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核能應用中的核損害賠償責任法律風險中,除了在核損害賠償法中科學安排核運營者的強制保險、財務保障、最高額限制外,要更加強化國家補償責任的承擔,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入國際公約獲取國際核損害賠償基金的支持。國家補償責任的加重,使得國民的人權得到更加健全的保護。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核電大國和經濟大國,在滿足優(yōu)化能源結構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中,還必須要建立健全核領域法律體系,而建立核損害賠償法就是一種預先的必要制度安排。
關鍵詞:核損害;損害賠償;損害責任
我國《核安全法》將于2016年出臺,核損害賠償制度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章引人期待和關注。本文是在日本核泄漏之后引發(fā)的思考和研究,期翼可以對國家相關部門的立法提供一點參考。
一、中國大陸核損害賠償制度的現(xiàn)狀和問題
中國大陸核損害賠償制度主要體現(xiàn)在國務院關于核損害賠償?shù)膬蓚€批復,這兩個批復文件屬于行政規(guī)章還是政府文件,不同的學者提出不同的定位,但是學者共識就是中國大陸沒有制定核損害的專門法律。我們可以看到的與核損害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散見于以下法律:第一、我國1986年《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guī)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等對周圍環(huán)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yè)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钡谝话俣臈l規(guī)定:“違反國家保護環(huán)境防止污染的規(guī)定,污染環(huán)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88年)第154條規(guī)定:“從事高度危險作業(yè),沒有按有關規(guī)定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嚴重威脅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jù)他人的要求,責令作業(yè)人消除危險?!钡诙⑽覈?003年《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十二條規(guī)定:“核設施營運單位、核技術利用單位、鈾(釷)礦和伴生放射性礦開發(fā)利用單位,負責本單位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接受環(huán)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監(jiān)督管理,并依法對其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承擔責任?!逼涞谖迨艞l規(guī)定:“因放射性污染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第三、我國2000年《產品質量法》第七十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因核設施、核產品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法律、行政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第四、我國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70條、第77條之規(guī)定(后文詳述這兩條規(guī)定)。
1.對國務院兩個批復的梳理
(1)關于國務院1986年批復?!秶鴦赵宏P于處理第三方核責任問題給核工業(yè)部、國家核安全局、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的批復(1986年3月29日)》(以下簡稱國務院1986年批復)規(guī)定了核運營者的認定條件、核運營者的集中責任、最高賠償額限制(人民幣一千八百萬元)、政府補償(人民幣三億元)、核運營者的追索權、核運營者的除外責任、訴訟時效、法院管轄八個方面的法律問題。語言精煉,概括性地將核損害賠償制度濃縮于7個條文之中。但是具體的批復內容借鑒了國際通用的核損害賠償制度的術語和要點。
