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振鴻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中,閱讀教學以及寫作教學占有重要地位,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初語教學根本任務。教育體制改革要求一切從學生出發(fā),了解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內在需求,采用創(chuàng)新式教學,加強閱讀和寫作的相互融合,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寫作 結合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70018
閱讀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形成完善的價值觀,能夠為寫作帶來更多的素材以及思維方式;寫作能夠傾吐自己的思想態(tài)度,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當然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兩者是相輔相成、密切關聯(lián)的,正確把握閱讀及寫作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有效利用閱讀,提高寫作能力
1.充分挖掘教材,探索寫作要領
語文教材所選的文章多為文道統(tǒng)一的佳文,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研讀精品教材文章,分析案例的寫作技巧以及巧妙的文體構思。一旦學生掌握謀篇布局、構思立意等寫作技巧,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得到提升。
(1) 學習教材,積累知識。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語文教材越來越具有權威性和實用性,不僅保留了傳統(tǒng)教材中的名篇,又加入了很多富有時代感的新教材。通過學習這些文章,學生可以增加素材的積累和詞匯量,提高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能力,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教師應鼓勵學生嘗試提取課文主旨,并按素材主旨及時分類攫取,比如“勵志篇”、“親情篇”、“創(chuàng)新篇”等等,以便下次寫作時,能夠及時歸類運用。
(2) 感受教材,樹立正確世界觀,沉淀審美體驗。例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膾炙人口的思鄉(xiāng)情緒,加深了學生對思國思鄉(xiāng)的理性和感性認識,并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學生的愛國情結。再如吳晗的議論文《談骨氣》,其中的三個事例,以及“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論點無不激起學生的共鳴,富含著積極意義。
(3) 評價教材,促進思維拓展。語文寫作時涉及的文章立意、情感構思等等都是思維拓展的過程,在欣賞教材的時候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而要帶著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批判性地評價文章,不斷地提出疑問并去解惑,從而豐富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拓展思維。比如《我的叔叔于勒》,在島上遇見于勒是否合理?為什么?于勒又為何不承認自己的身份?學生結合自己的閱歷體驗,做出自己的理解,寫作時思維也會更加縝密。
2.學以致用,寫好文章
(1)模仿寫作。閱讀應該帶著腦子去閱讀,為閱讀而閱讀毫無意義,這樣,教材依舊是教材,所有的信息和感悟只是別人的。當然如果只思考,卻不進行應用,那也無法檢測自己的能力,思考亦只存在理論中。所以要充分融合閱讀和寫作,閱讀文章時進行思考,再將自己的感悟寫出來,這樣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閱讀。對于寫作,這里推薦的是模仿,很多學生盡管對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是若要以類似情感為主旨寫篇文章,難度還是很大的。所以在初期,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慢慢地學生就會掌握教材包含的寫作技巧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平淡的白描卻帶來了濃濃的父愛,帶來了無限的感動。最能打動人的作文往往是最真摯的感情,最平淡的描述卻意味無窮。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文章中的細節(jié)描寫,寫一寫生活中的父母,指導學生學習細節(jié)描寫和白描的技巧。
(2)片段作文。初中學生作文常出現(xiàn)這樣一個情況:立意陳舊,毫無新意。很多學生缺乏想象,思維固定,所以在學習語文教材時,教師應善于誘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思維能力。例如《羚羊木雕》與日常生活十分貼近,主要內容寫的是作者在父母的要求下向朋友要回禮物,意圖呼吁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以及包容,盛贊了小朋友之間純潔的友情。所以在講解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展開聯(lián)想,想想自己和父母發(fā)生矛盾的實例,寫個片段作文,從而鍛煉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遷移思維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注重心靈共鳴
