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 萍
(上饒師范學院 政治與法律學院,江西上饒334001)
?
以復雜性思維為導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陳 紅 萍
(上饒師范學院 政治與法律學院,江西上饒334001)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應以復雜性思維為導引,實現教學思維方式由簡單性思維向復雜性思維的根本性轉變。運用整體思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合力效能;運用關系思維,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諧關系;運用過程思維,彰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育人功能。
復雜性思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發(fā)揮其應有作用,必須加強和改進思政課建設,切實增強教學實效性。復雜性思維是運用復雜性科學的基本理論、觀點與方法來思考、分析和研究問題的一種探究方式[1],整體思維、關系思維和過程思維是其進行具體考察的三種基本方式和手段。隨著人和社會復雜性的日益凸顯,簡單性思維在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困境,復雜性思維為人們認識復雜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也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應以復雜性思維為導引,實現教學思維方式由簡單性思維向復雜性思維的根本性轉變。
整體思維認為,事物是有機的系統(tǒng)整體,由合乎規(guī)律的各部分組成,具有其組成要素在各種孤立狀態(tài)下所不具有的屬性和功能。以整體思維考察高校思政課教學,既要把思政課教學看作是由各個相互聯系的教學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又要立足全局,把各門思政課教學置于整個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之中,從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中把握思政課教學系統(tǒng)的特征及其運動規(guī)律,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合力效能。
(一)科學把握教學要素的整體性,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復雜現象大于因果鏈的孤立屬性的簡單總和。解釋這些現象不僅要通過它們的組成部分,而且要估計到它們之間的聯系的總和。有聯系的事物的總和,可以看成具有特殊的整體水平的功能和屬性的系統(tǒng)?!盵2](P24)高校思政課教學系統(tǒng)主要由教師、學生、教材三大要素組成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此外還包括文化、價值觀、環(huán)境等因素,構成錯綜復雜的相互聯系,使得思政課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疊加系統(tǒng),而是呈現出復雜的非線性特征。思政課教學系統(tǒng)所表現出的多因素參與的復雜相互作用、隨機決定等特征要求我們必須具備整體思維,注重從整體上把握各教學要素,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簡單性思維指導下的課程教學,片面地把教學過程視為一種程式化行為,即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實際上,教學是教師和學生
之間以知識為載體多因素參與的復雜交互活動。目標起著導航作用,關系到思維活動的發(fā)展方向和結果,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基本體現就是課程教學目標能否實現。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采取適合大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結構的教學方法,需要各教學要素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相互協(xié)作,基于教學諸要素互動的整體教學效果才能顯現出來。為此,教師要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是知識的自我建構者和學生知識生成的引導者。要從影響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基本要素出發(fā),從整體角度考察各教學要素,在明確各門課程整體教學目標前提下,確立恰當的課堂教學目標,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活動,為實現整體教學目標服務。
(二)科學把握課程設置的整體性,實現整體化教學
為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政課課程設置經歷了三次改革。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簡稱“05方案”),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具體措施?!?5方案”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具有鮮明的整體思維特征,而之前的課程設置更多考慮的是課程的學科屬性?!?5方案”規(guī)定本科開設四門必修課,其顯著特點是不僅各門課程都突出了整體性,而且四門課程間也是一個有機整體?!榜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融合,更完整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懊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不是原來相關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是為了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爸袊F代史綱要”課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同樣不是原來課程的簡單組合,而是為了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際中的運用,使學生從民族國家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個人成長成才的現實過程中把握馬克思主義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四門課程雖然相對獨立, 但卻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榜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為其他三門課程教學提供了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其他三門課程又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提供檢驗和聯系實際的基本素材。
“05方案”凸顯了整體性,但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存在對整體化教學不夠重視的問題,既沒能很好地把握各門課程的內在整體性,也沒有把四門必修課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使得各門課程間的教學缺乏有機聯系,從而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為此,要運用整體思維,從整體高度把握各門課程教學,做到既各有側重,又注重內在聯系,實現整體化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求教師轉變思維方式,強化整體性教學意識,做到融會貫通、協(xié)調統(tǒng)一。同時,要加強教學研討,通過教學研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對課程內容的認知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制訂統(tǒng)一的實施方案。
總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各教學要素相互作用對整體產生的綜合效應,通過整體化教學,在發(fā)揮各門理論課各自優(yōu)勢和特殊功能的同時,注重課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形成具有內在聯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發(fā)揮理論的總體優(yōu)勢,從而實現整體大于各個部分之和的整體功能,獲得整體最佳效益。
關系思維認為,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均處于相互聯系的狀態(tài),只有從事物的相關性出發(fā)進行考察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 以關系思維來看,思政課教學只有在構成其要素的復雜關系中才能得以存在,孤立、分割的思維方式不可能全面、科學地把握教學。教學中要堅持協(xié)調有序性原則,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統(tǒng)籌兼顧各個方面,抓住影響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諸多因素,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教學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構建教學的和諧關系。
