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jié)日,叫春節(jié)(到民國后被易名)。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貋砗笠p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后來的全民迎春活動。
迎春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shè)春官,由乞丐或娼妓充當。過去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龜子報春”、“銅鼓驅(qū)疫”,都是當時立春的重要活動。
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的時候,縣官會帶著知名人士去土里挖個坑,然后把羽毛、雞毛等放在坑里,等到了某個時辰,、羽毛和雞毛會從坑里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最美微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