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藝 珊
(中國計量學院 人文社科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普通讀者與大批評家——論伍爾夫文學批評隨筆的印象性特征
胡藝珊
(中國計量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 要:弗吉尼亞·伍爾夫是意識流小說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學批評家。知識貴族的出身與環(huán)境、天才的稟賦與“一流思想的陪伴”,造就了既是“普通讀者”又是大批評家的伍爾夫。與一般文學批評不同的是,伍爾夫的文學批評是印象批評。兩卷《普通讀者》顯示了伍爾夫文學批評隨筆的感性、詩性、想象力與美文特質。
關鍵詞:弗吉尼亞·伍爾夫;文學批評隨筆; 《普通讀者》
作為20世紀著名的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名聲和地位,已經(jīng)被認為“從現(xiàn)代主義英國文學的經(jīng)典之列(喬伊斯、勞倫斯、艾略特與沃爾夫)提升到了永恒的經(jīng)典之列?!盵1](P430)她是意識流小說家,是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先驅,是《達洛衛(wèi)夫人》 《墻上的斑點》 《一間自己的屋子》 的作者。但作為一個作家,伍爾夫的一個重要身份被忽略了,那就是她作為“傳統(tǒng)散文大師”“英國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和文學批評家的身份。自然忽略的,還有伍爾夫100多萬字的散文和文學批評隨筆。
關于伍爾夫及其女性主義及其意識流小說,我們已經(jīng)說了很多。這是因為伍爾夫首先是以女性主義者和意識流小說家著稱的。她的《一間自己的屋子》,對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做了開拓性貢獻。作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奠基作,其中所蘊含的自覺而強烈的性別意識,使伍爾夫與西蒙娜·德·波伏瓦聲名相當,具有同等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盡管伍爾夫看起來不那么叛逆,不那么咄咄逼人,不那么具有顛覆和挑戰(zhàn)意味。作為意識流小說家,伍爾夫的許多作品堪稱經(jīng)典,可以和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思{等大家相提并論。而意識流小說,又是在20世紀現(xiàn)代派文學中,在藝術上影響最大的流派。其影響即使是在意識流已經(jīng)式微以后仍廣為存在。因此,對于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探討,其視閾常在其女性主義和意識流小說,似乎無可厚非。但自覺不自覺地,我們就忽略了伍爾夫那些文采斐然且富有見地的批評文章或者文學批評隨筆。
真實的情形是,伍爾夫是從寫評論文章開始其文學生涯的。1904年,伍爾夫首次在《衛(wèi)報》上發(fā)表書評,未署本名,可以不論。自1905年開始,伍爾夫應《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之邀寫作書評,此后,隨筆寫作就一直伴隨著她。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之外,伍爾夫還為《耶魯評論》《紐約先驅論壇報》《大西洋月刊》等重要報刊雜志撰稿。在寫作小說的同時,“文學批評與隨筆寫作縱貫于伍爾夫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命之中,成為建構她文學聲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盵2](P228)可以說,“如果弗吉尼亞·伍爾夫只作為一個散文批評家被知道,而不是同時作為一個小說家,她同樣會是她的時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一百多萬字的散文批評文字對于一個專門從事評論職業(yè)的人也不算數(shù)量太少?!盵3](P288)對于一生只做閱讀和寫作兩件事的伍爾夫來說,文學批評隨筆恰恰是這兩件事最完美的結晶。
