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第三屆全國東北史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5-03-29 00:53王俊錚王天姿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女真黑龍江東北

吳 博,王俊錚,王天姿

(1.中國中外文化交流史學會,遼寧 大連 116622;2.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遼寧大連 116622)

2014年11月1日-2日,由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和大連大學人文學部主辦、中國中外文化交流史學會協(xié)辦的第三屆東北史學術研討會在遼寧省大連市順利召開。來自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齊齊哈爾大學、佳木斯大學、牡丹江師范學院、黑河學院、吉林大學、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延邊大學、遼寧師范大學、渤海大學、俄羅斯阿穆爾國立大學等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四十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原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魏國忠研究員、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系魏存成教授、黑龍江大學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喜峰教授、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院長鮑海春研究員、吉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趙永春教授、遼寧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何曉芳教授、俄羅斯阿穆爾國立大學的宗教學系及考古系主任扎比亞卡·安德烈·巴普拉維奇教授應邀參會。

大會由大連大學東北史研究中心講師、青年才俊王文軼主持,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王禹浪教授、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院長鮑海春研究員、黑龍江大學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喜峰教授分別向大會致辭。王禹浪教授簡短而富有哲理的開幕詞引發(fā)了與會代表們的熱議,他說:“東北史研究越來越具有區(qū)域化、系統(tǒng)化、多樣化、國際化的特征,學科交叉、學術前沿、學術手段、學術背景的復雜化、科學化、年輕化、融通化日顯突出。新觀念與新思想在這個溢滿創(chuàng)新熱情的史學園地不斷的發(fā)酵,東北史對于世界史、東北亞區(qū)域史、中國史地方史的四個層面的傳統(tǒng)歷史觀、民族史觀、國別史觀、文化史觀所產(chǎn)生的撞擊和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必將使我們在座各位的東北史觀發(fā)生不可逆轉的變化?!笨梢哉f,今天的東北史研究隊伍已經(jīng)基業(yè)成林,“成為國內(nèi)外不可小視、更不可忽視的具有國際化視野與地域文化特點的新興力量。她猶如一輪噴薄欲出的紅日,正在東北亞大地上冉冉升起?!?/p>

本次學術研討會共有26位專家學者做了學術報告,涵蓋東北民族歷史與文化、東北新石器至青銅時代考古學成就、高句麗渤海考古、黑水靺鞨、清前史、女真文字、滿蒙學、大興安嶺巖畫、黑龍江流域近代城鎮(zhèn)化等諸多領域;涉及東北地區(qū)的民族學、考古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以及法學史等內(nèi)容,提出了民族遷徙、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古民族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主題,既有醇熟的學術成果,也有創(chuàng)新的學術探討,并注重對歷史細節(jié)的研究。

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系魏存成教授做了《關于高句麗渤??脊叛芯康膸讉€問題》的報告。魏先生首先簡述了高句麗民族概況及其起源,探討了高句麗民族文化的特點及其起源,列舉了山城、積石墓等石材建筑,平原城與山城相結合的王城組合,以及以四耳展沿壺、豎耳罐、橫耳陶器為代表的陶器群,并通過圖表的形式展現(xiàn)了高句麗文化直接來源于雙房文化和夫余文化。其次探討了渤海政權初期民族與文化的構成,認為其主體民族是靺鞨族,高句麗族也占有較大比例,并結合六頂山古墓群考古成果,推斷第一墓區(qū)石室墓為營州之亂后從營州返回的高句麗人,第二墓區(qū)封土墓則為靺鞨人。最后探討了高句麗、渤海的王陵問題,將高句麗第1位王、第2-19位王、第20位王、第20-27位王和最后一位王的王陵情況分別做了梳理,探討了尋找渤海王陵的線索,提出渤海王陵應是今后渤海史研究的重點。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楊雨舒副所長的報告《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的渤海史研究》系統(tǒng)回顧了吉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渤海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回顧了王承禮、孫玉良兩位學界前輩的生平,介紹了他們的著作和學術貢獻。

遼寧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何曉芳教授的《滿學與滿族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從三個層面展開:一是結合近百年來關于“民族”“種族”“族群”等理論問題,深入淺出的論述了滿族的概念與含義;二是結合歷史文獻清晰的梳理了滿族源流以及滿族形成的時間;三是深刻的討論和講述了滿族與各民族的關系,包括滿蒙、滿族與境外各民族的政治關系,以及東北地區(qū)包括滿族在內(nèi)的各民族之間的關系。