國務院1986年批復第三條規(guī)定“對于一次核事故所造成的核損害,營運人對全體受害人的最高賠償額合計為人民幣一千八百萬元。對核損害的應賠總額如果超過前款規(guī)定的最高賠償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提供必要的、有限的財政補償,其最高限額為人民幣三億元”。顯然,這個最高額限制和國家補償限額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國際標準相比相去甚遠?!拔溲b沖突、敵對行動、暴亂,或者由于特大自然災害”是作為核運營者的免責條件,但沒有規(guī)定國家在這種情形之下的補償責任或者救助責任。三年和十年的訴訟時效規(guī)定相對太短,不符合核損害長期性、潛伏性的科學特性。最后一條中“一切訴訟”“提請對該核事故發(fā)生地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理”,體現(xiàn)了唯一法院管轄的國際立法慣例,但是核事故發(fā)生地是指核事故行為發(fā)生地還是核事故結果發(fā)生地,語焉不詳,可能會引起法律解釋歧義。
(2)關于國務院2007年批復。《國務院關于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國函〔2007〕64號)》(以下簡稱國務院2007年批復)重新定義“核運營者”,在核運營者責任集中條款中對核損害賠償?shù)姆秶譃槿松?、財產、環(huán)境三種損害,增加規(guī)定跨界核損害賠償?shù)脑瓌t,定義“一個核設施”,核運營者連帶責任,核運營者除外責任,最高賠償限額和國家補償限額,財務保障責任保險,核運營者追索權,核事故損害賠償請求主體。
國務院2007年批復重新科學定義“核運營者“概念,明確包括環(huán)境在內的三種損害和”一個核設施“,在跨界損害中規(guī)定協(xié)定原則和對等原則,將最高賠償限額(3億元人民幣或一億元人民幣)和國家補償限額(8億元人民幣)分別增加后最高可獲得11億元人民幣的賠償數(shù)額,規(guī)定財務保障責任保險條款,明確核事故賠償請求主體,增加追索對象,在免責條款中增加“戰(zhàn)爭” 去除“特大自然災害”。國務院2007年批復相對于國務院1986年批復的改變象征著我國核損害賠償制度的進步。但是改進后的最高賠償限額和補償限額和國際限額相比還是偏低,“對非常核事故造成的核事故損害賠償,需要國家增加財政補償金額的由國務院評估后決定”是對低限額的一種矯正式立法,是和美國國家追加補償體例比較一致的安排。這次批復沒有涉及“訴訟時效”、“法院管轄”等內容,將之標注為將來時,預期歸入立法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子能法》,有學者認為是危險的敗筆?!胺ㄔ汗茌牎钡牧⒎ㄈ笔?,對于跨境核損害的訴訟就可能導致管轄沖突和法律沖突。
2.對中國侵權責任法第70條的分析
2009年12月26日通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十條規(guī)定“民用核設施發(fā)生核事故造成他人損害的,民用核設施的經營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戰(zhàn)爭等情形或者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責任”;第七十七條規(guī)定“承擔高度危險責任,法律規(guī)定賠償限額的,依照其規(guī)定”。
筆者認為立法者將“受害人故意”作為免責事由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需要探討可能存在的情形。如果“受害人故意”是核事故發(fā)生的直接原因,受害人當然沒有理由去獲取損害賠償,而是死有余辜。如果受害人是在核事故發(fā)生之后,在政府已經劃定警戒范圍之后,處于直接故意的心理去將身體暴露于核輻射之下,那么受害人這樣自取的損害,核運營者沒有義務去承擔責任;但是如果受害者是處于間接故意的心態(tài),抱著放任的態(tài)度,不撤出警戒區(qū)而遭受核輻射,那么是與侵權人此前的行為共同形成損害原因,因此此時核運營者是不能免責的。
除此之外,宏觀地分析第70條,會發(fā)現(xiàn)其存在以下問題:(1)該法第70條沒有體現(xiàn)國家介入和國家補償原則;(2)核損害賠償?shù)馁r償事項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失、環(huán)境損害、其他損失和損害,求償者可能是公民、企業(yè)甚至代表環(huán)境權益的環(huán)境行政機關等主題。而第70條僅僅提及“他人損害”,“他人損害”是指公民的人身、財產損害或損失。立法中任意限制縮小求償主體和求償范圍不利于受害方的權益保護。一旦發(fā)生核事故,按照這一規(guī)定進行法律適用,肯定會產生不利影響和后果。(3)核損害賠償法律問題涉及多個參與主體和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以及特殊的證據(jù)歸責、因果關系認定等事項。(4)由于核損害民事責任是特殊侵權責任中的特殊侵權責任,不適用該法的一般普適性條款,予以專門立法或者歸于原子能法中一并立法較為符合國際國外立法慣例。
