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再平
★政治法律★
關于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思考
——以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為視角
敬再平
深入研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以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簡稱 《提綱》)為視角,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進行再思考,要把系統(tǒng)性思維和整體性思維作為關鍵點;把理清馬克思實踐思想的發(fā)展脈絡作為基礎;把 《提綱》涉及的背景因素作為邏輯起點;把 《提綱》剖析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指出費爾巴哈實踐觀的錯誤根源作為重點;把 《提綱》批判唯心主義抽象弘揚人的能動性、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主要缺陷作為難點;把 《提綱》宣示的構(gòu)成新世界觀的總綱作為根本;才能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nèi)涵。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思考
從哲學層面來分析,馬克思依據(jù)哲學發(fā)展的必然邏輯,立足于黑格爾辯證法 “合理內(nèi)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 “基本內(nèi)核”,創(chuàng)立了辯證法和唯物論、自然觀和社會歷史觀高度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是這種有機結(jié)合,卻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黑格爾哲學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混合物。要消除這種誤解,就必須要找出這兩個來源都不具備的新意。觀察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再到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轉(zhuǎn)變過程,發(fā)現(xiàn)承認實踐并對實踐賦予新的內(nèi)涵正是新意之所在。
如果從這個視角去思考,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進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內(nèi)涵,不僅是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的教師、學者的職責和使命,而且是其當然的義務。
全面地、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需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做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考察。一要綜合考慮人的因素。關于馬克思本人的因素,如馬克思本人嚴酷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馬克思不僅大量進行理論思考和寫作,還親自參加工人運動,對自己的理論進行實踐和檢驗。關于后繼者的因素,如恩格斯作為馬克思最親密的戰(zhàn)友,對馬克思的思想、馬克思的手稿、馬克思的書信和馬克思的筆記的解析。列寧依據(jù)俄國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革命實踐,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際出發(fā),在建黨、建軍、建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方面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關于唯心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的因素,辨析清楚馬克思主義與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qū)別。二要綜合考慮文本因素。關于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的法文原本或德文原本,俄文譯本、英文譯本,俄文中譯本和德文中譯本的差別與聯(lián)系,以及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文本在不同時間的差別與聯(lián)系,不僅要弄清楚每個文本的歷史背景和具體內(nèi)容,還要把相關文本所表述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理解。
綜觀馬克思主義浩如煙海的經(jīng)典著作,馬克思在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簡稱 《提綱》)中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短峋V》也被恩格斯稱為 “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馬克思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以 《提綱》1845年中譯文稿本為中心,系統(tǒng)研讀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 《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等相關著作,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進行再思考,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突破口。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對 “實踐”進行闡釋的人。他認為,人一生的目的就是追求至善的過程。人們對于善的追求的實踐活動分為三種,即享樂生活、政治生活、思辨的靜觀的生活。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是歐洲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把對人的思考作為哲學的重心,認為:“倫理學是一種關于人的實踐哲學?!