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容,鄧曉玲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資源環(huán)境學院,廣州 510642)
對普通植物病理學實踐教學的思考
許美容,鄧曉玲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資源環(huán)境學院,廣州 510642)
普通植物病理學是植物生產(chǎn)類專業(yè)的重要基礎課程。文中探討了普通植物病理學實踐教學中值得借鑒之處,如團隊教學、實習組織形式、實驗材料收集和更新等。分析了待改善之處,如部分學生參與實習的積極性不高,動手能力有所欠缺,無合適的實驗指導書、考核標準細則不夠明確等。根據(jù)實際情況,改變普通植物病理學授課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模式,并制定明確的考核指標,以期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和質量。
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普通植物病理學是植物保護專業(yè)最重要的必修專業(yè)基礎課程之一,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齊驅并驟、緊密結合的課程;是以實踐活動為主讓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教學模式;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教學環(huán)節(jié)[1-2]。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的普通植物病理學是植物保護專業(yè)學生(3個教學班)的首批專業(yè)課之一,安排在第4學期。每個教學班(約50人)由1個教學團隊承擔。在該課程實踐教學上,分小組實習的方式增加了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也鍛煉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處事精神。實習內容的安排科學合理,全面覆蓋了學生需要掌握的植物病理學基本技能;該課程教學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待改善之處。筆者根據(jù)近10年學生時期的學習經(jīng)歷結合擔任教師以來的教學心得,提出解決該課程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存在問題的措施,以期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指導和參考。
團隊教學模式整合了多方面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學質量。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班的課程由植物病理學系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承擔,其中1名教授作為課程負責人。每個教學團隊中均包含真菌學、細菌學、病毒學、線蟲學及病害流行學方向的5名教師,分別主講相應的課程章節(jié)。該結構合理、富有成效的教學團隊模式充分地利用植病系教師資源進行再分配,是值得不同大中院校學習和借鑒的教學方式。該模式已經(jīng)實施近20年,目前處于執(zhí)行期[3],教學方式不斷進步、革新,完善了有成效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人才培養(yǎng)的效果較顯著,團隊核心競爭力較強。
分小組進行教學實習具有多方面優(yōu)點。在野外采集標本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間會自發(fā)分工為采集、記錄、拍照等。在室內標本鑒定或基本植保技術學習過程中,小組內部也通常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學習。小組實習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完成每個實習任務的效率,在實習效果上達到了事半功倍。實習結束后學生普遍認為小組間在短暫的實習月培養(yǎng)起來的互幫互助、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影響是深遠的;從中培養(yǎng)起來的感情是他們整個大學生涯最深刻的同學情誼。
教研室保存的病害或病原標本的類型豐富。植病教研室目前保存有約15套主要農(nóng)業(yè)作物和熱帶果樹上常見病害的鏡框標本和過塑標本;15套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中涉及的病原真菌玻片標本以及15套主要農(nóng)業(yè)植物病害的瓶浸標本。標本的數(shù)量能夠滿足2個教學班同時使用。此外,有3名教輔人員專職負責實驗室管理,每年有針對性地補充和更替標本。因此,本教研室的實驗材料儲備完全能夠達到教學需求的水平,為實驗教學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實驗課課堂內容的組織緊湊有序,教學手段多樣化:每次實驗課為3個學時,負責教師一般用30~45 min講授相關的實驗理論及實驗中觀察的重點、難點及注意事項。講授基本理論知識和最新研究進展有助于學生掌握并拓展專業(yè)知識;充分利用網(wǎng)絡和文獻數(shù)據(jù)庫,保證知識的前沿性和趣味性。將多媒體技術和板書結合,通過文字、圖片和影像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指導學生描述采集的新鮮標本的病害癥狀,制作臨時玻片進行病原形態(tài)觀察。觀察實驗室保存的過塑標本和病原玻片等。對上次的實驗報告做點評和總結,并根據(jù)當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布置作業(yè)。