核損害賠償必須結合國際核損害賠償?shù)牧⒎ń涷?、國際核損害賠償?shù)膶嵺`、按照國務院已有的兩個批復的既定思路、結合當今國際核損害賠償研究的成果和我國核電發(fā)展的現(xiàn)實國情以及我國當前與今后的經濟發(fā)展程度,通盤考慮穩(wěn)定促進核電健康發(fā)展、督促核電安全運行、維護國家能源發(fā)展大局與保護核損害第三方權益、維護社會穩(wěn)定、加強國際民用核技術合作之間的互生相克關系,同時還要周全地考慮中國的地理國情、我核電選址的周邊面貌帶來的可能的核損害程度和范圍以及跨界核損害賠償?shù)募夹g操作問題等,進行專門細致的立法,可以在原子能法中予以規(guī)定,也可以以一部核損害賠償法來規(guī)定。其次,核損害賠償法律問題,不是純粹的民事法律問題,核損害賠償法律制度兼具民事法和行政法、私法和公法、國內法國際法的特征,核損害賠償?shù)呢熑沃黧w不是普通民事法律關系中的被害方的相對方,也不僅僅是核設施的運營者一方,核損害賠償涉及多方賠償機制的設計,并有國家介入原則,因此,核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和普通民事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相去甚遠,它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具備國家強制性的特征,比如強制第三方責任保險和強制財務保障等??梢姡覈谇謾嘭熑畏ㄖ性O計這一核損害侵權的條文實在不是明智之舉。核損害賠償法中不僅明確核設施運營者的責任,還強調了核設施所在國的義務和責任;不僅牽涉民事賠償?shù)臍w責方式、程序、證據(jù)、管轄法院、責任限制,還包括強制第三方責任保險、強制財務保障、多級賠償機制、風險多級分擔機制、域內域外賠償、法律沖突等問題。總之,立法考察的對象包括國際核損害立法、外國國內核損害立法、域外核損害賠償具體案例所包含的相關程序和內容、我國經濟社會現(xiàn)實國情、我國與相關國家地區(qū)的核外交協(xié)調機制、我國核電事業(yè)的規(guī)劃、我國核電企業(yè)布局及周邊情況、我國的地理特點、潛在的核損害賠償?shù)挠騼扔蛲飧窬值龋婕傲⒎ㄒ骖櫩刹僮餍?、國際接軌度接受度、國內民意滿意度等要求,綜合協(xié)調,詳盡調研,多方征求意見和建議,平衡各方利益。立法需要立法學、民法總論、侵權責任法、民事證據(jù)法、民事訴訟法、環(huán)境法、保險法、法理學、國際公法、國家私法、相關案例法的理論知識儲備,也需要對于外交學、地理學、核物理科學、醫(yī)學等相關知識體系的深入研究。
楊立新教授主導的學者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課題成果)》第一百四十四條中將侵權責任法第七十條所稱“戰(zhàn)爭等情形”解釋為“是指武裝沖突、敵對行動、國家戰(zhàn)爭或市民暴亂等情形,不包括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原因”[1]。日本《原子能損害賠償法》第2章第3條將“異常巨大的天災地變或社會動亂”作為賠償例外因素。印度《核損害民事責任法》第5條規(guī)定營運人不必對由下述因素直接引發(fā)的核事故導致的核損害承擔責任:(i)不能合理預見的嚴重自然災害;或(ii)武裝沖突、敵對行動、內戰(zhàn)、暴動或恐怖主義行為”。我國臺灣地區(qū)《核子損害賠償法》第18條規(guī)定“核子設施經營者,對于核子損害之發(fā)生或擴大,不論有無故意或過失,均應依本法之規(guī)定負賠償責任。但核子事故系直接由于國際武裝沖突、敵對行為、內亂或重大天然災害所造成者,不在此限”。從表象上看,學者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課題成果)》縮小了核損害賠償?shù)某庳熑?,將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原因納入核運營者的核損害賠償范疇,實則會加重核運營者的負擔和營運風險,異常巨大的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原因所致的核損害應當由政府通過社會救濟的方式予以補償。因為核運營者所能夠盡到的注意義務和安全防范范圍限于可能預測的自然災害。雖然核損害賠償實行無過錯自然原則,但是將不可預測的巨大自然災害所致核損害也歸于核運營者負擔賠償責任,顯然有失自然公正法理。然而,從深層次的分析來看,由于核損害的特殊性,從注意義務和防范義務來看,將自然災害排除免責事由,應該是一種進步。而且,伴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由核運營者承擔由于自然災害導致的核損害賠償責任,其次通過國家補償方式予以法律救濟的途徑解決核損害問題相對更加合理和公正可行。
