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夏丹
很多人說,一個主持人,應該是一個雜家,天文地理、琴棋書畫、國事民情,都得略知一二,信手拈來。在這十八般武藝當中,筆者以為,最能體現(xiàn)品位和內(nèi)涵的,就是美學修養(yǎng)。因為美,貫穿于節(jié)目始終,無時無刻不涉及形象塑造、語言表達、音樂、畫面、情緒、意境、心理等內(nèi)容。能否對其自如駕馭和把握,為我所用,是一門學問。
1. 著裝
觀眾第一眼看到這個主持人,實際上先是被他的形象所吸引。這個形象,不僅僅代表個人,更代表其所在的欄目和電視機構(gòu)。新聞直播間里的主播,往往以職業(yè)形象示人,西裝、靜色,得體大方,偶爾可以來一點打破常規(guī)的時尚,但總體是正統(tǒng)的著裝基調(diào),淡妝知性的表達。而傳統(tǒng)節(jié)目《新聞聯(lián)播》里,對主播更多了一份端莊、大氣的要求。這畢竟是一個在中國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廣泛、代表黨和政府發(fā)聲的節(jié)目,考慮其收視群體的多樣性以及中老年受眾居多的特點,主播的形象塑造一般會偏好國人的大眾審美,無論化妝還是著裝,都堅持簡潔、優(yōu)雅,接受度高,認可度高。但如果是在大型晚會中,主持人的著裝則必須相應進行調(diào)整變化,否則就不合時宜了。另外,面對不同主題新聞時,服裝也能傳遞出相應的信息。2012年7月26日晚,筆者身穿一件純白色的襯衫坐在主播臺前,神情肅穆地播報在北京7月21日大暴雨中遇難的人員名單,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很多網(wǎng)友在微博上表示:主持人一身白衣素服,逐一念出遇難者的名字,是對遇難者的尊重,是中國社會民主進步的體現(xiàn)……主持人必須具有基本的審美判斷能力,明白非語言符號無言傳遞信息的道理,才能成功主持每一檔節(jié)目。
2. 聲音
大家不要小看了聲音這個元素,它能決定你對一個人的好感程度。有人曾經(jīng)說過:聽一個人的聲音,就能分辨和判斷出他的身世和教養(yǎng)。此話雖然有點絕對,但不無道理。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不會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會說刺耳的話,而是彬彬有禮,令人如沐春風。在中國,其實不同時代對聲音有著不同的要求,這和歷史有關。比如延安時期,廣播節(jié)目主持人在播音時,大多聲音高亢、洪亮,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因為當時需要通過這樣的聲音來鼓舞士氣、弘揚斗志,把全國人民廣泛地團結(jié)在一起,增強凝聚力。中國電視剛剛起步的那些年,凡是涉及國家元首的出訪、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會議、活動等時政新聞,都要求播音員提高嗓門兒,充滿激情,展現(xiàn)出一種昂揚向上、欣欣向榮的精神狀態(tài)。而時代發(fā)展到了今天,大家看的多了,聽的多了,見的世面廣了,網(wǎng)絡資訊如此發(fā)達,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接收訊息,世界越來越開放多元,人們普遍開始對平和、客觀、磁性、渾厚的嗓音抱有好感,覺得這樣的聲音舒服、親切、接地氣??傊曇羰怯猩实?,一段平淡無奇的文字,也許被某個人一念,馬上就能使人生出畫面感,激發(fā)出想象力,起到出神入化的潤色效果,讓聽者為之感動。在這方面,朗誦就是一種極其考驗聲音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能否傳情達意,除了朗誦者自身的涵養(yǎng)和領悟力之外,是否擁有一副能征服聽眾的嗓音非常重要。聲音之美,之純正,之圓潤,也成為眾多靠嗓子吃飯的人一生的追求。
3. 音樂
當你說話時,喜歡并注意過配樂嗎?在很多體育節(jié)目中,主持人播報時背景音樂是明快跳躍的曲調(diào)。體育賽事充滿動感與活力,激情四射,在這種氛圍中,緩慢平和的語音語調(diào)顯然不合適,是不給力的。而主持人能即刻把握音樂的精髓,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生動靈活的肢體動作傳遞出信息,才是完美的融合。2008年汶川大地震,數(shù)萬人死傷,震驚世界。全國籠罩在一片悲哀的氣氛中,節(jié)目制作人立即調(diào)整演播室背景顏色,換為黑、灰等肅穆的色調(diào),主持人身著素服,在低緩憂傷的音樂聲中,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同時給生者以希望。此時的鏡頭,需要傳遞出一種力量,壓抑、靜謐,又不失堅強。如果主持人沒有對事件、對環(huán)境、對基調(diào)的基本理解和把握,就很難體現(xiàn)出這種感覺。而一旦理解不到位,就會“跳”,會讓屏幕前的觀眾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心生反感、厭惡。
4. 節(jié)奏