1)教師有時采取較直接的指導方式,使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收知識。外出實習的病害采集過程中,學生習慣性地問指導老師采集的樣品是何種病害引起的。部分指導教師也習慣性地根據(jù)自己豐富的經(jīng)驗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這樣的結果是減弱了學生探知的意識;減少了學生從動手鑒定中獲得樂趣和成功喜悅的機會,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
2)實習過程中,選擇研究對象上較為局限。采集的標本多局限于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大田作物及瓜類、葉菜類蔬菜;很少涉及果樹病害和園藝植物病害;基本未涉及草坪草、雜草和園林植物病害。筆者認為,普通植物病理學實踐教學應廣泛介紹各類植物的病害,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植物病害知識結構。但目前的情況是:普通植物病理學和農(nóng)業(yè)植物病理學教學實習的基地類型基本無差異,所涉及的大多作物類型也一致。
3)本課程的考核不夠嚴格,缺乏較明確的考核標準。目前,本課程組教學實習部分的考核采取兩種方式:一是鑒定10~20個病原玻片標本;二是整理一份實習總結報告。前者所用的玻片其實為課程實驗課上所觀察的5個門的菌物標本。從近年學生提交的教學實踐總結報告看,部分學生持應付的態(tài)度;有的小組各成員提交的報告甚至完全一致,缺乏自己的心得體會。
4)有的指導教師有時未能親自批改學生提交的實驗報告或總結,而是交由其他教師、甚至研究生批改。在批改方式上,大多只是簡單地給個總分,并未在文中批注,很少給予學生鼓勵性或提示性的評語。在學生意見反饋方面,雖然每學期都有收集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建議,但不是在匿名狀態(tài)下提交??赡芪茨苁占桨l(fā)自內心的反饋,導致“學生年年不同,而教學模式多年變化不大”的狀況。
3.1 課程實驗的改革
實踐教學包括分散的課程實驗和集中的教學實習兩部分。普通植物病理學與農(nóng)業(yè)植物病理學不同,在普病課程實習和教學實習中應廣泛地以大田作物、果樹、花卉、蔬菜、樹木和牧草、雜草、草坪草等各種類型植物為研究對象進行病害的識別、標本的采集和病原的鑒定。
課程實驗是穿插在理論教學中,緊接著相應理論課程進行安排。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鞏固,也是為教學實習奠定基本技能。因此在課程實驗中應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病害癥狀的識別要領、植物病原菌物的顯微特征、植物病原細菌的噴菌或細菌溢現(xiàn)象的觀察方法和常見植物病原線蟲的基本顯微結構等。課程實驗共設置植物病害的癥狀認識、鞭毛菌門菌物、接合菌門菌物、子囊菌門菌物、擔子菌門菌物、半知菌門菌物、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和植物病原線蟲等9次內容。實驗課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教研室保存的過塑標本、瓶浸標本、鏡框標本和病原玻片等各種形式的材料。每次實驗課選用2~5種新鮮標本供識別和鑒定,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鑒別要領。
驗證性實驗和鑒定性實驗相結合:每次實驗課建議安排1 h的驗證性實驗:即根據(jù)理論課程教學內容,觀察已知植物病害類型的病害癥狀、病原物等特征,參照教材上的描述進行對比,提出異同并分析原因。安排45 min的鑒定性實驗:即以采集的新鮮標本為材料,只告知學生寄主名稱,讓學生嘗試根據(jù)癥狀表現(xiàn)的觀察及病原玻片的制作對該病害進行鑒定。
在實驗課的考核上,學生小結每次實驗課的內容,分別撰寫實驗報告,完成1~3個課后習題。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整理出主要包含實驗目的和意義、實驗材料和方法、實驗結果和分析以及課后習題四大部分的實驗報告。課程實驗的考核與理論課的考核分開,單獨打分(總分100分)??己说膬热莅ǔ銮诤蛯嶒瀾B(tài)度(10分)及9次實驗課的實驗總結(每次10分)。
3.2 教學實習的改革
