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訊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焦慮心理體驗研究
李建軍,張 蕾
(鐵道警察學(xué)院, 河南 鄭州 450053)
摘 要:焦慮是人的一種具體心理體驗,犯罪嫌疑人在被訊問過程中基于焦慮往往會作出有罪供述。和供述動機、供述原因不同,焦慮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體驗。犯罪嫌疑人基于焦慮作出的有罪供述是其理性的行為選擇。為了促使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偵查人員在設(shè)計訊問策略和訊問方法時應(yīng)當重視犯罪嫌疑人的焦慮體驗。在具體方法的選擇過程中,應(yīng)該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當性的原則。
關(guān)鍵詞:焦慮;如實供述;訊問方法
責任編輯:孫樹峰
正如有些專家所言,偵查中的難題在于獲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然而,當犯罪嫌疑人愿意交代之后同樣有難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如何讓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如果認定了某個人涉嫌犯罪,在此基礎(chǔ)上要讓他作出有罪供述需要解決兩個困難:第一,如何讓犯罪嫌疑人開口;第二,如何讓犯罪嫌疑人在愿意交代的基礎(chǔ)上能夠作出有罪供述。第一個困難主要反映了犯罪嫌疑人權(quán)利保護的問題,特別是沉默權(quán)的問題。從審訊的角度來看,“不怕犯罪嫌疑人多說,就怕他不說”。言多必失,如果犯罪嫌疑人愿意“陳述”,那么偵查訊問人員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其破綻,也就不難尋找訊問犯罪嫌疑人的突破口了。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警官戴瑞?D?圖斯吉納特認為,犯罪嫌疑人可能會在偵查訊問開始的時候拒絕認罪,但絕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不會拒絕參與偵查訊問或在偵查訊問中拒絕回答所有問題的——因為他們也想通過偵查訊問來摸清偵查機關(guān)是否查清其犯罪事實,掌握其犯罪證據(jù)的底。[1]就當前偵查訊問實務(wù)而言,犯罪嫌疑人訊問時保持沉默是擺在偵查訊問人員面前的首要難題,當然,與此同時也有其它問題需要引起偵查訊問人員的重視,即如何才能讓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在訊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基于焦慮的心理體驗通常會選擇有罪供述,因此,對犯罪嫌疑人的焦慮心理體驗展開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焦慮的心理學(xué)分析
關(guān)于什么是焦慮,心理學(xué)界不同學(xué)者和學(xué)派進行過不同的界定,目前尚無一致的定義,但總體上都認可焦慮所具有的這些特點:(1)焦慮是一種主觀情緒體驗;(2)這種情緒是復(fù)雜的;(3)這種情緒是指向未來的;(4)實際上并沒有與焦慮嚴重程度相稱的威脅和危險;(5)這種情緒面對的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但又是無法把握的狀況;(6)這種情緒對未來既擔心、恐懼,又萬般迷戀、難以割舍。[2]
徐延卿(2008)認為,焦慮情緒是一個人在面臨具有一定威脅性的預(yù)期事件時產(chǎn)生的一種緊張、憂慮、不安,但又難以割舍不愿放棄頗為復(fù)雜的主觀情緒體驗。周路平、歐倩芝(2004)認為,焦慮是指個體由于不能達到目標或者不能克服障礙和威脅以至于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失敗感和內(nèi)疚感增加,在此基礎(chǔ)上所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恐懼的情緒狀態(tài)。
上述觀點普遍認為,焦慮是一種情緒體驗狀態(tài)。根據(jù)心理學(xué)上斯皮爾伯格的特質(zhì)——狀態(tài)焦慮理論,焦慮情緒又分為狀態(tài)焦慮情緒和特質(zhì)焦慮情緒。狀態(tài)焦慮情緒是針對于某一具體事件,強度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波動的一種暫時性的焦慮情緒。特質(zhì)焦慮情緒則是從小就開始顯露而且是對象泛化的一種彌漫性的相對穩(wěn)定的焦慮情緒狀態(tài)。
