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功遠++平佩
摘 要:高考既考查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考查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能掌握一些常見的解題技巧,在考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guān)鍵詞:對稱性;圖像法;巧選參考系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5)2-0045-5
本文選取2014年的部分高考題,討論高考中常用的解題技巧。
1 由對稱性解題
一些具體物理現(xiàn)象具有對稱性,如電場的分布、物體的運動等。如果能靈活運用對稱性,可以簡化試題分析,或能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例1 (山東卷18)如圖1,場強大小為E、方向豎直向下的勻強電場中有一矩形區(qū)域abcd,水平邊ab長為S,豎直邊ad長為h。質(zhì)量均為m、帶電量分別為+q和-q的兩粒子,由a、c兩點先后沿ab和cd方向以速率v0進入矩形區(qū)(兩粒子不同時出現(xiàn)在電場中)。不計重力。若兩粒子軌跡恰好相切,則v0等于( )
A. B.
C. D.
解析 兩粒子在電場中運動時,初速度、加速度大小都相同。因此,兩粒子的運動軌跡形狀相同。由于兩粒子的運動軌跡恰好相切,由對稱性可知,軌跡的切點在矩形abcd的正中間位置。設粒子經(jīng)時間t運動到切點,則有 =v0t, = t2,解得v0= 。故本題選B。
點評 由對稱性判斷粒子軌跡的切點在矩形正中間的位置,是本題的解題關(guān)鍵。
2 振動與波
機械振動在介質(zhì)中的傳播形成機械波。在機械波的傳播過程中,后振動的質(zhì)點重復前面質(zhì)點的振動,可以認為,所有的質(zhì)點都在重復波源的振動。求解有關(guān)波形圖像和振動圖像的習題,一般用到這個特點。
2.1 由起振方向和振幅判斷非簡諧運動形成的波形
例2 (福建卷17)在均勻介質(zhì)中,一列沿x軸正向傳播的橫波,其波源O在第一個周期內(nèi)的振動圖像,如圖2所示,則該波在第一個周期末的波形圖是( )
A B
C D
解析 由波源O的振動圖像可知,波源的起振方向為-y方向,而A、C選項中質(zhì)點的起振方向為+y方向,可以排除A、C選項。波源振動時,+y方向的振幅大于-y方向,可以排除B選項。故本題選D。
點評 波傳播過程中,各質(zhì)點都在重復波源的振動,由起振方向和振幅可以很快確定一個周期的波形。特別注意,在波形圖像和振動圖像中判斷質(zhì)點起振方向的方法不同。
2.2 平移y軸得到質(zhì)點的振動圖像
例3 (四川卷5)如圖4所示,甲為t=l s時某橫波的波形圖像,乙為該波傳播方向上某一質(zhì)點的振動圖像,距該質(zhì)點△x=0.5 m處質(zhì)點的振動圖像可能是( )
甲 乙
A B
C D
解析 為了敘述方便,把乙圖所表示的質(zhì)點用a表示,距該點△x=0.5 m處的質(zhì)點用b表示。由甲圖知,波長λ=2 m,由乙圖知,周期T=2 s,求得波速v=1 m/s,因此,波在a、b兩質(zhì)點之間傳播的時間Δt= =0.5 s。
若波由a向b傳播,則b的振動比a滯后0.5 s,即b在t=0.5 s時刻的振動與a在t=0 s時刻的振動相同。把質(zhì)點a在t=0 s時刻之前的振動圖像補充完整(如圖6-1),再將圖中的y軸向左平移0.5 s到y(tǒng)1位置,得到的就是質(zhì)點b的振動圖像,如圖6-2,這就是選項A。
若波由b向a傳播,則b的振動比a超前0.5 s,即b在t=0 s時刻的振動與a在t=0.5 s時刻的振動相同。將圖6-1中的y軸向右平移0.5 s到y(tǒng)2位置,得到的也是質(zhì)點b的振動圖像,如圖6-3,答案中沒有給出這種情況。故本題選A。
6-1 6-2 6-3
點評 由于后振動的質(zhì)點重復前面質(zhì)點的振動,只是時間上要滯后一些,用平移y軸的方法能迅速準確求解此題。由于不知兩質(zhì)點的位置關(guān)系和波的傳播方向,故本題的質(zhì)點振動圖像有兩種可能。
3 利用圖像的特征解題
物理中圖像的種類比較多,表示的物理意義各不相同,一般從點、斜率、截距、面積等方面來分析圖像。
