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沈括《夢溪筆談》軍歌釋論

2015-04-02 21:31:48付曉娟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夢溪筆談沈括安西

□付曉娟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69)

沈括《夢溪筆談》被稱為宋代的三大筆記體著作之一,內容涉及音樂、天文歷法、算學、物理學、醫(yī)藥學、地理地圖學、考古等諸多領域,國內外對《夢溪筆談》的評價都極高,在中國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沈括所生活的時期正是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交困時期,不僅對內要處理好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與保守派的關系,對外還要應對西夏、遼朝的侵擾。沈括曾經(jīng)略西北,任一方邊帥,能夠接觸西北諸多民族,親歷宋夏戰(zhàn)爭。《夢溪筆談》中記載了很多有關宋夏之戰(zhàn)的史實,本文主要選取《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中的五首軍歌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沈括生平,從軍歌內容還原宋夏之戰(zhàn),旨在厘清宋夏時期西北地名區(qū)域、民族成分,探討北宋與西夏的關系。

一、沈括與《夢溪筆談》

(一)沈括——從政治家到科學家的轉變

沈括生活在11 世紀中后期,字存中,杭州錢塘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20 多歲開始從政,從小吏到后來成為一方邊帥,參與國家軍政事務。宋神宗時期,沈括調任西北邊陲,知延州,成為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經(jīng)略西北。由于西北領土屢遭西夏侵擾,宋神宗下令調動河東、鄜延、涇源、環(huán)慶、熙河五路兵馬攻西夏。公元1081年、1082年,宋夏之間連續(xù)發(fā)生了兩次影響時局的戰(zhàn)役,即靈州之戰(zhàn)與永樂城之戰(zhàn)。西夏采取堅壁清野的戰(zhàn)術,宋軍糧餉不足,又加上軍隊缺乏統(tǒng)一指揮,最終永樂城陷落宋軍戰(zhàn)敗,沈括獲罪,從此結束了他的從政經(jīng)歷。沈括晚年寓居九江,寓所為“夢溪園”,著書立說,撰寫的《夢溪筆談》內容涉及音樂、天文歷法、算學、物理學、醫(yī)藥學、地理地圖學、考古等諸多領域,英國學者李約瑟把《夢溪筆談》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稱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二)《夢溪筆談》寫作時代背景

沈括《夢溪筆談》與洪邁的《容齋隨筆》、王應麟的《困學紀聞》被稱為宋代的三大筆記體著作?!秹粝P談》的探索精神及認知能力得到宋代人及后世的贊賞,其寫作背景正是沈括在宋夏之戰(zhàn)被貶之后。北宋熙寧元豐年間,黨項人建立的西夏王朝從西北向內地不斷進行滋擾,擴大侵蝕的領地。王安石通過變法在陜西甘肅等地區(qū)擴充軍備兵力,對西夏的侵擾進行了反擊,收復西北諸多要塞。沈括在抗擊西夏的侵擾、收復失地方面建立了赫赫戰(zhàn)功。北宋又重新控制了葭蘆、米脂、吳堡、義合等西北屬地,在凱歌聲中,他制作凱歌數(shù)十曲,用來鼓舞士氣,它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激情和收復失地的決心和信心。

《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載:“邊兵每得勝回,則連隊抗聲凱歌,乃古之遺音也。凱歌詞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語。予在鄜延時,制數(shù)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記得數(shù)篇?!保?]60回顧歷史時間表,沈括在鄜延路任職時間是在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至元豐五年(1082年)之間。因此這幾首軍歌創(chuàng)作的時間當在宋神宗元豐年間,當時的情況正處于宋夏交戰(zhàn)之際,著名的戰(zhàn)役有靈州之戰(zhàn)和永樂城之戰(zhàn)。

二、《夢溪筆談》軍歌釋論

《夢溪筆談》中載有沈括所作的軍歌五首:

“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別分子將打衙頭?;乜辞厝腿珩R,漸見黃河直北流。

其二:天威卷地過黃河,萬里羌人盡漢歌。莫堰橫山倒流水,從教西去作恩波。

其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云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

其四: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先教凈掃安西路,待向河源飲馬來。

其五:靈武西涼不用圍,蕃家總待納王師。城中半是關西種,猶有當時軋吃兒?!保?]60

分析軍歌的內容——凱歌,歌詞反映了宋神宗元豐年間的宋夏之戰(zhàn),軍歌所表達的主題相同。故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軍歌,試圖再現(xiàn)宋夏戰(zhàn)爭背景下西北地名、民族等代表的含義。