但是,談論伍爾夫的文學批評隨筆是難的。即使我們意識到了伍爾夫是批評大家,即使意識到了伍爾夫隨筆的感性、詩性與獨特性。這是因為,其一,在文體上 ,伍爾夫的文學批評文章是隨筆或批評隨筆,應歸于散文之列。在文學體裁通常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的劃分中,散文是最不容易討論的文體。其二,在批評方法上,伍爾夫的文學批評是印象批評,不成體系。在文學批評越來越“流派”和“主義”的批評話語中,印象批評不受理論的束縛,無章法和招式可依。這對于擅長論證分析的理論家來說,少了些思辨的力度和快感。其三,面對著伍爾夫一百多萬字的批評隨筆,面對其批評隨筆中所涉及到的作家作品,我們在由衷地感慨伍爾夫知識之廣博、視野之開闊的同時,也難免像讀伍爾夫的意識流小說一樣,有不著邊際之感。因此,對伍爾夫文學批評隨筆的緘默或者缺席,也就不言而喻。
而倫納德卻非常坦率地肯定了伍爾夫的批評才能。1953年,在出版伍爾夫日記時,倫納德這樣寫道:“我在這篇序言里想指出這樣的事實:即便是許多不理解、不喜歡甚或嘲笑弗吉尼亞小說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她在《普通讀者》一書中所體現(xiàn)的非凡批評才能?!盵4](P2- 3)當然,倫納德·伍爾夫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丈夫,對妻子的優(yōu)雅風度和超凡智慧傾慕有加,但不要因此就以為這是溢美之辭。作為 “劍橋出身的知識分子”,倫納德有著一流的鑒賞水平,完全有理性有眼光來判斷伍爾夫的作品,公正而且坦率。對伍爾夫的批評才能,倫納德肯定得直截了當、毫不含糊。
那么,這種被倫納德作為“事實”指出并且肯定得毫不含糊的批評才能是什么呢?對此,福斯特有過到位的評價。愛·摩·福斯特,當年布魯姆斯伯里集團的成員,伍爾夫同時代的作家兼評論家,在伍爾夫去世后不久,在一次講座中,曾經(jīng)高度評價伍爾夫。在福斯特看來,伍爾夫是那種用“四分之四”的全部熱情和心思來寫作的作家:“她喜歡寫作,并且?guī)е环N專心致志的狂熱來寫作,很少有作家具有或者企求這種品格。大多數(shù)作家寫作時,四分之一的心思放在版稅上,四分之一的心思放在批評家身上,又有四分之一的心思放在如何改進這個世界上,只剩下最后的四分之一的心思放在他們集中了全部想象力的那個任務上?!诟鱾€時代中,像她那樣熱愛寫作的作家,確實是非常罕見的?!盵5](P5)
像大多數(shù)談論伍爾夫的評論家一樣,對伍爾夫其人、其創(chuàng)作熱情、詩人氣質、感覺和智慧、女權主義、意識流小說……福斯特都有所涉及。但惟獨對伍爾夫的批評隨筆,福斯特卻舉重若輕,一筆帶過。但大家畢竟是大家,即使著墨不多,卻可能一語中的。而福斯特恰恰就一語中的地說出了伍爾夫的批評才能。那就是:“兩卷《普通讀者》顯示了她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學感受力。”[5](P10)
這里,福斯特說的是伍爾夫的《普通讀者》,倫納德在出版伍爾夫日記的序言里,說的也是《普通讀者》。除卻《普通讀者》,收錄在《伍爾芙隨筆全集》里的,還有大約一百多萬字的書評和隨筆。但伍爾夫在其生前,親自編訂的就是《普通讀者》Ⅰ和《普通讀者》Ⅱ。她的其它散文隨筆,是在伍爾夫去世后輯錄的??梢哉f,《普通讀者》是最能體現(xiàn)伍爾夫隨筆風格與批評才能的作品。而且,在伍爾夫所有的隨筆中,影響最大的也是《普通讀者》。因此,當談論伍爾夫時,無論是倫納德還是福斯特,以《普通讀者》評價其批評隨筆,不能說是以偏概全。