保?]但康德的 “實踐”與人的具體的、歷史的活動是相分離的,而僅僅作為了 “信仰”“應當”的存在。黑格爾在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之上把“實踐”引入認識論,他批評了康德實踐觀對思維與存在同一性的否定,在 “絕對理念”之中肯定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1844年以前,馬克思理論研究的重點是社會生活的政治方面,即關于人類解放和無產(chǎn)階級歷史任務的問題。在 《博士論文》中,馬克思第一次使用 “實踐”概念,用來指理論活動。在《德法年鑒》中,馬克思從對 “實踐”概念的分析轉(zhuǎn)入對 “實踐”活動的分析。在 《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提出了 “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學說,把 “實踐”規(guī)定為革命的“實踐”,開始在改造社會的意義上使用 “實踐”。
在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的理論研究重點,已經(jīng)從社會政治領域轉(zhuǎn)向了社會經(jīng)濟領域,主要對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勞動進行分析,指出 “實踐”就是 “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認為,勞動、生產(chǎn),是人類生活的能動表現(xiàn)。勞動是社會性的活動,社會是勞動的必要前提。人是勞動的主體,人的類生活本身則是勞動的客體。人的類本質(zhì)就在于勞動。勞動的自我異化,是勞動產(chǎn)品同生產(chǎn)者的異化。人的發(fā)展是具體的實踐活動的結(jié)果,人和自然的統(tǒng)一在于實踐,實踐具有能動性和現(xiàn)實性。
此后,馬克思主要從批判現(xiàn)存的政治制度,批判黑格爾及其追隨者以及英國的古典經(jīng)濟學的角度,比較零散地揭示自己實踐觀。
直到1845年春,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實踐觀,并進一步批判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短峋V》就是這一批判的結(jié)晶。[2]可見,“實踐”概念并非馬克思首創(chuàng)。只是在馬克思那里,“實踐”被重新賦予了新意。
馬克思寫作 《提綱》時,已經(jīng)完成了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chǎn)主義的轉(zhuǎn)變。[3]在這里,要特別注意 “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chǎn)主義的轉(zhuǎn)變”,為了能夠?qū)崿F(xiàn)這個轉(zhuǎn)變,馬克思和其他哲學家不同,他親身參與工人運動實踐,在革命實踐中逐步轉(zhuǎn)變自己的立場,自覺站到無產(chǎn)階級的一邊,認識到無產(chǎn)階級是唯一能擔負新的歷史使命的現(xiàn)代最先進的階級。
《提綱》的產(chǎn)生,正適應了工人運動實踐的需要。十九世紀30-40年代,歐洲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完成了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一方面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迅速發(fā)展,另一方面也使其固有矛盾不斷加劇,即生產(chǎn)的社會化同生產(chǎn)資料生產(chǎn)產(chǎn)品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無產(chǎn)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爆發(fā)兩次工人起義,1835年英國工人開始了第一次憲章運動,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爆發(fā)起義,標志著工人運動發(fā)展到了新階段,無產(chǎn)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由于缺乏正確理論的指導,這些工人運動先后失敗了,革命的實踐要求有科學的理論給予正確的指導。雖然當時的社會主義理論很多,但都不能正確用來指導工人運動。革命的實踐需要革命的理論,《提綱》正好為革命斗爭實踐提供了一個科學世界觀基礎。
從所涉背景出發(fā),理解 《提綱》文本的十一條論述。第一、二兩條是總論,闡明實踐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在于不了解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第三條至第九條是分論,主要批判舊唯物主義不理解革命的實踐活動的意義,在社會歷史領域陷入唯心主義,揭露舊唯物主義唯心史觀的認識論根源,闡明人的本質(zhì)和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等重要問題,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第十條、第十一條是結(jié)論,指出哲學的階級性,揭示馬克思主義在哲學上所實現(xiàn)的革命變革的實質(zhì)。
從所涉背景出發(fā),解構(gòu) 《提綱》整體內(nèi)容,阿爾都塞認為,柏拉圖哲學、胡塞爾哲學和海德格爾哲學都是作為整個世界的觀點出現(xiàn)的,所有的人類觀念和人類實踐都從屬于哲學。他在《哲學的改造》一書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著,卻又從來沒有被當做 ‘哲學’來生產(chǎn)。”[4]在他看來,馬克思關于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的宣告是一場認識論的巨大斷裂。這場斷裂的內(nèi)容是馬克思為能夠創(chuàng)立歷史科學而與一切從自由的人類主體、需要、勞動、欲望的主體、道德和政治行為的主體出發(fā)去解釋社會和歷史的理論企圖進行決裂。
舊唯物主義者只是把客觀世界當作被反映的客體來理解,而不是把客觀世界看作是人改造的對象。只是把人作為直接感覺到的自然物來看待,而不是把人作為能動的實踐主體來對待。他們不了解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自然界早就被刻上了人的實踐活動的印記?!短峋V》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 (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保?]
