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什么軍用車輛最普及?看看各國的宣傳電影就知道了。無論是歐洲還是北非,到處都跑著一種奇怪的車,它既是履帶車,又是輪式車,披著裝甲,扛著機槍,有時身后還拖著火炮。它就是長相樸素,用途不小的美國M3半履帶車。
從“紫心箱子”到“戰(zhàn)場大巴”
二戰(zhàn)前夕,很多國家都開始發(fā)展機械化部隊,為了配合戰(zhàn)車的運動速度和越野能力,半履帶車成為了當時運兵車的首選。這種前面裝車輪,后面裝履帶的“半吊子”裝甲車在當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戰(zhàn)場大巴”,馳騁在各個戰(zhàn)場上,美軍的M3就是其中一員。
M3的乘員室可坐下3名乘員,它的前擋風玻璃窗由12.7毫米厚的防彈玻璃制成,作戰(zhàn)時可以去掉,換成帶有兩個觀察孔的裝甲前窗。載員室可容納10名乘員,頂部可架設弓形支架和帆布蓋作為防護。另外,載員室前部還裝有M45防空機槍塔,能夠提供一定的防護力。
起初,士兵們對M3并沒什么好感,因為這家伙的載員室是露天的,直接將乘員暴露在外,坐在里面很容易負傷,人送外號“紫心箱子”。不過,以當時的科技水平而言,像M3這樣能同時保證越野能力、機動性和載重能力,造價又相對低廉的裝甲車也算是難得了。因此,M3當時的市場銷量還不錯,生產了大約43000輛,被美軍、英軍和蘇軍的士兵們開赴前線作戰(zhàn)。
“半吊子”遇上對手
半履帶裝甲車的樣子在當時也算新潮,不過,能想到這種創(chuàng)意的可不只有美國軍械師。二戰(zhàn)時,德國的SdKfz 251和M3一樣,也是前輪后履帶,不同的是,SdKfz 251的前輪不具備動力,也無剎車功能,只負責轉向引導。而M3的前輪擁有提供動力和剎車的功能,發(fā)動機產生的功率也比SdKfz 251大40%,所以到了戰(zhàn)爭后期,它的優(yōu)勢就凸顯了出來。
即便如此,SdKfz 251半履帶車憑借它良好的越野能力和載重能力,還是成為了二戰(zhàn)期間德國裝甲兵戰(zhàn)術的重要支撐。能夠出色執(zhí)行偵察、火力支援、人員輸送等戰(zhàn)術任務的它,有力地擴大了德國閃電戰(zhàn)的戰(zhàn)術效果,是德國裝甲部隊在歐洲和北非迅速推進的一大法寶。
“老兵”退役以后
20世紀40年代末,隨著全履帶式裝甲車的崛起,二戰(zhàn)“老兵”M3的機動優(yōu)勢漸漸被比了下去,最終不得不紛紛退役。不過,造價低廉,對駕駛員要求也較低的M3并沒有完全絕跡,直到現在,一些國家還在把它當作防空車、通信車、救護車及工程修理車等來使用,在一些規(guī)模較小的戰(zhàn)場上依舊能看到它的身影。endprint
小哥白尼·軍事科學畫報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