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慧玲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走進山西,最令外地人驚羨的就是從北向南依次排列著的晉商大院了,這些深宅大院比較著名的有榆次的常家大院,太谷的孔家大院、曹家大院,祁縣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靈石的王家大院等,它們是明清時期山西商人用幾代人的辛勤勞作和經營智慧,在創(chuàng)造了富甲天下的業(yè)績之后,為了安享晚年,把大量資金運回故里,大興土木,耗費巨額資金,修建出的一座座豪華宅院和富麗堂皇的莊園?!洞蠹t燈籠高高掛》打開了大院的大門,這些大院也提升了山西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吸引著眾多外地游客來山西旅游觀光,改變了很多人對山西的看法。著名作家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就說自己曾一度誤解山西,以為山西是我國最貧困的省份之一,但是,走進祁縣才知道什么是富貴,走進太谷,才知道這里曾被稱作中國的華爾街,就連民國時期四大家族之一的宋氏大小姐宋靄齡也驚詫于太谷的奢侈生活。這些看似平常的普通宅院完全由人工建造,一屋一宇、一宅一院都有著獨特的建筑風格,是明清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活化石,彰顯著明清時期雄踞全國十大商幫之首的山西商人的巨額財富和顯赫地位,展示著北方農村的生活習慣、民俗風情,也反映了當時中上層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從地址的選取,建筑風格的規(guī)劃,到亭臺樓榭等細節(jié)的雕飾,無一不滲透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山西人自古以來就安分守禮,言行舉止循規(guī)蹈矩,他們用心呵護著傳統(tǒng)的社會觀,堅定守衛(wèi)著傳統(tǒng)的社會體制,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飽含著在中國積淀多年的傳統(tǒng)元素,用最樸素的生活方式詮釋著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并用嚴謹的建筑體制表達自己所崇尚的傳統(tǒng)觀念。晉商大院的建造者們從地址的選擇到細節(jié)的雕刻,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細細推敲、仔細斟酌,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道、佛三教文化思想的精髓融會貫通,并科學地融進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最后凝聚成一座座兼容了南北建筑藝術,具有自然園林和民居建筑特色,充滿了歷史厚度與人文內涵的莊園、屋舍。
靈石縣靜升鎮(zhèn)王家大院紅門堡建筑群,幾條甬道條條相通、橫平豎直,形成一個“王”字,巧妙地將自己的姓氏規(guī)劃在院子中,實現(xiàn)了天時、地利、人和,王者的霸氣自然生成。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這樣解釋:“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王氏祖先精心地將自家姓氏與他們所信仰的儒家思想糅合在一起,不僅使整個建筑群顯得宏偉壯觀,也寄托著前輩先人祈盼家族興旺、子孫后代加官進爵的美好愿望。
祁縣的喬家大院則順應民風民俗,巧妙地在“囍”字上做文章,整個大院由一條甬道和六個院落組成,結構布局刻意形成一個象征雙喜臨門的的“囍”字,吉利、祥瑞,既表示出主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又與建筑美學相符,緊湊、對稱,完整端正,尤其是中間的甬道起著中軸線的作用,貫穿每個院落,與古老的“天圓地方”觀念相吻合,從高空往下看顯得非常雄偉壯觀。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太谷曹家大院的三多堂以“壽”字形布局,表達了中國古代老百姓期盼多子、多福、多壽的樸素生活理想和民俗文化觀念,反映了當時大多數老百姓希望家族血脈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本質生命追求。