伍爾夫將自己的隨筆集命名為《普通讀者》,在其序言里,借用約翰遜博士的話表明自己“普通讀者”的姿態(tài):“我很高興能與普通讀者產生共鳴,因為在所有那些高雅微妙、學究教條之后,一切詩人的榮譽最終要由未受文學偏見腐蝕的讀者的常識來決定。”[6](P1)如此坦率的表達,透出的是伍爾夫的率性與自信。事實上,伍爾夫所謂的“普通”,說的是不受任何偏見的腐蝕。但伍爾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普通讀者”,是受過了嚴格的閱讀訓練的讀者,是視野開闊、品味高雅、見地非凡的“普通讀者”。這當然和伍爾夫的出身、教育、環(huán)境以及個人稟賦密切相關。
無論是作為作家,還是作為讀者,就個人出身和環(huán)境而言,伍爾夫稱得上得天獨厚。伍爾夫出身于典型的知識貴族之家,無論是其父親的斯蒂芬家族、其父親前妻的薩克雷家族、還是伍爾夫母親所屬的帕特爾家族,都屬于人才輩出的知識貴族階層。這些家族的男性,大多有過在伊登公學和劍橋讀書的經(jīng)歷。盡管伍爾夫的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為世俗所囿,不讓女兒像男孩一樣進入學校。但萊斯利·斯蒂芬有學者的明智和理性,懂得教育對女兒的重要,且深知弗吉尼亞的聰慧,對女兒期許極高。因此,弗吉尼亞從小就受到了足夠嚴格和系統(tǒng)的閱讀訓練。這其中,父親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梢哉f,“沒有萊斯利就不可能有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盵7](P33)作為受劍橋學術精神濡染的學者,萊斯利·斯蒂芬激發(fā)了弗吉尼亞對讀書對文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了女兒的鑒賞品味。當然,聰慧如弗吉尼亞沒有讓父親失望。其閱讀的熱情和速度,常常超出父親的期望。其見解獨到與敏銳,每每讓嚴謹而博學的萊斯利·斯蒂芬驚異。單看弗吉尼亞15歲時的閱讀書目:司各特、喬治·艾略特、夏洛蒂·勃朗特、霍?!?;她20歲時的“讀書狂歡節(jié)”,讀勃朗寧、雪萊、奧斯丁、易卜生、蕭伯納……這個時期的弗吉尼亞還讀了許多對于“普通讀者”而言是陌生的作品。正是如此,伍爾夫確實完全是在用“第一流的思想來陪伴自己”。
與伍爾夫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還有布魯姆斯伯里集團。說到伍爾夫,很難繞開這個著名的知識精英團體。同是這個團體成員的福斯特,在伍爾夫去世后不久的演講中,就不無幽默地提到“籠罩在這位布魯姆斯伯里病婦身上的傳奇色彩”。而這樣的傳奇色彩,是由伍爾夫以及這個集團所有成員的杰出和獨特構成的。這個最初由弗吉尼亞、姐姐范尼莎、兄長索比為中心的團體,后來聚集了一批無論在文學史上還是在美學史上都赫赫有名的人物:小說家、評論家福斯特,著名的藝術批評家羅杰·弗萊,范尼莎的丈夫克萊夫·貝爾……這里,其他人不要說了,單是克萊夫·貝爾和羅杰·弗萊,就是20世紀形式主義美學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其中,貝爾所提出的“藝術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題,“已成為西方現(xiàn)代美學中流行的口頭禪,而且被公認為現(xiàn)代派藝術理論的柱石?!盵8](P1)羅杰·弗萊則是后期印象派繪畫的“熱情的推崇者和宣傳者”,是布魯姆斯伯里集團的理論家和精神領袖。其藝術理論,無疑對伍爾夫有著潛在的影響。當然,在這個集團里,還有伍爾夫的丈夫倫納德。這是一個由一批智商極高、審美趣味極高同時又才華橫溢的精英知識分子組成的精英團體。其中,貝爾對伍爾夫不無曖昧的激情和欣賞,伍爾夫對弗萊的欽慕之情與友誼,倫納德對伍爾夫的忠誠與呵護。可以說,正是這個精英集團成員之間精神上的碰撞與相互啟發(fā)、相互激賞,一定程度上,引導和影響了伍爾夫的審美趣味。
