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千
一、全國絕大多數(shù)省市的高考試題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了考生寫作的議論文應該有些學術性的要求
高考作文的應有之義和應然追求是什么呢?潘涌教授在分析了 2014年全國絕大多數(shù)省市高考試題后認為,高考作文應該“引領學生邏輯縝密、論證嚴謹?shù)睦硇运季S的發(fā)展,順應全球化背景下‘語言強國的戰(zhàn)略需要”①; 符合下列特點,1.開放生活哲思的空間,引導辯證思維、個性思維和創(chuàng)意思維;2.著眼“思想評論體”,弘揚獨立評論;3.釋放考生的“思想力”和“評論力”;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體現(xiàn)“學術能力導向”的“思想評論體”這樣的與國際接軌的文章體裁。所謂“學術能力導向”,指的是引領考生走近科學理性思維的價值取向,從而促進青少年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判斷、邏輯推理、縝密演繹這種現(xiàn)代公民立身社會、學術創(chuàng)新的基本能力。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術能力。潘教授所謂“思想評論體”,指的是美國大學招生考試所采用的文章體裁。這種體裁的文章的組成部分有三,首先是總起段,提出作者的基本觀點(這是全文的邏輯起點和靈魂所在)。中間是主體部分,包含若干自然段(這是對觀點的論證過程,包括縝密的思想演繹、適當?shù)氖吕蚣毠?jié)引入、有針對性的現(xiàn)象分析等)。最后是結束段,(以結論回應開頭的觀點并做升華或拓展)。③這并非“舶來品”,它其實就是中學議論文中典型的結構方式——層進式論證結構。
筆者認為,潘涌教授所分析和倡導的無非就是要求考生,今后寫作議論文要采用“思想評論體”,所寫議論文要能夠體現(xiàn)出一定的學術性(如一般學術論文所具有的特質)。然而,現(xiàn)實卻是:許多教師認為,中學生寫作講究學術性不現(xiàn)實,有拔苗助長之嫌、之險。平心而論,潘教授所倡導的寫作議論文要講究學術性的觀點是很有可取之處的,也是切實可行的,是值得廣大師生身體力行的。筆者有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佐證。
二、考生考前模擬訓練的議論文里也已經(jīng)有了包含一定學術性的習作出現(xiàn)
筆者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文章體現(xiàn)出一定的學術性也并非完全不可能,這里有筆者指導的向雨同學完成的高考模擬訓練習作《“心無所為”說》為證。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向雨同學的文章是否體現(xiàn)出潘教授所分析的那些特點。
首先,寫作提供的訓練材料有學術性,如果要把它理解得準確些,深透些,并且有一定的學術高度,那么,就頗費周章了。
《“心無所為”說》,材料來自《莊子·達生篇》,里面的第八個寓言故事是“呆若木雞”。按照陳鼓應先生在《莊子今注今譯》里的分析,他認為,該篇首段為全篇之綱,標示通達生命實情的,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東西;通達命運實況的,不追求命運所無可奈何的事故。其要義在于“形全精復(備)”,與自然為一。接著創(chuàng)設十一個寓言故事,以闡述全精、養(yǎng)神、守氣的妙用。每個寓言的涵義,均為了發(fā)揮達生的主題思想④。其學術性之深不言而喻,簡直令人望而生畏,不能“袖手于前,疾書于后”?!丁靶臒o所為”說》是筆者所教2014級學生向雨同學寫的一篇較有見地而又有些學術性的考前模擬訓練課堂作文(作為一個高中生能有此見地,實屬難能可貴)。由于這篇文章的觀點涉及到了莊子的哲學思想,其“形而上”的內容已經(jīng)超出了他那個年齡段的其它同學的認識水平,加之文章邏輯推理(演繹推理)較為縝密,又有較多理性思維的成分。因而,被筆者當作佳作推薦給了同班同學參閱。(然而,較為多的同級教師卻認為,這篇文章觀點較為深奧,算不上好文章,且不值得推廣??戳伺私淌诘奈恼?,筆者仍然堅持認為,向雨同學的作文是一篇有一定學術性的好文章)