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副院長李玉君教授做了題為《恩格斯民族習慣法理論及其在中國史研究當中的應用》的報告。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喜峰教授在《論努爾哈赤、皇太極統(tǒng)一黑龍江流域各民族的策略》中指出:明末清初黑龍江流域的民族主要是嫩江流域的科爾沁蒙古、黑龍江中上游的索倫三部以及下游的東海女真。努爾哈赤、皇太極因科爾沁蒙古勢力強大,對其主要采取拉攏的政策,拉攏的同時,又實施了降官、法令約束、遷徙和編旗等措施。對索倫三部則采取了征服與招撫并用,以招撫為主。對黑龍江下游的東海女真,對其雖也采取了征討與招撫并用的策略,但主要以征討為主。努爾哈赤征服東海女真部落后將其遷入赫圖阿拉,皇太極則對其采取了就地編戶的策略。

俄羅斯阿穆爾國立大學宗教學系及考古系主任扎比亞卡·安德烈·巴普拉維奇教授和他的中國學生王健霖做了《大興安嶺巖畫的調(diào)查與研究》的報告。巖畫是研究中國東北游牧民族之基,近年來,他們歷經(jīng)無數(shù)磨難,走入東北地區(qū)的山林之中尋找?guī)r畫,在牡丹江市群力村集安、鞍山、營口、葫蘆島市缸瓦嶺鎮(zhèn)、內(nèi)蒙古扎魯特旗、巴林右旗等地尋找到了許多珍貴的古代巖畫。大興安嶺草原森林巖畫用褐紅色涂料繪制,東北南部、近海地區(qū)則與大興安嶺巖畫不同,這些地區(qū)的巖畫是鑿刻而成。不同自然氣候地帶曾存在不同文化,這些不同文化的基礎是農(nóng)業(yè)類型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在森林草原地帶,在北方地區(qū)占比重大的農(nóng)業(yè)類型與游牧人狩獵生活方式存在聯(lián)系。在近海地區(qū),在南部占比重大的農(nóng)業(yè)類型與農(nóng)耕、定居生活方式存在聯(lián)系。由此也可以看出研究巖畫有助于弄清邊境地區(qū)古代和中世紀的文化,這對于研究古代森林居民史尤其重要。

大連民族學院東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院黑龍教授在《巴爾虎人駐防大連之蹤跡》中指出:巴爾虎起源于今貝加爾湖東岸的巴爾古津河流域巴爾虎人進駐遼寧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在數(shù)百年的歷史演變中,他們經(jīng)過了由蒙古滿洲化再由滿洲漢化的過程,其經(jīng)濟生活由畜牧業(yè)轉向農(nóng)業(yè),由游牧轉換為定居。清政府當時在各城設立“巴爾虎衙門”單獨管理他們,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他們的權益。巴爾虎衙門遂成為八旗之外的行政組織,也由此產(chǎn)生了“第九旗”之說?,F(xiàn)在巴爾虎作為地名和基層單位名稱仍被廣泛沿用。巴爾虎人雖然滿化和漢化較為嚴重,但仍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特點,如蒙古族體質(zhì)特征依然明顯,禁止蒙漢通婚等。

吉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趙永春教授在《金初要求遼朝冊封考論》中指出:金朝建國初年為了取得政權上的合法性,謀求與強大的鄰國大遼劃疆而治,友好相處,遂請求遼朝冊封。關于遼朝冊封金朝的開始時間,學術界多依據(jù)《遼史》記載而認為是天慶七年(公元1117年)。然而,冊封條件之一是割長春、遼東兩路,這說明此時金人并未占領上述地區(qū)。趙先生根據(jù)這一線索推測冊封開始時間應在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即金人占領長春、遼東兩路之前。關于冊封條件與禮儀交涉,其他條件遼方已應允,但并沒有答應冊封完顏阿骨打為“大圣大明”皇帝,其結果是金人讓步,冊封終于得以順利進行。但是遼朝在冊封文告中的措辭又引起了金人的不滿,最終又導致冊封失敗。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金適教授在《東北地區(qū)的女真文石刻》中指出:女真文是女真人使用的文字,金滅遼后,女真文仍被使用到15世紀中葉。目前女真文石刻共計12塊,有8塊在我國,其中有5塊在我國東北地區(qū)。這5塊女真文石刻分別是大金得勝陀頌碑、昭通大將軍同知雄州節(jié)度使墓碑、海龍女真國書摩崖、金上京女真大字勸學碑、希里札剌謀克孛堇女真大字石函。金適教授對這5塊女真文石刻的發(fā)現(xiàn)地點、文字釋讀情況、主要內(nèi)容、歷史價值與意義等做了精彩的闡釋。