與其知識貴族出身和環(huán)境相得益彰的,還有伍爾夫身上“神明的稟賦”。毫無疑問,伍爾夫是天才。她的天賦來自父親母親兩個家族的遺傳,伴隨著這種遺傳的還有斯蒂芬家族精神疾病的因子。其實,天才和瘋狂之間常常是一步之遙。在這一點上,莫泊桑如是,梵高如是,伍爾夫也如是。如鄧比所言:“她極有天分,幾乎到了嚇人的地步……她是天才,但也奇怪又瘋狂”。[1](P415-416)這樣的遺傳因子和“神明的稟賦”,使得伍爾夫對文學有著敏銳的無與倫比的感受力。對于伍爾夫而言,這種敏銳到極致的感受力是與生俱來的,是只屬于伍爾夫的。這是一把雙刃劍。這是伍爾夫命運的魔障,也是伍爾夫寫作的福音。
知識貴族的出身,一流思想的陪伴,精英集團的影響,還有與生俱來的“神明的稟賦”,這一切,造就了一個獨特的伍爾夫,一個不同于傳統(tǒng)小說家的意識流大師,一個不同于學院派批評家的的散文批評家,一個突破了高雅微妙的學究教條、有著不凡見地和過人才情的“普通讀者”。
當伍爾夫借用約翰遜博士的說法,表明自己“普通讀者”姿態(tài)的時候,無獨有偶,另一位著名的批評家布魯姆,將塞繆爾·約翰遜博士稱之為“理想的讀者”。 哈羅德·布魯姆是當代美國著名文學教授、“耶魯學派”批評家、文學理論家,被稱為文學批評界的巨人和領軍人物。其著名的《西方正典》在孫甘露看來“推薦這本書不需要什么理由”,只因為作者的名字是布魯姆。就是這個布魯姆,在其著作《如何讀,為什么讀》的前言里,將約翰遜博士稱之為“我?guī)煼ǖ呐u大師”。布魯姆還特別提到伍爾夫以及她的《普通讀者》,并不無幽默地將伍爾夫在《我們該如何讀書》中關于讀書的建議,說成是“迷人地警告”。黃燦然在翻譯《如何讀,為什么讀》之后,在出版前言里,稱布魯姆是“大作家式的批評家”。因為“哈羅德·布魯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批評家,但一般意義上的批評家的資格他又都具備。他是專業(yè)批評家,但他幾乎從不在書里加注或賣弄學問……實際上有眼界的讀者都能看出,他才是一位大修養(yǎng)的讀者。”[9](P1)這里無意于探討布魯姆。但是,如果說布魯姆是“大作家式的批評家”的話,而伍爾夫就是一位大作家(不是式的),一位大批評家。
談到伍爾夫的文學批評,不能忽略的是伍爾夫小說家與批評家合二為一的身份。與專業(yè)批評家不同,伍爾夫是一位作家,而且是意識流小說家。同時,伍爾夫骨子里又是一位詩人。正如福斯特所說:“她屬于詩的世界,但又迷戀于另一個世界……她是位詩人,卻想寫一點盡可能接近于小說的作品?!盵5](P13)當然,在伍爾夫的遺傳基因里,還有精神疾病的因子,內心敏感度極高。因此,伍爾夫的閱讀、欣賞、寫作和批評,就不可能是專業(yè)批評家或者學院派的理性思辨,而是作家甚至詩人的思維方式。作家與詩人兼批評家的身份、視角和稟賦,使得其文學批評,是閱讀-感悟-寫作-批評的循環(huán)交通,從外在的認知的立場,轉化為內在的感知甚至感同身受的立場。因此,其文學批評隨筆,不是概念,不是主義,沒有套話。其文章感性、鮮活、充滿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
與其意識流小說家并行不悖的,是伍爾夫在閱讀和寫作時,是面向心靈的閱讀與寫作。在《俄國人的角度》這篇隨筆里,伍爾夫寫道:“俄國文學讓我們感覺到的那種樸素和人性,仿佛驚駭中脫去了所有掩飾和偽裝……‘但不要用頭腦去同情——因為用頭腦是容易的,要用心靈去同情,帶著對他們的愛?!盵6](P149)用心靈,而不是用頭腦,說的是伍爾夫對俄國小說的理解,其實也可以如此理解伍爾夫的閱讀、寫作和批評。是的,伍爾夫就是這樣閱讀、寫作和批評的。在這一點上,大作家兼大批評家伍爾夫,又與大作家式的批評家布魯姆的做法不謀而合。布魯姆對閱讀有這樣的闡釋:“我們閱讀,往往是在追求一顆比我們自己的心靈更原創(chuàng)的心靈,盡管我們未必自知。”[9](P10)可見,在見地深刻和獨到方面,大家總是如此神奇的一致。可以說,伍爾夫的閱讀是心靈的閱讀,是按照愛默生視為閱讀原則的“內心之光”來閱讀,其書寫也是發(fā)自心靈的書寫。表現(xiàn)在其批評中,盡管不同于其小說,但在書寫的指向上,是向著感覺和情緒的全面開放。用心靈,而不是用頭腦,閱讀-感悟-評論,全面喚醒自己和讀者的感覺,因此,這樣的批評就能夠直達作品的靈魂。