實驗課程所用的材料為標本的形式,新鮮度不夠,也不能充分代表田間實際情況。因此,組織室外的教學實習是加強學生感性認識,真正理論聯(lián)系生產(chǎn)的一個途徑,基本植保技能的學習和掌握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學實習內容包括:(1)植物病原細菌、真菌培養(yǎng)基的制備與滅菌;(2)病原真菌和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及檢測;(3)植物病原線蟲標本的采集與分離;(4)田間病害標本采集及標本的顯微鏡鑒定(包括臨時玻片的制作);(5)植物病原玻片標本的制作;(6)植物病害臘葉標本的制作等部分。以上技術是植病領域的最經(jīng)典、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和技能,將為之后的專業(yè)課程或相關工作以及研究奠定基礎。
實習時間的選擇是影響實習成效的重要因素。應根據(jù)作物生長季節(jié)和病害易發(fā)時期確定課程實習的時間。例如,南方的5~6月份是大多植物茂盛生長的時期,病原物也非常活躍;而我國中、北部地區(qū)則應選擇6~8月份。由于學校安排的普通植物病理學和普通昆蟲學的教學實習時間各為10 d,完成既定的實踐教學任務非常緊張。據(jù)此,建議組織普通植物病理學和普通昆蟲學聯(lián)合實習,可同時進行2個課程的標本采集和整理以節(jié)約部分時間。
外出實習地點的確定至關重要??紤]到應包含盡可能多的染病植物類型及學生的住宿處所和個人安全,建議選擇有山、有田地、有人煙的地方作為實習基地。筆者大學時參與本課程的教學實習是在處于農(nóng)村的森林公園(江蘇盱眙),同時進行普病和普蟲的實習。不僅可以到村里的田地、果園和花圃去采集大量農(nóng)作物病害及農(nóng)業(yè)昆蟲,還可以到山里去采集大量種類繁多的昆蟲及少量其他植物病害。本課程組的幾名教師經(jīng)過2年的發(fā)掘,已經(jīng)初步確定將某鄉(xiāng)鎮(zhèn)建立為新的普病實習基地。該基地具有大片農(nóng)田,依山伴水,還有一棟舊小學教學樓可改造成臨時住宿點和臨時實驗室。
增加連續(xù)外出實習的時間。根據(jù)筆者的學習和教學經(jīng)驗,讓學生參加3~5 d連續(xù)的校外標本采集、整理、初步鑒定、田間病害調查等現(xiàn)場教學活動[4],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普病知識和技能是非常有利的。據(jù)了解,本校植保專業(yè)學生難有機會集體到校外參加超過3 d的各類課程的實習。外出實習將提高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知識運用能力和按時完成既定任務的責任感。
在實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問題式學習。在病害識別、病原鑒定、分離培養(yǎng)等一系列的實驗或實習過程中,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例如,對于路邊某玉米葉片上噴施除草劑產(chǎn)生的斑點,學生容易誤以為是真菌病害造成的病斑。那么在實習指導時就應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枯斑的田間分布特點,枯斑的形態(tài)及顏色,是否有不同發(fā)病進程的病斑,病斑上是否有病癥等現(xiàn)象。而不是直接告知:這不是病害,是除草劑藥害。再如,在區(qū)分黃龍病造成的類似缺鋅的“二級花葉癥狀”和真正的生理性缺鋅癥狀時,引導學生觀察枝條下部老葉上是否有斑駁現(xiàn)象,而非直接告知結論。
教學實習的考核包括實習態(tài)度的考查,實習內容的完成情況及實習總結的撰寫三部分。平時考核主要根據(jù)學生整個實習過程的出勤及表現(xiàn)打分。教學實習包含兩大塊內容:病害樣品的采集、分類、鑒定,各類標本的制作;病原培養(yǎng)基的制作、滅菌、病原分離培養(yǎng)。其中,制作永久玻片、過塑標本時樣本的選擇等應以課程實驗的需求為導向。還要求每名學生分別上交手寫版的實習總結報告,以防個別學生直接拷貝教師課件內容,甚至直接打印小組成員現(xiàn)成的報告。以下為教學實習考核標準細則(總分100分):
(1)根據(jù)出勤率、實習態(tài)度和熱情打分,共10分。
(2)采集(拍照)和整理合格的病害標本(壓干)數(shù)目:小于40種,10分;41~50種,14分;51~60種,18分;完成60種以上為20分。
(3)病原鑒定及拍照情況:鑒定并拍照質量好的臨時玻片中的不同病原10個以下,5分;11~15個,7分;15~20個,9分;21個以上,10分。
(4)永久玻片標本:根據(jù)操作過程及標本的質量和創(chuàng)新性打分,共10分。
(5)瓶浸標本和過塑標本:根據(jù)操作過程及標本的質量和創(chuàng)新性打分,共10分。
(6)根據(jù)培養(yǎng)基及平板制備的操作規(guī)范性打分,共10分。
(7)病原真菌和細菌分離培養(yǎng):根據(jù)操作的規(guī)范程度和分離培養(yǎng)的結果打分,各5分,共10分。
(8)接種及調查:根據(jù)操作的規(guī)范程度和接種的結果和調查的情況打分,共10分。
(9)實習總結: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交流,從主觀和客觀上分析實習過程的所得、困難、建議等。每組報告10 min,回答指導教師或學生的問題5 min(提出有爭議性的問題,給學生預留一些探索性的空間,引導其討論)。根據(jù)每個組員對于PPT材料的收集、制作和匯報中的貢獻大小打分,共10分。
3.3 其他方面的改革
以引導學生為原則編寫實踐教學指導書:組織植物病理學系的教師分工撰寫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實驗和教學實習的實驗指導書。根據(jù)近五年的教學內容及華南地區(qū)3~6月的作物病害類型設置重點和版塊。將課程實驗和教學實習兩部分內容合并為1冊。實驗指導書每三年更新1次,并印發(fā)。負責教師從實驗課時中抽取部分課時,根據(jù)編寫指導書貢獻的大小核定參編教師的工作量(課時)。
