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民族文藝傳統(tǒng)形式利用的反思

2015-04-24 08:27劉陽軍
山花 2015年2期
關鍵詞:法西斯主義帝國主義思潮

20世紀上半葉,法西斯主義作為極端的“軍事化的行動主義”、“進攻性的民族主義”以及“自然-意志的神圣化”之“生機論哲學”[1],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奧斯維辛、南京大屠殺等一系列歷史悲劇事件,無疑是一股“為全世界現(xiàn)象”[2]的“現(xiàn)代野蠻主義”[3]思潮。一句話,法西斯主義就是“反動的現(xiàn)代主義”[1]。而反法西斯主義作為對法西斯主義的解構、顛覆和超越,也必然而且應當成為一股波及全球的反“現(xiàn)代野蠻主義”思潮。中國反法西斯主義運動則構成了世界反“現(xiàn)代野蠻主義”運動的重要一環(huán)。在此運動中,由于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自然延續(xù)和傳承被日本法西斯主義強制“扼斷”,其主要使命也已由自然延續(xù)和傳承轉向反法西斯主義條件下的恢復和重建——在“大屠殺”、“恐怖政治”和“文化殖民”等諸條件下進行“抗戰(zhàn)建國”、“民族解放”和“民族重振”。故而,在這一恢復與重建過程中,由于深厚的民族性、民間性及“默會性”[4]根基,中國民族文藝傳統(tǒng)形式之“利用”作為中國新文藝建設重要內容之一,就不僅有利于揭示和表現(xiàn)法西斯主義的諸種“野蠻行徑”和“罪惡”,從而促使人們銘記“歷史”,避免此類“災難”重演,而且有利于團結一切力量以“抗戰(zhàn)建國”、“民族解放”和“民族重振”。在抗戰(zhàn)文藝研究被“進步主義”文藝觀所侵蝕甚至統(tǒng)治的當下,中國民族文藝傳統(tǒng)形式利用之否定性檢省和反思或許正當其時。

中國新文藝的生成性境域:反帝國主義與民族解放運動

在反帝國主義語境里,欲厘清和檢視中國民族文藝傳統(tǒng)形式之“利用”的實質和根源,首先就要厘清和檢視中國新文藝的生成性境域。在近現(xiàn)代史上,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從而,也就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亟待攻克的最主要的政治課題和文化課題。這就在根本意義上構成了中國新文藝的生成性境域。周揚在《從民族解放運動中來看新文學的發(fā)展》一文中說得好:“正因為中國與帝國主義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所以中國一切解放運動終極上都和反帝國主義的民族斗爭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就是反封建制度的人民革命也是以打倒帝國主義為最終的目標。這就決定了中國新文學與民族解放運動的深切的關聯(lián),而每次文學上的運動都與民族解放斗爭呼應。”[5]這段話說明了三點:一是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故而,一切解放運動(包括“人民革命”)根本上就是作為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二是反帝國主義和民族解放已經(jīng)成為最迫切、最緊要的政治課題和文化課題;三是“中國新文學”及其運動與作為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關系是互動性的、生成性的關系。由這三點可以看出,中國新文藝生成的現(xiàn)實土壤就是作為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故而,周揚斷言:“中國新文學是沿反帝反封建的路線而發(fā)展起來的,這一點已無置疑的余地?!盵5]而“反封”在終極意義上又被視為“反帝國主義”[5],因而可以說,中國新文藝就是沿著“反帝”之路線而發(fā)展起來的。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周揚在《從民族解放運動中來看新文學的發(fā)展》中仍然沿用“反帝國主義”一詞,甚至整個20世紀上半期文藝界基本都沿用這一詞,盡管其間也常兼用“反法西斯主義”一詞。但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反帝國主義”之意義結構卻發(fā)生了悄然變更:被稱為“社會大轉換”標志的“九一八”事變[6]和一九三一年五月五日《國民會議開幕詞》之“法西斯主義”政治主張的提出[7],標志著反日本法西斯主義運動和反“中國法西斯主義”[7]運動(譬如“‘戰(zhàn)國策派法西斯主義批判”[8])的興起,自此之后,日益隆盛。由此,反帝國主義在意義結構上便演繹成了反法西斯主義。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探討的并非是作為“制度與過程”的“法西斯主義”,而是“法西斯主義的理念與運動”[1],即“法西斯主義的問題”是“我們的社會以及塑造我們生活的社會關系的本質問題”,故而,“任何關于法西斯主義的論爭就必然會涉及到與現(xiàn)代性的本質這一問題直接面對,并相應地與資本主義以及民主的本質短兵相接”[1]。這有力地說明,法西斯主義并非偶然性的、短暫性的歷史思潮、現(xiàn)象,而是必然性的、根本性的歷史思潮、現(xiàn)象——現(xiàn)代性之本質之固有問題。而根據(jù)幸德秋水的研究,帝國主義本質上亦是現(xiàn)代性的本質之固有問題。因為它“阻礙”、“擾亂”和“破壞”“科學的進步”、“世界之和平”、“自由與平等”、“生產(chǎn)分配之公平”,它就是“文明之危險”。[9]在此意義上可以看出,帝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存在根本上的相通之處。