作為批評家,伍爾夫是作家,作為作家,伍爾夫又是一位內心深處對世界對自我對文學極度敏感的詩人。如福斯特所言,伍爾夫是詩人,卻要寫一點小說的作品。如果接著福斯特的話繼續(xù)說,那就是:伍爾夫是作家,又要寫大量的文學批評。其作家稟賦和詩人氣質,使得伍爾夫的批評是印象批評,而且只能是印象批評。如福斯特所想象的,伍爾夫會對先穿戴好“方帽長袍”來評價她的作品不以為然。事實上,伍爾夫的批評寫作,也不是穿戴著“方帽長袍”來書寫的。伍爾夫無意于作一個學者式的批評家,無意于學院派的“方帽長袍”。伍爾夫的批評重感覺、重體驗,這是最本色的也是最具文學性的。在這一點上,伍爾夫這位20世紀的先鋒作家,在思維方式上,與中國古代文學批評重體驗重感覺重直覺印象、與西方近現(xiàn)代印象主義文學批評重直覺感悟和情感體驗,有著內在的相似。正如福斯特所言:“她提醒了我們感覺的重要性?!盵5](P15)
在兩卷本的《普通讀者》中,相當數(shù)量的文章是寫英國作家的隨筆。與傳統(tǒng)文學史和一般理論文章對作家作品的條分縷析不同,伍爾夫的批評,是以心靈化的閱讀,以詩性的充滿想象力的文字,以“點睛”之筆為作家“畫像”。其筆下的每一位作家都充滿靈魂和生命力,字里行間洋溢著伍爾夫對作家作品的詩意的理解。
在伍爾夫關于英國作家的批評隨筆中,奧斯丁是被談論次數(shù)最多的作家之一。在伍爾夫筆下,那個寫出了《傲慢與偏見》的簡·奧斯丁,毫無疑問是“是一位大家”,而“《傲慢與偏見》是一本杰作”。盡管伍爾夫自己“情愿不要單獨跟她一起呆在同一個房間”,但奧斯丁“活鮮鮮地存在”著,“受到推崇”,“并且就在那兒熠熠生輝”。 在《一間自己的屋子》里,在《我們應該怎樣讀書》里,在《簡·奧斯丁》里。當然,最重要的是,伍爾夫比所有人都意識到:在所有偉大的作家中,奧斯丁的偉大之處是“最最難以捕捉到的”。但伍爾夫卻捕捉到了。在伍爾夫看來,奧斯丁“偉大藝術的所有要素”,就在于“認識到日?,嵤碌纳羁绦浴保敖o外表瑣碎的生活場景賦予最持久的生命形式”,因此,其作品就具有了“永久的文學性”。
自《傲慢與偏見》問世以來,奧斯丁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閱讀和欣賞。一百多年來,英國“曾發(fā)生過幾次趣味的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望,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丁經(jīng)久不衰?!盵10](P1)在這里,艾德蒙·威爾遜是把奧斯丁和莎士比亞相提并論的,雖然奧斯丁的文學地位沒有莎士比亞那么崇高,但“經(jīng)過近兩百年來讀者的鑒賞和批評家的鑒定”,奧斯丁“已是公認的經(jīng)典作家了”,[10](P1)贏得了讀者的熱愛和批評家的稱贊。
司各特是奧斯丁幾乎同時代的作家,以其歷史小說稱雄文壇近20年。盡管奧斯丁對司各特有點不以為然,但司各特對奧斯丁卻欣賞有加。司各特認為奧斯丁的小說“是按照普通階層生活的真實面貌來描摹自然的藝術,它向讀者提供的,不是燦爛輝煌的想象世界的畫面,而是對于她周圍日常發(fā)生的事情所作的正確而引人注目的描繪?!盵10](P17)司各特甚至承認,自己做不到像奧斯丁這樣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
作為“讀書家“與鑒賞家,毛姆的見地和判斷力也是不容置疑的。毛姆稱贊奧斯丁出色的描寫日?,嵤碌谋绢I:“她的出色的觀察力和生動的幽默感使她從不耽于幻想;她感興趣的不是不尋常的事件,而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只要憑借自己敏銳的觀察力、生動的幽默感和巧妙的措辭,她便足以使最平凡的生活變得不平凡了?!盵11](P109)