3.1 利用v-x圖像中拋物線的對稱軸和開口方向解題
例4 (江蘇卷5)一汽車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然后剎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直到停止。下列速度v和位移x的關(guān)系圖像中,能描述該過程的是( )
A B
C D
解析 汽車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運動時,v2=2a1x,v-x圖像是對稱軸為x軸、開口向右的拋物線,可以排除C、D。汽車剎車做勻減速運動時,v2-v =2(-a2)x,v-x圖像是對稱軸為x軸、開口向左的拋物線,可以排除B。故本題選A。
點評 v-x圖像是拋物線時,從拋物線的對稱軸和開口方向入手,可以快速解題。
3.2 利用v-t圖像的斜率等于加速度解題
例5 (重慶卷5)以不同初速度將兩個物體同時豎直向上拋出并開始計時,一個物體所受的空氣阻力可忽略,另一個物體所受的空氣阻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速率成正比。下列用虛線和實線描述兩物體運動的v-t圖像可能正確的是( )
A B
C D
解析 當不計空氣阻力時,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v-t圖像如圖中虛線所示。當空氣阻力與速率成正比時,上升過程,a= =g+ v,a減小但總大于g。在最高點,v=0,a=g。下落過程,a= =g- v,a減小但總小于g。所以,在有空氣阻力時,v-t圖像切線的斜率一直減小,且在圖像與t軸交點處,圖像的切線與虛線平行。故本題選D。
點評 在最高點,v=0,a=g。所以,v-t圖像與t軸相交處,圖像的切線與虛線平行,這是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點。
3.3 利用R-I圖像的斜率求電阻,巧選實驗器材
例6 (四川卷8)圖9是測量阻值約幾十歐的未知電阻Rx的原理圖,圖中R0是保護電阻(10 Ω),R1是電阻箱(0~99.9 Ω), R是滑動變阻器,A1和A2是電流表,E是電源(電動勢10 V,內(nèi)阻很?。?/p>
在保證安全和滿足要求的情況下,使測量范圍盡可能大。實驗具體步驟如下:
①連接好電路,將滑動變阻器R調(diào)到最大;
②閉合S,從最大值開始調(diào)節(jié)電阻箱R1,先調(diào)R1為適當值,再調(diào)節(jié)滑動變阻器R,使A1示數(shù)I1=0.15 A,記下此時電阻箱的阻值R1和A2的示數(shù)I2;
③重復步驟②,再測量6組R1和I2值;
④將實驗測得的7組數(shù)據(jù)在坐標紙上描點。
根據(jù)實驗回答以下問題:
現(xiàn)有四只供選用的電流表:
A.電流表(0~3 mA,內(nèi)阻為2.0 Ω)
B.電流表(0~3 mA,內(nèi)阻未知)
C.電流表(0~0.3 A,內(nèi)阻為5.0 Ω)
D.電流表(0~0.3 A,內(nèi)阻未知)
Al應選用 ,A2應選用 。
解析 設電流表A1和A2的內(nèi)阻分別為RA1、RA2,由實驗原理,有I1(R1+R0+RA1)=I2(Rx+RA2),得R1= I2-(R0+RA1)。
設R1-I2圖像的斜率為k,則k= ,解得Rx=kI1-RA2。
可見,要減小測量Rx的誤差,RA2應該是已知值??紤]電表的量程,Al應選用D,A2應選用C。
點評 先由實驗原理得出Rx的測量值與電表內(nèi)阻的關(guān)系,再以此為依據(jù)正確選用實驗器材。
3.4 利用 -x圖像的面積等于時間解題
-x圖像也可以描述物體速度與位移的關(guān)系。類比v-t圖像的面積等于位移, -x圖像的面積等于時間。下面用 -x圖像來求解上海卷 33題的第②③問。
例7 (上海卷33)如圖11,水平面內(nèi)有一光滑金屬導軌,其MN、PQ邊的電阻不計,MP邊的電阻阻值R=1.5 Ω, MN與MP的夾角為135°,PQ與MP垂直,MP邊長度小于1 m。將質(zhì)量m=2 kg,電阻不計的足夠長直導體棒擱在導軌上,并與MP平行。棒與MN、PQ交點G、 H間的距離L=4 m。空間存在垂直于導軌平面的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B=0.5 T。在外力作用下,棒由GH處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左做直線運動,運動時回路中的電流強度始終與初始時的電流強度相等。