很多初中生寫作時總覺得找不到用詞來描述自己的情感,寫出的文章空洞,毫無感情。也許是因為素材儲備不夠,也許是構詞造句能力不足,但大部分學生是沒有感興趣的話題或是感動自身的話題去寫。所以教師在教授語文時,要注重啟發(fā)學生帶著感情、帶著思考去閱讀每篇文章,感悟作者的用詞、用句,體會作文隱藏的情感態(tài)度,這樣學生才能產(chǎn)生共鳴,寫出有血有肉的作文。
其實寫作和閱讀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比如學生的價值觀、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是寫作亦是閱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學生在選材、立意、構詞造句等環(huán)節(jié),都能通過閱讀得到總結和錘煉。與此同時,寫作的經(jīng)驗積累以及寫作手法都是提高閱讀質量的重要前提,所以在閱讀的時候,無論是用詞還是寫法分析,兩者都是相通的。為加強學生對閱讀以及寫作的感悟能力,在平時教材講解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將文章中的好詞佳句及時地用筆標記出來,然后及時摘錄到筆記本上,并且總結自己的讀后感??梢远嚅_展交流會,讓學生相互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 ,這樣綜合各種獨到的見解和感受,學生對文章的情感態(tài)度就會有更全面的認識,從而完善自己的情感認識。例如《紫藤蘿瀑布》一文,主要講述失去親人后的悲痛,由紫藤蘿花獲得啟發(fā),從而燃起對生活對生命的希望。這種情感鮮明的文章,教師就要善加運用,讓學生體會作者情緒的轉變。閱讀是為了寫作,是為了運用所讀所感所悟,課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寫,結合閱讀過程中積累的點滴,將情感滲透于寫作中,以避免寫出來的文章空洞乏味,缺乏感情。
三、開展各類閱讀活動,拓展學生閱讀視野
全面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途徑很多,加強課外閱讀是重要也是有效途徑之一。畢竟書本教材有限,涉及的文章類型不夠全面,所以教師應該有的放矢地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當然閱讀初期,可以先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和閱讀類型,這樣學生容易形成閱讀興趣,再從閱讀興趣慢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我曾經(jīng)就利用周末組織學生去郊游,期間一項活動是讓學生推薦一本自認為值得去看的課外讀物。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學生們都十分放松,都很積極地推薦自己喜歡的書。想必事前他們都做了很好的準備,所以對自己推薦的讀物每個人都能侃侃而談。有學生推薦“古今中外名著”,例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有學生推“當代美文”,例如《繁星春水》、《人生的貝殼》等。當然也可以開展很多其他活動,比如:演講會、詩朗誦、辯論會等等,這些活動無形中給了學生動力和壓力,讓他們自覺地去閱讀和思考,漸漸地就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通過課外閱讀,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得到了拓寬,鑒賞以及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好”讀書,讀“好”書,會“讀”書
之前提到的共鳴,其實不僅僅是被書同化,體會作者的情感,有時也是一種莫名的情緒,與你的閱讀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一本書、一個人、一種心情、一個場景都能構成不同的閱讀環(huán)境,在不同的閱讀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著不同的情愫,帶著這種情愫就會讀出不一樣的心情。就好比品咖啡,難過的時候你覺得苦,開心的時候你會適應它的苦,甚至品出先苦后甜的喜悅。所以人們常說閱讀與其說是讀書還不如說是讀心態(tài),漫長的生命中,閱讀就像是奔赴宴會,一本好書就好比一場盛宴,閱讀是讀生活心態(tài),是讀自己的個人閱歷。所以從初中開始,教師就要灌輸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書的境界、讀出自己的心境、讀出最真實的情感。
那如何讀書?對于一篇陌生的文章,可以從文章的寫作背景出發(fā),從文章涉及的人、事、物出發(fā)。畢竟任何東西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一個文學形象和歷史人物的誕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其魯迅的作品,總是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態(tài)度,揭示著封建文化的弊害,表現(xiàn)著文化革新和思想啟蒙的特點,描寫了在歷史變動中掙扎沉浮的知識分子的命運,其小說集《吶喊》收錄了1918-1922年的14篇小說,《彷徨》收錄了1924-1925年寫的11篇小說。
其次要做到“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的過程中要大膽質疑,質疑其寫法其主題,畢竟隨著時代變遷,都會賦予作品新的詮釋和新的內涵,我們要善用反思、批判的態(tài)度去感受作品,這樣才能得到屬于自己的東西。
總之,教師要讓學生多閱讀、多寫作,充分融合兩者的優(yōu)點,促使學生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不斷構建內在的精神涵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