鑒于此,探討法西斯主義與現(xiàn)代性的關系就變得十分緊要了。首先我們從法西斯主義的本質內涵入手。根據(jù)藤井悌、座間勝平、米歇爾等人的考察和研究,所謂“法西斯主義”,大概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論述:一、它就是“反動社會思想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10],其主要特點就是“反動革命”[10]和“獨裁政治”或“恐怖政治”[10],以及強調“產(chǎn)業(yè),勞動之精神及規(guī)訓”,“紀律,服從的精神與嚴峻的行動”等“教理”[10]。二、它是“帝國主義的資產(chǎn)階級專政的最反動的形式”,它反對“資本主義體系危機”及“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勝利”條件下的“革命運動”,故而不過“就是財政資本自身的政權”[11],以及“壓迫群眾”、“奴役群眾的哲學”[11]。三、它就是“啟蒙哲學”的反轉,是激進的“種族主義”、“極端的國家主義”以及“新形態(tài)人”論[12]。這三種觀點,雖然有一定差異,但是,它們都一定程度地提示或揭示了法西斯主義作為一種“理念與運動”與現(xiàn)代性的哲學危機、政治危機和經(jīng)濟危機的深切關聯(lián)。而對這種關聯(lián)的明確厘清和闡明,當數(shù)馬克·尼古拉斯《法西斯主義》。馬克·尼古拉斯指出,法西斯主義“始于與19世紀理性主義、理想主義的哲學論爭,以及與啟蒙運動的那種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政治方案的論爭”,并且認為其生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反實證主義的政治學”。[1]在這一邏輯支配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作為一種“體系”,其“破壞性潛質”(即“潛藏著人類破壞力”)就是“現(xiàn)代性與資本主義的本質當中固有的”[1],而齊格蒙特·鮑曼更是明確地指出,法西斯主義的“幕后元兇”就是“現(xiàn)代性”,進而提出“現(xiàn)代性即大屠殺”的著名論斷[13]。這一潛質以“群眾社會政治”為“支點”而與現(xiàn)代性的“積極性潛質”(即“人類解放”)爆發(fā)“沖突和戰(zhàn)爭”。[1]同時,為“防止共產(chǎn)主義”和“對革命的革命”,法西斯主義通過一種“進攻性的民族主義”,以及“盜用”、“竊換”現(xiàn)代性之“中心特征”及其邏輯并使之“激進化”,積聚和組織“群眾社會”的一切社會力量,從而獲取“替代性的革命推動力”,以確立“假想的共同體”即“普世的國家和種族的民族”[1]。這就是現(xiàn)代性的真正危機之所在?,F(xiàn)代性的這種“固有”的危機表明,法西斯主義只不過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之中的政治”[1]和“反動的現(xiàn)代主義”[1]而已。