本文將要討論的焦慮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偵查訊問中由“被訊問”這一具體事件所激起的一種暫時性的狀態(tài)焦慮情緒,其不涉及被訊問者自身的特質(zhì)焦慮情緒問題。當然,“被訊問”這一具體的事件既包含訊問的構(gòu)成要素,如訊問主體、被訊問人、訊問環(huán)境、訊問的具體情況等,也涉及個體的犯罪行為,如犯罪性質(zhì)、犯罪結(jié)果、可能的懲罰、證據(jù)情況等,這些內(nèi)容實質(zhì)上就是犯罪嫌疑人在訊問中的焦慮源。
由此,可以這樣認為,犯罪嫌疑人在偵查訊問中的焦慮,是一種由犯罪事件和被訊問的綜合狀態(tài)所引發(fā)的關(guān)于偵查走向、懲罰等的緊張、不安、憂慮、沖突甚至是恐懼的情緒狀態(tài)。
(二)焦慮的心理反應(yīng)
焦慮情緒作為一種情緒體驗,由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xiàn)和生理喚醒三種成分組成。焦慮情緒常常使個體處于一種害怕、忐忑不安、提心吊膽的主觀體驗狀態(tài)之中,從而造成了個體緊張、不安、煩惱、煩躁、疲憊感、睡眠障礙等問題。此外,焦慮還常常伴有一些植物神經(jīng)性不安,這給個體的心理和生理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個體長期遭受焦慮情緒,其有可能抑郁,嚴重者甚至?xí)詺?。從行為反?yīng)來看,焦慮情緒的表現(xiàn)多樣,比如,呼吸淺而快,皮膚出汗,入睡困難,睡眠不良,思維受阻,行為不靈活,動作不敏捷,注意力變窄,緊張,不安,擔心,煩惱,害怕,期待,煩躁,易動怒等。[3]當然,由于焦慮情緒的嚴重程度不同以及個體差異的原因,焦慮情緒的表現(xiàn)也會因人而異,但是大體上個體的表現(xiàn)和反應(yīng)相差不大。
(三)焦慮的作用
作為一種負性情緒和消極情緒,焦慮會給個體帶來許多消極影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程度的焦慮情緒是有用甚至是必要的。相關(guān)研究表明,適度的緊張和焦慮能夠促使個體積極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同時,情緒對于生理內(nèi)驅(qū)力具有放大信號的作用,能夠驅(qū)使人們行動。[4]適度的焦慮情緒還有預(yù)警作用,它使人們能夠保持適當?shù)木?。輕微的焦慮情緒是有意義的,它能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對文化的認同并推動個體人格的發(fā)展。[5]
在已有的訊問研究中,學(xué)者們較為關(guān)注的是消極情緒對訊問的影響。對此,觀點有所不同。張保平、李世虎、董新臣、郗朝堂、曹智、皮藝軍等學(xué)者認為,消極情緒不利于犯罪嫌疑人供述,這就需要采取措施緩解和消除這些消極情緒;積極情緒有利于犯罪嫌疑人供述,這就需要引導(dǎo)和誘發(fā)犯罪嫌疑人保持積極情緒。趙桂芬分別從犯罪嫌疑人和偵查人員兩個角度說明了負性情緒對訊問活動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6]唐兢認為,適當?shù)木o張和焦慮能夠促使犯罪嫌疑人積極地思考問題并成功地解決它們進而作出如實供述。絲毫不緊張或者過度的緊張和焦慮會干擾犯罪嫌疑人如實陳述案情,不利于查明案情真相。[7]然而,馬皚、宗會生則提到,絕大多數(shù)初次進入到被拘禁環(huán)境的犯罪嫌疑人會出現(xiàn)一系列“以焦慮和恐懼為主要表現(xiàn)”的身心不適應(yīng),利用犯罪嫌疑人這種焦慮與恐懼實施審訊可以得到較好的效果。他們認為,審訊需要把握好時機,心理學(xué)的相關(guān)方法可資利用。[8]
(一)焦慮促使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
作為一種不希望出現(xiàn)的狀態(tài),焦慮在大多數(shù)人的知覺體系中卻排列在較高的位置。[9]焦慮促使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而不一定是如實供述。有罪供述和如實供述存在差異,但是并沒有人專門指出二者之差別。細言之,有罪供述和如實供述的外延不同,前者是指犯罪嫌疑人承認自己實施了犯罪行為,包括了犯罪嫌疑人因刑訊逼供而承認犯罪的情況,后者則反映的是犯罪嫌疑人供述內(nèi)容和客觀事實相符的情況。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如實供述是犯罪嫌疑人的一項義務(wù),也就是說犯罪嫌疑人有義務(wù)配合偵查人員開展訊問調(diào)查。如實供述是偵查訊問人員的一種理想期待,但是有罪供述只是一種客觀狀態(tài),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并不意味著其所言就是事實。犯罪嫌疑人有罪供述有可能是假供,而假供和如實供述是對立的。由此,犯罪嫌疑人作出供述之后,偵查人員需要進一步地審查判斷才能認定其是否作出了如實供述。