大家就是大家。大家盡管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表達方式不同,但在見解的到位與深刻上,卻是異曲同工。無論是司各特還是毛姆,都敏銳地看到了奧斯丁在平凡瑣事中展示生活的本領,以及其詼諧幽默的喜劇性風格。當然,伍爾夫也感覺到了。不同的是,在伍爾夫的隨筆里,表達得更感性、更生動、更妙趣橫生。伍爾夫的《簡·奧斯丁》一文,情趣盎然,行文率性,筆致灑脫,富有見地與想象力。作為作家,在奧斯丁早期小說里,伍爾夫就看到了其藝術上的逐漸成熟,“那個一本正經(jīng)的小姑娘長大了”,長成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我們不會猜到簡·奧斯丁強迫她的筆寫過多么艱難的初稿。這里我們看到她畢竟不是魔術師。像其他作家一樣,她必須營造一個氛圍,使她自己特殊的天才能夠結出果實。這里她在摸索,這里她還在讓我們等待。突然,她做到了……她的天才開始釋放。我們的感覺立刻興奮起來;我們被只有她才能傳達的那種特殊的強烈感所支配。但它是由什么構成的呢?一個鄉(xiāng)下小鎮(zhèn)的舞會;幾對夫婦在會客室里見面握手;吃吃飯喝喝茶;至于結局呢,一個男孩被一位年輕女士冷落,被另一位溫柔相待。沒有悲劇也沒有英雄事跡。但不知為何這小小的場景具有與表面的沉悶不相稱的動人魅力。[6](P116-117)
這就是奧斯丁的成長過程,這就是奧斯丁的偉大之處,小小的場景沉悶的表面,綻放出富有光彩的動人魅力。這也是伍爾夫所謂的奧斯丁的深刻性、“永久的文學性”、和“最持久的生命形式”。當然,與許多人一樣,伍爾夫也會心地讀懂了奧斯丁的詼諧與諷刺:
她是整個文學史上最一貫的諷刺作家……她一個接一個地塑造出她的傻瓜、她的道學先生、她的俗人、她的柯林斯先生……她的班尼特夫人。她用鞭子似的語句環(huán)繞著他們,抽打著他們,削出了他們永恒的輪廓。但他們留在那里,沒有借口,沒有憐憫……有時讓人覺得她的人物生下來只是為了讓簡·奧斯丁享受將他們斬首的莫大快樂。[6](P118-119)
同樣是幽默,同樣是諷刺,在伍爾夫淋漓酣暢、富有情趣的描述中。奧斯丁小說的“深度、美感和復雜性”被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妙趣橫生。
說到英國女作家,要提到的肯定還有勃朗特姐妹及其《《簡·愛》《呼嘯山莊》。在伍爾夫看來,無論是夏洛蒂·勃朗特還是艾米莉·勃朗特,都是天才,而且是詩意的天才。在伍爾夫的筆下,單是勃朗特姐妹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和對大自然的描寫,以及其描寫所散發(fā)出的天才的光芒,就照亮了作品進而照亮了讀者。
艾米莉和夏洛蒂都經(jīng)常求助于自然。她們都感到需要某種比語言或行動更強大的象征,來揭示人性中沉睡的巨大激情……她們抓住了大自然中最接近她們或是筆下人物的感覺的東西,所以她們筆下的風暴、荒野、夏天可愛的場地,不是用來點綴沉悶文章或顯示作者觀察力的裝飾品——而是帶有感情和照亮全書的意義。[6](P135)
但夏洛蒂和勃朗特兩人又不一樣。在讀《簡·愛》時:
作者牽著我們的手,拉我們走她的路,讓我們看她看到的東西,從不離開片刻,或允許我們忘記她。最后我們深深地沉浸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天才、激情和憤怒中……[6](P133)
這是《簡·愛》這部自傳性質的小說給予伍爾夫的感覺。而艾米莉及其《呼嘯山莊》給人的感覺不同。在伍爾夫看來:
《呼嘯山莊》比《簡·愛》難懂一些,因為艾米莉的詩人氣質比夏洛蒂更濃。夏洛蒂寫作時,鮮明有力、飽含激情地說出“我愛”、“我恨”、“我痛苦”。她的體驗雖然更加強烈,但還是與我們共同的。但在《呼嘯山莊》中卻沒有“我”,沒有家庭教師,沒有雇主,有愛情,但不是男女之愛……她似乎能夠把我們借以了解人類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撕掉,在這些不可識別的透明體中注入一股如此強烈的生命,使之超越了現(xiàn)實。因此,她的天才是一種最罕見的能力。她能夠使生命擺脫對事實的依賴;寥寥數(shù)筆就畫出一張面孔的靈魂,從而不需要有身體;一說荒野就能使狂風呼嘯,電閃雷鳴。[6](P136-137)