二、建構中國大陸核損害賠償法律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
我國大陸利用核能的歷史并不短暫,但是立法相對滯后卻是既成事實,這與我國建國后長時間漠視法制的宏觀背景有關。我國大陸的核損害賠償制度肇始于1986年建設大亞灣核電站過程中中法核技術談判的迫切需要(法國方面作為核技術輸出方,對于中國沒有核損害賠償法來規(guī)定責任集中于核設施運營者表示擔憂),和我國整體法律體系的集體生長時代比較契合,只是1986核損害批復是國務院作出的批復式行政性文件,立法層級低、內容簡略、可操作性弱,只能算作是中國核損害立法的一個歷史雛形。20年之后的2007年,國務院再次就核損害問題的第二批復,立法內容較第一次有了較大進步,并且兼顧了國際相關立法潮流和中國自身的經濟發(fā)展實際,但是,從整體上而言還是比較粗糙,缺乏核損害立法的應有層級、嚴謹、權威、可操作性等特點,對某些核損害重大法律問題沒有規(guī)定,責任限額和國際立法相比偏低也與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形勢不符。我國《民法通則》、《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產品質量法》的核損害相關規(guī)定沒有可以具體操作的空間,其內容不具有實用性科學性。2010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僅有第70、第77條涉及核損害賠償,其規(guī)定也過于簡陋,不合時宜。
在日本福島核泄漏之后,日本迅速啟動國內《原子能損害賠償法》等核損害賠償法律制度體系,并出臺詳盡的核損害賠償操作細則,成立核損害賠償援助機構,開始進行核損害賠償?shù)木唧w落實。在日本核損害賠償法律體系中,有3部現(xiàn)行法(分別是《原子能損害賠償法》、《原子能損害賠償支援機構法》、《原子能損害補償契約法》)、5部現(xiàn)行政令(分別是《原子能損害賠償法律施行令》、《原子能損害賠償支援機構法施行令》、《原子能損害賠償紛爭審查會組織政令》、《原子能損害賠償紛爭審查會設置政令》、《原子能損害補償契約法律施行令》)、8部現(xiàn)行府省令。日本試圖通過加入《核損害賠償補充公約》,規(guī)避潛在的國際巨額賠付,使得潛在的韓國、中國、俄羅斯等國的民事賠償訴訟盡歸于日本單一法院管轄。其實,這種規(guī)避是不符合國際法準則的。但是,日本國家和東京電力應對核泄漏、核廢液排放所致的核損害賠償?shù)姆?、方案、程序、思路,值得我們關注、深思、反思、借鑒。
一旦我國出現(xiàn)核泄漏核污染事件,不僅會影響核設施周邊地區(qū),我國的相鄰國家、地區(qū)可能會遭受密切的核損害聯(lián)系,畢竟我國不是四面環(huán)水的地理環(huán)境。而我國核電企業(yè)的布局涉及東南沿海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一旦出現(xiàn)核事故,會波及人口稠密工業(yè)密集的城市群和廣大的農村區(qū)域。及早做出核損害立法規(guī)劃,對促進核安全防止核事故發(fā)生,保障潛在受害方權益,增進地區(qū)、國家、國際的安全穩(wěn)定,有百利而無一害。必須轉變核損害立法會導致人心惶恐社會不安定的錯誤偏激觀念,以科學務實的態(tài)度,積極行動,切實推動中國核損害立法的歷史進程,改變核電事業(yè)無法可依的不利危險局面。讓核電成為能源需求的低廉清潔高效來源,讓重核裂變過程成為可控制的安全的鏈式反應,而不是隱藏在中國幅員遼闊版圖中的定時炸彈。
根據(jù)即將出臺的核電十二五規(guī)劃,到2015年,核電裝機規(guī)模將達到3900萬千瓦。到2020年核電裝機規(guī)劃將提高到8600萬千瓦,在建規(guī)模4000萬千瓦。從目前已經投產的1000萬千瓦提到8600萬千瓦,將近翻了8倍多[2]。我國核電事業(yè)發(fā)展是大勢所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對優(yōu)化能源結構和清潔能源的需求日益旺盛。而核損害賠償法作為未雨綢繆之法必將促進我國核電的健康發(fā)展和促進國際核能利用領域的技術合作,同時保護公眾的合法權益。只有建立科學合理與國際核損害立法體例相協(xié)調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核損害賠償法律制度,方能與我國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核能工業(yè)核電事業(yè)相匹配。核能利用在法規(guī)制之下,就如同老虎關進籠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核能在中國日益凸顯的能源危機中方能盡顯英雄本色,人類利用科技和平安全高效驅動核變轉換出巨大能量服務于經濟建設的征程將更加平坦而光明。
