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磊
(云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云南昆明 650500)
劉昚虛詩歌風(fēng)貌探析
朱磊
(云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歷史上劉昚虛的詩名很高,他以山水詩出名。其詩歌風(fēng)貌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表達技巧、“山水”的情懷幾方面。語言方面清新平淡、端莊典雅;表達技巧方面興象交融與想象別致;“山水”中的情懷包括恬漠心境、思鄉(xiāng)情懷、懷友情結(jié)等。
關(guān)鍵詞:劉昚虛;詩歌藝術(shù);風(fēng)貌
劉昚虛是盛唐詩人,雖然新舊唐書并未對其立傳,《經(jīng)籍》、《藝文》二志亦未見著錄,《全唐詩》今只存其詩十五首、殘句一則,但是其聲名在古代甚高。盛唐著名詩歌選本《河岳英靈集》中評“昚虛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傾東南高唱者數(shù)人,然聲律宛態(tài),無出其右”,“自永明以還,可傑立江表”,“并方外之言也。惜其不永,天碎國寶”。[1]元代關(guān)于唐代詩人的評著《唐才子傳》中記載劉昚虛是“崧山人。姿容秀拔。九歲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性高古,脫略勢利,嘯傲風(fēng)塵。后欲卜隱廬阜,不果。交游多山僧道侶”,“集今傳世”。[2]劉眘虛與盛唐間詩人也有交往,從現(xiàn)存的作品中可知的有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司空曙等,故當(dāng)時劉昚虛也應(yīng)躋身于著名詩人的行列。劉昚虛現(xiàn)存詩歌按題材可分為贈別唱和與山水田園,本文擬從語言特色、表達技巧、“山水”的情懷三方面對這些詩歌進行探析。
一、語言特色
1.清新平淡
劉昚虛工于五言,現(xiàn)存劉昚虛詩歌中除《贈喬琳》、《茙葵花歌》外皆為五言詩。其詩歌語言平淡,不刻意追求華麗辭藻,如《積雪為小山》中“飛雪伴春還,春庭曉自閑。虛心應(yīng)任道,遇賞遂成山。峰小形全秀,巖虛勢莫攀。以幽能皎潔,謂近可循環(huán)。孤影臨冰鏡,寒光對玉顏。不隨遲日盡,留顧歲華間。”該詩寫的是伴春而還的飛雪,在詩人任自然的眼里,這些飄雪隨意堆積成了小山,峰巖虛設(shè),看上去形秀卻是陡峭難以攀登。因為靜幽皎潔,這些小雪山又幻化成了美人,孤影臨冰鏡,寒光對玉顏。陽光照射下,飛雪、小山、美人并沒有隨著落日而去,而留顧在永不消停的歲月里。詩中,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詩人忘我地看著想著,在詩人的筆下大自然與人同樣有了生命,人與自然相通為一體了。這首詩語言簡易,不顯山露水而山水姿態(tài)畢露,涉以成趣,同時又將山比喻成人,通過對積雪的幻化描寫,體會一片清凈自在,感嘆人間歲月年華的無窮。再如《九日送人》中“海上正搖落,客中還別離。同舟去未已,遠送新相知。流水意何極,滿尊徒爾為。從來菊花節(jié),早已醉東籬”,這里看似平淡無奇、不假修飾,但其中蘊涵著詩人脫凡出世、鳥倦飛而知還的情趣,這首詩題為“送人”,實則借行舟河海影射離別之情,又在借離別之間把酒賞菊,給人一種放下了的感覺,頗有陶淵明遺風(fēng)。又如《闕題》中“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詩人行走于山間,一路風(fēng)光秀麗,茫茫山路與白云一起消失在盡頭,但溪水潺流,落紅隨流水漂浮,花香布滿路途。青青柳色掩映住了雅致的書院,樹林深密,陽光透進來露出清幽的光輝,給人以世外桃源之感,這里,沒有人世間的喧囂吵鬧,只有大自然的安寧,讓人擺脫了外界的紛繁嘈雜,可以靜靜的享受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本詩可看作是劉昚虛詩歌的代表作,平易淺近的表面語言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無盡的愛戀。
2.端莊典雅