節(jié)奏的把控也非常有講究。在汶川地震報道中,有一則新聞講的是一位媽媽為了救孩子,毅然弓著身子替孩子擋住了從天而降的大石板,媽媽遇難了,被緊緊抱在懷中的孩子卻躲過了一劫,安然無恙。當搜救人員找到她們時,發(fā)現(xiàn)媽媽依然保持著那個弓身的姿勢,整個場面令人動容。主持人在播報這條新聞時,因為被深深感動而哽咽得說不出話來,有將近20秒的時間,非常安靜,只見眼淚刷刷地滑落臉龐。這要是在平時,20秒的空白會顯得像一個世紀那么長,而此時,導播在主持人的耳機里輕輕地說:“沒關系,我們等你……”這一幕,也同時感動了無數(shù)觀眾,這是人性之善、之美的最真實的反映,和觀眾的心理節(jié)奏是同步的,不但不突兀,反而給觀眾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如果此時主持人流利地把話說得很滿,未必會產(chǎn)生這么強烈的共鳴和感染力。這就是美學上“留白”的魅力。中國有一句諺語:“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迸浚褪嵌急憩F(xiàn)在臉上了;而低眉,就是“我不說,你們自己揣摩吧”。哪一種更讓人印象深刻呢?拿雕刻打一個比方——希臘愛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的。因為愛情通常都講究眉目傳情,而流露愛情的眉目又是最難展現(xiàn)和比擬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更加耐人尋味。這就是流露與含蓄的區(qū)別。與其把肚子里的話全都說出來,不如留一部分讓觀眾自己去體會,觀眾頭腦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可能會更加真切和深刻。言有盡而意無窮,很多事情,盡在不言中。
5. 內(nèi)涵
從深層次來講,主持人的美學修養(yǎng)還體現(xiàn)在他的善解人意上。因為工作關系,主持人經(jīng)常會在節(jié)目里采訪各種各樣的嘉賓,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性格不同,故事不同,因此對于不同的人,我們不可能會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采訪規(guī)律和辦法。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真誠。只有走進了人物的內(nèi)心,感受他的喜悅和悲傷,專注傾聽和反應,才能讓對方和受眾感受到溫暖和誠意。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在央視舉行的大型賑災義演晚會上,編導把一位在震中失去了11位親人的女警察請到了節(jié)目現(xiàn)場,其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主持人白巖松請她上臺,然后采訪她。但沒想到現(xiàn)場的情況是女警察走上臺時因為過度悲傷而難以站立,幾近虛脫,甚至說不出話來。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強行提問,非要從她嘴里掏出一個動人的故事,無疑是往人家的傷口上撒鹽,嘉賓不舒服,觀眾也不會舒服。這時,最感人的莫過于白巖松采取的舉動:他輕輕地攙扶著女警察,對她說:“不說了,咱們不說了,好嗎?”并用自述的方式向觀眾簡要介紹了她的相關情況,然后扶著她走下了臺。這一段落,主持人準確又果斷地把握了嘉賓和受眾的心理,做出了人性化的、充滿理解與善意的呈現(xiàn),獲得廣泛好評。一個人的閱歷、積淀、修養(yǎng),在這短短的幾分鐘內(nèi),展露無遺,亦使受眾從中感受到了真善美。
主持藝術是跟美息息相關的藝術領域,是涉及形象塑造、語言表達、音畫、情緒、心理等多方面的復雜綜合體。如果主持人缺失了美學修養(yǎng)與美學教育,那么他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藝術工作者。全國有數(shù)萬名主持人,可為什么讓人記住并收獲美譽度的卻只有少數(shù)?理由很簡單,他們的表現(xiàn),讓人既在視覺上、聽覺上,也在心理層面和精神層面得到愉悅和滿足。主持人要提升自己的美學修養(yǎng),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心血,日積月累,方能修煉成家。首先,要多讀書,讀好書,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體育、社會、人文等方面的書籍都要涉獵。其次,要多接觸社會,多參與各種藝術活動,多看展覽,多看演出,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和藝術感受力。中國人大多熱衷于學習與自己工作相關的專業(yè)知識,而忽視了從音樂、美術、文學等領域汲取營養(yǎng),這是不可取的。一個有藝術感知力的民族才是有生命、有活力的民族。大千世界,任何一個人或事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最后,就是爭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關注和幫助一些弱勢群體,多做公益事業(yè),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去激發(fā)、挖掘、鼓勵更多人性中的真善美,釋放更多的正能量,于己,于人,都大有益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