三、完善中國大陸核損害賠償制度的建議
1.法律形式探討:單行立法與加入國際條約的結合
一個國家的核損害賠償制度,是原子能法律體系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立法目的、立法內容、法律形式應當遵循核損害法律制度發(fā)展的客觀科學規(guī)律,結合本國核工業(yè)發(fā)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國情,予以科學建構并公示。每一個國家的核損害賠償法的出臺,也伴隨著國際國內的強烈關注以及贊許性或批判性的研究解讀,這是關乎國內國外核安全和核賠償?shù)闹卮笥绊懙氖录?。中國核損害賠償法的正式誕生,也將彰顯作為負責任的核電大國的形象。
由于核損害賠償制度的重要性和全局性,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損害賠償法》并由國家主席簽署發(fā)布公告,昭示全國,是最莊重和最理性的立法模式。也可以考慮在即將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子能法》中,列專章表述核損害賠償法的詳細內容。筆者認為進行專門立法采用前一種形式,更為可取。此外應當抓緊研究國際核損害賠償?shù)墓s,在適當時機選擇有保留地加入其中,對于應對國際或國內潛在的核事故核損害賠償法律風險爭取更加積極和主動的話語權以及優(yōu)勢地位。
2.加強核電公司社會責任立法
核電企業(yè)以公司法人的法律身份從事核電運營事業(yè),其當然應當遵循我國公司法第5條關于公司社會責任條款的規(guī)定。但是核電公司不同于其他行業(yè)的公司,核電公司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相比其他行業(yè)公司應當苛以更加嚴格的法律責任,核電公司的運營更加深刻和持久地影響著周邊乃至全國、全球的公民、企業(yè)、社會團體、政府的權益和安全,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維護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因此,建議在我國核損害賠償法律條文中或者在我國原子能法中,有專門條文強調核電公司的社會責任。一旦發(fā)生核事故,應當將公眾安全、地區(qū)安全、國家安全和權益的考量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急于保住核電公司的核反應堆財產。在核電公司法律風險評估和管理方面,應當體現(xiàn)安全優(yōu)先的原則。否則應當將核電公司作破產安排,其所有財產用于核損害賠償事宜,排除核損害賠償最高額限制條款的適用,而不得以法律規(guī)定的最高額限制作為核電公司繼續(xù)運營的法律基礎進行抗辯。
3.制定核損害賠償法
基于本文對核損害賠償制度的分析,結合我國情況,筆者建議制定我國《核損害賠償法》,并就有關內容建議如下:
(1)立法目的。為了保護公民、企業(yè)、國家的安全與權益,促進我國核工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增進國際間民用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特制定本法。
(2)適用范圍。凡發(fā)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范圍內包括內水、領?;驅俳洕鷧^(qū)的核事故適用本法進行核損害賠償。對于發(fā)生在我國主權范圍外的核事故對我國造成的核損害賠償可以由我國法院決定是否選擇適用本法。涉外核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可以適用互惠原則予以解決。但對于發(fā)生在我國主權范圍內的核事故引起的賠償,非歧視地適用根據(jù)本法制定的統(tǒng)一賠償條件、賠償限額、賠償標準。
(3)責任主體。由核設施運營者承擔核事故引發(fā)的核損害賠償責任。核運營者與核運輸者、核設施制造商有合同規(guī)定的,適用相關合同約定的對內責任承擔,核運營者對外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根據(jù)合同約定予以追償。