另一個問題是,日本法西斯主義與現(xiàn)代性和現(xiàn)代資本主義之關系是否也是如此呢?日本學者木下半治在《日本法西斯主義》中就認為,除了“歐洲大戰(zhàn)所引起的社會變動”[6]之外,日本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隆盛有其堅實的資本主義基礎、社會組織及其運動基礎以及“理論的基礎”。這一“理論的基礎”,包含了高昌素之的“國家社會主義”、北一輝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綱”、權藤成鄉(xiāng)的“自治論”等[6]。較之于木下半治,楊寧一在《日本法西斯奪取政權之路——對日本法西斯主義的研究與批判》中說得更加直接,其所得結論為:日本法西斯主義就是“對現(xiàn)代化的反動”[14]。于桂芬也指出,日本法西斯主義就是對“西方文明的反動”[15],而這里所說的“西方文明”實質就是現(xiàn)代性之“人類解放”之文明。上述說明,日本法西斯主義也是現(xiàn)代性與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本質中所固有的“破壞性潛質”或“消極的潛質”,并構成了對積極的、進步的、“朝向人類解放”[1]的“現(xiàn)代性潛質”的“反革命”或“反動”。

至此,我們再折返到中國新文藝的生成性境域,即反帝國主義與民族解放運動。這里需要再次強調三點:一、在中國民族解放運動進程中,到了20世紀30年代,反帝國主義事實上就演繹成了反法西斯主義了。二、不管在“理念與運動”之意義上,還是在歷史實踐之意義上,法西斯主義無疑都充分地凸顯了現(xiàn)代性和現(xiàn)代資本主義之本質中的“破壞性潛質”或“消極的潛質”。這給中華民族和人民帶來了巨大傷害和災難。三、因此,反法西斯主義的首要之義,就是對現(xiàn)代性和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破壞性潛質”之“理念與運動”及其歷史實踐的反抗、顛覆和清理。故而,從現(xiàn)代性批判角度來檢視和反思中國民族解放運動,那么,一方面既要反法西斯主義,這就是反抗、顛覆和清理“破壞性”的、“消極”的、“反動”的現(xiàn)代性潛質及其歷史運動;另一方面又要實現(xiàn)民族解放以及國家重建,這就是對“積極性”的或“朝向人類解放”的現(xiàn)代性潛質的激發(fā)和張揚,這有益于民族-國家之建立,甚至對抗和破解“現(xiàn)代性危機”。這兩者互為前提和基礎,構筑了中國新文藝之生成和發(fā)展的“路線”和“方向”。

反法西斯主義與現(xiàn)代性批判:民族文藝傳統(tǒng)形式利用之反思

G.蕭勒姆在《反對處死艾希曼》中說:“我們感興趣的是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它們怎么會發(fā)生?是否應當保持其全部的重要性、全部赤裸的事實和恐怖的一切?”R.魯本斯坦、J.羅斯也說:“現(xiàn)代文明的物質和精神產(chǎn)物包括死亡集中營和集中營里束手待斃的人們?!盵13]這兩處引文給予了我們兩點有力而深刻的警示:一、“現(xiàn)代文明的物質和精神產(chǎn)物”理應包括奧斯維辛、南京大屠殺等;二、我們必須而且“應當保持其全部的重要性、全部赤裸的事實和恐怖的一切”,其目的正如阿多諾所言,以使“奧斯維辛自身不再重演,而且類似的事情也不再重演”[16]。換言之,尊重和忠實于人類生活和歷史,首先就必須尊重和忠實于人類生活和歷史的否定經(jīng)驗(現(xiàn)代性災難)[3]。在這個意義上,反法西斯主義說到底就是一種現(xiàn)代性批判,它強烈關注和批判現(xiàn)代性的否定性、野蠻性和災難性一面,同時,對這種否定經(jīng)驗(包括野蠻屠殺、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和災難等)的記憶和紀念,通過具有成熟社會文化心智和“自由-民主的意志結構”[3]的共同體以“人類解放”之方式來實現(xiàn)時,則可成為共同體所共享的積極的“集體意識”[17]。中華民族正是這樣一個典型共同體。

而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藝史上,中國民族文藝傳統(tǒng)形式作為對這種否定經(jīng)驗(包括野蠻屠殺、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及災難等)的記憶和紀念的文藝形式典型,而且,關于這一形式之利用的討論和思考亦曾掀起過一股影響深遠的文藝爭鳴思潮[18]。那么,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又如何必然地而且應然地重審這一思潮呢?基于前述觀點,筆者以為,我們首先必須立足于中國新文藝的生成性境域,從作為現(xiàn)代性批判的反法西斯主義角度來檢視和反思其根基、意義、價值及地位。大致說來,應當從如下兩個方面進行厘定和反思:

第一,我們應該把這一思潮置于中外古今碰撞和交融的社會、政治、思想文化語境里,尤其是作為反法西斯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中來檢視和反思。眾所周知,中國近現(xiàn)代史首先就是一段中外古今之社會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諸種元素或因素激烈交鋒和大融合的歷史,換言之,就是中國近代化或現(xiàn)代化史。需要強調的是,筆者并不認同費正清所提出的“中國現(xiàn)代化”解釋模式,即“沖擊-回應”解釋模式,雖然其在后來保守地修正了這一觀點[19],而傾向于認同金觀濤、劉青峰所持的“選擇性吸收和創(chuàng)造性重構”[20]之解釋模式。中國民族文藝傳統(tǒng)形式的利用及關于這一利用的討論,作為這一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不可分割的有機內容,理應置于這一意義上來審視。而在此意義上進行觀照,這一思潮的現(xiàn)代意義以及“主體”價值[18]才能得到充分彰顯和昭示。如果進一步考察,這一思潮所發(fā)生的時代,實質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作為反法西斯主義的中國民族解放之時代。換言之,這一思潮不僅處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之中,而且是在這一進程的關節(jié)點上,即作為反法西斯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之中。在這一意義上,檢視和反思中國民族文藝傳統(tǒng)形式之利用問題,就不僅僅是張揚和宣傳民族解放之意義、價值以及成就的需要,而且也是記憶和紀念民族解放之犧牲、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以及其他諸種代價之需要,是反抗和顛覆現(xiàn)代性之野蠻的、否定的、“消極的”“固有潛質”,或“現(xiàn)代野蠻主義”之需要,即反法西斯主義之需要。故而,可以說,這一思潮就是對作為“現(xiàn)代野蠻主義”之法西斯主義所進行的審美和藝術意義上的檢視與反思。

第二,因此,我們應該堅持一種否定的文藝哲學——事件詩學或否定的詩學,并從這一角度去重審這一思潮。首先,這種否定的文藝哲學是一種事件詩學,而非形而上的詩學。在形而上之詩學里,不論現(xiàn)實世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我們的詩學都始終強調以一種目的論的、進步主義的文藝模式加以反映、表現(xiàn)并建構和賦予相應的救贖目的、進步意義和肯定性價值。而否定的文藝哲學則強調文藝哲學沒有超越現(xiàn)實生活和歷史實踐的特權,強調文藝對現(xiàn)實生活、歷史實踐的否定經(jīng)驗的反映、記憶和紀念。這要求,這一思潮的重審應該被置于否定的詩學視域下,以凸顯對抗戰(zhàn)史上的“大屠殺”、“恐怖政治”等否定經(jīng)驗的銘記和紀念,而不是進步主義式的“健忘”與“封存”。其次,真正的文藝主體是承受著殺戮、恐怖、壓迫、掠奪等戰(zhàn)爭災難的、活生生的個人,而不是抽象的創(chuàng)作主體、人物主體和受眾主體。這要求,這一思潮的重審應該從承受著歷史重負、死亡恐怖等否定體驗的個人入手,以檢視和反省在作為反法西斯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中“救亡壓倒啟蒙”[21]時代主題之下的個人“啟蒙”課題,因為“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chuàng)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進行戰(zhàn)斗”[22]。再次,否定的文藝哲學是一種“當下”[23]的、“個人知識”[4]的事件詩學。這種詩學強調文藝要以“個人知識”或道德實踐而非中性、絕對客觀之方式來觀照“當下”,并將“當下”視為與我們生死攸關的非“歷史的常態(tài)”。如此,這一思潮之重審就應該從法西斯主義作為一種在“進步名義”下的非“歷史的常態(tài)”[23]入手,進而反思這一思潮之意義和價值。最后,否定的文藝哲學有助于塑造民族解放和民族團結的歷史條件。這一方面是由中國新文藝與民族解放運動之間互動、互進的歷史關系所決定的,因為“中國新文學從開始就和民族解放運動密切地聯(lián)系著,這個聯(lián)系貫徹了新文學的全部歷史”[5],包括民族文藝舊形式利用及其討論之思潮。另一方面,從否定的文藝哲學角度看,對“大屠殺”、血腥壓迫等否定經(jīng)驗的記憶和書寫,并不是消極的、無意義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團結之“集體意識”之生成,從而成為實現(xiàn)民族解放和民族團結的歷史條件之一。只有在這個意義上,這一思潮之意義和價值才能得到應有的彰顯和昭示。

