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水言
歷經(jīng)10年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剛剛通水,就已經(jīng)有人宣告工程失敗。一篇名為《南水北調通水即失敗》的文章,宣稱工程沒有辦法達到預期效果。
2014年12月19日,自稱是“物理學博士、電腦工程師、業(yè)余投資家、財經(jīng)評論家”的網(wǎng)友 “馬可安”,發(fā)表網(wǎng)絡文章稱,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水流速度過慢,會使工程難以達到預期的年調水量;同時,大量泥沙沉淀,會“毀了中線工程”;還有,冬季“整個渠道的水會冰凍成一塊”等。該文一發(fā)表,即引起網(wǎng)友熱議,雖然原文很快被刪除,但不少閱讀過該文章的網(wǎng)友,仍據(jù)此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效果產生了懷疑。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水資源專家王浩接受采訪時表示,“都是外行,在那兒瞎咋呼,不予置評”。他同時表示,結冰期輸水問題早已解決。
年調水量無法完成?
馬可安文章稱,根據(jù)正式通水時中央電視臺視頻中大黃鴨的漂流速度,“算出平均水流速度為10厘米每秒,輸水量是22.4立方米每秒”。
馬可安認為,這僅僅是工程設計流量350立方米每秒的1/10不到,他據(jù)此宣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設計的年調水量95億立方米無法完成。
對此,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蔣云鐘表示,在中線工程京石段先期進行的調水過程中,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表層水流速度很慢的現(xiàn)象。但渠道輸水其實是一個復雜的水力學系統(tǒng),表層流速慢,并不等于中下層的流速也很慢?!皩嶋H上不同深度、不同位置的渠水流速是不一樣的,京石段供水時就發(fā)現(xiàn),下層流速很快”。所以,判定中線工程輸水的流速,不能簡單地靠看表層大黃鴨移動的距離,就認定整個斷面的流速都很慢。
也有網(wǎng)友評論稱,黃鴨的體積較大,水面的風對其漂流速度影響明顯,不能用來表征水的流速。
而據(jù)央視新聞聯(lián)播報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來的丹江水12月19日到達河北保定的西黑山分水口時水的流速是1米每秒。從這里,丹江水將分為兩路,一路流往北京,一路流往天津。
泥沙沉積會毀了中線工程?
馬可安文章還稱,因為流速慢,可能會導致中線工程干渠渠道大面積的泥沙沉積,最終毀了中線工程。
“汛期之后,丹江口的水渾濁,攜帶大量泥沙,充水試驗時的2億立方米用水58萬噸泥沙,平均每米干渠沉淀了450公斤的泥沙。因大量泥沙沉淀,所以開閘放水后水流緩慢,導致更多泥沙沉淀,最終徹底毀掉輸水工程”,馬可安認為流速慢的原因,是因為充水試驗導致的泥沙沉積。
對此,12月21日,原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教授級高工郭繼明說,丹江口水庫的水非常清澈,含沙量很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取水口陶岔渠首樞紐位于丹江口大壩下游,水流更清澈,不存在馬可安文章中所述的泥沙沉積問題。
此外,馬可安文章稱,“98%的泥沙沉淀在丹江口水庫,很快水庫將完全淤塞”。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河流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萬建蓉等人于2002年發(fā)表的文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泥沙沖淤計算》顯示,運行100年后至2103年,丹江口庫區(qū)淤積量也只占其庫容的9.6%,泥沙淤積量很少。
郭繼明說,丹江口水庫是“高壩大庫”,是通過建水壩蓄起來的水,泥沙沉積影響的只是死庫容,不影響蓄水,“幾百年都沒事”,而且現(xiàn)在丹江口大壩壩頂高程已由原來的162米提高到176.6米,庫容進一步增加。
冰期沒法輸水?
馬可安的文章還稱,“冰期會讓整個渠道的水基本停止流動,冰凍成一塊,徹底破壞工程。”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說,“結冰問題都研究了有10年了,結冰期怎么輸水,冰封期怎么輸水,化冰期怎么輸水,別聽他們瞎咋呼?!?/p>
檢索相關文獻,確實發(fā)現(xiàn)冰期輸水是南水北調建設要解決的重要水力學問題之一。據(jù)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總工程師沈鳳生此前介紹,中線冰期輸水調度的基本方法是:科學預測河流的結冰期,通過控制水位、流速,讓水面形成穩(wěn)定的冰蓋,然后在冰蓋下輸水;在輸水期間,保證輸水穩(wěn)定,防止冰蓋被破壞;當氣溫回升時,控制好水位、流速,確保冰蓋就地消融,不產生流冰,避免產生冰塞、冰壩。
先期運行過數(shù)次的京石段引水工程,此前其實已經(jīng)進行過兩次相關氣象觀測,以及根據(jù)氣象觀測進行的調控試驗。
中線輸水如何保障?
雖然馬可安的數(shù)個觀點都引起了爭議,但其關注的問題,確實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需要關注的大問題。
2014年10月份的《長江科學院院報》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力學問題研究》的文章,作者黃國兵等人,近年來一直都在進行與南水北調輸水相關的研究。
在這篇文章中,幾位作者也認為,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而言,“盡可能減少渠道及建筑物的水頭損失,確保工程輸水能力,是工程設計時需考慮的關鍵問題之一?!逼渲校R可安文章中提到的渠道糙率、冰期輸水等,正是這些年長江科學院等參與南水北調的科研機構重點攻關的課題之一。
黃國兵等在文章末尾也提出,“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全線通水,需在滿足全線調水需求的同時開展相關水力學特性監(jiān)測工作,如全線各渠段渠道及過水建筑物糙率率定、各節(jié)制閘過閘流量復核、冬季輸水渠段冰凌原型觀測等”。
他們認為,要“保證中線工程安全、適時、高效地輸水運行,仍需結合工程實際對正常調度和應急調度方面的水力學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