)耕的定居生活轉(zhuǎn)變。生活方式的改變促使了生活日用器皿的變更,所以迫切需要設(shè)置窯廠燒瓷以供人民使用。然而長期的游牧生活卻使契丹族沒有完善的制瓷技術(shù),所以遼國的制瓷工匠多是從戰(zhàn)爭中俘虜?shù)臐h人,這也導(dǎo)致了遼瓷不僅具有濃厚的契丹民族文化風(fēng)格,也反映出契丹與漢人雜居的生活面貌。
雞冠壺之名,有文獻記載最早是由李文信先生命名的。1958年,李文信先生在《文物參考資料》中發(fā)表過名為《遼瓷簡述》的文章,明確提出“雞冠壺是近年對這種陶瓷容器新加的名稱,因為它有的像雞形,有的孔鼻像雞冠形?!瘪T先銘的《中國陶瓷》書中也曾提到:“雞冠壺:來源于皮囊,皮囊壺唐代河北邢窯即有制作,遼的雞冠壺,有單孔、雙孔、環(huán)梁、橫梁諸式,因單孔式雞冠壺的單孔在雞冠狀內(nèi),故名雞冠壺?!比欢?,雞冠壺之名既然是在1958年才被確定,那么在此之前這類壺又稱之為什么?《遼史·兵衛(wèi)志》載:“遼國兵制,凡民間十五以上,隸兵籍。……斧鉞、小旗、錘錐、火刀石、馬盂、炒一斗、炒袋、搭挷傘各一、麾馬繩二百尺,皆自備?!薄榜R盂”就是一種置于馬上的裝酒水的容器,其功能與雞冠壺相同,瑪稀、張松柏兩位先生也曾根據(jù)文獻提出遼代的雞冠壺就是馬盂的說法。另外雞冠壺亦有其他稱謂:其一,此類壺源是仿制契丹族的皮囊容器,所以也有人稱之為“皮囊壺”;其二,是因為矮身橫梁式壺其造型酷似馬鐙,故又稱之為“馬鐙壺”。
關(guān)于雞冠壺的分類很早就開始了,不少專家學(xué)者都對此進行了研究論述,目前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即兩種類型、五種類型和七種類型。李宇峰先生曾明確提出關(guān)于雞冠壺的類型可以分為穿孔和提梁兩個序列,路菁也在其專著《遼代陶瓷》有此觀點。而早在50年代,李文信先生便將雞冠壺劃分為五種類型:扁身單孔式、扁身雙孔式、扁身環(huán)梁式、圓身環(huán)梁式、矮身橫梁式。然而在李文信先生研究的基礎(chǔ)上,李紅軍先生又對雞冠壺進行了更為細(xì)致的劃分:矮身橫梁式、扁身單孔式、扁身雙孔式、扁身環(huán)梁式、扁身折梁式、扁身繩梁式、圓身捏梁式。筆者認(rèn)為:由于雞冠壺的型制演變與契丹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密切相關(guān),兩種類型的分類過于籠統(tǒng),不能很好地進行說明,而七種類型又只是在五種類型基礎(chǔ)上略加細(xì)化,五種類型的劃分不僅能夠?qū)㈦u冠壺的造型特點加以說明,同時也可以從它的造型變化窺見契丹社會發(fā)展過程的變化,所以本文主要以雞冠壺的五種類型作簡要說明。
扁身單孔式雞冠壺“一般形狀是下圓上扁,肥身平底,上有雞冠狀單孔鼻,身有凸起縫合線。即仿照左右兩大皮頁,下加圓底,上加管口,縫合而成的皮袋形狀?!刑仗ゴ商ゼ案鞣N釉色的產(chǎn)品,但有花紋裝飾的極少?!北馍韱慰资诫u冠壺的時代最早,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扁身單孔式雞冠壺的紀(jì)年墓葬是應(yīng)歷九年(公元959年)的赤峰西大營子村遼駙馬贈衛(wèi)國王娑姑墓,而非紀(jì)年墓葬,最早可追溯到契丹建國前,遙輦氏部落聯(lián)盟晚期。扁身雙孔式雞冠壺“一般形狀是扁身、較高而上寬,平底短管口,上有雙孔鼻,有的有壺蓋。仿皮袋形的縫線針腳很逼真。有三種裝飾法:最多的是在壺面大面線劃卷草花紋;有的塑貼浮起的牡丹花或云龍紋;極少數(shù)的是在上端雙孔的中間或后方加塑人物小像。此類陶制綠釉的較多。”最早的扁身雙孔式雞冠壺的紀(jì)年墓葬是保寧二年到九年(公元970—977年)遼寧法庫葉茂臺M7,非紀(jì)年墓葬最早可追溯到遼景宗時期??紫惦u冠壺是雞冠壺的早期時代,此時契丹族還基本處于游牧生活,很多時候生活用具要置于馬背上,孔鼻便于系帶繩索掛在馬鞍上,雙孔雞冠壺又比單孔雞冠壺受力均衡,使壺體在馬背上更加穩(wěn)定,方便生活所用,所以從技術(shù)上講雙孔更加成熟。器皿的穩(wěn)定性也很重要,扁身亦能使壺體更好地貼附在馬背上不至于滾動。遼代中期,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生產(chǎn)方式的改變,契丹人開始逐漸從馬背上的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轉(zhuǎn)變,這也導(dǎo)致了契丹人生活工具的變化。