偵查人員既然認定了某人涉嫌犯罪,那么就對其有一種作有罪供述的期待。有些觀點認為,偵查過程中應(yīng)該允許(或者說就是)“有罪推定”就是同樣的意思。作為訊問過程中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有罪供述應(yīng)該成為理論研究的內(nèi)容。
(二)焦慮不是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動機
動機是心理學(xué)上的一種概念,涉及某行為的發(fā)端、方向、強度和持續(xù)性。通常情況下,犯罪嫌疑人會基于某種具體的心理狀態(tài)交代自己所做的犯罪事實,比如,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的悔悟,為了獲得被害人的諒解和同情,為了讓自己擺脫內(nèi)心的譴責和不安等,這種具體的心理反應(yīng)就是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動機。如果說供述動機是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動力的話,那么供述原因則是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直接動力。美國人曾經(jīng)對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原因做過調(diào)查,他們把犯罪嫌疑人供述原因分成三類有效因素,分別是外在壓力、內(nèi)在壓力和對證據(jù)的感知。外在壓力有警察審訊技巧、警方行為和害怕懲罰;內(nèi)在壓力有犯罪嫌疑人體驗到犯罪的強大罪惡感,因此需要通過供述釋放自己。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外在壓力主要是害怕被關(guān)押和審訊中被說服的結(jié)果;內(nèi)在壓力主要是指對被指控的內(nèi)疚感和供述后的解脫;對證據(jù)的感知主要指犯罪嫌疑人意識到警方遲早能證明,否則罪行徒勞無益。而在沒有證據(jù)和證據(jù)較少的案件中,外在和內(nèi)在的因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0]焦慮是一種具體的心理反應(yīng),具有暫時性和波動性。犯罪嫌疑人多在焦慮的狀態(tài)下交代犯罪事實,但是焦慮本身卻不是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動機,更不是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原因。具體而言,焦慮是犯罪嫌疑人有罪供述的心理體驗。
一般地,犯罪嫌疑人在訊問初始會保持沉默,對偵查訊問人員的訊問行為不予配合。這主要是因為犯罪嫌疑人此時尚未形成焦慮的感受或者說焦慮的程度還不足以促使其供述。犯罪嫌疑人臨界供述的心理反應(yīng)就是焦慮。犯罪心理學(xué)研究表明,訊問階段犯罪嫌疑人經(jīng)過前期的與訊問人員的相持對抗,開始感到抵賴蒙混不行,產(chǎn)生準備交代的動機,但殘存的僥幸心理還未被摧垮,這時會出現(xiàn)矛盾、猶豫、動搖、左右為難的臨界供述心理。[11]犯罪嫌疑人會因良心發(fā)現(xiàn)和道德喚醒使得訊問中的矛盾、猶豫、不安、為難心理反應(yīng)加劇并超越50%的臨界點,與此同時,其逃避打擊的僥幸心理會降至不足50%。在這種情況下,犯罪嫌疑人就會選擇作出有罪供述。
(三)有罪供述是犯罪嫌疑人基于焦慮而作出的理性選擇
犯罪嫌疑人身陷焦慮時是有意識和辨別能力的,其基于焦慮的狀態(tài)作出有罪供述并不意味著其對自己的行為沒有認識能力,恰恰相反,有罪供述是其作出的理性選擇?!靶脑谘韵?,言為心聲”,在偵查訊問中,犯罪嫌疑人針對訊問人員的提問有三種選擇:一是拒供而保持沉默;二是假供,即以欺騙撒謊來應(yīng)付訊問人員的提問;三是如實供述。犯罪嫌疑人在偵查訊問中的任何決定,都是一種理性的選擇行為,選擇作出真實的供述,也是犯罪嫌疑人在其內(nèi)心作出了如實供述對其有利的判斷后而實施的行為。[12]正常人都是理性人,都會堅持“趨利避害”的行為決策原則。犯罪嫌疑人能夠選擇有罪供述,那說明其通過承受對自己不利的后果得到了其它更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說,心安、精神解脫。