(4)求償主體和求償范圍。在核事故中,遭受核損害的公民、企業(yè)、地方政府以及政府環(huán)境行政部門可以作為核損害賠償?shù)氖芎φ咛崞鹎髢斨鲝埢蛘吆藫p害賠償訴訟。其求償事由包括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財產權的損害或損失,企業(yè)的財產權損害和營業(yè)損失,地方政府的相關財產權益損害和損失,并由政府環(huán)境行政主管部門提起環(huán)境權益損害賠償。核損害賠償責任包括人身侵權責任、財產侵權責任、環(huán)境侵權責任。對于人身損害的賠償適用我國關于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并可以一并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對不同性別、年齡的公民和孕婦實行不同的賠償標準。對于財產損失按照核事故發(fā)生時當?shù)厥袌鰞r格予以賠償。對于環(huán)境損害由我國相關部門評估后予以賠償。對于在核事故警戒區(qū)的公民撤離后沒有立即顯現(xiàn)核損害的,由國家制定統(tǒng)一標準予以賠付。以上規(guī)定和國家應急委員會制定的統(tǒng)一標準不符的,適用統(tǒng)一標準。
(5)責任限額、強制保險和財產保障、補償契約?,F(xiàn)有的2007年的核運營者賠償最高限額和國家補償限額均不適應與我國經濟發(fā)展和物價上漲的客觀形勢,必須在此基礎上,重新作出評估和最高額限制安排。強制保險和財產保障方面,作出更加合乎現(xiàn)實需要的改進。建立核巨災基金,由國內所有的核電公司根據(jù)裝機容量比例,在每年的收益劃出專門資金,由國務院直接管理基金事務。我國核共體的加入條件可以適當放寬,讓有一定責任承擔能力的國內保險公司可以自愿加入核共體,減輕對于國外保險市場的依賴程度。在核賠償風險的國際轉移投保中,進行更加合理的評估和合作。由于核運營者的過錯造成的核事故,對于國家補償?shù)牟糠?,應當通過補償契約的方式,由核運營者在之后的經營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每年返還國家財政。
(6)多級賠償機制。在核損害賠償法中,體現(xiàn)多級賠償機制的制度設計。由強制保險和財產保障來保障核運營者的最高額限制的賠付。超過此限度的部分,由國家財政在國家最高額限制范圍內予以補償支付。不足部分,按照參加的國際條約,由國際核損害賠償基金予以解決。
(7)核損害糾紛調解委員會。建立核損害糾紛調解委員會。在核損害賠償法中,明確核損害糾紛調解委員會的法律地位、委員的任職資格(包括法律專家、醫(yī)學專家、財務審計專家、核科學技術專家等德高望重人士)、職責范圍、權利義務、經費來源等事項。核損害糾紛調解委員會需要負責核損害調查、核損害法律咨詢、核損害糾紛調解等事務,作出中立、理性、科學的結論和意見。
(8)因果關系。核損害認定條件是核事故引發(fā)損害的發(fā)生,損害和核事故有因果關系,此損害即為核損害,可以向核運營者提起核損害賠償請求。對于因果關系的認定,應當和一般侵權民事法律責任區(qū)別對待。核損害的不易察覺性、潛伏性、遺傳性等特殊性,使得對于核損害的評價需要核科學技術手段的介入。因此,核損害因果關系的認定,法院應當參照國家組建專門的核損害糾紛調解委員的解釋和意見,靈活適用相關因果關系歸責原則、客觀因果關系歸責原則。
(9)特殊事由核損害的賠償。對于直接因武裝沖突、敵對行為、內戰(zhàn)和暴動等行為或異常嚴重的自然災害所引發(fā)的核事故,由核運營者在最高額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國家補償。并以國家名義申請國際核損害賠償基金的支持。
(10)證據(jù)規(guī)則。適用特殊證據(jù)規(guī)則。由國家應急委員會根據(jù)核事故、核損害的具體情況予以發(fā)布相關證據(jù)規(guī)定。對于環(huán)境損害,以國家環(huán)境監(jiān)測部門的數(shù)據(jù)為準。對于人身損害,根據(jù)科學監(jiān)測的核輻射數(shù)值劃定安全界限和賠償基準數(shù)值,以核設施所在地為圓心,以核輻射安全界限數(shù)值為半徑,在安全界限范圍之外的圓形或扇形區(qū)域,實行人均賠償基準,免除原告方的舉證責任。國家應當加強核泄漏的相關信息披露,使得核損害受害者可以獲得方便確鑿的賠償證據(jù)。
(11)分配順序。應當優(yōu)先對人身損害進行賠償,并在賠償基金中保留適當比例預留作為人身損害賠償基金。人身損害的賠償在所有的賠償糾紛中,應當居于首要的位置,以體現(xiàn)人權的優(yōu)先地位,切實保障受害公民的人權。對公民的賠償應當優(yōu)先于其他主題的賠償。
(12)訴訟時效。對于人身損害賠償,在發(fā)現(xiàn)或應當發(fā)現(xiàn)人身損害之日起3年內可以提起核損害賠償訴訟。對于財產損失和環(huán)境損害及采取相關措施的費用及其他損失的訴訟時效為2年,從產生損害或應當發(fā)現(xiàn)損害或損失之日起起算。但自核事故發(fā)生之日起,不得超過30年[3]。
(13)管轄法院。核損害賠償訴訟應當向核事故發(fā)生時的核設施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經核事故應急委員會建議并經最高人民法院指定其他法院也有管轄權的,適用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緊急規(guī)定。