中國舊式家庭注重道德倫理,講究長幼有序、上下有分、內外有別,建房造屋也嚴格遵循,合規(guī)中矩。常家莊園的主體是方正的四合院,軸線中正,左右對稱,前堂后寢,等級森嚴。家里最高長輩居住的是整個宅院中面積最大的正房,坐北朝南,位置最好;晚輩居住在左右?guī)?,面積小,進深也淺;仆人居住在每堂的前院,雜物堆放在其他房間;廚房、飯廳和儲藏室設在偏院。曹家大院的繡樓建在西主樓和中主樓之間,并且往后縮回幾尺,低矮、靠后,目的就是限制家中小姐的視線,束縛她們的思想,使她們只能處于附庸、服從的地位,這就是中國古代遵循的男女有別、男尊女卑封建禮教思想的體現(xiàn)。在當時,封建大家族的女孩子十三歲時就被送上繡樓,學做女紅,不再與外界交往,直到出嫁才能穿上嫁衣,蒙上蓋頭,走出繡樓,在喜氣洋洋的鼓樂聲中被送往陌生的婆家,與一個素未謀面的男人開始人生的另一種生活。
晉商大院的修造者雖然都是商業(yè)世家,但他們都非常尊崇傳統(tǒng)文化,思維理念的形成來源于傳統(tǒng)文化,言行舉止的標準也生成于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是他們從商、修身的行為規(guī)范,大院的磚雕石刻中也處處散落著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痕跡。晉商大院最常見的壁雕有“鹿鶴吉祥圖”,“鹿”與“祿”諧音,鶴既有長生不老、青春永駐的意思,又是清代一品文官補服上繡的飛禽,以此暗示對高官厚祿、榮華富貴的追求。喬家大院在門墩石上雕刻著一匹馬,馬上還刻著一只猴子,預示著“馬上封侯”的好兆頭。渠家大院門墩上刻著的佛手香爐的浮雕,取自方言中“佛”與“?!敝C音,“手”與“壽”諧音的好彩頭,希望家人幸福、長壽。
王家大院有一組抱鼓石,上面的圖案用松鶴延年與竹枝亮節(jié)相對應,下面則選取簠中壽桃、簋中蘋果,是平安長壽的諧音。在中國古代,用“簠簋不飾”比喻為官不正,“不飾”指的是“不整飭”,也是后來人們彈劾貪官枉法時常用的一句話。這組抱鼓石雕刻在大院門口,是在告誡后代子孫:當官必須清正廉潔,才能永葆富貴榮華。
山西商人在經營上積極進取、敬業(yè)、團結,在生活上也秉承勤儉持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王家祖輩用勤儉忠恕教誨子孫,謹記中國傳統(tǒng)古訓:“古往今來,百代世家無非積德;天上人間,第一商品還是讀書”,并在書院大門兩側刻上“勤治生儉養(yǎng)德四時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終身可用”警醒眾人。“鯉魚跳龍門”的石雕,是激勵子孫成才入仕,步步高升。在私塾小院堂前修建三級臺階,預示著“步入仕途,連升三級”。隨處可見的“石猴守門”,則期盼家族后人輩輩封侯進爵。就連作為建筑之“冠”的屋頂裝飾,王家也精心地用磚雕將所有脊獸都砌成“張口獸”,與其他民宅的“閉口獸”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標明“開口見人心”,象征主人用一張張笑臉迎來送往、誠信為本的經商之道,顯示出了官商之家的豪爽、魄力。
王家大院的裝飾藝術品還借用了象征、隱喻、諧音等手法,并借景而變化,借民俗而生新意,既有生動的形象塑造,又有深刻的哲理內涵,所寫文字、所刻動物、所畫花卉都有吉祥、美好的期望。用瓶中月比喻四季平安,用喜鵲登梅比喻喜上眉梢,用騎馬猴子比喻馬上封侯,用麒麟送子比喻天降貴子,用蓮生桂子比喻連生貴子,用一瓶青蓮比喻一品清廉,用猴上背猴比喻輩輩封侯,用蝙蝠比喻幸福,鵪鶉比喻平安。福、祿、壽、喜不僅隨處可見,而且變化多樣,福有多種字體,也有用動物蝙蝠來代替的圖畫。壽有多種字體的百壽圖,也有用多種花紋演繹而成的壽字。喜字常用雙囍,既美觀大氣、穩(wěn)重端莊,又喜慶祥和,符合人們的美好心愿。
山西人重視商業(yè),他們尊師重教,為子孫提供優(yōu)越學習條件的目的不是“學而優(yōu)則仕”,而是“學而優(yōu)則商”。家中子弟最優(yōu)秀者首先選擇經商,“有兒開商店,強如坐知縣”、“要想富,莊稼帶店鋪”等民謠,反映了當時山西人的觀念和風氣。不過,這些步入商界的子弟也并不是不學無術、庸庸碌碌的無能之輩,而是要先進入家中私塾學習,學習優(yōu)秀者才能經商。所以晉商中有好多家族都是英才輩出,成為具有相當文化的商業(yè)群體。
在觀念上,他們是主張“儒賈相通”、“義利相融”的儒商,為人處世以“中庸之道”為核心,對人對事都能做到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不即不離、不緊不慢的恰到好處,方方面面都要和諧、平衡、圓潤、完美,呈現(xiàn)出安樂祥和、慈善友愛的狀態(tài)。祁縣喬家大院的主人喬致庸的名字,就是致力于中庸理念的標識,他直接用“在中堂”作為其堂號及宅院的名稱,使人名與堂名巧妙地嵌入“中”、“庸”二字,顯示了誠信篤守的處世與為人之道。在其宅院百壽照壁的兩旁,刻著晚清重臣左宗棠題贈的一副篆雕楹聯(lián):“損人欲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并用“履和”二字作為楹額,“和”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履”是實踐、實行的意思,宅主人借此標榜自己信奉的“和為貴”的中庸之道。榆次常家常萬達的院落取名為世和堂,為子孫修建的院子,也分別取名為“謙和堂”、“體和堂”、“雍和堂”等,都是中庸之道影響的結果。