雖然嫌疑人希望逃避真實供述的后果,但他并不希望以增加與欺騙相聯(lián)的內(nèi)心焦慮為代價換取這樣的結(jié)果。[13]即使是犯罪嫌疑人,其也具有作為人所具備的基本的道德感和價值觀。在偵查訊問中,犯罪嫌疑人也無法逃避社會價值與社會規(guī)則對其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的影響,這主要表現(xiàn)在犯罪嫌疑人的罪責感與內(nèi)疚感上。[14]從這一角度來看,犯罪嫌疑人在外部情感感化和教育說服的刺激下完全可能舍棄假供而作出有罪供述。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焦慮感時并不意味著其行動沖動,恰恰相反,其對于自己將要承受相應(yīng)的罪責結(jié)果是有預(yù)見的。犯罪嫌疑人身陷焦慮時對自己的行為仍然具有控制力,其能夠分析清楚繼續(xù)謊供假供的利害,這一點足以說明其對自己行為的理性辨識。在行為取舍過程中,犯罪嫌疑人是受益的,其所承受的結(jié)果和自己行為選擇的預(yù)期相一致。此時,犯罪嫌疑人只是基于一種具體的心理狀態(tài)作出了理性選擇和判斷。
基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在訊問過程中讓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焦慮感并加劇這種焦慮感有助于其有罪供述,這樣有助于推進訊問進程。所以,可以認定,犯罪嫌疑人的焦慮感必須被重視,它是尋找訊問突破口和打破偵查訊問僵局的有利“抓手”。讓人產(chǎn)生焦慮感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不一而足。在訊問過程中,無論是哪種途徑和方法,讓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焦慮感都是圍繞訊問謀略和訊問方法的設(shè)計和應(yīng)用展開的,這也是開展訊問的核心內(nèi)容。審訊中的策略方法是打破審訊僵局、攻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線的重要武器,如何在審訊中制定和運用策略方法是審訊的核心問題。[15]
(一)巧妙地設(shè)計訊問策略
訊問策略是偵查訊問人員開展訊問活動的具體指導(dǎo)思想,其居于偵查人員開展偵查訊問活動思想體系的最高端。訊問策略的設(shè)計直接決定了偵查訊問的方向和基調(diào),所以,在準備訊問前偵查訊問人員就應(yīng)該以促生犯罪嫌疑人的焦慮感為目的構(gòu)思具體的訊問策略。具體的訊問策略則需要從案件性質(zhì)、具體案情、已經(jīng)掌握的案件信息和犯罪嫌疑人的特征等方面著手考慮。
常用的訊問策略主要有重點突破、迂回漸進、造成錯覺和剛?cè)岵取R话愣?,在訊問過程中造成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缺失或者信息誤判容易致使其產(chǎn)生無法繼續(xù)掩蓋罪行和即將接受罪責結(jié)果的擔憂和恐懼。此時,焦慮感就應(yīng)運而生。同樣地,在訊問過程中營造一種嚴厲緊張的訊問情境,彰顯偵查訊問人員的強勢也能夠讓犯罪嫌疑人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因犯罪而恐懼的感覺。這時,恐懼、不安相混雜就形成了焦慮。具有強烈犯罪感和焦慮感的人很少能經(jīng)得住審訊,同時犯罪嫌疑人也只有在供述后才能邁出回歸社會的第一步,并從犯罪感中得以解脫。這種解脫不僅包括認識上的接受行為,更重要的是包括一種情緒上的解脫感。實際上,犯罪嫌疑人只有在供述后,自我才開始接受其行為的情感意義,這對犯罪嫌疑人而言意義深遠,因為犯罪感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可能會維持很多年。通過選擇供述行為,犯罪嫌疑人可以擺脫這種由犯罪感所帶來的壓抑和抑郁情緒,從而得以解脫。[16]由此看來,如果要保證訊問活動的有效性,針對具體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具體訊問策略必須能夠影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和情緒。
(二)正確地選擇訊問方法
訊問方法是組織相關(guān)訊問活動的具體行為表現(xiàn),其反映訊問策略的內(nèi)容。在偵查人員開展偵查訊問活動思想體系中,訊問方法居于中間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著訊問策略和具體的訊問行為。訊問方法使用是否恰當也直接影響著犯罪嫌疑人是否會供述,進而直接影響著整個偵查訊問活動的成敗。
