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于忠肅集》)
【解讀】
明代名臣于謙剛正廉潔,在處理邊患、扶持君主等大事上決斷有力。正統(tǒng)十四年(1449),明英宗一意孤行,結(jié)果在土木堡被瓦剌軍隊俘虜。瓦剌以英宗為要挾,明朝君臣人心慌亂,于謙扶持代宗登基,堅決主戰(zhàn),大破瓦剌軍,也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后來英宗復辟,于謙受奸人誣陷而被殺,死后抄家,家無余財,天下人都為于謙感到冤屈。后來,奸人相繼落網(wǎng),于謙冤情昭雪,而后受到歷代尊崇、祭祀。萬歷年間,于謙的謚號改為“忠肅”,他的文集就被稱作《于忠肅集》。
作為定國安邦的棟梁,于謙襟懷磊落,從不考慮個人私利,尋常的娛樂也入不了他的眼睛,這首《觀書》就體現(xiàn)了他曠朗的胸襟、不俗的格調(diào)。
“晨昏”是從早到晚,“憂樂”是無論什么心情,與詩人相伴的都是書卷。不說自己多情愛書,反而說書卷多情相伴,就像老朋友,擬人化的手法親切自然。讀書時心無雜念,自然能一目十行。
宋代大儒朱熹擅長在詩中用比喻講述哲理,巧妙生動。其《觀書有感》寫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贊嘆書中知識為源頭活水;其《春日》寫道“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贊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如同春風和煦。于謙化用朱熹的詩句,說明讀書使人獲得新知,書中義理引人入勝。那些騎著高頭大馬四處踏青的人們,哪里能想到書齋中別有風景?這是愛書人的春天,永不凋零的春天。
于謙的墳墓在杭州西湖畔,如果他的英靈地下有知,看著西湖邊來來往往的尋芳客們,也會吟誦這首詩吧?(呂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