多么詩意的表達方式,帶著伍爾夫對勃朗特姐妹的詩意的理解,帶著心靈的體驗、感悟、情緒和只屬于作家的想象力。這就是伍爾夫筆下的勃朗特姐妹,而且夏洛蒂是夏洛蒂,艾米莉是艾米莉。在讀伍爾夫的文字時,我們的思緒隨著伍爾夫的思緒,仿佛又回到了19世紀,回到一百多年前。在約克郡,在那個偏僻的教區(qū),夏洛蒂和艾米莉,兩個天才的女人,就那樣留在那里——“在那些荒野上,憂傷而孤獨,”體驗著“貧窮和幸福”,但帶著愛、激情、狂野以及鮮活的生命力。
在英國作家中,伍爾夫把自己的尊敬和熱愛都毫無保留地給予了哈代。在《托馬斯·哈代的小說》一文開篇,伍爾夫這樣寫道:“哈代的逝世使英國小說失去了首領,我們這樣說的意思是,惟有他才享有舉世公認的崇高地位,惟有他才適合人們由衷地表示崇敬?!盵12](P232)在伍爾夫看來,哈代是在“他活著的時候是使小說這門藝術成為受人尊敬行當?shù)奈┮恍≌f家。”[12](P232)在伍爾夫筆下,哈代是有著“溫情與仁愛的靈魂”的“詩性的天才”。當伍爾夫面對著哈代的維塞克斯小說,面對著其小說中的山谷、村莊、蒼翠而廣袤的英格蘭南部原野,以及原野上點綴著的“牧民的茅舍和逝去的墳?!?,面對著哈代筆下的那些男男女女……沉浸、癡迷、熱愛進而被感動是再自然不過的了。當然,作為作家,即使是在哈代早期的尚不成熟的作品里,伍爾夫也看出到了哈代“擅長觀察大自然”的才能:
……他明白雨滴打在根莖上與落到耕地里的差異;他知道風掠過樹木的枝椏會發(fā)生不同的聲響。但在更大意義上,他體會到大自然是一種力量,意識到大自然蘊含著某種精神,會對人類命運產生同情、嘲諷或無動于衷……[12](P233)
在讀哈代小說時:
我們深深地吸吮了大地的美色。同時,我們也被領進了一個悲傷而憂思的精神深處,即使處在最凄苦的時候,也能嚴正地自持,即使當大多數(shù)人都變得憤怒的時候,也絕不會喪失對遭受痛苦的男人和女人的深切同情心。[12](P244)
如此感性詩意的解讀,大概只有做過小說家的批評家才能感受得到,或者說只有如伍爾夫這樣敏感的詩人兼小說家兼批評家才能夠感受得到。讀這樣的文字,仿佛如聞天籟一般。同樣感受得到的,還有伍爾夫評論中字里行間洋溢著的詩意才情智慧與想象力。
可以說,伍爾夫作家畫廊中的每一位作家,都是獨特的“這一個”。都是我們感覺到了,卻很難用感性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那些被我們似乎感覺到了但又表達不出的體驗和感覺,伍爾夫“一再地捕捉住它”(鄧比語),看似隨性散漫實則筆致靈動地寫出來了,而且寫得如此生動形象,如此富有激情和美感。伍爾夫的批評文章,如福斯特所說:甚至“比她的小說更能顯示出她是個小說家。”[5](P12)
當然,與伍爾夫感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還有她作為一位大作家,一位富有才情的女作家在其批評隨筆中所顯示出的美文特質,她的文采斐然。正如鄧比所說:“她那些談文學的隨筆(收錄在《普通讀者》中)從容優(yōu)雅?!盵1](P415)伍爾夫的批評,不搬弄術語,無八股氣和學究氣,沒有“洋溢著道貌岸然的陳詞濫調”的虛偽套話。她的每一篇批評文章,都筆致灑脫,行文活潑,語言如行云流水,輕靈而富有彈性。正因如此,“她把英國語言的光芒向前推進了一小步?!盵5](P22)這樣的美文特質,讓伍爾夫擁有了“傳統(tǒng)散文大師,新散文首創(chuàng)者”“英國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的美譽。而這樣的美譽,對于美麗而優(yōu)雅的女作家伍爾夫來說,實在是名至實歸。
參考文獻:
[1]大衛(wèi)·鄧比.偉大的書——西方經(jīng)典的當代閱讀[M].韋杭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2}楊莉馨.20世紀文壇上的英倫百合——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易曉明.優(yōu)美與瘋癲——弗吉尼亞·伍爾夫傳[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2.