延邊大學社會科學處副處長金洪培副教授的《三燕佛教文化東傳高句麗及其影響》認為,歷史上高句麗與三燕政權戰(zhàn)爭不斷,長達百余年,但雙方也有和睦相容的一面。高句麗與三燕地域相連,慕容鮮卑漢化程度高于高句麗,高句麗吸取中原文化必經(jīng)三燕地區(qū)。慕容鮮卑是東北亞最早接受佛教并向東北亞地區(qū)傳播的民族,其政治統(tǒng)治中心龍城是東北亞地區(qū)佛教文化的傳入地和中轉站,高句麗深受三燕佛教的影響。佛教在傳入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和新羅時,也受到高句麗的影響??梢姡喾鸾淘跂|北亞地區(qū)佛教傳播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

渤海大學東北亞走廊研究院院長崔向東教授在《遼西走廊:民族遷徙與文化交流》中指出:遼西走廊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共有四條主要的線路,匯聚于開原后,繼續(xù)向北沿松花江河道和黑龍江中下游地區(qū)可一直延伸到庫頁島。這條走廊促進了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推動了中原和東北民族的交流和遼西邊疆的內(nèi)地化進程,有“華戎交匯一都會”之譽,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有重要作用。

佳木斯大學赫哲族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劉敏教授的《赫哲族對中國東北地區(qū)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貢獻》認為,赫哲族作為東北地區(qū)世居民族,長期立足東北三江,世代屯墾戍邊,對中國東北邊境的形成與穩(wěn)固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赫哲族又融于三江山水,傳承漁獵文明,為東北地區(qū)文化多樣性的形成與傳承做出了貢獻,具有活化石的價值。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東北史地》副主編祝立業(yè)副研究員在《唐麗戰(zhàn)爭與唐代天下秩序構建》中指出:唐王朝對高句麗的征伐,根本原因是高句麗的存在阻礙了唐朝天下秩序的構建。唐麗戰(zhàn)爭是唐王朝實質(zhì)主導東方秩序的開端,促動了彼時東北亞各種力量的分化和組合。在這場耗時持久的戰(zhàn)爭中,涉及五個國家的博弈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唐羅同盟與麗、濟、倭同盟的對抗,麗、濟、倭同盟的形成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考量,這也決定了唐麗戰(zhàn)爭的長期性攻滅百濟,最終使唐王朝找到了破局的關鍵,建立了實現(xiàn)彼時東亞秩序的支點。唐倭圍繞百濟、高句麗存滅而發(fā)生的白江之戰(zhàn),其實質(zhì)是為各自的天下秩序而戰(zhàn)。

齊齊哈爾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孫文政研究員的《古代嫩江流域幾個民族族名內(nèi)涵探討》認為,穢貊族系活動在介于大小興安嶺之間的嫩江流域,是小興安嶺以西的肅慎族系和大興安嶺以東的東胡族系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族系?!胺x”是帶穗的麥子,“貊”與猛獸有關,反映了穢貊族系農(nóng)耕與漁獵兼有的經(jīng)濟格局?!八麟x”的族稱也與農(nóng)業(yè)有關,“索”表示種麥子,“離”為離鳥,即小黃鳥,是丹頂鶴幼鳥夫余有酒滿、富裕之意。鮮卑與漁撈有關“室韋”之“室”為家的意思,“韋”是豬皮子“室韋”的族稱與養(yǎng)豬有關。這些民族族稱主要是由其生產(chǎn)方式來決定的。

原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魏國忠研究員的《關于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的幾個問題》認為,渤海國主體民族問題的研究已畫上了句號,可確定為靺鞨無疑。雖仍有部分爭議但這一結論已基本達成了共識。渤海國初建國號也已達成共識,可以作為定論,即大祚榮初建渤海政權時國號為“靺鞨國”,后改國號為渤海。除此之外,通過研讀有關靺鞨的古代碑文以及對東北古代民族源流和族稱變遷的梳理他呼吁學術界改稱“靺鞨”為“靺羯”。