(一)軍歌中的地名

1.山川河流

“山西”在今人的理解中十分自然地將它與今天的山西省對應起來,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山西”與山西省并不對應。古代,人們常根據(jù)山或水等自然地理實體的方位給某個地方取名,“山西”只不過是以山為坐標的一個方位地名,沒有特定含義。最晚到漢代,“山西”才成為表示某一區(qū)域的地名。軍歌中“黃河”出現(xiàn)兩次,黃河在流入蘭州之后,經(jīng)會州然后全部流入西夏域內,由于沈括在宋夏戰(zhàn)爭中參加抗擊西夏,宋夏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就在宋夏交界處,沈括才能夠在秦塞看到黃河。而黃河北流從黃河經(jīng)過的地域分析,黃河流經(jīng)青銅峽之后的流向是向北的,恰恰符合“黃河北流”的記載。第二處“黃河”是“天威卷地過黃河”,這里描寫了宋軍作戰(zhàn)英勇,在與西夏作戰(zhàn)中,宋軍五路分兵,渡過黃河抗擊西夏,取得了一些勝利。“橫山”,根據(jù)西北山峰命名,分析這里的橫山范圍在今甘肅省東部地區(qū)綿延至陜西省中部以及北部的山地。[2]79北宋時此地為宋夏爭奪之地,李燾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載有:“夏國賴以為生者,河南膏腴之地,東則橫山,西則天都、馬銜山一帶。”[3]卷四六六11129這段史料證實了橫山的確切位置。“河源”即為黃河之源,因為河在中國古代,黃河的專稱為河,但當時在河源的認識上還存在錯誤。因此,此處河源所處的區(qū)位不是現(xiàn)在科學的黃河源。

2.行政區(qū)劃

軍歌中的“十二州”指的是西夏,史籍中記載夏國有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靈州、會州、鹽州、蘭州、勝州、涼州、甘州、肅州十二州之地。而從北宋與西夏的邊境來說,這十二州的確在“山西”范圍內。北宋時期的西界是以秦州為界,秦州西北的土地被西夏所占據(jù),這里的“秦塞”是指秦州。第三首中的“云中”是秦漢時期的郡名,東漢末廢郡。因此此處的云中為虛指,泛指邊地。第四首中的地名為“安西路”,具有政區(qū)含義的安西路在元代設立,是現(xiàn)在的西安,為元世祖忽必烈之子莽噶拉的封地,安西路之名,是因安西王封地在此而得,因此北宋并無安西路。而唐朝在天山以南設立過“安西都護府”,清康熙時期將河西走廊西端設立“安西”。從歷史發(fā)展的順序來說,軍歌中的“安西”應是指安西都護府,那么“安西路”可以理解為通向安西都護府的道路。從地理范圍來看,這條路的必經(jīng)之地為西夏,故“安西路”是用來代指西夏的。按照一些學者的觀點,軍歌中所指的安西路很有可能是西路與保安州的合稱,然而筆者認為這種解釋略有牽強。第五首中“靈武”、“西涼”分別指的是靈州(今寧夏靈武)和涼州(今甘肅武威)。靈州本為北宋領土,被西夏占領。西涼在宋初時為吐蕃控制,后亦被西夏占有,靈武、西涼兩地是西夏的主要據(jù)點。

以上這些出自軍歌中的地理名稱大多數(shù)都與西夏有關,從沈括創(chuàng)作軍歌的時間及地點來看,都是反映宋夏戰(zhàn)爭的。

(二)軍歌中的民族及民族交流

羌。第二首“萬里羌人盡漢歌”。《新唐書·黨項傳》記載:“黨項,漢西羌別種,魏、晉后微甚。”[4]卷二二一6214這里的羌人就是指黨項人,黨項羌是西夏主要的民族構成,而這些羌人唱漢歌則顯示出民族的融合。