在《寄閻防》中“青冥南山口,君與緇錫鄰。深路入古寺,亂花隨暮春。紛紛對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經(jīng)聲時有人。晚心復(fù)南望,山遠情獨親。應(yīng)以修往業(yè),亦惟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煙月資清真。莫嘆文明日,彌年徒隱淪。”描寫了詩人在豐德寺萌生的隱逸之情,場景孤獨幽深。“紛紛對寂寞,往往落衣巾”暮春的落花紛紛而至,和著寂寞,沾粘衣巾,可以看得出詩人的精巧構(gòu)思。“松色空照水,經(jīng)聲時有人”動靜結(jié)合,寫出了終南豐德寺的寂靜,終南深處,本是清凈無人,惟有山中的松柏對著潺潺的流水,偶爾有行人路過,便會帶著些許聲音。“晚心復(fù)南望,山遠情獨親”講作者對閻防的讀書環(huán)境殷羨不已,也可以看出詩人對自然的愛戀、對名利的淡泊、對人世間的厭惡、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再如《登廬山峰頂寺》中“孤峰臨萬象,秋氣何高清。天際南郡出,林端西江明。山門二緇叟,振錫聞幽聲。心照有無界,業(yè)懸前后生。雖知真機靜,尚與愛網(wǎng)并。方首金門路,未遑參道情”,詩以“登廬山峰頂寺”為題,詩中以孤峰聯(lián)系前世今生,參之以道,同之前的清新淡雅不盡相同,尤其是第二聯(lián)與第四聯(lián)對仗工整,語言看似平易但實則是經(jīng)過雕琢而達到的圓潤。前四句從孤峰寫景起,給人以秋天高清爽朗的氣象,孤峰、天際、林端、有空曠之意,接著詩人由景及人,山門中二位緇叟振錫而發(fā)幽聲,似乎開通了生生世世的命門。由此接下來的四句詩人由物及情,肉體雖還處在情世“愛網(wǎng)”中,但是靈魂已經(jīng)升往“真機靜”了,恍然參悟了道的玄機。
二、表達技巧
1.興象交融
“興”主要指表現(xiàn)在作品中的詩人由外界事物觸發(fā)而產(chǎn)生的感受與情興;而“象”是指作品中的外界事物的具體形象。“興象”就是指外界事物與詩人由此引發(fā)的情興和感受。[3]它“力求主客體的統(tǒng)一、心物的感應(yīng),并且,逐漸由相互外在的感興交會,發(fā)展到相互內(nèi)在融契滲透,體和妙有”。[4]即所謂的以情觀景,“追求興象玲瓏,情與景融為一體,達到興在象中,興在象外”。[5]興象跟劉昚虛詩中的山水景物密切相關(guān)?!毒湃账腿恕分小昂I险龘u落,客中還別離。同舟去未已,遠送新相知。流水意何極,滿尊徒爾為。從來菊花節(jié),早已醉東籬?!睆念}目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前兩聯(lián)點名送別之地;“流水意何極,滿尊徒爾為”,流水潺潺無窮盡,裝著盈盈送別之酒的酒杯只是徒設(shè),與朋友離別感傷之情就像流水那樣沒有盡頭,大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之意;“從來菊花節(jié),早已醉東籬”,托物言志,以菊花表明自己的高潔品性,立志要歸隱山林?!霸婎}‘送人’更是勸人,既然已不得志,那么就像陶淵明一樣歸隱田園把酒賞菊吧。詩言志,言為心聲,本詩也像陶淵明《清晨聞叩門》詩一樣,傳達著劉昚虛歸隱田園的向往”。[6]又如《越中問??汀分小帮L(fēng)雨滄洲暮,一帆今始歸。自云發(fā)南海,萬里速如飛。初謂落何處,永將無所依。冥茫漸西見,山色越中微。誰念去時遠,人經(jīng)此路稀。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浮海焉用說,憶鄉(xiāng)難久違??v為魯連子,山路有柴扉?!遍_頭道出時間、地點、環(huán)境,暮天風(fēng)雨一孤帆襯托出行人的孤單;“自云發(fā)南海,萬里速如飛”一句采用夸張之筆孤舟行駛之疾速,但是速度再快,卻找不到歇停之處,所以“初謂落何處,永將無所依”;夕陽西沉,山色漸暗,行人也愈稀?!?誰念去時遠,人經(jīng)此路稀”此時的游子更顯孤單;“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讓人聯(lián)想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中的肅殺之境,可以想象這時的行人孤舟漂泊,景色亦愴然可凄,外界場景微茫而人更遙無所依,此時情景正好配合行人的鄉(xiāng)情達到了心物同一的境界,整首詩以風(fēng)雨飄搖渲染主人公的慘凄,情與景相互滲透,是典型的興象交融。再看《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林山相晚暮,天??涨嗌n。暝色況復(fù)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xiāng)。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作者首先從暮秋傍晚的揚子江畔寫起,秋天木葉紛紛下落,落日的余暉籠罩著大地,林山相依,水天相接一色,前四句寫出一片迷茫與蕭瑟的景象,接著詩人由這迷茫與蕭瑟感嘆秋天的久長以及它帶給人尤其是旅人漂泊的鄉(xiāng)情愁思和對念人懷舊。一輪微月伴著一葉孤舟,羈旅之愁更甚。后八句既有情興又有景致,詩人的感興一層一層流露,“全詩景與情偕,層層深化而又變化多姿,讀來如友人晤談,但詩情婉曲而深厚,不愧為五足佳構(gòu)”。[7]
2.想象別致