“關于環(huán)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馬克思在這里所指的唯物主義學說,是指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人的觀點,這些觀點后來為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和費爾巴哈等唯物主義者繼承,認為 “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由于他們不了解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因而他們不能正確地說明人和環(huán)境、人和教育之間的關系。他們在強調(diào)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或改變作用時,忽略了環(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舊唯物主義主義者在面對人們進一步追問環(huán)境和教育從何而來、因何而變時,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人也被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廣大人民群眾,一部分是天才人物、英雄人物,后者凌駕于群眾、社會之上。[6]
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是半截子,它的下半截即自然觀是唯物主義的,它的上半截即歷史觀卻是唯心主義的?!短峋V》指出,“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辟M爾巴哈從思辨哲學回到了唯物主義,但他仍然同舊唯物主義者一樣,從被動、直觀、消極的方面去把握客體。雖然費爾巴哈沒有否認實踐的概念,但是他所理解的實踐,與馬克思所理解的實踐,二者存在巨大差別。費爾巴哈所說的實踐決不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zhì)活動,而是人的認識和理論活動。他甚至認為,暫時在一個人頭腦中存在著的東西就是理論,而在許多人頭腦中的東西就是實踐。
費爾巴哈唯心史觀的認識論根源在于不懂得社會實踐的意義和作用。他以抽象的人為核心,認為人的本質(zhì)是單個人的自然屬性的共同性,是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的普遍性。《提綱》指出,“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也就是說,人的問題是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問題,人的社會本質(zhì)在認識上的反映,就是說人必須從人的社會實踐出發(fā),從社會關系中去解決人的問題,從人的實踐中去解決社會的問題。
費爾巴哈把宗教世界歸結(jié)于它的世俗基礎,揭穿了宗教的秘密。但他對世俗基礎本身卻缺乏分析批判,沒有深入分析 “世俗基礎”為什么會 “異化”出一個獨立的 “精神世界”,沒有分析宗教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和消滅宗教的正確途徑。馬克思在 《提綱》中分析和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宗教觀。指出費爾巴哈所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jié)于世俗基礎。“但是,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5]人類社會自從出現(xiàn)階級以來,就已經(jīng)分裂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并充滿著階級矛盾。從這個事實出發(fā),宗教就是統(tǒng)治階級麻醉人民的鴉片,只有通過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實踐改造人類社會,即消滅階級、消滅宗教存在和發(fā)展的社會根源,宗教才能消亡。
費爾巴哈主張把人作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但他從來就沒有看到真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他把人的本質(zhì)歸結(jié)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共性抽象為 “理性”。馬克思指出,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根本不存在抽象的 “人”,“在其現(xiàn)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進行社會生產(chǎn),人類才能生存和發(fā)展,而人在生產(chǎn)實踐中必須結(jié)成一定的生產(chǎn)關系,以此為基礎形成人與人之間復雜的社會關系,從而為歷史唯物主義奠定理論基礎。
馬克思認為,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無一不貫穿著能動性的思想,即對人的能動性和主動性的張揚?!短峋V》第一條就指出,“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能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fā)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5]
德國古典哲學中,康德哲學開創(chuàng)了一個 “批判的”的傳統(tǒng)。黑格爾將辯證法引入批判哲學之中,將其理性的 “外在批判”改造為 “內(nèi)在批判”,系統(tǒng)地構(gòu)建了辨證邏輯體系。恩格斯指出,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們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zhuǎn)化和發(fā)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fā)展的內(nèi)在聯(lián)系。”[7]但是,黑格爾把“絕對精神”說成是真實的存在、宇宙的基礎,他所指的實踐活動是一種在 “絕對理念”之中的精神活動,是對絕對理念本身的認識,認為現(xiàn)實存在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或者設定。它把精神作為現(xiàn)實世界的決定性因素,把人的勞動看做是絕對理念的外化,從本質(zhì)上否定人的勞動是根本的、具體的、歷史的實踐活動,否認能動性的主體及其作用對象的物質(zhì)性,否認人的能動活動是“現(xiàn)實的、感性的”。
黑格爾哲學就其實質(zhì)來說是唯心主義的,就其階級傾向而言,是與封建貴族相妥協(xié)的德國資產(chǎn)階級的世界觀。黑格爾的實踐觀盡管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認為實踐是認識事物的必然選擇、對認識的理論理念與實踐理念進行了區(qū)分等。但由于黑格爾的實踐始終是以 “絕對理念”為前提,實踐的目的僅指向 “善”的追求,不知道人的活動本身的真正秘密,沒有真正理解實踐的本質(zhì),實踐本質(zhì)上是一種自我道德修養(yǎng),實踐活動還是處于主觀實踐活動的層面。