常用的訊問方法主要有使用證據(jù)、說服教育和利用矛盾等。其中,使用證據(jù)和利用矛盾就催生犯罪嫌疑人的焦慮感而言效果是明顯的。證據(jù)的恰當使用對于犯罪嫌疑人是一種心理上的震懾,有步驟、有計劃地向犯罪嫌疑人透露偵查人員掌握的信息能夠刺激犯罪嫌疑人的具體心理反應(yīng),影響其情緒。情緒是一種伴隨著認知而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體驗,同時又有著自己獨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動力定型。一般情況下,進入審訊室的犯罪嫌疑人會體驗到緊張、焦慮、憂慮和恐懼等情緒。[17]犯罪嫌疑人能夠有這樣的心理體驗對于開展訊問活動來說是有利的。利用矛盾是另外一種訊問方法,這一方法的使用能夠讓犯罪嫌疑人瞞供、拒供、假供的行為得以暴露。面對這一事實,犯罪嫌疑人無法再施騙術(shù)。眼看著自己已經(jīng)沒有藏身之地,內(nèi)心對于現(xiàn)狀充滿了不安,同時,對于即將面臨罪責又萬般地恐懼,焦慮感便形成。訊問方法的正確使用對于犯罪嫌疑人的焦慮心理體驗是直接的。
(三)具體方法①這里的方法指的是催生犯罪嫌疑人焦慮心理體驗的方法,包括了具體的訊問策略和訊問方法。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
偵查訊問作為一種法定行為,其開展需要遵循合法性、正當性的原則性要求。訊問策略和訊問方法是偵查訊問的不同表現(xiàn)方面。催生犯罪嫌疑人焦慮心理體驗時,對于訊問策略的設(shè)計和訊問方法的選擇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包括合法性原則、合理性原則、正當性原則。
合法性原則要求偵查人員不能采取違反法律規(guī)定和法律精神的方式方法使得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焦慮感進而作出有罪供述。需要明確的是,催生犯罪嫌疑人焦慮心理體驗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刑訊逼供的場合,無辜的犯罪嫌疑人最終作出有罪供述也是基于一種心理上的焦慮體驗。無辜的犯罪嫌疑人無法忍受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在保持清白和低頭認罪的兩難選擇之間會產(chǎn)生一種焦慮感。但是,刑訊逼供是明確被法律禁止的行為,那么自然也就禁止使用肉刑、威脅等方法讓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焦慮感。我們說,在審訊中改變焦慮,并不意味著(或暗示)對嫌疑人進行任何恐嚇、強迫或虐待。[18]所以,合法性是設(shè)計訊問策略和選擇訊問方法的最基礎(chǔ)的要求。
合理性原則要求偵查人員不能以欺騙、隱瞞、虛假承諾或者夸大承諾的方式方法使得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焦慮感進而作出有罪供述。當前,在訊問實務(wù)中提倡訊問手段的文明化,引供和誘供也是需要制止的訊問方式。我們所說的減少嫌疑人對后果的感知,也并不是要作出寬恕的許諾。[19]偵查人員不能為了讓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焦慮感而突破最起碼的道德和法律要求。
正當性原則要求偵查人員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范圍內(nèi)可以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采取具體的策略和方法,比如,合理化策略。實際上,合理化策略是消除犯罪嫌疑人焦慮感的具體方法。它為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提供了“正當化”理由,在滿足其最起碼的羞恥感、罪責感和意見表達的基礎(chǔ)上,讓其供述自己的犯罪行為。換角度觀之,合理化策略是偵查人員以犯罪嫌疑人有罪供述為條件和犯罪嫌疑人達成的默契配合。在這一過程中,偵查人員不再是嚴厲批評極力揭露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指控犯罪嫌疑人構(gòu)成犯罪。合理化策略使得訊問目的得以實現(xiàn),偵查人員沒有任何損失并且是最大的贏家。正當性原則要求偵查人員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硬審訊法”沒有推銷市場的情況下,轉(zhuǎn)向提升偵查人員的“軟審訊”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南. 偵查訊問工作規(guī)范化實務(wù)[M].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xué)出版社,2012:108.
