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君 馬丹丹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集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的特性于一身,具有較強的知識性,更具較強的實踐性與濃厚的趣味性。但在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實踐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大班授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業(yè)水平和綜合素質差距較大,而授課步調卻無法因人而異,導致“吃不飽”和“吃不好”的現(xiàn)象并存。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更是無從談起。其次,傳統(tǒng)的講授法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不大;一節(jié)課40分鐘對于學生來說又過于漫長,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再次,高中地理必修1的內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原理性知識較多且抽象性較強,不易理解。學生在預習時,只有課本等文本性輔助資料,學生普遍反映看不懂、學不會。最后,圖是地理的“語言”,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guī)律或地理特征是最準確、最牢固、最有效的地理學習方法。傳統(tǒng)教學無法動態(tài)、直觀地展示某些復雜的地理現(xiàn)象及繪圖實操,很多學生不能且不會通過讀圖和繪圖探究各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只能采用背誦的方式記憶知識,形成抽象而模糊的認識,看圖及繪圖的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且極易喪失學習興趣,效率低,效果差。
微課的特點和作用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在教學時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要充分重視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利用,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當前,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資源,受到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及學校的重視,已成為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新熱點。運用微課,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一些問題:(1)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自定步調,反復地學習和觀看微課,直到掌握學習內容。(2)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時間短,且知識重難點突出,條理性強,學生易于記憶和學習。(3)通過觀看微課中的視頻或動畫,再加上教師的解說,學生可以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模仿和繪制,提升自身的看圖、繪圖能力。(4)學生通過觀看教師錄制的微課,對重難點的理解會更到位;自學的效率也會提升;課后還可通過復習查漏補缺。
教學案例
“水循環(huán)的類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學生在高一已經學過。其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說出水循環(huán)的過程,掌握水循環(huán)的類型、環(huán)節(jié)及區(qū)別,且能繪制出簡單示意圖。
微課的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海陸間循環(huán)、海上內循環(huán)、陸地內循環(huán)的Flash動畫→教師講解水循環(huán)的過程→教師繪制水循環(huán)過程圖→列表對比總結三種水循環(huán)類型的區(qū)別。
本課借助微課,以不同的應用形式開展教學,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過程如下。
1. 水循環(huán)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學生觀看微課《水循環(huán)的類型》,并通過微課中的練習題自己測試學習情況,根據(jù)學習情況自行調整學習進度,也可以反復觀看微課。微課的動態(tài)演示有聲有色,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練習完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的進度及教學內容的深度。而以前采用學生閱讀教科書或者聽教師講授的教學方式,在該環(huán)節(jié)會出現(xiàn)部分學生理解較慢、課堂效率較低、學習興趣不高等現(xiàn)象。教師不能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如課堂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的深度等。
2. 描述水循環(huán)的過程,并繪制出簡單示意圖
學生通過反復觀看水循環(huán)的發(fā)生環(huán)節(jié),掌握水循環(huán)的基本過程及內容。微課增強了學習的直觀性。通過“學—繪—評”的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并學會繪制水循環(huán)圖,有效提升讀圖、繪圖的能力。在使用微課前,一般采取“教師講授,師生一起繪圖”來實施該環(huán)節(jié)。由于水循環(huán)的發(fā)生環(huán)節(jié)較多,學生不易記憶,但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重復繪圖,因此不能保證大部分學生都能學會繪圖。學生的讀圖、繪圖及探究與實操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3. 列表區(qū)別不同類型的水循環(huán)
