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草長鶯飛,山野里不時探出的一樹繁花,又是一年春來到。
人在草木間,感受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也感受著歲月的匆匆。
在草木間,可以感受到大地呼吸的綿長,也可以黯然人世的悲歡。在東方傳統(tǒng)上,親昵自然隱含著人性細致的情緒;行走在草木間,塵喧之念凈盡。
這樣的春天,出去走走,在山野草木間。
見花不是花,那是因為花開花落很容易想到自身的生存軌跡與規(guī)律。草木的榮枯也一樣,其實,活在草木間的我們,很多時候,就是一株小草,也是一叢灌木,又或者一棵樹。除了或許能夠妝點這個大千世界,我們能夠做的又有什么呢?
還好,或許與草木相比,我們有自己的情緒,還有自己的悲喜,我們雖微小,但卻是一株株“會思考的蘆葦”,會有自己的視野,也會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在與山川共呼吸的同時,我們透過清寂,試著尋找自己的內(nèi)心。但凡一個人,總會有內(nèi)心的情愫,也會多多少少對于往事有個印記,并懷著特殊的認知。
那么,一個專注文化歷史的雜志,是不是也該有存活于草木間的釋然,做回自己,努力生長,爭取開花,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
還是說說春天吧。
一陣春雨,幾抹綠。
雨聲是個奇妙的東西,仿佛可以阻隔很多喧囂與嘈雜,在雨中,收獲的是一份“有聲勝無聲”的安靜。
貴陽初春的雨有些許奇妙,仍有幾分冷,但已無寒意。一陣春雨之后,山野間就會多了幾抹亮色,白的,粉的,紅的,經(jīng)冬的樹葉蒼翠墨綠之中帶上了幾分新意,新鮮的淡綠與鵝黃。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落花滿春光,疏柳映新塘。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播種,扎根。將善的種子撒在田野。這田野是腳下的田土,也是心田。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他們的心田,更加需要細心的耕作。
風(fēng)聲雨聲讀書聲,家事國事天下事。怎樣的視界會擁有怎樣的境界,孩子們需要更加廣闊的視野,也會讓我們和他們的未來多了更多的期許與美好。
春天是抒情,是抑不住的歡快。
春天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不覺寒冷的楊柳風(fēng),是暖,是希望。
對,春天就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