[2]許又新. 神經(jīng)癥[M].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68—76.
[3]郭念鋒,虞積生等. 心理咨詢師基礎(chǔ)知識[M]. 民族出版社,2005:303—309.
[4]彭耽齡. 普通心理學(xué)[M]. 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356—357.
[5]常彥梅. 大學(xué)生焦慮情緒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大慶石油學(xué)院,2008.
[6]楊軍. 訊問中犯罪嫌疑人情緒研究綜述[J]. 遼寧警專學(xué)報,2011,(4).
[7]唐兢. 情感影響在偵查訊問中的作用與方法[C]//王懷旭. 偵查訊問研究與應(yīng)用.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xué)出版社,1998:204—208.
[8]馬皚,宗會生. 審訊方法及其心理學(xué)原理[J]. 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1).
[9][美]弗雷德?英博. 審訊與供述[M]. 群眾出版社,1992:372.
[10]畢惜茜. 審訊原理與技巧[M].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xué)出版社,2013:25.
[11]畢良珍. 臨界供述心理分析與利用[J].公安研究,2010,(1).
[12]姜南. 偵查訊問工作規(guī)范化實務(wù)[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xué)出版社,2012:118.
[13][美]弗雷德?英博. 審訊與供述[M]. 群眾出版社,1992:371.
[14]姜南. 偵查訊問工作規(guī)范化實務(wù)[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xué)出版社,2012:119.
[15]畢惜茜. 審訊原理與技巧[M].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xué)出版社,2013:26.
[16]許永勤. 審訊情境的強制性特征及其對嫌疑人供述行為的影響[J].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xué)學(xué)報,2011,(1).
[17]許永勤. 審訊情境的強制性特征及其對嫌疑人供述行為的影響[J].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xué)學(xué)報,2011,(1).
[18][美]弗雷德?英博. 審訊與供述[M]. 群眾出版社,1992:376.
[19][美]弗雷德?英博. 審訊與供述[M]. 群眾出版社,1992:377.
Study on the Experience of Anxiety from Suspec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rogation
Li Jianjun, Zhang Lei
(Railway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53, China)
Abstract:Anxiety is a kind of special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the suspect could confess because of anxiet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rogation. Anxiety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fession motivation and the confession reason. Confession base on the anxiety is the suspect’s rational choosing. The investiga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nxiety experience of the suspect to stimulate the suspect to confess when designing the interrogation policy and the interrogation methods. The principles of legitimacy, rationale and justifi 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designing the special methods.
Key Words:Anxiety; Confession Truthfully; Interrogation Method
作者簡介:李建軍(1987—),男,山西晉城人,鐵道警察學(xué)院偵查系助教,法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為偵查學(xué)、刑法學(xué);張蕾(1980—),女,山東臨沂人,鐵道警察學(xué)院偵查系講師,理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為心理學(xué)。
收稿日期:2015-03-04
DOI:10.13643/j.cnki.issn1008-5750.2015.03.007
文章編號:1008-5750(2015)03-0048-(07)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D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