(14)建立賠償應急制度。建立賠償應急制度,作程序化的安排和建構。充分考慮核電企業(yè)周邊的人員、企業(yè)和經濟發(fā)展情況。在核事故發(fā)生之后,考慮應急轉移附近居民、企業(yè)而需要及早支付的核損害賠償金等事宜。
注釋:
[1]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研究”課題組(課題組負責人楊立新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草案建議稿(草案), 河北法學, 2010年第11期.
[2]胡仁芳, 核電十二五規(guī)劃有望上半年出臺,證券日報,來源人民網,2012年03月13日,http://energy.people.com.cn/GB/17368492.html.
[3]30年的限制主要考慮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最長為30年。如果沒有30年之限制可能致使核運營者陷入無限訴累.
參考文獻:
[1]李雅云,核損害法律制度研究[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2年秋季號.
[2]圣國龍,維也納公約關于核損害的民事責任條款的探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6,(13).
[3]蔡先鳳,核損害民事責任的國際法基礎[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5月,(3).
[4]蔡先鳳,核損害民事責任中的責任集中原則[J],當代法學,2006年7月,第20卷第4期(總第118期).
[5]胡冰,核損害民事責任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6]圣國龍,核損害民事責任制度研究[J],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7]蔡先鳳,論核損害民事責任中的責任限制原則[J],法商研究,2006,(1).
[8]閔俊萍,我國核損害民事責任制度及存在的問題[J],河南科技,2011,(11).
[9]蔡先鳳,中國核損害責任制度的缺陷及立法設想[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7,(4).
[10]董保同,國際核責任制度的最新動態(tài)和未來發(fā)展[J],中國核工業(yè),2007,(8).
[11]陳維春,法國核電制度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能源,2007,(8).
[12]蘭花,福島核事故-日本是否負有國家責任[J],世界環(huán)境,2011,(3).
[13] 落志筠,國內外核損害賠償制度分析及我國的完善對策[J],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2011.
[14] 郭麗軍,核損害賠償責任立法及保障淺析[J],中國保險報,2011年3月21日.
[15]王曉方,核損害賠償制度亟待完善[J],中國電力企業(yè)管理,2011,(7).
[16]陳剛,核電法律體系研究[J],核安全,2009,(4).
[17]賀柳,我國核第三者責任保險制度芻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6).
[18]陳俊,我國核法律制度研究基本問題初探[J],中國法學,1998,(6).
[19]宋愛軍,我國核能安全立法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0]郭麗軍,我國應建立核風險責任強制保險制度[J],經濟,2011,(4).
[21]薄懷濤、白云生、周兆明,我國應完善核損害賠償法律制度[J],中國核工業(yè),2011,(10).
[22]徐原,世界原子能法律解析與編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
[23]蔡先鳳,核損害民事責任研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4]陳春生著,核能利用與法之規(guī)制[M],臺灣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增訂版.
[25]王竹,侵權責任分擔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作者簡介:卓敏,四川大學法學院老師,教學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