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年輕時曾任職耿飚秘書。據(jù)耿飚的司機回憶,當時耿飚的車可以放磁帶,而習近平與他經(jīng)常一起聽鄧麗君的歌,兩個人都很喜歡。報道中就有這樣的一個細節(jié):“我們把那盤《小城故事》的磁帶都聽壞了?!?/p>
1995年5月8日,42歲的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因氣喘猝逝。20年后,臺灣“中華郵政”首次發(fā)行藝人肖像郵票“鄧麗君郵票”一組4枚?;?0載,不僅兩岸沒有忘記她,凡有華人的地方,仍然還回響著她的《小城故事》《甜蜜蜜》……
報紙上的“靡靡之音”
49歲的郝新生是在1980年上高中時受鄰居家孩子影響第一次聽鄧麗君的歌曲,覺得新奇、親近和舒服。
當時他家里條件不錯,已經(jīng)有收音機。“那時候背著家人,晚上十一點以后夜深人靜的時候偷著聽?!毕囊归_著窗,信號很好,但也是時斷時續(xù)?!俺獛拙渚偷土耍粫河指吡?,很飄忽?!?/p>
他還記得在1982年左右,有人從廣東帶來鄧麗君磁帶,擺在街頭賣,六七元一盤。不久,報紙登出消息,賣磁帶的人被查處,磁帶也被沒收了?!皥蠹埳险f那些是‘靡靡之音。”聯(lián)想到自己,他有一種犯罪感?!鞍汛艓Р氐酶[蔽了”。
聽敵臺與翻錄磁帶,是那個年代聽鄧麗君的普遍方式。鄧麗君的歌也因為曲調(diào)、歌詞等原因成為老師和家長眼中教壞孩子的東西。
最受爭議的《何日君再來》
鄧麗君唱過許多好聽的歌,但最傳奇的可能就是《何日君再來》。這首歌創(chuàng)作于抗戰(zhàn)期間,甫一誕生就不招國民黨、共產(chǎn)黨和日本人的待見。
《何日君再來》當時迎合了戰(zhàn)時的普遍情緒,表達出了大部分人的心聲。這個旋律不僅在上海和南京流行,盧溝橋事變后的北平,也到處都是“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的歌聲。
日本在中國的審查機構(gòu)還是認為,《何日君再來》是一首明顯的抗日歌曲,歌詞暗指“何日國軍再回來”、“何日中國恢復統(tǒng)治”。
國民黨也從“君”字出發(fā),認定這是召喚共產(chǎn)黨返回上海的暗號。而在共產(chǎn)黨方面則把這首歌看成是上海墮落生活方式的寫照——歌曲中的舞女勸她的情人多飲酒,以此來阻止他投身于與日本人和國民黨的戰(zhàn)爭。
所以,當時社會上的各種勢力,不顧這首歌的受歡迎程度和它愛情歌曲的本質(zhì),不約而同阻止它的公開演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但對《何日君再來》的批判并沒有結(jié)束,并擴大到了人身上。歌曲中涉及的借酒澆愁的內(nèi)容,被當作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腐朽產(chǎn)物而受到輪番攻擊,改革開放之后,港臺和歐美的流行音樂一下子涌入了中國大陸。由鄧麗君演唱的全新現(xiàn)代版本的《何日君再來》,再一次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這一次,鄧麗君這個“君”,再次讓大陸的文化部門感到為難。僅在1980年,《北京晚報》就發(fā)表了9篇關(guān)于《何日君再來》的批判文章。文中說,這首歌在以前“腐蝕了人們反抗國民黨和日本人的戰(zhàn)斗力”,如今,它又很有針對性地直接指向中國大陸:它是以破壞社會主義的精神基礎(chǔ)和“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shè)路線為目標的。
1982年到1984年,中國大陸發(fā)起了“反對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和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何日君再來》首當其沖,受到猛烈攻擊。在這場運動的最初階段,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為《怎樣鑒別黃色歌曲》的60頁小冊子,10篇文章中就有不同作者的2篇文章明確針對《何日君再來》而寫。
望穿秋水的大陸歌迷
1985年,《北京青年報》刊登了對鄧麗君的越洋采訪,題目是《鄧麗君說:真高興,能有電話從北京來》,這是大陸媒體第一次對鄧麗君的采訪報道,在海內(nèi)外影響很大。
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大陸歌迷可以正大光明地購買她的磁帶、錄像帶和宣傳畫,而內(nèi)地也大量正版引進她的歌曲磁帶。鄧麗君變得非常大眾化,卡拉OK也可以隨意點唱她的歌曲,沒有人再需要通過“聽敵臺”的方式來聆聽鄧麗君的歌聲。
1987年7月左右,中央有關(guān)部門曾有一份請示邀請鄧麗君訪問大陸的文件,上面有胡耀邦和時任全國政協(xié)主席鄧穎超表示同意的批示。胡耀邦的批示大意是,“請不請鄧麗君?我看可以請。這件事一定反響很大,會轟動的。我看積極的一面,可能會超過不利的一面?!?/p>
雖然高層有過同意的表示,民眾有強烈的意愿,但因為復雜的原因,鄧麗君的大陸行最終沒有成行。
有的歌迷,望穿秋水,張明敏來過了,費翔來過了,卻始終沒有鄧麗君來大陸的消息。
在時光的流逝中,歌迷卻最終等來了鄧麗君突然逝世的消息。
1995年5月9日,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jié)目在常規(guī)新聞里報道了“臺灣著名歌星鄧麗君昨日在泰國清邁病逝”的消息,并播放了多段鄧麗君生前演唱活動的電視畫面。
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次對鄧麗君進行報道,但卻是鄧麗君的死訊。
“胡連會”后兩岸同紀念
鄧麗君身后10年,她的歌再次與政治相連。
2005年4月29日,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兩黨歷史上極具破冰意義的“胡連會”舉行,兩岸關(guān)系邁入一個新的階段。
就在當年,一臺名為“一代歌后鄧麗君經(jīng)典金曲交響音樂會”的晚會順利報批立項,并獲批于2006年1月22日在北京音樂廳舉行。
在那之前,臺灣鄧麗君文教基金會上海辦事處在2002年成立,上海和桂林等地建立了鄧麗君生平紀念館,“中國鄧麗君歌友會”也在2002年11月成立,但這些依然是民間層面。以紀念鄧麗君為名的音樂會,直至2005年,努力才變成現(xiàn)實。
現(xiàn)在鄧麗君紀念館每天接待大陸游客2000多人次,每年來訪的大陸游客超過70萬人次。鄧麗君長兄、紀念館創(chuàng)始人鄧長安說自己有點出乎意料,“畢竟她逝去了20年?!薄暗莵磉@里追思她的大陸歌迷卻一直有增無減,真是讓我們很感動”。
在鄧麗君逝去20年后的今天,兩岸確立開放游客自由行已近4年,而包括通郵、通商、通航在內(nèi)的“大三通”也已實現(xiàn)了近7年。
(《新華每日電訊》2015.5.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