實驗報告和實習報告的批改和分析:一般情況下,學生完成一個實驗報告需要30~60 min。相比一份只標記著打鉤和分數(shù)的作業(yè),學生更希望感受自己的勞動成果被認真對待,并獲得鼓勵。因此,無論是課程實驗還是教學實踐中學生提交的實驗報告或匯報,要求相關教師應在一周內完成批閱并返回給學生。給予每一份作業(yè)幾句鼓勵性、指示性或警示性的評語,而不是簡單地打分。
充分重視教學反饋:有效的教學反饋一般具備準確性、針對性、制導性、激勵性、多樣性、交互性等特征[5]。在實踐教學中利用學校教育在線工具,實現(xiàn)網(wǎng)絡化教學。每年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收集實驗和實習相關的匿名調查問卷。重視教學反饋的互動,在教育在線系統(tǒng)中統(tǒng)一或分別回復學生對問卷的答復。根據(jù)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建議指導下一年教學計劃和安排。
總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植物病理學理論知指導農(nóng)學、園藝和園林管理。通過改革教學實習和課程實驗的教學、管理方式,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綜合利用所學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研興趣的目的[6]。
[1] 李珉.高校實踐教學目標與體系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3(2): 40-41.
[2] 張英彥.論高校實踐教學目標[J]. 教育研究, 2006(5): 46-49.
[3]刁叔鈞. 高校教學團隊的建設與管理[J]. 教育探索, 2010(3): 92-93.
[4]梁元存, 竺曉平, 李壯,等. 《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J]. 實驗科學與技術, 2014, 12(2): 149-151.
[5] 彭豪祥. 有效教學反饋的主要特征[J].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9(3): 64-66.
[6] 王海光, 馬占鴻. 對《植物病理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思考及措施[J].農(nóng)業(yè)教育研究, 2008(3):74.
Some Questions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XU Meirong, DENG Xiaol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 China)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courses for the students of majors related to plant. During the study and teaching in recent 10 years, some experience like team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experiment, and collecting and updating of materials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the other hand, enthusiasm and ability in experiment of the students,teaching materials, and appraisal standards are waiting to be improved. Accordingly, changing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gram, improving of teaching mode, applying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are carrying out aim to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plant pathology.
plant path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2014-06-17
廣東省級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基金資助項目。
許美容(1983-),女,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植物病理學研究工作。
G642.42; G424.1;Q945.8; S432.1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5.0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