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筱雋++陳磊
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引入。該模式下的學生接觸國外意識形態(tài)的機會更多,使得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更加凸顯。該文通過分析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的特點,明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在該模式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最終探索出適合該模式采用的愛國主義教育途徑。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 學生特點 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c)0200-01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從興起至今已經走過了十余個年頭,其在引進整合國外先進的教育模式等諸多方面均起到了積極作用,該模式下的學生也有其自身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探索科學可行的愛國主義教育途徑就顯得更為重要。
1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特點
1.1 家庭條件普遍較好,但學習及生活自律性較差
大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但其中許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相對較為松散,由于家長忙于事業(yè)而疏忽了對孩子的管理和培養(yǎng)。導致部分學生缺乏艱苦奮斗和刻苦學習的精神,組織紀律性、學習自主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欠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作風散漫、對自己要求不高的現(xiàn)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和生活的規(guī)律性。
1.2 思想活躍,受西方意識形態(tài)影響較大
良好的家庭條件和與西方文化較多的接觸使得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學生見多識廣、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樂于參加校內外的各項活動,也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這些學生即使是在國內學習期間,其專業(yè)課程和語言課程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外籍教師授課,外教將他們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帶到日常授課之中,使得學生們比較容易受到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
1.3 對政治理論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部分學生缺乏政治敏感性及理論素養(yǎng),對政治理論及相關知識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認為政治理論枯燥乏味,愛國主義等教育就是“唱高調”和“簡單說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抵觸和逆反心理。隨著網絡的普及,各種信息大量涌入,尤其是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使得部分學生忽視了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美德的學習和研究。
2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2.1 從心理上,學生對國外生活充滿憧憬,甚至出現(xiàn)“崇洋”心理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目標十分明確,選擇合作辦學模式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該平臺實現(xiàn)出國留學甚至最終定居國外的夢想。這部分學生由于父母觀念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對于國外的生活充滿憧憬之情,有的甚至出現(xiàn)“崇洋”心理,認為西方的一切都比自己國家強,缺乏愛國熱情和報效祖國的決心。
2.2 從接觸層面上,學生接觸外教以及國外文化的機會較多
由于教育模式的特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學生會有很多機會與外教接觸,也對國外文化比較關注。國外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相符的精神層面內容也會隨之而來,學生在接觸到西方這些意識形態(tài)時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混亂和迷茫,這就更加需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深其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愛國熱情。
2.3 從未來選擇上,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出國留學,更需增強民族自尊及自信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會選擇“2+2”、“3+1”或“4+0”等方式出國學習,出國之后學生會面對完全不同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通過在國內期間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和燦爛文化,了解祖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從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更加積極而充滿信心的迎接國外的學習生活。
3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
3.1 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各高校均為必修課,無疑應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要使其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和內化過程更加明確化和精細化,就要更新傳統(tǒng)觀念,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的特色,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挖掘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真正引發(fā)大學生學習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興趣,從內心深處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榮譽感。
3.2 有效利用校園文化的感染作用
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有效利用校園文化的感染作用,通過舉行愛國主義題材的演講比賽、歌詠比賽、征文活動、辯論賽、知識競賽等,結合合作辦學模式的特點,通過多種方式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點,客觀對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愛國主義教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能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祖國的燦爛文化內化到學生的思維之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3.3 積極搶占網絡宣傳陣地
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fā)展,網絡在大學生中幾乎實現(xiàn)了全覆蓋,利用網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完全可以成為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嶄新形式和渠道。與此同時,西方發(fā)達國家從未放棄利用網絡進行和平演變。這就要求我們把握住網絡的輿論導向,利用和占領網絡這個新陣地,把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平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力補充,通過愛國主義宣傳和教育網站、鼓勵學生自己拍攝和制作愛國主義題材的微電影等多種方式,使得愛國主義教育擺脫傳統(tǒng)的沉悶模式,真正深入學生心中。
參考文獻
[1] 湯程榮.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J].知識經濟,2010(6):177-178.
[2] 王霞娟.新時期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綜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10):17-20.
[3] 孫祥軍.新形勢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問題及應對措施[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71-73.
[4] 王娟.基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特點的教學管理策略研究[J].才智,2014(28):222-223.
[5] 黃妹珠.淺析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學生工作模式[J].保險職業(yè)學校學報,2011(3):87-90.
[6] 趙素波,岳好平,賀喜,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工作的新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9):7-8.
[7] 魏勝強.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2012(1):37-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