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副院長徐昭峰副教授在《以遼東半島為中心的早期東北亞文化交流》中結合“之”字紋筒形罐系統(tǒng)、幾何紋陶器與螺旋紋陶器、稻作農(nóng)業(yè)、農(nóng)業(yè)工具石墓文化以及東北系銅劍等文化要素的傳播指出以遼東半島為中心的這種早期東北亞文化交流,在推動東北亞地區(qū)早期的文明化進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遼東半島受到較為成熟的海岱地區(qū)和遼西地區(qū)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后,與周邊地區(qū)不斷碰撞,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的文化圈而這種文化交流,東西路線是遼西——遼東——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qū)——日本列島,南北路線是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東北腹地乃至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朝鮮半島至日本列島。東北亞早期的這種文化交流,更多的是以海路來完成的,因此,從山東半島經(jīng)東北地區(qū)到日本列島這條海上交通線,還被稱為“北方海上絲綢之路”。

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李秀蓮教授在《鑿空大漠東西的烏洛侯人》中指出:烏洛侯活動在黑水靺鞨地域內(nèi),位于契丹東北。該民族出于東胡、流向室韋是學術界多數(shù)人的共識,但無法解釋其風土與靺鞨相近的原因,以及與滿-通古斯語族中鄂倫春等民族的文化傳承關系,烏洛侯的源流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皹酚畜眢蟆薄味毡任幕蛩匕褳趼搴钆c新疆車爾臣(古稱朱里章)河流域且末扎滾魯克考古學文化聯(lián)系起來,據(jù)此推斷烏洛侯文化的源頭在車爾臣河流域。烏洛侯便是唐貞觀年間,靺鞨人向唐太宗提及的“女真”,也是耶律阿保機多次征討的東北女真的主體。遼初,在東北出現(xiàn)的黃龍府女真、鴨綠江女真、回跋女真等主要出于烏洛侯,是遼代女真的主源。

渤海大學東北亞走廊研究院副院長穆崟臣教授在《清代熱河地區(qū)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中指出:清代熱河地區(qū)地處蒙古高原和中原的結合部,亦即游牧世界與農(nóng)耕世界的交錯地帶,是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臺。隨著移民大量涌入,熱河地區(qū)的民族分布結構呈現(xiàn)出滿、蒙、漢、回等族雜居共處的局面,導致了其地文化結構的變遷。在民族融合過程中,“蒙古化”與“漢化”并存,但總的趨勢是漢化。地域方言、歷史地名、本子故事、寺廟信仰等則是此種社會變遷的文化記憶與見證,詮釋和印證了清代任何地區(qū)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

牡丹江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刁麗偉教授做了《寧安地區(qū)新出土女真文殘碑》的報告。這塊女真文殘碑于2014年4月15日在寧安地區(qū)被發(fā)現(xiàn),是該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第一塊女真文碑刻,碑文共有24個字,正面有三行文字。這塊女真文殘碑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解讀遼金時期牡丹江地區(qū)的情況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黑河學院黑龍江流域歷史文化研究所主任謝春河教授在《試論清末民初黑龍江中、上游沿岸地區(qū)的城市發(fā)展》中指出:在1860年到1930年中俄兩岸城鎮(zhèn)化主要是移民推動型,但兩國政府的投入不同,俄方動用了大量資金支持移民和城市發(fā)展,中方資金投入少、支持力度也小。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兩岸城市逐漸產(chǎn)生了對應發(fā)展和聯(lián)動效應,但也呈現(xiàn)出不對稱性俄方形成了布拉戈維申斯克、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赤塔等重要城市,而中方則只有黑河這一座黑龍江中上游最早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沿岸城市。最后他建議中國應建設以黑河、同江、撫遠、綏芬河為中心的四個成規(guī)模的邊境城市群。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趙儒軍研究員做了《黑龍江歷史文化研究工程情況介紹》的報告。該工程的核心是“黑龍江通史”的編修,計劃出版10卷本,分10個編撰小組該項目已于2012年啟動,爭取2016-2017年出版。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與“黑龍江歷史文化”相關的歷史研究課題,如東北流人史、知情口述史、專題史、文獻史料匯編等。