圖11 磁場中導軌位置圖示
①若初速度v1=3 m/s,求棒在GH處所受的安培力大小FA。
②若初速度v2=1.5 m/s,求棒向左移動距離2 m到達EF所需時間t。
③在棒由GH處向左移動2 m到達EF處的過程中,外力做功W=7 J,求初速度v3。
解析 以棒在GH處為原點,向左為正方向建立x軸,設導體棒在x處的速度為v,由幾何關(guān)系,切割磁感線的有效長度為l=L-x,則回路中的感應電動勢為:
E=B(L-x)v (1)
②若初速度v2=1.5 m/s,回路中初始時感應電動勢為:
E2=BLv2=3 V (2)
由題意知:
E=E2 (3)
由(1)(2)(3)并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
= - x(4)
導體棒運動的 -x圖像如圖12-1所示,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就是棒向左運動2 m所需的時間,有:
Δt= s=1 s(5)
③當棒的初速度為v3時,由題意有:
E=B(L-x)v=BLv3 (6)
解得: = - x (7)
導體棒運動的 -x圖像如圖12-2所示,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就是棒向左運動2 m所需的時間,有
t= = (8)
回路中電流I3= = v3 (9)
當x=2 m時,
由(7)知棒的速度v=2v3。 (10)
由功能關(guān)系W=ΔEk+Q,得:
W= mv2- mv +I Rt(11)
聯(lián)立(8)(9)(10)(11)并代入數(shù)據(jù),
解得v3=1 m/s (12)
點評 先寫出 -x的表達式,然后畫出 -x圖像,再由圖像的面積可以求出導體棒運動的時間。
4 巧選參考系,化繁為簡
例8 (江蘇卷15)如圖13所示,生產(chǎn)車間有兩個相互垂直且等高的水平傳送帶甲和乙,甲的速度為v0。小工件離開甲前與甲的速度相同,并平穩(wěn)地傳到乙上,工件與乙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乙的寬度足夠大,重力加速度為g。
①若乙的速度為v0,求工件在乙上側(cè)向(垂直于乙的運動方向)滑過的距離S;
②若乙的速度為2v0,求工件在乙上剛停止側(cè)向滑動時的速度大小v;
③保持乙的速度2v0不變,當工件在乙上剛停止滑動時, 下一只工件恰好傳到乙上,如此反復。若每個工件的質(zhì)量均為m,除工件與傳送帶之間摩擦外,其他能量損耗均不計,求驅(qū)動乙的電動機的平均輸出功率P。
解析 僅求解①問,選傳送帶乙為參考系,以工件剛滑上乙的位置為坐標原點,以傳送帶甲的速度方向為x軸正方向,以乙運動的反方向為y軸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標系。
質(zhì)量為m的工件在傳送帶乙上滑動,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它們之間的相對速度大小無關(guān),為: f=μmg (1)
①若乙的速度為v0,當工件剛滑上傳送帶乙時,工件速度為:v1x=v0,v1y=v0。
工件相對傳送帶乙的初速度
v1= = v (2)
v1與y軸正方向的夾角為θ1,則:
tanθ1= =1,θ1=45°(3)
工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與初速度v1的方向相反。因此,工件相對乙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a= =μg(4)
工件相對乙靜止時,位移
S = = (5)
所以,工件在乙上側(cè)向滑過的距離
S=S1sinθ1= (6)
點評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選傳送帶乙為參考系,把工件對地的二維運動,轉(zhuǎn)化為相對傳送帶乙的一維運動,可以簡化分析求解過程。
(欄目編輯 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