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蕓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中國學生普遍經歷了漫長的英語學習過程,具有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但由于中西語言文化差異造成的語用失誤常常給交際雙方造成尷尬甚至沖突,其中寫作環(huán)節(jié)在國際交流、貿易往來、通訊交際中更是不可或缺。就此現象,本文從語言和文化兩方面探討了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中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從學生角度和英語教學方面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引起老師和學生對寫作的重視,旨在通過本文對中國學生英語寫作產生積極影響。
詞匯是語言中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也是表達思想最基本的單元,在英語學習中能否正確掌握和使用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英語寫作中,由于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語詞匯的內涵和外延,出現錯誤也是在所難免[1]。同時,受到母語的影響,他們容易在腦中形成固定的字面對應模式,忽略了詞義和語境的差異而形成語用失誤,以下例子來自學生作文:
1.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 have to work very hard to enter high schools.
2.We can learn knowledge through extensive reading.
英語寫作中,中國學生往往將中文直接翻譯為英文,導致信息無法準確傳遞。例1 即為純粹的中式英語,在兩種語言里,某些詞語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實指的是兩回事,我們理解的“高中”和“大學”在英語中分別是“senior high school”和“college or university”。例2 看似正確,卻沒有考慮到英語不同于漢語的詞語搭配及用法,英語中有些詞與漢語中有些詞在詞義上只有部分對應,它們在意義上概括的范圍有廣狹之分,就“學習”一詞而言,英語有著許多不同的表達,此處可以用“acquire”,“gain”,“obtain”或者“gather”來代替。
此外中英文詞語概念范圍不同,在不同搭配“open a door”,“turn on a computer”,“drive a car”,“operate a machine”,“make a joke”,“hold a meeting”中,不同的英文動詞在漢語中卻可以用同一個“開”字來體現,這是由于漢語動詞的造句能力遠遠大于英語動詞。學生在英語寫作詞匯欠缺時,會不自覺地將某個英語詞匯直接按照漢語邏輯生搬硬套造成錯誤,為提高詞語使用的準確度,英漢對比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英漢語言有不同的語言習慣:英文注重空間構架的嚴整,語句圍繞主謂,通過結構層次來擴大信息量,尤其是名詞化的靜態(tài)風格使句子與段落更加客觀而緊湊;中文則不同,寫作以話題為中心,通過語義連貫無限排列,是邏輯關系不明顯的意合語言。例如:
1.Today is very busy.
2.We haven't got time for sports or movies.We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read after class.The teachers give us too many exercises and we are busy finishing the homework when class is over.We have no method.The teachers can change the situation.
例1 是將中式句型結構濫用于英文之中,同時沒有注意時態(tài)問題,改為“I was very busy today.”較為妥當。而例2 從技巧的角度來看,主要的問題是缺乏變化,句子之間缺少邏輯銜接以及對語篇信息布局不恰當,這會導致文章結構松散,流水賬似的平鋪直敘大大減少了文章的可讀性。通過簡單的調整改寫為“We've been hard pressed for time.Our teachers are always assigning us so much homework that we can hardly have any time for out-of-class reading,let alone sports and movies.We have no way out.Perhaps the teachers should do something about it.”英語作文的特點是,詞語,短語,分句的連接都離不開連接詞,關系詞和介詞等手段。而漢語則不同,詞和句子是靠本身的語義貫通、語境渲染來表達其邏輯關系。
寫作不僅僅是沒有語法錯誤的簡單的框架結構和段落安排,而是一種反映社會文化內涵的思維活動,要想寫好作文,豐富的知識積累是基礎,所謂“家中有糧心中不慌”,此外還要注重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對中西方語言差異的認識。
不同于中國人迂回委婉善于暗示的思維方式,英語思維傾向于直奔主題,用理性邏輯分析問題。漢語寫作中,往往先交代背景,營造語境氛圍,接著陳述故事,最后進行總結,語句之間沒有過多明顯的銜接,需要通過上下文的意思宏觀理解把握,是形散而神聚的竹型結構;而英語卻恰恰相反,一般在文章和段落的開頭便說明主旨,基本上每個段落都有中心句讓人一目了然,之后通過數據和案例對觀點進行闡釋和完善,句子之間通過各種關系詞、過渡詞充分銜接,邏輯分明,環(huán)扣盤結,是層次有序的樹形結構。
在英語寫作中,學生往往不能擺脫漢語思維的束縛,造成英語文章結構松散,邏輯混亂,不知所文。同樣一個主題,中國學生在用英語表達時會不自覺受到中式思維影響,在行文中忽略語法結構,句子成分不完整,語篇意義不連貫,在應用文體中更是無法準確有效表達寫作目的。學生必須有意識地應用邏輯思維來構建自己的英文文章,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習慣,并提高英文的閱讀和聽力理解能力[2]。語言和文字的差異是中西思維方式差異的表現,只有了解并掌握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寫作習慣,才能在謀篇布局時針對不同的讀者進行靈活恰當的轉換,并能夠吸收借鑒兩者的精髓,取長補短,提升寫作水平。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與西方人交流中的語用失誤現象,絕大部分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自然也就不同,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講話風格和行為方式,在表達同一概念時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圖示,從而導致對詞匯本身附加不同的聯想意義[3]。事實上,許多誤解甚至冒犯都來源于文化概念的缺失,這一點在寫作中往往被學生忽視。例如,