祁縣渠家的渠本翹,把修德、敬業(yè)作為人生之本,渠家大院的每一扇門額上,刻寫的都是樂天倫、德星朗耀、慎儉德、慎言語等修身養(yǎng)性的警言佳句。靈石王家大院更是處處滲透著儒教文化,時時張揚體現(xiàn)著王家主人的人品道德。私塾院刻有“未出土時已有節(jié),到長高時還虛心”的對聯(lián),用竹子的品格教育后人;孝義祠則用“志節(jié)獨垂千古后,操持只在五倫中”,用儒家倫理規(guī)范家人的行為。大院用不同的匾額裝飾著每一個院落入口處的門楣和廳堂,內容基本都出自《易經》、《尚書》、《詩經》以及史書、子書,可以說無一字無來歷,無一事無出處。在堡門內東西兩側的石壁上,分別刻著《先賢家訓》和《程子四箴》,其他地方刻有“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嘗讀諸葛出師表尋夢拔劍報國,憶陶潛歸去來卻何種豆南山”,“胸藏丘壑瘠地亦有韻味詩味,興寄煙霞僻鄉(xiāng)豈無花香墨香”等文字,不僅儒氣濃郁、文采飛揚,而且志向遠大。最令人稱道的藝術珍品是由四塊石條合成的一副門框,用青石刻成竹子,鑲嵌在子孫啟蒙讀書的家塾門上,形成了以竹為主的立體畫面,期望子孫后代要有青竹一樣的品格,并且要不斷進取,年年高、節(jié)節(jié)高。
各種別具寓意的橫幅,分別標示著不同建筑的主題,也傳達出宅主人特殊的用意,如祖堂閣樓的“木本水源”,木有本,水有源,告誡子孫后代不能忘記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根本,并希望他們能夠勤儉持家,把祖宗的家業(yè)傳承下去。正廳門柱上掛著“常想天地造化的有情,樂享春種秋收的豐盛”,也是希望子孫后代對天地萬物要有感恩之心,常做善事,才能長享福果。還有客廳的“詩禮傳家”,學館的“養(yǎng)正書塾”,也都是希望家風純正,子孫知書達理。而男人常年在外的商人之家,更需要女人恪守婦道,“德香軒”院門上掛著“庸肅家風”的匾額,就是告誡家中的女眷們,男人在外奔波經商時,女人要嚴守自己的本分,不得有絲毫越禮不軌行為。
山西榆次的常家長輩在商業(yè)界取得輝煌成就的時候,時時擔心豐裕生活可能給后代帶來奢侈淫逸的壞習慣,莊園中的楹聯(lián)匾額大多都是修身立德、尊師尚儉的內容:“紹祖宗一脈克勤克儉,教兒孫兩事唯品唯德”,“浩博旁通,讀書上不許儉;雍容儒雅,衣食邊只要勤”。并且一直重視教育,家中藏書之多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三墳五典卻是日常家用,四書六經原本濟世文章”,光緒年間常贊春捐贈給省、縣、鄉(xiāng)的書籍就有一萬多冊。常家尊儒重教,常家書院是中國民居中最大的書院,并且栽種十畝杏林,在杏林中請回孔子像,設杏壇,教導后人。
斗轉星移,大浪淘沙。時間沖走的是俗事的浮躁,歲月蕩滌的是塵世的繁雜。曾經稱雄商界達五百年之久的晉商,盡管暫時無法再現(xiàn)昔日的風采,但他們在明清金融界所創(chuàng)造的神話已然標榜史冊、流傳千古;他們用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鑄造的經商法則、經營理念一直在激勵著今天的山西商人;他們親手建造的一座座深宅大院,以立體的、直觀的、形象生動的建筑物,演繹著古老中國多元、深遂、生機勃勃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文物大省的山西,旅游一向是朝陽產業(yè),尤其是最近幾年,交通越來越便捷,帶薪休假越來越多,游客們走進山西,不再滿足走馬觀光似的欣賞地面的風景、文物,而是用一種文化意識醉心于景區(qū)文化內涵的挖掘。山西大院作為富有文化底蘊的建筑景觀,必將成為橋梁、紐帶、抓手,再一次打開山西經濟的發(fā)展大門,推動山西經濟在新形勢下轉型、騰飛。
[1]張正明,馬偉.話說晉商[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06.
[2]鄭孝時.明清晉商老宅院[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8.
[3]王瑀.晉商大院文化旅游區(qū)開發(fā)分析[J].經營管理者,2008(13).
[4]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劉建生,劉鵬生等.晉商研究[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