重慶市“高考調研卷”提供的這則寫作材料蘊含的哲理要準確地把握它,筆者以為,無論是對學生來說,還是對教師來說,理解起來都有困難,要真正理解透徹還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都是從“大智若愚”這個方面去指導立意和寫作的。很顯然缺乏學術性。筆者以為,較有學術性的立意是:1.從這個寓言故事講述的訓練斗雞的過程中去理解材料的含義。材料敘述訓練的這幾個關鍵點包含了莊子所倡導的關于“技與道”的哲理。先前訓練后表現(xiàn)出的“沒底氣”、“好斗心理”只是“技”(技藝、技巧),最后形成的“呆”才是“道”(是通達生命的“形全精復”,是與天地自然和諧的一種精神境界)。也就是《庖丁解?!菲锏挠伞敖馀!B(yǎng)生—悟道”的那個道”。2.從木雞達到的“呆”這種境界來理解材料的含義。木雞之“呆”不是真正的癡呆、呆笨,而是“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不僅是深水靜流,而且是靜流深水,甚至還是莊子所宣揚的人生辯證法:心無所為,將生死榮辱得失參透,是不刻意追求,不張揚,順其自然,達到“形全精復”與天地合一的“道”。⑤通俗的說法就是“挑水劈柴無非妙道”(老子所言),是無為而又有為的辯證統(tǒng)一。3.從木雞的呆還可以歸納出“做人要低調”的意思。就是做人,有了成績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做了好事不矜夸,不張揚,不顯山露水,不自吹自擂。向雨同學的文章屬于上面三種立意里的第二種。它從“技與道”的“形而下”的層面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心無所為”的莊子哲學思想的高度;也超越了普通人一般認識的層面。因而,其學術性比之另兩種立意要強得多。
其次,根據(jù)材料寫出的議論文習作,其縝密的思想演繹,適當?shù)氖吕蚣毠?jié)引入、有針對性的現(xiàn)象的分析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了作為一篇優(yōu)秀議論文的學術性
運用“呆若木雞”這則材料寫作議論文,其學術性 應該體現(xiàn)在縝密的思想演繹、適當?shù)氖吕蚣毠?jié)引入、有針對性的現(xiàn)象分析上面。如要從“技與道”的角度去立意,可以啟發(fā)學生就近取材,寫自身的學習生活,譬如如何通過各科知識的學習后,再進行各科作業(yè)的練習,刻苦訓練,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現(xiàn)象到本質,形成了解決各種難題的技巧和能力,達到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爐火純青的境地,等等。如要從“順其自然”的角度立意,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加強思想修養(yǎng)的過程,開始時,一定要有許多條規(guī)定,許多種措施,向什么人的什么品質學習。當時時刻刻、事事處處加強了思想修養(yǎng),當思想修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了習慣,成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一言一行皆為世范,一舉一動都成楷模,難道還需要刻意修煉嗎?也就是說,當思想修養(yǎng)已經(jīng)達到了人的再自然不過的“無心而為”的境界時,人的思想就不需要刻意而為了,它已經(jīng)是“道”的自然而然的體現(xiàn)了。
學生向雨則另辟蹊徑,他從不張揚,不刻意追求,無心而為而無不為的角度去論述,將莊子的哲學思想融會貫通到文章的論述中 :文章首先從簡述材料的內涵入手,提出“做人要心無所為,不張揚,不矜夸,不刻意去追求,與自然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妙境” 的觀點。其次,主體部分由雞及人進而國家去論述 ,列舉了鄧稼軒、袁隆平為人低調的典型事例,引入了錢鐘書著作等身、蜚聲中外而不事張揚,面對對記者要求采訪他時風趣幽默婉拒的細節(jié),分析了中國對內對外的形勢及其應該采取的政策和策略,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演繹推理到獨立判斷,層層遞進,上下古今,議論縱橫 ,酣暢淋漓,極具理論色彩,思辨色彩,個人色彩。最后,結尾部分作者以結論回應了開頭的論點,并在此基礎上升華開去,展望了由莊子這種哲學觀點對人和對己以及對國家的借鑒意義所帶來的光明前景和體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實意義,論斷恰如其分,推論理由允當。整篇文章含有一定的學術性因素 ,同時也較好地體現(xiàn)出了“思想評論體”文章的“學術能力導向”。