He hopes hi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龍”在中西方文化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樣的表達會使西方讀者感到迷惑不解,對于中國人來說,龍是吉祥的標志,帝王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而對于西方人來說龍卻是邪惡的代名詞,考慮到這一點,采用“have a bright future”即可恰當地表達作者的意圖。不同的意識文化影響著喻體的選擇,同樣,同一個事物在不同文化形態(tài)中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運用,中國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薄绑霸谔?,歲聿其逝?!逼渲畜皫缀鯚o一例外地以凄苦、悲哀的形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而在英美文學中“as merry/ lively as a cricket”蟋蟀給人以歡快活潑生機勃勃的印象。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要想熟練掌握一門語言,需要對本國文化以及對方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通過對比尋找其相似與差異之處,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進一步認同中華文化,這往往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也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和研究。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將文化概念滲透到平時的學習和實踐中,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英語寫作一直是各種考試和評價英語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中國學生認為他們在英語寫作中缺乏素材和積極性,對寫作往往一籌莫展無從下筆,不僅影響考試成績甚至對寫作失去信心。英文寫作兩個要素必不可少:語言和思想,它要求學生有扎實的基本知識,豐富的想象力,表達和評價的能力,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技能,以系統的方式教授寫作方法,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夠有所提高,對寫作的興趣也會增強。
養(yǎng)成用英語思考的習慣雖然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但學生可以從基礎的查單詞開始,學習使用英英詞典取代英漢詞典,進一步培養(yǎng)英語環(huán)境和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用英語思考的能力,奠定較好的英語寫作基礎。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鍛煉學生嘗試用英文來解釋和學習新單詞,改變傳統的英漢對應聽寫模式,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對單詞和語句的掌握,也為寫作打下良好基礎,例如,
1.Anyone who ignores his or her duty will be punished.(F)
Anyone who neglects his or her duty will be punished.(T)
2.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makes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enjoy their lives.(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akes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enjoy their lives.(T)
英語中有大量具有相同或類似發(fā)音,形式和意義的詞匯,使用中極易混淆,特別是漢語意義相近的詞,學生在分辨中存在許多困難。例1 是“ignore”和“neglect”的誤用,雖然兩個詞中文意思似乎都是忽視,但前者強調“to refuse to pay attention to;disregard”而后者指“to fail and forget to do something that you ought to do”,英文釋義及相關例句使學生對二者使用的不同場合一目了然。例2 是同根詞誤用,這些詞可能是不同詞性的同義詞,也可能是相同詞性的異義詞,這就需要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通過聯想記憶,正確靈活使用。
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價值取向和交際方式可能會造成誤解,中國學生往往按照本族語的習慣與外國人交際,在寫作中體現為表達觀點時由于語氣錯誤導致語用失誤,這正是由于對西方文化缺乏必要了解。在中國,輩分和地位的概念早已根深蒂固,不同國情下形成的社會觀念也不盡相同,中國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西方人傾向于提供建議,一般來說,他們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例如,
3.As an adult,you must take up a job instead of staying at home.
中國人對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在我們的文化中并沒有什么不妥,如今熱議的年輕人被“逼婚”,學生被“逼學”似乎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狀,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這恐怕是難以接受的。為創(chuàng)造能被讀者理解的意義,作者在寫作時必須對讀者的知識結構、文化背景等有正確的估計或想象[4]。西方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平等而自由,“must”這樣的語氣不僅不會達到勸說的效果,反而會增加反感的情緒,他們更樂意接受“would better”與你進一步討論。
一般來說,好的英文文章通常有四個基本要素,即中心,結構,論點和銜接。中心思想是一篇作文的靈魂部分,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容易跑題,通過列出大綱,圍繞中心思想有條理和邏輯展開論述,使用合理的結構和恰當的銜接使文章完整連貫,輔以事例來豐富觀點,并通過準確優(yōu)美的詞匯對文章進行潤色,掃除掉簡單語法錯誤,一篇美文就形成了。