通常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劉昚虛的詩歌想象也很別致。如“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傍晚時分,秋天的落葉紛紛而下,那拂照大地的分不清是夕陽是炊煙還是清霜,林山相對著晚暮,天與海相接,一片青蒼與空曠。詩人寫道自己與故人一在揚子江,一在襄陽,分處漢水長江兩地,彼此只能遙遙相望,這里詩人沒有直寫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想象友人與自己江漢相望,借友人的思念增強相思之感,給人以無盡的遐思,頗具新意。此外,詩人寫日光時也很有想象力,“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闕題》),詩里詩人在不斷探尋之中,看到了藏在濃密的柳蔭之中的“讀書堂”,晴空萬里,艷陽高照,但因樹林深密,給人的卻是清幽之感?!扒遢x”一詞多用來形容清幽的月光,像“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杜甫《月夜》)、“故園松桂發(fā),萬里共清輝”(杜甫《月圓》)、“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李白《把酒問月》)、“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 》)等。在這里,詩人用“清輝”形容日光,將日光想象成清幽的月光,讓人感到一陣涼爽,別具風(fēng)味可玩。還有《積雪為小山》“飛雪伴春還,春庭曉自閑。虛心應(yīng)任道,遇賞遂成山。峰小形全秀,巖虛勢莫攀。以幽能皎潔,謂近可循環(huán)。孤影臨冰鏡,寒光對玉顏。不隨遲日盡,留顧歲華間?!闭自娭?,詩人將隨意堆積的雪想象成小山,小山形秀卻陡峭難攀,又由小山想到美人,美人孤影,玉顏對著冰鏡寒光,沒有艷麗光彩,讓人感到凄清寂寞。這雪是現(xiàn)實中的雪,這山、這人又都是詩人想象中的,雪、山、人并沒有隨著落日逝去,而在留連不盡的歲月年華。該詩寫的是雪景,然而詩人通過想象,將這些隨意堆積的雪想成了山,又將這些形秀巖虛的山想象成了美人;最后,詩人由現(xiàn)實的雪,想象的山、人,聯(lián)想到歲月不止,在想象中,詩人完成了對自己情感的一次升華:人拋棄了一切雜念與自然合二為一。
三、“山水”中的情懷
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中表達情感意志的獨特方式,它仿佛就是詩歌中的眼睛,寄寓著詩人的所思所感,所以它再不是單純的客觀物象,而是詩人審美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結(jié)晶和情感意志的寄托,好的意象常有畫龍點睛之效。古人詩文尤其是詩詞中慣用意象,通常在古詩詞中我們可以通過意象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意志,如“明月”讓人聯(lián)想到思鄉(xiāng)懷人,“青松”讓人覺得高貴不屈,“燕子”讓人想到春意盎然,“落葉”讓人想到秋冬垂暮。劉昚虛詩歌中較為重要的意象是山跟水,這跟他偏愛山水以及對歸隱生活的向往有莫大的關(guān)系。據(jù)統(tǒng)計,在劉昚虛現(xiàn)存詩十五首以及一則殘句中,山跟水作為單獨的意象共出現(xiàn)過17次。劉詩中的“山水”主要體現(xiàn)出了他的恬漠心境、思鄉(xiāng)情懷、懷友情結(jié)。
1.恬漠心境
在《寄閻防》中“青冥南山口,君與緇錫鄰。深路入古寺,亂花隨暮春。紛紛對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經(jīng)聲時有人。晚心復(fù)南望,山遠情獨親。應(yīng)以修往業(yè),亦惟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煙月資清真。莫嘆文明日,彌年徒隱淪。”作者雖題“寄閻防”,表達的卻是自己向往歸隱田園的真情實感。“松色空照水,經(jīng)聲時有人”一動一靜將深路古寺中景物狀寫得工致傳神,終南深處,古寺里空曠無人,惟有山中的松柏和著潺潺的水流聲,偶爾有行人的聲音,但隨即又復(fù)歸寂靜,“晚心復(fù)南望,山遠情獨親”詩人對朋友生活環(huán)境的羨慕不已,情鐘山林。詩人將山水景色與自己的感興融合在一起,輕描淡寫卻樸實存真。作為盛唐山水詩派的一員,劉昚虛詩中的山水意象體現(xiàn)的閑情逸致的一面與盛唐山水詩人群的審美趣味是分不開的。盛唐詩人如王維、孟浩然等大都喜歡山水,他們“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萬物生生不息的生之樂趣,精神升華到了空明無滯礙的境界,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如水月鏡花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8]
2.思鄉(xiāng)情懷