[4]倫納德·伍爾夫.《一個作家的日記》序[A].伍爾夫日記選[M].戴紅珍,宋炳輝譯.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
[5]愛·摩·福斯特.弗吉尼亞·伍爾夫[A].瞿世鏡編選.伍爾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6]弗吉尼亞·吳爾夫.普通讀者Ⅰ[M].馬愛新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7]伍厚愷.弗吉尼亞·伍爾夫:存在的瞬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8]滕守堯.《藝術》前言[A].克萊夫·貝爾藝術[M].周金環(huán),馬鐘元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
[9]哈羅德·布魯姆.如何讀,為什么讀[M].黃燦然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10]朱虹.奧斯丁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
[11]毛姆.毛姆讀書筆記[M].劉文榮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12]弗吉尼亞·吳爾夫.普通讀者Ⅱ[M].石永禮,藍仁哲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馮濟平
Ordinary Reader and the Great Critic
HU Yi-shan
( College of Humanities,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
Abstract:Virginia Woolf is not only a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ist, but also a literary critic with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Knowledge, noble origin and environment, genius talent and the company of "first-class mind" made Virginia Woolf both an "ordinary reader" and great critic. Unlike general literary criticism, Woolf 's literary criticism is impressional. Two volumes of "Ordinary Reader"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olf 's literary criticism: sensibility, poetic quality, imagination and beauty.
Key words:Virginia Woolf;literary criticism; Ordinary Reader
作者簡介:胡藝珊(1961-),女,山東濰坊人,中國計量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現(xiàn)代文學。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伍爾夫文學批評隨筆研究”( 批準號:14YJA752003)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9-26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110(2015)06-0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