利用模板是一種有效學習方法,閱讀和寫作分別是語言和文化的輸入和輸出過程,大量積淀是學生創(chuàng)作出具有真情實感作文的前提,英語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的小說文章,加深文化意識同時拓展視野。通過對比學習從而認識到中英文在語言表現上的差異,引導學生模仿英文地道的詞匯選擇,時態(tài)運用,結構布局等,學習西方作者的構思方法和修辭特點,了解純正的風土人情等。模仿寫作類似于但不同于漢譯英,首先文章本身應是原汁原味的英語文章,并有權威地道的中文翻譯,先由漢語翻回英文,之后再和英語原文對照,通過這種比較就能夠感覺出我們與西方人表達的區(qū)別,這比單純的背誦范文或者自己埋頭苦寫效果要好很多[5]。此外,隨身攜帶小本記錄每一個新奇的想法,防止靈感稍縱即逝。學生應該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機會使用第二語言,不要怕犯錯,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必須有主動性和學習意愿,任何語言學習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無法成功,這需要學生利用日常的點滴時間,不斷積累練習。好的作家不僅常常練習嘗試新的文章,還會對之前的文章進行回顧和修改,寫作之余廣泛閱讀素材,這個過程使詞匯量突飛猛進的同時,語感也大大增強。
英語寫作教學不僅是寫作課的任務同時還應綜合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了幫助學生克服語用負遷移的影響,教師在講授詞組和句子結構時,應從宏觀角度對比上下文分析文本,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區(qū)分詞語的內涵和外延,句子的具體用法以及書面和口語的不同風格。此外,掌握和內化語言需要學習者有意識的注意和實踐,教師可以采用各種多媒體手段,體驗西方節(jié)日,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交際方式,并對新學的語言知識活學活用,為他們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
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功底,知識積累,最重要的便是地道的思維方式和文章的實用性。在形形色色的考試面前,英文寫作成了一種考核方式而不是來自靈感的創(chuàng)作,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和意義,學生在應試過程中更容易陷入一種僵化的模板之中從而束縛了思想,失去創(chuàng)新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從國外發(fā)散思維的教育方法中尋求借鑒。
美國著名教育家唐納德·格雷夫斯認為,寫作是一種表述思想的實用性工具,這種觀點在美國的課程設置中也有所體現。美國學生小學起便開始寫調查報告、勸說信等,實用文體在寫作文體中所占比例超過50%,完成后還要在全班進行口頭報告,共同討論[6];此外,美國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創(chuàng)設各種生活情境,讓學生有目的性作文。通過大量直觀感性的認識,可以培養(yǎng)學生除寫作本身以外的其他技能,包括獨立思考與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社交和口語與表達能力。
這一點國內許多教育工作者也十分認同,采用教師指導下的寫作形式與真實情境體驗相結合,形成自由的寫作風格,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靈活性。從初級的描述故事到寫報告或是論文,寫作作為一個整體,需要寫作前的準備構思,寫作中的生動描述,寫作后的潤色修改,我們往往將注意力放在寫作過程中,忽略了前后兩個重要的步驟,這一點上,日本的一種教學方法或許值得我們參考。
日本作文評價注重學生寫作過程,如搜集了哪些資料,處理材料的方法,具體寫作過程等。這樣的評價考核方式,促使學生既要在圖書館大量查閱資料,又要進行社會調查,最后把收集到的資料匯總成文,豐富了社會實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他們認為,學生對自己親身參與的活動更感興趣,他們培養(yǎng)學生的理念是:為了工作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為工作積累經驗,有意識培養(yǎng)自己的交際能力,處理分析問題能力,不僅對寫作大有裨益,同時為日后奠定良好基礎。此外,由于每個學生的語言水平與接受能力不盡相同,找到適合的方法尤為重要,因此評價標準不能過于單一,Vygotsky 提出動態(tài)評估(dynamic assessment,簡稱DA)是在評價過程中通過評價者和學習者的互動,尤其是在有經驗的評價者的幫助下,探索和發(fā)現學習者潛在發(fā)展能力的一系列評價方式的統稱[7]。DA 研究尚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各國學者仍在探索和討論中,但我們可以將類似方式運用到寫作教學中,因材施教,探尋每個學生內在潛力和寫作偏好,通過調查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告訴我們影響寫作能力的多重因素,從而找到相應解決辦法。
中國大學生在英文寫作中的語用失誤應當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及時避免和糾正語用失誤問題不僅能夠提高目的語寫作的表達質量,還可以借助目的語文化與語言規(guī)范改善自己的表達方式,取長補短,對比分析,從而促進母語寫作水平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索能力。教師可以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目的語語用知識的學習,減少語用失誤。此項研究無論對寫作教學,還是英漢語言文化研究都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同時為有效提高中國學生寫作水平、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了依據和指導。
[1]趙淑元.淺析英語專業(yè)學生寫作中的語用負遷移現象[J].科教文匯,2013(9).
[2]穆文超,李權芳.從邏輯思維的角度把握英文的篇章布局[J].陜西教育,2012(1).
[3]賀寧,李建莉.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的語用失誤分析[J].浙江醫(yī)學教育,2005(3).
[4]潘春雷,吳格奇.英語寫作中的語用遷移與語用失誤[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12).
[5]姜娟,朱秦邵.漢英思維方式的差異對成人英語寫作的影響[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7).
[6]寫作文的技巧和方法.http://wenku.baidu.com[EB/OL].2012-08-20.
[7]張艷紅.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動態(tài)評價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