在 《提綱》中,馬克思從黑格爾哲學中拯救出了哲學對哲學之外的現(xiàn)實生活的批判精神和能動的實踐力量,在實踐中緊緊跟隨現(xiàn)實生活本身對哲學的揚棄,創(chuàng)立了感性和實踐活動不可分離的 “實踐唯物主義”哲學。
馬克思在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馬克思在 《提綱》中,以費爾巴哈揚棄黑格爾,再揚棄費爾巴哈,既批判舊唯物主義,也批判唯心主義。把從實踐觀作為區(qū)分新舊唯物主義的重要標志,并把它視作新哲學的基石,這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馬克思在 《提綱》中不僅從本體論維度指出新唯物主義用實踐理解整個物質(zhì)世界,強調(diào)實踐對物質(zhì)世界的本原作用。也從本體論維度指出實踐對思維的決定作用,強調(diào)實踐對精神世界的本原作用。指出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5]實踐既是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唯物論與辯證法 “統(tǒng)一體”,又是檢驗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唯物論與辯證法是否 “統(tǒng)一”的標準。
馬克思在 《提綱》中論述了新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對立的社會根源和階級根源,揭示出哲學的階級性。指出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5]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舊哲學的根本特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強調(diào)解釋世界,更強調(diào)改造世界。
馬克思通過 《提綱》把哲學以一種新的形式置于實踐之中,而且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實踐。堅信哲學有一個外部,“這個外部就是實踐?!保?]后來,馬克思在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思想,通過賦予實踐新意,開辟了一條不再是哲學的哲學之路,由此而改變了哲學的功能。
馬克思主義辯證的、歷史的、能動的和實踐的唯物主義的性質(zhì)只能是基于實踐的自我否定或自我確定,其功能只能是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動。恩格斯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實踐觀,在 《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中指出, “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辈娜说母行曰顒蛹淳唧w的、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中正確解釋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9]列寧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自己是 “辯證唯物主義者”。列寧以整個俄國的實踐答復了馬克思在 《提綱》中的預言,表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一種新的哲學實踐,它已經(jīng)不是那種沉思冥想、一味從事著否認的哲學——用哲學理論來否認它對科學和政治的干預,它是已經(jīng)放棄否認,以自知之明如實地去行動的實踐。
[1]康德.倫理學講演錄(英譯本)[M].倫敦,1930年
[2]雷厚禮.試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 [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
[3]宋士昌、王壽榮.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導讀 [M].濟南:黃河出版社,1990年,p64
[4]陳越.哲學與政治[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p222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p502、p499、p500、p501、p500、p499、p500、p502
[6]劉天喜、陳占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及其修改述評——紀念馬克思逝世130周年 [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3年第2期,p89-92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p63
[8]朱哲,楊金洲.回到文本——馬克思注意經(jīng)典文獻解讀 [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p96
[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p277
[責任編輯:陳光軍]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o the View of Practice of Marxism:TakingTheses on Feuerbachas the Perspective
Jing Zaiping
In order to have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o the View of Practice of Marxism(VPM),we may do like the following:studying the classic works just like Theses on Feuerbach(TF)as the new perspective;rethinking VPM with the systematic and integrative thinking as the key point;outlining the history and background of VPM;analyzing the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ism and TF as the research priorities;criticizing the idea of exaggerating the imitative of human and the idea of ignoring the reality as the research difficulties;also tak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New World View in TF as the essential way,etc.
Marxism;View of Practice;understanding
B0-0
A
1674-8824(2015)02-0043-05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3JDSZ2028。)
敬再平,四川綿陽師范學院副教授。(四川廣元,郵編:6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