(一)堅持協(xié)調有序性原則,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復雜性思維要求把認識對象置于各種關系相互協(xié)調又有序發(fā)展的視域中進行分析和考察。高校思政課教學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及教學系統(tǒng)與外部環(huán)境間是關系性的集合體,在這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師生關系是最基本、最復雜和最難處理的關系,它直接影響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的相融程度。傳統(tǒng)教學論認為師生之間只是單一的知識傳遞關系,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習慣于“教師中心論”,忽略學生在教學過程的重要地位和能動作用。實際上,教師和學生既具有其獨立性和自主性,又具有相互依賴性。師生關系不僅是傳授
者和接受者的關系,而且是心理和倫理關系等。增強教學實效性,應堅持協(xié)調有序性原則,妥善處理師生關系。
第一,堅持民主、平等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民主、平等的教育,師生關系應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以實現教師和學生在知識、人格、精神等各個層面的充分交流,從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發(fā)展。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需要和個性特點,真誠地關心每一位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問題和困難;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原則,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和激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自主自覺的認知過程。教師與學生平等地進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在良性的雙向互動中不斷進步和發(fā)展。
第二,秉持共享意識。“一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盵3](P515)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過程。學生應從教師那里汲取人類精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驗,不斷充實自己,實現自我發(fā)展;教師為提高教學效果,也應通過教育過程提高自己的才能,獲得人生樂趣,實現人生價值。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共享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學生對各種問題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并有針對性地用理論去分析、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各種思想理論問題,以引起學生思想共鳴,使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政治理論教育。誠然,學生在教學中的自由度越大,越需要教師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對教育規(guī)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以更高級的育人藝術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引領學生發(fā)現真理、追求真理、踐行真理,與學生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達到“教學相長”的理想境界,實現師生關系的和諧。
(二)堅持統(tǒng)籌兼顧原則,實現教學系統(tǒng)內部關系的和諧
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除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外,還必須堅持統(tǒng)籌兼顧的原則,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重要關系,實現教學系統(tǒng)內部關系的和諧。
第一,教學價值上,正確處理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一定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社會全面進步發(fā)展服務。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僅僅是要幫助學生掌握政治理論、人生修養(yǎng)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由對理論認知轉化為認同,由認同升華為人生信仰,再由信仰外化為實際行動,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是教學中必須處理好的重要關系。教學中要以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知識,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為基礎,以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核心,突出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以實現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價值目標,著力塑造學生正確政治方向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第二,教學形態(tài)上,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在外部環(huán)境與內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協(xié)調以及主體內在思想矛盾運動轉化的過程中產生、發(fā)展和變化的。理論教學是基礎,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延伸和深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兩者關系,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思政課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真理性,教師要力求將理論講深、講透,依靠理論強大的邏輯力量折服人。在課堂理論灌輸和啟迪的基礎上,加強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實施,為學生學習理論提供感性基礎、理解契機和內化為思想道德素質的體驗機制,使學生在實踐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指導性,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教學藝術上,正確處理教材與教學的關系。高校思政課的課程性質和教學對象的特點決定了正確處理教學和教材關系的極端重要性。能否正確處理教學內容的穩(wěn)定性和變化性、科學性和思想性、體系性和針對性等關系,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決定了教學的最終效果。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上的基本思路應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師要在吃透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理順教學的整體思路,努力做到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不斷豐富教學內容。馬克思主義來源于實踐,其價值在于指導實踐、變革現實。教師要有問題意識,除知識傳授外,還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即“管用”。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理論學習的魅力,提高理論學習的興趣,提升理論學習的效果。
過程思維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都
是歷史的。以過程思維來看,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由多要素參與且相互作用的開放的復雜認知活動,社會、學校、家庭等都對教學產生滲透式的影響。思政課教學系統(tǒng)必然要與其他系統(tǒng)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教學中必須關注教學活動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性,堅持開放式教學,在動態(tài)開放的過程中彰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育人功能。
(一)關注教學活動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性
任何系統(tǒng)都要經過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競爭和協(xié)同,向更高層次有序演化發(fā)展。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動態(tài)生成的突出特征。在微觀層次上,思政課教學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之間存在著種種復雜關系,各種偶然因素帶來整個過程的動蕩,這種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包含著無法事先精確預測的偶然性和隨機性。在宏觀層次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傳授灌輸知識的過程中促使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是目的性十分明確的活動過程。政治要求、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的不斷分化和綜合,推進著思政課教學系統(tǒng)的演化。