余 論

綜上所述,關于中國民族文藝傳統(tǒng)形式的利用及其討論之思潮的檢視與反省,我們應該立足于中國新文藝的生成性境域,并堅持一種否定的文藝哲學,方能凸顯和昭示其應有的意義和價值。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否定的文藝哲學”并非要顛覆甚至取代形而上的文藝哲學,相反,而只是它的補充者和“解毒劑”。因此,這種檢視和反省并不是一種閹割、顛覆和代替,而是一種有機補充、平衡和矯正。

參考文獻

[1]馬克·尼古拉斯.法西斯主義[M].袁柏順,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今中次磨.法西斯主義運動論[M].張我軍,譯.北平:人文書店,1933.

[3]汪行福.災難與歷史——走向否定的歷史哲學[J].哲學研究,2014(2):1-10.

[4]波蘭尼.個人知識:邁向后批判哲學[M].許澤民,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5]周揚.從民族解放運動中來看新文學的發(fā)展[J].文藝戰(zhàn)線,1939(2).

[6]木下半治.日本法西斯主義[M].林紀東,譯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7]劉健清.中國法西斯主義資料選編(一)[G].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校內用書,1987.

[8]鐘離蒙,楊鳳麟.戰(zhàn)國策派法西斯主義批判[G].沈陽:遼寧大學哲學系中哲史研室,1982.

[9]幸德秋水.帝國主義[M].趙必振,譯.上海:上海梁溪圖書館,1927:85-86.

[10]藤井悌.何謂法西斯主義?[M].龔積芝,譯.北平:改進出版社,1940.

[11]黃文杰,羅世文,譯.法西斯主義[M].上海:生活書店,1940.

[12]米歇爾.法西斯主義[M].黃發(fā)典,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3:5-11.

[13]齊格蒙特·鮑曼.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M].楊渝東,史建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14]楊寧一.日本法西斯奪取政權之路——對日本法西斯主義的研究與批判[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69.

[15]于桂芬.西風東漸——中日攝取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89.

[16]Adorno.Negative Dialectic[M].New York & 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1973: 365.

[17]德朗蒂,編.當代歐洲社會理論指南[G].李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59.

[18]徐迺翔,編.文學的“民族形式”討論資料[G].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0.

[19]費正清.美國與中國(第四版)[M].張理京,譯.馬清槐,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343.

[20]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起源——超穩(wěn)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2.

[21]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J].走向未來,1986,創(chuàng)刊號:1-49.

[2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23]Benjamin.Illumination:Essays and Reflections [M].Edited and Introduction by Hannan Arendt.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ch,Inc,1968.

作者簡介:

劉陽軍(1984— ),男,貴州銅仁人,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理論與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法西斯主義帝國主義思潮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春秋時期重民的社會思潮
托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國主義寓言
蔣 氏 獨 裁
從回歸溫柔敦厚到走向天馬行空——當代文藝思潮的一種轉向
中國抗13與二戰(zhàn)的開始
論20世紀初年的“興女學”思潮
國家尊嚴與人的尊嚴
“文革” 后期的民間批判思潮(1968~1976)
尼共批印度像“帝國主義老板”
韶山市| 廉江市| 河北区| 丰镇市| 滁州市| 孝义市| 竹山县| 怀仁县| 彭阳县| 内江市| 海兴县| 缙云县| 仁寿县| 且末县| 宁远县| 天镇县| 大田县| 临沂市| 马尔康县| 右玉县| 上杭县| 青州市| 潍坊市| 舟山市| 视频| 河北省| 嘉黎县| 邮箱| 波密县| 潮州市| 黄冈市| 定州市| 南部县| 锡林郭勒盟| 旬阳县| 洞头县| 民勤县| 招远市| 永德县| 精河县| 繁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