學生分小組探究,重復觀看微課。通過再現(xiàn)和回放水循環(huán)內容及過程,學生能夠在不斷對比和分析的過程中梳理和掌握地理知識結構。這一環(huán)節(jié)此前一般采取“教師列表,小組討論總結”的方式實施,學生無法重復觀察和對比分析水循環(huán)發(fā)生環(huán)節(jié),不利于對地理知識結構的梳理和掌握。
教學效果分析
本課的施教對象為高二理科班(7班、8班、15班),高二文科班(18班、23班)的所有學生。其中,7班、8班為理科普通班,15班為理科實驗班;18班為文科實驗班,23班是文科普通班。我們對這幾個班分別以課前看微課、課上看微課、不看微課三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結束后,我們采用測試、問卷調查、訪談的方法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
1. 測試
教師通過包含6道選擇題和一道材料分析題的微練習對學生進行隨堂測試,了解微課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測試成績見表1。
由表1數(shù)據(jù)分析:應用微課教學的文科23班與不使用微課教學的文科18班的平均分相差12.6分,而在距此測試最近的一次月考中,文科23班的月考成績平均分低于文科18班14.33分;應用微課教學的理科7班、8班與不使用微課教學的理科15班的平均分相差31.9分和45.8分,而在距此測試最近的一次月考中,理科7班、8班的月考成績平均分低于理科15班36.3分和48.1分。從測試成績的變化可以看出,運用微課教學后,無論文科還是理科,普通班與實驗班學生的平均水平差距都在縮小,由此說明微課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理科15班和文科18班兩個實驗班的成績較高,而其余三個普通班,尤其理科普通班8班僅25.7分,這是因為實驗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的初始水平差異較大。
2. 問卷調查
在測試后,我們又安排文理科實驗班的學生觀看了微課視頻。為了探究微課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程度如何、對學生的哪些學習階段有幫助等問題,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相關數(shù)據(jù)及分析如下。
由表2可見,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微課的應用對教學是有幫助的,但對課程學習的幫助一般。理科班,尤其是理科15班的學生對微課的接受程度略高于其他班級。
由表3可見,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微課適合新課學習以及突破重難點,說明它很適合學生預習及自學。
由表4可見,理科班的學生比較喜歡微課,而文科班學生較喜歡傳統(tǒng)教學。這反映出文理班的學生對上課的需求不一樣。對文科班學生來說,地理是高考科目,他們更看重的是學習內容,已經學會的內容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大。教師在實施教學時,還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采用合適的教法,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 訪談分析
我們從每個班各選出9人,其中好、中、差程度的學生各3人,就3個與微課相關的問題,與他們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
問題1:傳統(tǒng)教學和微課教學,哪種方式更有效果?
3個理科班的學生均很喜歡微課,尤其是理科實驗班。因為他們思維很活躍,喜歡新鮮事物,且地理不是他們的高考科目,所以喜歡上課輕松、有趣些;這說明微課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普通文科班傾向于二者結合,而實驗文科班的學生則傾向于傳統(tǒng)授課,他們感覺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習更真實,師生能夠隨時互動,教師會講到各種知識點的學習方法、考試類型以及做題的思路。對于他們來說,地理是跟高考掛鉤的科目,他們考慮的是成績和會不會做題,他們認為傳統(tǒng)教學對學習更有幫助,學習效果更好。這說明教師在制作微課時應適當進行知識拓展。
問題2:微課教學中的存在問題是什么?
學生普遍反映在微課里教師講課很正統(tǒng)(指語言上)。這可能是由于平時授課時學生能看著教師,感覺親切。此外,教師上課時可以聲情并茂,隨時調節(jié)課堂氣氛,而微課中教師用語則較嚴肅,所以給人一種不真實感,感覺教師離學生很遠。
問題3:你認為微課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分別是什么?
學生反映微課的優(yōu)點是:生動、有趣、圖文并茂,能增加視覺興趣;知識表達清晰有條理,簡潔易掌握;知識梳理耗時短,不易疲勞,能有效突出重點;看不懂時,可反復觀看微視頻。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是:知識講解能更詳細、更全面(這可能是因為微課中沒有進行知識拓展,給學生造成的誤解);學生與教師可以更多地交流、互動,但是記憶不佳,所以更適用于簡單、低層次內容的教學。
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認為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微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效果,但是在運用微課時,還要注意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1)文科班的學生喜歡傳統(tǒng)教學,而理科班的學生喜歡微課教學,說明微課在設計時要考慮施教對象。不同的學生需求不同,因此教師在制作微課時,微課的內容要多樣化,除了知識點的講解,還要制作一些知識拓展型微課,滿足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2)教師在錄制微課時語言要自然活潑,拉近師生間的距離。(3)微課應用前,教師可以先對要學習的內容做簡單介紹,以增強學生預習的目的性。
(作者單位:海南三亞市第一中學 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