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晰
一身唐裝,面容清瘦,舉止儒雅,平和親切,這是磎叜先生給人的印象。作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九三學社社員,他已經在藝術的道路上踽踽前行了幾十年,從花鳥、人物、山水到書法、篆刻均功底深厚、自成一格,被譽為“詩書畫三絕”。但他卻秉性淡泊,沒有忙碌于逐名求利,仍然偏居田園一隅,默默耕耘著自己的藝術,或許也正因如此,他的畫風才得以保持了傳統(tǒng)中國文人畫的簡遠詩意、秀潤古樸。
藝術之路
磎叜原名王立成,祖籍河北滄州肅寧,出生在保定。因為母親愛好書畫,有很多藝術家朋友,磎叜還在蹣跚學步的年紀,就跟著母親去拜訪各位藝術家,并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國畫。
他的啟蒙老師是保定著名畫家閻夢周先生。閻夢周被稱為“國書第一人”。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的牌匾大字均為閻先生手書,毛澤東頒發(fā)的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書,也是由閻老書寫的。
磎叜開始跟隨閻先生學畫時,老師只讓他一遍又一遍地臨《芥子園》。開始對著畫帖臨,之后背臨,到最后將原大小的畫背臨到硫酸紙上,再套在畫譜之上對比,達到準確無誤的程度,老師才開始讓他臨畫。從四王、吳惲、袁江、袁耀到文征明、董其昌及鄭午昌、吳湖帆……在閻老師的指導下,打下了堅實的工筆畫根基。
1979年,磎叜進入石家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當時他的工作是研究壁畫。那段時間,從西域到大漠戈壁,他走訪了許多地方,每到一處,他都仔細琢磨品味壁畫圖像。他尤其喜愛敦煌壁畫中的那些顏色——“沉著自然有一種璞玉般的光彩,交織在周圍那些不知道原來是什么顏色現(xiàn)在都發(fā)灰發(fā)黑的顏色中間還有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味道,同樣會令你觸目而心生許多敬仰?!?/p>
石家莊有一處歷史悠久的寺院“毗盧寺”,寺內墻壁上元末明初的壁畫依然保存完好。上世紀80年代,工藝美術研究所承擔了壁畫的復制工作。復制時,要在距離墻壁一公分的地方繃上透明的玻璃紙,用畫筆將壁畫原樣描摹下來,再描摹在紙上。就這樣一筆一筆,在寺里一住就是半年多。
這樣在外人看來枯燥單調的工作,磎叜卻一直樂此不疲。壁畫的創(chuàng)作方法,造型、著色等給了他創(chuàng)作的新啟發(fā)。在這一時期,他拜師當時任石家莊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的王曉初先生,重點研習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
與山水結緣
從最初學習工筆花鳥到寫意花鳥,再到后來研習人物,磎叜先生回憶說,年輕時從不敢碰大寫意山水,“一是因為老師不許,又加上感到寫意水墨山水太難了,古人已經登峰造極了,自己即使想學,也覺得學不來。不如作工筆,可以細勾慢染,娓娓道來,且多年來也磨練了自已的性情。”
而隨著年紀漸長,磎叜慢慢發(fā)現(xiàn),最契合自己心性的,卻是山水畫?!叭荷蒋B翠的廣大寬闊、綠樹蒼茂的生機勃勃、碧水幽潭的沉靜清涼等等,都是青山綠水帶來的美好意象。徜徉于山水之間,風光雋秀,氣象清幽,可以抒解身心、陶冶性情?!庇谑牵_始醉心于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
得益于年輕時扎實的基本功。他的山水畫不局限于師承某家某派,而是廣泛師法歷代畫家之長,將傳統(tǒng)的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又注重師法造化,從大自然中汲取創(chuàng)作源泉,并完善表現(xiàn)技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高古俊逸、清新簡約、神韻高遠的獨特風貌,既有鮮明的古意,又不乏田園生氣。
長期遠離塵囂、浸淫山林使得他的畫作于靈秀中折射出一股來自林泉田間的蔥蘢野逸之風。有人說,在磎叜的畫中處處可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悠然自得之境。
尤為難得的是,他幾乎所有的題跋詩詞都是自己的原創(chuàng)。他的書法,取法魏晉,古拙蒼潤、風骨卓然,個性鮮明而又本真自然,其用筆起行轉收、縱橫周折皆能隨性自在。
在技法之外,磎叜更加重視的是內心的修養(yǎng),在他看來,無論是工細的青綠山水還是寫意的畫作,作者一定要關心性、情、意,更甚于表現(xiàn)自然、表現(xiàn)技巧?!扒嗑G也好,淺降也罷,把自然景色的再現(xiàn)轉換成生命情懷的映出,是古今山水畫家在畫山水的過程之中的心理欲求,也是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p>
和很多畫家不同,磎叜先生從不刻意求新,也不認同絕對恪守傳統(tǒng),一成不變。他認為,雖然在自己的從藝經歷中一直師法傳統(tǒng),但是畫家的經歷、性格、習慣都是不同的,因此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不可能和古人完全一樣。在他看來,這種個人習慣和風格的體現(xiàn),就是一種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時代感。
“濟曉成琪”藝術佳話
近年來,磎叜先生經常與幾位好友流連于山明水秀的地方游覽、寫生,尋找靈感。在河南少林村、安徽黃山、廣西巴馬、江西三清山、江蘇昆山、河北太行山等地,都有他們的“濟曉成琪真藝堂”工作室,這些工作室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濟曉成琪”。
藝術家之間的情緣總是為人津津樂道,而“濟曉成琪”這個名字也是源自于磎叜和幾位藝術家好友的一段佳話。因為他與張繼海、李曉宏、顧奇峰三位畫家相從甚密,經常在一起創(chuàng)作、交流,因此便各取名字中的一個字,作為工作室的堂號。他們常常聚在一起,以畫會友,以詩會友,以書會友,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不少精彩的作品在“濟曉成琪真藝堂”誕生。
四位畫家中,磎叜和李曉宏先生的合作尤為密切。這兩位藝術家一個成長在燕趙大地,一個生活在荊楚之鄉(xiāng)。雖說都畫山水,但風格迥異。李曉宏先生的畫氣勢雄渾宏大,山水云霧栩栩如生,令觀者如身臨其境;而磎叜的作品筆墨簡遠、高古雅致,充滿文人禪意。他們二人最早在博客上溝通、了解,對對方的藝術都十分欣賞。后經朋友介紹后,更是一見如故,引為知己。二人經常在一起創(chuàng)作一些巨幅作品,兩種藝術風格與思想的碰撞,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友之間的合作與普通的藝術合作不同,來自于心意的相通、性格的契合、彼此的欣賞,因此這樣的合作才能充滿默契與靈感,產生超越于技法之外,充滿情感與生命力的佳作,而“曉成”的合作,也成為近來年美術界難得的“藝術組合”。
在這個有些喧囂浮躁的年代,磎叜先生和他的朋友們依然徜徉于青山綠水之間,過著與筆墨為伴的簡單生活,這種淡泊與對藝術的堅守尤為難得。磎叜曾經賦詩一首以自勉:浮游在世勵修身,狂放溫良率性真。山水怡情成摯友,松竹明志是知音。偶托落日邀新月,常令清風掃舊云。讀史吟詩把酒醉,平和恬淡度華春。這是先生心性的寫照,也是其藝術的寫照。
責任編輯 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