游子思鄉(xiāng),不論何時何地,故鄉(xiāng)始終是游子心中的港灣,是游子尋求心靈慰藉的地方。故鄉(xiāng),它不僅僅是家的所在,也是鄉(xiāng)土文化的化身,人的出世就是故鄉(xiāng)特殊文化的產(chǎn)物。鄉(xiāng)愁同時也是中國人古老而永恒的話題,思鄉(xiāng)題材作品也常寫常新。劉昚虛現(xiàn)存的一則殘句“歸夢如春水,悠悠繞故鄉(xiāng)。駐馬渡江處,望鄉(xiāng)待歸舟”中,鄉(xiāng)愁成了汨汨不絕的春江水,歸家的夢如春水般永遠流淌,江水?dāng)y著歸人的夢纏繞故鄉(xiāng),帶給游人一絲安慰,這樣無生命的事物成為詩人懷鄉(xiāng)的載體。《送韓平兼寄郭微》中“即為臨水處,正值歸雁后。前路望鄉(xiāng)山,近家見門柳”山水又直接成為了家鄉(xiāng)的代名,詩人把目光聚在故鄉(xiāng)的山水,見家前門柳而情更怯切。
3.懷友情結(jié)
劉昚虛在當(dāng)時交友廣泛,現(xiàn)可知的就有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司空曙等人。其詩中的山、水意象也見證了朋友間的真切友情與深切懷念?,F(xiàn)存劉昚虛詩歌中有一半都是與這些朋友的贈別唱和之作。《海上詩送薛文學(xué)歸海東》中“何處歸且遠,送君東悠悠。滄溟千萬里,日夜一孤舟。曠望絕國所,微茫天際愁。有時近仙境,不定若夢游。或見青色古,孤山百里秋。前心方杳眇,后路勞夷猶。離別惜吾道,風(fēng)波敬皇休。春浮花氣遠,思逐海水流。日暮驪歌后,永懷空滄洲”前六句寫只身赴遠的友人路途艱險,山艱水深,為其行程孤單寂寞而擔(dān)憂;后三句作者的思念一路隨著風(fēng)波、花氣、海水直到友人的家鄉(xiāng),作者雖然沒有和友人同行,但是他的思念卻已經(jīng)在山程水路中行走了好遠好遠。這首詩里的山、水不在于恬漠,而是充滿不舍依惜。
盛唐詩壇是一個英杰輩出的時代,劉昚虛身處這樣的時代,雖不能像李白杜甫那樣氣象雄偉、包羅萬象,但詩壇若缺少像他這一類的詩人,也難免寂寞。由于研究資料的稀缺,我們已經(jīng)很難清晰而完整地認識劉昚虛全部創(chuàng)作的精彩,不過通過對其現(xiàn)存詩歌的解讀,我們也大概可以管窺全豹。
[參 考 文 獻]
[1]王克讓.河岳英靈集注[M].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84-85.
[2]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185-189.
[3]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xué)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李浩.唐詩美學(xué)精讀[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9.
[5]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xué)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
[6]李榮昌.愿守黍稷稅,歸耕東山田——劉昚虛隱逸思想探析[J].船山學(xué)刊,2009(1).
[7]張偉.解讀劉昚虛——兼及湮沒不顯的原因[J].滄州師范??茖W(xué)校學(xué)報,2007(3).
[8]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7.
[責(zé)任編輯李兆平]
收稿日期:2014-08-06;修回日期:2014-09-16
作者簡介:朱磊,男,湖南資興人,云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0X(2015)02-0056-03
Study of Artistic Style of Liu Shenxu's Poetries
ZHU Le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Liu Shenxu is very well known in history. He is famous for landscape poetry. His poetry style main reflects on language, presentation skills, feelings of landscape. Language is fresh, plain, dignified and elegant. Presentation skills include unique imagination and a mixture of emotion and scenery. Feelings of landscape include a quiet heart, feelings of homesickness and yearning of friend. Liu Shenxu's poetry style are as follows.
Key words:Liu Shenxu; Art of Poetries;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