以往的孔系雞冠壺在定居生活中不再適用,單孔或雙孔不便于用手直接把持,這時契丹參照漢族人注壺的特點,將之前的孔用提梁取代,在遼太平年間后,扁身雙孔式雞冠壺終被扁身環(huán)梁式雞冠壺所代替。扁身環(huán)梁式雞冠壺“形狀是高身圈足,口無頸,高環(huán)梁。身有皮條和皮扣裝飾。把有兩種做法,有的作皮繩狀,有的作皮環(huán)狀,上加皮扣形為飾,也可充分看出皮袋原形。陶制的較多,白釉加綠的尤為精美?!边@種型制的雞冠壺偏少,主要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圓身環(huán)梁式雞冠壺(一般形狀是高身圈足,拉坯圓壺捏扁上部,加長管狀壺嘴及環(huán)狀提梁,提梁上多加指捏紋為飾,很少皮袋形象。單色釉陶器為多,無任何裝飾,是雞冠壺中最普遍的一種。)和矮身橫梁式雞冠壺(一般形狀是矮身,橫圓如雞形,平底管口,上有橫曲梁。有的表示皮袋縫合線,有的塑貼皮條皮花狀裝飾,有的直作像生雞形,并畫出口鼻耳朵翅尾,十分逼真。此式很少,且皆瓷質(zhì)。)都是在扁身環(huán)梁式雞冠壺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如前文所說,契丹人開始了定居生活,從前的便攜特點不再是燒制器皿的主要考慮因素,放置桌面時的穩(wěn)定性和大注水量成為了人們的需求,所以壺體逐漸變圓變矮。因此從遼代中期開始到遼代末期,孔系雞冠壺和扁身雞冠壺基本不再出現(xiàn)。雞冠壺五種形態(tài),是根據(jù)契丹民族發(fā)展的特點變化而變化。早期的雞冠壺工藝粗糙、體積小、器形扁,適應(yīng)游牧生活,中晚期的雞冠壺制作工藝復(fù)雜精湛、體積大、器形圓,適合定居生活。
雞冠壺不僅是契丹民族必備的工具,還是遼代墓葬中最普遍的隨葬器物,它承載了契丹族獨特的民族特色和信仰,它隨遼國建立應(yīng)運而生,又隨遼國的滅亡而退出歷史舞臺。它的產(chǎn)生、演變到消亡,儼然就是一部契丹民族的歷史,是物化了的契丹民族生活。
參考文獻:
〔1〕 李文信,《遼瓷簡述》,《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02期。
〔2〕 馮先銘,《中國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 瑪稀、張松柏,《馬盂考》,《松州學(xué)刊》,1987年第4、5期。
〔4〕 李宇峰,《遼代雞冠壺初步研究》,《遼海文物學(xué)刊》,1989年第一期。
〔5〕 馮繼欽、孟古托力、黃鳳岐,《契丹族文化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6〕 劉素俠,《從“雞冠壺”形式的演變看契丹民族生活方式的變化》,昭烏達蒙族師專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7年02期。
〔7〕 李紅軍,《遼代陶瓷鑒定與鑒賞》,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03年5月。
〔8〕 王胤卿,《契丹民族雞冠壺的文化詮釋》,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漢文版),2004年01期。
〔9〕 王胤卿,《試論遼代雞冠壺是否實用的問題》,《北方文物》,2005年02期。
〔10〕遼代雞冠壺型制與使用功能分析。
〔11〕呂金泉、孟蕾,《論雞冠壺的造型特色》,《大眾文藝》,2011年23期。
〔12〕張碧波、董國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
〔13〕李宏坤,《遼代雞冠壺:中國陶瓷的草原奇葩》,《藝術(shù)市場》,2008年07期。
圖片來源:
〔1〕 中國陶瓷全集。第9卷,遼、西夏、金/馮永謙主編,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次印刷
〔2〕 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張柏主編,科學(xué)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