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能預知死亡即將來臨,會有什么樣的表情?
《最后的晚餐》是一幅預知死亡的偉大作品,在近十米長的墻壁上,作者圖繪了13個表情各異的人物。
繪制這幅壁畫時,達·芬奇常常一整天徘徊在米蘭街頭。他凝視街上每一個人的臉孔,男的、女的、年少的、蒼老的,憂愁的或喜悅的,開朗歡笑的或沉重悲哀的。
這么多不同的人的面孔,用同樣的五官元素組成,差異卻這么大。
達·芬奇解剖人的尸體,是為了在科學上精準掌握人的物理組織。
但是,人的存在不全然只是“物理”。
達·芬奇在解剖完三十多具人體之后,在他的手稿中寫下這樣的句子:我都解剖完了,“靈魂”究竟在哪里?
達·芬奇似乎相信:除了物理性的存在,人類還有一個精神存在的空間。
他一定也想知道:人類物質性的肉體死亡之后,有沒有一個屬于精神性的存在?
那個亙古以來人類說的“靈魂”,究竟在哪里?
《最后的晚餐》原來只是基督教《圣經(jīng)》中記述有關耶穌預知死亡的事件,他在被釘上十字架之前,最后一次與12位門徒共進晚餐。
達·芬奇把宗教的主題擴大成為普遍的哲學命題。
達·芬奇把每一個人邀請到“晚餐”的桌上,他要每一個人反省思考:死亡來臨是必然,死亡來臨時,我們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最后的晚餐》運用了最嚴格的透視法。如此巨大的畫面,結構一絲不茍,墻面上向后退遠的長方形,天花板的方格,餐桌上的食物、餐具,甚至在畫面沒有被破壞以前桌子下面耶穌的腳,每一個物件,都經(jīng)過幾何學的精密計算,放置在準確位置,構成上下左右向中央點集中的透視法的絕對完美構圖。
在達·芬奇以前,從來沒有畫家把幾何學的透視法用在如此巨大的構圖計劃里。
《最后的晚餐》是一個舞臺,13個人全部坐在同一面吃飯用餐,根本不合理,只是,達·芬奇要畫的已經(jīng)不是一場“晚餐”,而是生命不可逃避的宿命主題——死亡。
我們都被設計在這幅巨作中,我們不妨在里面找一找自己。
(馮國偉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蔣勛破解達·芬奇之美》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