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譚杰副教授在《赫哲族喪葬習俗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社會功能》指出:赫哲族的喪葬習俗是赫哲族重要的民俗事象之一,赫哲族的喪葬習俗中蘊含著以人為本,保護生存空間的生態(tài)倫理觀;靈魂不滅的靈魂觀;生死都只是靈魂的轉變這一生命觀;萬物有靈、崇拜祖先的崇拜觀;以薩滿信仰為主的宗教觀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這些思想觀念在赫哲族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化解情感危機的調(diào)節(jié)功能、規(guī)范社會行為的教化功能、延續(xù)民族文化的傳承功能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維系功能等多層面的社會功能。

黑龍江蘿北縣歷史文化開發(fā)辦鄧樹平主任在《黑龍江中游黑水靺鞨遺跡調(diào)查和初步研究》中首先回顧了黑龍江中游有關靺鞨遺存的考古調(diào)查,指出靺鞨文化最早由俄國人發(fā)掘,并由俄國人提出。我國對靺鞨遺存的考古活動始于1973年發(fā)掘同仁遺址和1983年發(fā)掘蘿北團結墓地。近年來,通過考古踏查,使蘿北新增靺鞨遺址47處,在蘿北發(fā)現(xiàn)多處古城、遺址、墓葬三位一體的靺鞨遺存。特別是蘿北江岸村古城的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為確定黑水都督府的位置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新線索。綏濱也發(fā)現(xiàn)67處同仁文化黑水靺鞨類型遺址。通過踏查和梳理考古學資料可以看出,蘿北自商周到明清,幾千年來文化傳承有序,時代清晰。蘿北沿黑龍江右岸發(fā)現(xiàn)了排列有序的隋唐時期的靺鞨文化遺存,為黑龍江流域古代交通驛站的研究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

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崔峰龍副教授做了《近年來韓國史學界對中國東北地區(qū)古代國家文明研究狀況》的報告。中國東北古代國家文明的研究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關注,尤其被朝、韓兩國史學界視為其古代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立足于“民族史觀”“正統(tǒng)國家史觀”,認為中國東北地區(qū)的一些古代國家文明的形成和古代民族的流動與朝鮮半島民族的起源具有直接的關聯(lián)。一些韓國學者將檀君朝鮮與紅山文化聯(lián)系起來,將韓國的國家起源定位為遼河文明。韓國國內(nèi)還成立了許多研究機關和學術團體對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古代史進行研究,如國史編纂委員會、東北亞歷史財團、白山學會、滿洲學會、檀君學會、高句麗渤海研究會等,分別出版《國史館論叢》《東北亞歷史論叢》《白山學報》《滿洲研究》《檀君研究》《高句麗渤海研究》等刊物。自2001年以來關于高句麗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有170余篇,關于渤海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有129篇,可以說韓國學界對于高句麗、渤海的研究已經(jīng)進入了黃金期。因此,我國東北史研究也要關注朝、韓學者的研究成果。

《哈爾濱學院學報》主編宋國利教授做了《哈爾濱學院學報——東北流域史研究專欄》建設報告。2005年,《哈爾濱學院學報》憑借東北地緣和學科優(yōu)勢,創(chuàng)立了“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專欄,2012年,該欄目拓展為“東北流域史研究”專欄。該欄目已逐步成為我國東北流域史學術研究成果的主要載體和學術交流平臺,形成了《哈爾濱學院學報》的學術特色。

學術報告評議專家分別由大連民族學院東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院黑龍教授、遼寧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何曉芳教授、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楊雨舒副所長、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副院長李玉君教授擔任。

黑龍教授在點評中指出:魏存成先生的報告不僅總結了以往考古研究成果,而且根據(jù)最新考古發(fā)掘資料論述了高句麗、渤海兩個民族的族屬與相互之間的歷史與考古文化的關系;楊雨舒先生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的渤海史研究成果的概述清晰簡潔,使我們了解了吉林省社科院對渤海史研究所做出的重要貢獻;何曉芳研究員的報告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民族理論,分析了滿族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演變歷程,并且對如何深化滿學研究提出了建議;青年學者李玉君教授的“民族習慣法”概念的提出值得學界進一步研究;周喜峰教授考察了清初對科爾沁蒙古、索倫三部、東海女真征服的過程,論述了努爾哈赤、皇太極統(tǒng)一黑龍江流域各民族的策略,肯定了清朝皇帝對不同民族采取的不同政策和策略;扎比亞卡·安德烈·巴普拉維奇教授的報告反映了大興安嶺各處巖畫所反映的內(nèi)容,探討了巖畫繪制與刻制技術工藝的許多細節(jié),值得學術界關注的是,他們在黑龍江流域中游左岸進行調(diào)查時,還發(fā)現(xiàn)了一處巖畫上有一種尚未識別的文字。