匈奴。第三首中的“胡琴”隨“漢車”亦是民族交流的成果,而“單于”本為匈奴首領的稱呼,在這里不是實指匈奴族。

回回。第四首中的“回回”存在諸多爭議。現(xiàn)代意義上的“回回”通常是指在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也叫回民。張富祥解釋為“回紇,實指西夏”[2]79并沒有做更詳細的解釋。明末思想家顧炎武曾提出“回回”為中國原少數(shù)民族回紇的音傳,這一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然而也有不同的觀點,學者金吉堂就認為顧炎武對“回回”的解釋有誤,認為對回回的錯解成為中國回教史上一大癥結[5]78-86關于“回回”原意的爭論從乾嘉時期一直到今天。重新梳理一下“回回”這一詞語出現(xiàn)的語境,沈括《夢溪筆談》的軍歌是在他經(jīng)略鄜延是創(chuàng)作的,內容指向的主要是宋夏戰(zhàn)爭。雖然有學者認為這里的“回回”是指西夏境內的回紇人,但這種說法不太符合事理。如果“回回”單純是指回紇的話,無論是西州回鶻還是回鶻民族建立的喀喇汗國與北宋都沒有那種緊密的戰(zhàn)爭關系。所以“回回”為回紇的說法具有不充分性。湯開建就《夢溪筆談》“回回”一詞有最新的釋義,認為沈括所說的“回回”指的是唐代之后進入中國的大食商人,他們聚居在西夏境內,信仰伊斯蘭教。歷經(jīng)宋遼金三代的發(fā)展變遷,這些“回回”的分布區(qū)域愈加擴大,逐漸散布到西北各地區(qū)。[6]

蕃。第五首中的“蕃家”在《宋史》中記載為宋對黨項、吐蕃部落的統(tǒng)稱,也叫西蕃或稱蕃部;歸順北宋的黨項、吐蕃首領稱作為蕃官,士兵為蕃兵。

(三)軍歌中的專有名詞

第一首中的“子將”是指親兵。“衙頭”是指敵軍方面的主帥。學界一般認為“衙頭”即為“牙頭”。在中國古代,“衙”與“牙”是通用的。張富祥譯注的《夢溪筆談》中“衙頭”是指山名,在今甘肅通渭南。[2]79查閱史籍及今地理名稱,均無此種解釋,這種解釋缺乏科學性。第四首“背嵬”即“背嵬軍”,是指驍勇善戰(zhàn)的人,“背嵬”是西夏語。第五首“軋吃兒”,“吃”字原注“根勿反”,[1]60讀音為“務”。軋吃是指小孩子在學說話時生澀不流利。軋吃兒在軍歌中引申為新生兒,結合本義,可引申為漢人后代。

三、小結

沈括經(jīng)略西北,親臨宋夏交戰(zhàn)的經(jīng)歷而創(chuàng)作的《邊兵凱歌》,不僅再現(xiàn)了元豐年間北宋與西夏的戰(zhàn)場所在,同時亦記載下諸多歷史名詞,如“衙頭”、“回回”、“背嵬”等。這些名詞反映出宋夏之際存在的民族,以及這些民族之間的關系,具有研究價值。尤其是“回回”的詞義,得到很多學者的重視。《夢溪筆談》中的軍歌,為研究宋夏關系提供新的方向,軍歌中的地名、民族族稱等都有利于西北史地的進一步研究,再現(xiàn)了歷史地理時空格局下的民族關系。

[1](宋)沈括撰,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M].北京:中華書局,1957.

[2](宋)沈括撰,張富祥譯注.夢溪筆談[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宋)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馬肇曾.回回名源古今辨[J].回族研究,1996(1).

[6]湯開建.《夢溪筆談》中“回回”一詞再釋—兼論遼宋夏金時代的“回回”[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14(1).

猜你喜歡
夢溪筆談沈括安西
淺談遞歸算法的教學策略
中國新通信(2022年3期)2022-04-11 22:34:06
畢昇(節(jié)選)
沈括
沈括的登山包
學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9:02
沈括與《夢溪筆談》
送元二使安西
當代音樂(2019年7期)2019-07-09 05:38:14
《夢溪筆談》“甲子納音”構造方法的數(shù)學分析
沈括:一個通才的治水路
中國三峽(2016年9期)2017-01-15 13:59:38
要錢還是要命
20世紀以來《夢溪筆談》語言研究綜述
榆中县| 上思县| 张北县| 仁布县| 卢氏县| 崇礼县| 炎陵县| 全椒县| 拉孜县| 辉南县| 吉首市| 贞丰县| 广丰县| 普兰县| 镇雄县| 曲麻莱县| 芜湖市| 温州市| 高密市| 徐州市| 萝北县| 富川| 桑植县| 湘潭市| 新沂市| 滦南县| 会东县| 灵川县| 长治市| 拉萨市| 托里县| 莒南县| 鄂伦春自治旗| 固原市| 宿迁市| 巫山县| 图木舒克市| 宁海县| 连云港市| 衡水市| 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