向雨同學的文章體現(xiàn)出的一些特性,雖然不能說達到了多高的學術性,但至少可以說傳遞了“高考作文的深度轉向”⑥的一些信息,新的特質,新的追求,新的方向。
三、由果溯因,高考議論文體現(xiàn)出一定學術性的可能性因素分析
1.生理、心理上的可能因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在生理上,高三學生的心理已經(jīng)發(fā)展得較為成熟,其思維的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他們血氣方剛,思想活躍,善于學習和接受新的東西,理性思維已經(jīng)比較成熟, 對事物能夠根據(jù)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對一些常理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并且思考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學術性。語言和思維較為和諧地發(fā)展起來了。這些都為他們寫作議論文體現(xiàn)出一定的學術性提供了現(xiàn)實的可能。
2.文體本身和寫作理論上的可能因素
眾所周知,議論文就是運用概念進行邏輯推理、判斷的一種擺事實、講道理的文體。為了論證或反證自己文章中論點的正確性,議論文文體本身必須具備縝密的邏輯、嚴謹?shù)恼撟C所需要的理性思維。也就是說,文章的內容必須由縝密的思想演繹、適當?shù)氖吕牒陀嗅槍π缘默F(xiàn)象分析等內容組成以體現(xiàn)其學術性 。當然,這種學術性有別于科學家研究完成后形成的論文的學術性,相對于后者,高考生議論文的學術性只是初步的,低級的,但是,又是有別于一般的“觀點與材料統(tǒng)一”的就事論事的“六經(jīng)注我”的論說文(即寫成了“佐證、回應、重申式的作文,是代人立言,是千萬考生在用自己的體驗證明同一個道理”那樣的平庸之作⑦)。正像有的研究者通過實踐探索后總結的那樣,具有學術性的部分學生作文,“從性質上說,它屬于學術性論文范疇。但由于它選題較小,內容較淺,篇幅較短,所以沒有成人論文那樣強的學術性和理論性。與中學生寫的一般議論文相比,它具有寫作容量較大,內容較難,使用材料較多等特征,且在概括、歸納、邏輯推理等方面,均有較高要求。”⑧
普通高等學校寫作教材的一些編者認為,寫作議論文要有“整合”能力, “為了改變思維過程上的簡單化傾向,打破圍繞觀點套用材料的‘六經(jīng)注我式的思路,避免直線型、單向型的矢量思維方式,主張采用黑格爾的‘正反合的邏輯推理方法和波普的偽證理論,在思維過程中加進參數(shù),形成曲線型、多向性的變量思維方式,既要看到與原來觀點相同的材料,也要顧及與原來觀點相異的材料,打破‘材料與觀點統(tǒng)一的固有框架,不斷彌補自己原有觀點的漏洞,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綜合,盡量有新的發(fā)現(xiàn),有個人的創(chuàng)見,達到觀點在現(xiàn)有認識水平上的相對完善。”⑨這就從寫作理論上對考生的議論文有一定的學術性作了很好的說明。
我們認為,只要理論正確,方法得當,訓練有素,假以時日,中學生議論文中出現(xiàn)學術性的因素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對他們寫作議論文提出這種要求也不算過分和不切合實際。換言之,高考議論文追求學術性,是時代和現(xiàn)實對高考生的必然要求和“順應全球化背景下‘語言強國的戰(zhàn)略需要”。
————————
注釋
①②③⑥⑦潘涌:《高考作文的深度轉向:接軌國際“學術能力導向”》,北京,《中國教育學刊》,2014第9期第60~63頁。
④⑤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版,第545~575頁。
⑧徐樺君:《指導學術性小論文寫作的實踐探索》,北京,《中學語文教學》,2014年第11期。
⑨裴顯生、尉天驕:《基礎寫作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二版第201~2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