何曉芳研究員在點評中指出,東北史研究充分體現(xiàn)了“特”“新”“奇”“?!彼膫€方面的學術特點。所謂“特”,即是有“特色”,從內(nèi)容上體現(xiàn)了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色;所謂“新”,即是前沿,選題雖是傳統(tǒng)領域,但卻富有時代感,服務于當下;所謂“奇”,即是學術論述具有獨到見解;所謂“?!?,即是專業(yè)性強,論之有據(jù),科學嚴謹。

楊雨舒在點評中指出,本次學術報告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內(nèi)容相對集中,主要涉及的是民族族稱、內(nèi)涵、起源以及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第二,各位專家的發(fā)言都是經(jīng)過精心準備的,可以說立論有據(jù)、觀點新穎、科學嚴謹;第三,專家們在自己研究的問題上,都做到了與地域因素緊密結合,具有地方特色,很接地氣,結論也更有說服力。

李玉君教授在點評中指出,翻開本次會議的名冊,發(fā)現(xiàn)黑龍江學者占據(jù)了半壁江山。實際上黑龍江學者在東北史研究中貢獻巨大,如德高望重的前輩學者魏國忠先生,趙儒軍研究員主持的黑龍江歷史文化研究工程對弘揚東北歷史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還感受到了宋國利主編的友誼和傳播東北歷史文化的熱情,尤其是他們將開辟的“東北流域史研究”專欄辦得有聲有色,獲得了驕人的業(yè)績。李玉君還就韓國學者就渤海政權歸屬問題的一些看法,請教了崔峰龍副教授,兩位學者展開了別開生面的學術交流,也引發(fā)了與會專家學者的思考與討論。正如王禹浪教授所說:“經(jīng)過一天的報告、討論、評議,雖然每位學者僅僅用了七分鐘的時間敘述自己最有收獲的領域,但卻代表著數(shù)年積累的精華,分寸之間也留下了各位學者數(shù)年的積累與創(chuàng)新的印記?!?/p>

閉幕式上,王禹浪教授致閉幕詞: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延邊大學、黑龍江大學各位學者的精彩報告,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學術根基與學術素養(yǎng)的厚重與學術積淀的成熟,他們依然具有引領東北史學術研究的高地作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哈爾濱社會科學院、齊齊哈爾社會科學院的地域性研究成果扎實可靠、特色鮮明,可謂后起之秀,令我們耳目一新。遼寧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何曉芳主任,為我們展示了他們近年來宏大的滿學研究規(guī)劃及其重大項目與成果,提出了卓有見地的滿學與滿族文化的關系問題,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滿學研究的希望所在!大連民族學院東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院黑龍教授為我們闡明了他們正致力于滿學、滿蒙關系學、滿族通史編撰的宏偉目標,他們所開辟的滿蒙關系的研究,不僅是國際學術的顯學,已經(jīng)成為我們東北史研究領域中新的學科支撐方向,巴爾虎蒙古的研究為東北史又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尤其是在東北民族學研究之路方面提出了具有開拓性的建議。黑龍江大學、渤海大學、牡丹江師范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佳木斯大學、大連大學、齊齊哈爾大學、通化師范學院、雙鴨山大學等高校的學者在學科建設中培育出的代代新人,及其創(chuàng)新成就令人無比振奮和鼓舞,這是關系到東北史能否后繼有人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們東北史研究育人的文化搖籃。來自女真文字語言及滿學世家的金適先生,秉承愛新覺羅·永琪以來的祖訓,繼承了國際女真語言學大師金啟孮先生的家學,為我們闡明了當前國內(nèi)外女真文字語言學的研究狀況,并詳細敘述了留存在東北地區(qū)5塊女真碑刻的意義。來自黑龍江省從事田野考古調(diào)查工作的學者鄧樹平先生,不僅為我們闡明了黑水靺鞨研究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同時也以一己之力在遙遠的邊疆蘿北地區(qū)開辟了極具特色的領域,他的黑水靺鞨研究所、大連大學研究生基地的建設已經(jīng)開展得有聲有色,我們希望明年的春天在美麗的界江之濱蘿北召開學術會議。他的腳踏實地、不畏艱險、刻苦專研、艱苦奮斗的敬業(yè)精神讓我們倍感欽佩!具有東北史研究的生命線和成果發(fā)表基地之稱的各位出版界的編輯、學報主編為我們帶來了展示與收獲的希望,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黑龍江民族叢刊》、《東北史地》、《滿族研究》、《哈爾濱學院學報》、《黑河學刊》、《大連大學學報》等所開辟的東北史特色專欄,以及出版的東北史著作都是這一事業(yè)發(fā)展的璀璨標志,東北史研究成果以及我們每一位學者的成長歷程都離不開你們各位主編和編輯汗水的澆灌。俄羅斯阿穆爾國立大學的扎比亞卡·安德烈·巴普拉維奇教授為我們揭開了黑龍江流域上、中游地區(qū)左右兩岸神秘的巖畫面紗,在莽莽興安嶺茂密的森林中掩藏著無數(shù)人類活動的秘密,那些涂著朱紅色的巖畫,以及深深嵌刻在巖石上的巖刻畫,為我們訴說了從四千年到一萬年前未知的往事。近年來,他與其博士生學術助手、中國留學生王健霖克服了重重困難、歷經(jīng)坎坷對中國黑龍江上游地區(qū)的巖畫進行了實地踏查,看到那一幅幅巖畫的畫面,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尋覓歷史遺跡的那種執(zhí)著、不畏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中國學者與俄羅斯學者的這種求真務實、腳踏實地、走讀東北的精神,震撼和激勵著我們在座的每位長者與青年學者的心靈?!庇绕涫窃葋喛āぐ驳铝摇ぐ推绽S奇教授與刁麗偉教授為本次大會帶來了最新的女真文字的考古發(fā)現(xiàn),如果能夠最終被確認的話,那么女真文字的碑刻在全世界就會增加到14塊,在我國就會增加到10塊,在東北就會增加到7塊。這是本次學術會議的閃亮之處。

