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耀華中學 崔亞飛
活躍在津城的學生天文社團
——耀華星緣天文社
□ 天津市耀華中學 崔亞飛
耀華中學以豐富的社團活動享譽津門。從20世紀90年代起,耀華就成立了天文興趣小組開展活動,其活動照片還被選入天津初中歷史課本。2007年學生發(fā)起成立新的星緣天文社,開展活動進行天文科普、組織觀測直面天象奇觀、創(chuàng)辦雜志發(fā)揮學生特長、研究課題倡導學以致用,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助力星緣天文社進入良性發(fā)展的軌道。
筆者近年來受學校委托指導耀華星緣天文社,見證了社團的一步步成長、體會到學生對天文的喜愛、感受到學生在社團建設方面的活力。在天文社團發(fā)展方面積累了一些淺薄經(jīng)驗,在此與眾多天文同好分享。
2014年4月北京天文館朱進館長和天文社同學合影
社團是學生的社團,學校和老師要給學生足夠的信任和支持,相信學生有能力管理好社團。鼓勵學生制定具有社團特色的規(guī)章制度,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模式,給予社團自主發(fā)展的空間。
星緣天文社在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管理方式,組成了核心管理團隊。每年從高一上學期開始在新社員中選拔對天文熱愛并有熱情的同學,進入管理團隊,參與活動的組織和策劃。經(jīng)過一學期的考察,在第二學期,高二團隊通過推薦和禪讓的方式傳承給高一。新的團隊根據(jù)各自特點安排分工,很有“組閣”的味道,我們戲稱“社長和他的朋友們”。團隊協(xié)商管理,減輕了同學們的壓力,降低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
學生組織活動更加高效有序,更符合學生們的意愿,這樣鍛煉了學生的能力,體現(xiàn)出社團活動的意義。
社團課大部分課程都由學生講授,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科知識儲備以及各自的優(yōu)勢進行課程的設計和安排。通過“天文社校本課程”計劃,逐漸積累了大量的課程資源。每學期安排一個課程計劃,根據(jù)講授同學的特點對課程資源進行個性化更新。授課前同學進行試講,同學和老師進行點評并提出建議,很有教師備課組的氛圍,這樣保證了授課的質(zhì)量。
天文社通過各種途徑購置了近百冊天文科普書籍,訂購《天文愛好者》雜志,成立“星緣天文書屋”,保證了大家對天文知識的獲取,形成了良好的“學術(shù)”氛圍。
學生還自發(fā)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天文興趣小組,進行更深入的知識學習。每周五社團課后的一個小時,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師兄師姐們的帶領(lǐng)下學習,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學習氛圍,增加了個人的天文知識,為社團的發(fā)展儲備了人才。
天文專家趙之珩先生指導學生
活動是社團的精髓,無活動不社團。天文社每年都會開展多次活動。例如:
校內(nèi)天文科普展覽及答題活動
望遠鏡操作實踐活動。學生設計了自助操作平臺,在各類望遠鏡上貼上標簽,介紹功能和使用方法,讓同學們從興趣和好奇入手自己摸索使用。
重要天象的校園觀測和校外“路邊天文”活動。例如:2011年太陽黑子觀測、月全食觀測,2012年金星凌日觀測,2014年月全食觀測等。
組織野外天文觀測,到市郊觀測條件好的地區(qū),仰望星空。
我們還積極參加天津市天文學會組織的天文夏令營、天文節(jié)等活動。
基于學生的能力和知識,近年來天文社每年選擇開展2~3個科研課題活動。
《自制203毫米牛頓反射望遠鏡》是2014年上半年完成的一個項目。查閱資料、設計圖紙、購買材料、制作模型、加工部件、計算組裝,項目小組同學利用四個月的課余時間制作了一架望遠鏡。
《二分二至日日影軌跡觀測》是歷時一年的一個觀測項目,學生們通過立竿見影的方法,記錄二分二至日的日影軌跡,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鍛煉了學生認真記錄、精確測量、數(shù)據(jù)分析等能力。
金星凌日校園觀測
《星緣》雜志是天文社學生創(chuàng)辦的校園刊物,從組稿、排版到印刷、發(fā)行,主要工作都是學生完成的。從創(chuàng)刊號雜志在校園發(fā)行,到第二期《追夢》、第三期《天問》、第四期《尋光》相繼在校園發(fā)行,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了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這些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各項能力,例如:排版軟件、繪圖軟件的使用,美工,文字校對,組稿等。社刊編輯部的同學邊學習,邊實踐,逐漸成長。精美的雜志是學生才華的體現(xiàn)。
2014年10月月全食路邊天文
沒有足夠的經(jīng)費,天文社開展活動就受到了制約。我們通過寫活動策劃案以及精彩活動,向企業(yè)展示天文社風采,憑借交際能力,獲得認可及資金支持。在過去的一年中,天文社獲得了數(shù)萬元的資金支持,并且簽訂了贊助協(xié)議。通過贊助資金,社團增添了書籍、設備、活動基金等。這不僅為社團的長期發(fā)展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而且為學生走向社會提供了難得的鍛煉機會。
利用網(wǎng)絡平臺,天文社創(chuàng)建了QQ群,進行交流和互動;開通“耀華星緣”的新浪微博,及時獲取天文資訊,并且和全國的天文組織、天文愛好者交流;學生制作了“星緣Online”的手機App軟件,開展天文科普、報道校園活動。經(jīng)過宣傳和交流,星緣天文社在天津天文圈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逐步和外地的同好交流合作。
當然天文科普以及社團發(fā)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只要我們有熱情,并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熱情,這條路能一直走下去并且越來越光明,一路上我們攜手并肩。在此也感謝北京天文館、天津科技館和天文學會等單位給予我們的支持和幫助。
(責任編輯 張長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