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代珍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怎樣很好地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并將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淺談自己的認識和一些做法。
一、在“引題”時注入德育教育
課題,是文章的題眼,也是課文思想內容的聚焦點。因此,抓住題眼,揭示課題的含義,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有利于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
如在教《金色的魚鉤》時,我抓住課題“金色”二字,問:“為什么稱這生了銹的魚鉤是金色的魚鉤?”“金色說明了什么?”同學們經過閱讀課文,認識到“金色”象征著老班長為了革命,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閃爍著金色的燦爛的光芒……揭示題眼“金色”的內涵,從而注入德育教育,使學生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接受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洗禮,體味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發(fā)他們?yōu)檎衽d中華奮發(fā)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領詞悟句中引入德育教育
語文教材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往往是揭示課文思想內容的關鍵性詞語、句子或段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剖析和品味課文的詞句,借以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刻的思想內容,只有讓學生學好語言文字,了解字、詞、句的含義,才能更深入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受到教育,把德育引入到語言文字的講析和領悟中。
如人教版第十冊語文教材中《彩色的翅膀》一課,作者以“第二天我醒來時,天已經放亮了,我忽然發(fā)現窗玻璃外停著一只蝴蝶,正對著朝陽,煽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作為結束語,含蓄雋永,耐人尋味。我抓住了“對著朝陽”“煽動翅膀”這兩個短句,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還深刻領悟了戰(zhàn)士們像蝴蝶一樣的堅強意志——扎根海島,建設海島,為祖國守衛(wèi)邊疆。這種具有針對性的引入德育教育,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遠遠超出了課文語言文字本身。
三、在分析故事情節(jié)中插入德育教育
文章的思想,常常是和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的,而這又要通過故事的情節(jié)表現出來。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的全過程進行剖析并插入德育教育是很必要的,在理解文章脈絡的基礎上,以作者的感情發(fā)展變化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波瀾,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如《月光曲》一課,在揭示課題之后,我以貝多芬“聽到、走近、彈奏、飛奔”為線索,引導學生理清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圩『诵?,層層引導。抓住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兩個因素:情和景,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關心、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品質。
四、在總結回顧中拓展德育教育
我們應在全課總結的時侯,要巧妙地拓展德育教育。如在《詹天佑》教學一文時,我引導學生自主小結,讓學生在知道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為了給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他克服重重困難,歷盡艱難萬險,修筑了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從而引申教育學生要向詹天佑一樣,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為中國爭光,為祖國爭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總之,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緊密相連,只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結合起來,努力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就一定能完成社會和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為祖國培養(yǎng)出更多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