傳統(tǒng)教學過于強調計劃、預設和控制,教學成為程式化運作,教學過程缺乏應有的生機和活力。生成性思維的核心是用變化、發(fā)展的觀點去看待和把握事物,認為教學活動不能脫離其復雜的背景。同樣,高校思政課教學不能忽視教學情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教師要從動態(tài)角度思考相關教學問題,理性看待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動態(tài)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不斷修正和超越預設。教師要制訂指導性計劃而非具體性計劃,只規(guī)定一般的教學活動內容和重點,不限定特定的活動方案和目標。課堂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敏銳地覺察和預見多種可能性,根據課堂狀況及時決策,充分挖掘學生內在潛力,使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感悟教育對其自身的重要意義,實現思政課教學價值功能。
(二)堅持開放式教學
開放性是系統(tǒng)存在和發(fā)展的首要條件,只有不斷與外部環(huán)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才能增強系統(tǒng)內部有序程度及其生存發(fā)展的內在活力。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教育者實施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受教育者接受這種灌輸并將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內化的過程。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影響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唯一因素,思政課教學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過程,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會受到已有的思想觀點、思維習慣、人生態(tài)度和情感意志等因素影響,并且影響過程極其復雜,這使得思政課教學不可能在封閉系統(tǒng)中完成,而必須堅持開放式教學。
第一,以開放性思維把握教學要素。1.教學主體的開放。開放性思維把認識對象當成開放系統(tǒng)。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強化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真正堅持教師與學生的雙重主體性,注重師生互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得學生敢于向老師、教材提出質疑,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2.教學內容的開放。開放性是馬克主義理論的一個基本特性,這就要求教學內容不能僅限于教材。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中心內容、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導性的基礎上,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汲取國外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教學,與時俱進,凸顯教學的時代性和現實性,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3.教學形式的開放。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基本上以課堂為主,以教師講授為主,單一的教學形式使得教學難以達到應有效果。教師應當在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重要作用的同時,把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校內主課堂和校外第二課堂等形式相結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二,樹立開放意識,營造開放教學環(huán)境。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狀況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著重要影響。在一個開放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中,必須樹立開放意識,積極營造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1.社會環(huán)境。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高校思政課教師對社會思潮多元化的影響要有清醒認識,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科學認識社會不和諧現象,最大限度形成思想共識,使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高度認同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校園環(huán)境。學校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tǒng),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校園精神文化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tǒng)領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按照實用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tǒng)一原則,加強學校硬件設施建設,美化校園物質環(huán)境,為思政課教學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3.網絡環(huán)境。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必須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盡力凈化網絡環(huán)境。創(chuàng)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建設思想理論教育資源網站,并堅持信息資源庫的開放性,做
到信息資源庫共建共享,使其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有效陣地。此外,思政課教師要特別注重網絡新媒體在教學中的特殊作用,通過開設博客、微信等,開展“在線交流”,以此了解學生思想實際,把握學生思想脈搏,在潛移默化的互動中實現育人目標。
[1] 楊美新,劉克利.復雜性思維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82-185.
[2] 魏宏森.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責任編輯 邱忠善]
To Strengthen the Validity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at Colle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mplex Thinking
CHEN Hong-ping
(School of Law and Ideological & Political Teaching,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validity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at colleges should make a rational change for teaching thinking from simple thinking to complex think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mplex thinking. Thus, it is to improve the resultant effect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at colleges by means of holistic thinking, to construct the harmony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by means of relational thinking, and to manifest the educating people function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by means of process thinking.
complex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at colleges; validity
2015-08-25
陳紅萍(1970-),女,江西上饒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復雜性思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E-mail:chp201197@sohu.com
G41
A
1004-2237(2015)05-0106-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