最后,王禹浪教授引用德裔美國人厄爾曼的一篇簡短小文《年輕》,鼓勵與會的專家學者永遠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態(tài),不斷樹立新的學術理想,為東北史的研究注入新的內(nèi)涵與活力王禹浪教授富有文采和熱情洋溢的演說贏得了與會專家的強烈共鳴,學者們一致認為,東北史研究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

會后,俄羅斯扎比亞卡·安德烈·巴普拉維奇教授特地發(fā)來評述:“本次研討會簡練高效,各位專家的報告更是創(chuàng)造了東北史交流之盛會,使我收獲了很多新思想、新觀點。王禹浪教授的致辭邏輯縝密,內(nèi)容全面,風趣又不失嚴謹,尤其是提出了今后東北史的研究方向。這是我多年來所參加的無數(shù)次學術會議中,感受最深、精彩無限的盛會!”

“巍巍黑山、滔滔黃海,韶華易逝、日月如梭,站在東北史研究的歷史長河的岸邊,回首往事,那些先賢大師們的音容笑貌浮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已故的金毓黻、傅斯年、金啟孮、張博泉李健才、王承禮、孫進己、張?zhí)┫娴认壬?,以及在座的魏國忠、魏存成先生,他們風雨耕耘出的東北史豐碩業(yè)績和累累碩果,令人緬懷、敬佩且又思念無盡?!边@是王禹浪教授在閉幕式上,所表達出的對那些已故東北史研究先賢們,以及健在的前輩們最崇高的敬意!

猜你喜歡
女真黑龍江東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每到冬天,東北就變成了“凍”北
大東北的春節(jié)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脫胎于契丹字和漢字而自成一格
黑龍江棄風博弈
女真文“契丹”考
黑龍江 首推醫(yī)改問詢制
双流县| 栾城县| 大庆市| 郓城县| 武川县| 无棣县| 普洱| 泗洪县| 油尖旺区| 嘉鱼县| 外汇| 铁岭市| 庆元县| 苏州市| 荆州市| 璧山县| 特克斯县| 甘南县| 鹤山市| 博白县| 佛山市| 怀化市| 仁化县| 尚志市| 台东市| 攀枝花市| 茂名市| 泰和县| 视频| 无棣县| 保山市| 怀远县| 噶尔县| 平陆县| 桑植县| 泊头市| 连州市| 合作市| 深水埗区| 丰原市|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