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旦( 955—1034) ,字周父,渤海( 今山東惠民) 人,一說德安( 今屬江西) 人。太平興國三年( 978 年) 中狀元。初為將作監(jiān)丞,秀州通判。歷官保信軍節(jié)度副使,工部郎中,史館修撰等。晚年雙目失明,以秘書少監(jiān)退休,寓居襄陽。景祐元年病卒,在襄陽生活了十七年。
十七年間,雖然目盲,但卻著述不斷。經(jīng)常令人誦讀經(jīng)史,自己憑幾而聽。就這樣,所著甚豐,有《漢春秋》《五代史略》《將帥要略》《演圣通論》《續(xù)演圣論》《唐乘》《家傳》等300 余卷。生前曾兩次獻(xiàn)所著于朝廷,第一次在天圣二年( 1024 年) ,獻(xiàn)《漢春秋》,被升為秘書監(jiān),兒子胡彬也因此得官。第二次在天圣四年,獻(xiàn)《演圣通論》,得賞錢十萬,米百斛。死后其妻盛氏又代獻(xiàn)了《續(xù)演圣論》。由于家貧,其靈柩未能及時安葬。二十年后( 1054 年) ,襄陽知州王田請示朝廷,得到撥款,方予以安葬。
胡旦這個人恃才傲物,心直口快,批評時政無所顧忌。在學(xué)生面前( 不管這學(xué)生官有多大) ,總喜歡擺臭架子,這注定了他一生的命運不會很好。他從小就瞧不起的呂蒙正,卻一直在他之上。至今襄陽還流傳著不少有關(guān)他的逸聞趣事。
胡旦寓居襄陽不久,便上書朝廷,要求面見皇帝。真宗本來答應(yīng)了,胡旦也到了京城開封。可是,宰相王曾伙同其他執(zhí)宰大臣( 據(jù)說大都是胡旦的門生) ,卻找借口勸皇上不忙著接見,先由他們?nèi)チ私庖幌逻@老頭子想干什么再說。真宗同意后,他們便把胡旦接進(jìn)了中書省,施以門生之禮,列拜于前。胡旦很不高興,知道這次面圣被攪黃了。坐定后,王曾問道: “先生目疾可有好轉(zhuǎn)?”胡旦說: “有所好轉(zhuǎn),見相公參政,只能隱約看個兩三分。這可能是德行不好所致吧?”王曾耐著性子,再問: “先生進(jìn)京有什么事?”胡旦堅決要求面見圣上,王曾堅決要求說出事由。況且,太監(jiān)又傳圣諭。胡旦無奈,只好說: “襄陽的書籍太少了,請皇上賞賜一批圖書?!蓖踉f: “這好辦,寫個折子,皇上批一下就行了。就不必面見了吧!”胡旦終于沒能面奏皇上,悶悶不樂回到襄陽。
夏竦是胡旦的學(xué)生,曾兩次出守襄州。第一次任襄州知州的時間是天禧三年( 1019 年) ,第二次是明道二年( 1033 年) ,是以樞密使出任知州的。學(xué)生如此“貴達(dá)”,而胡旦卻還要以“青衿待之”,著實有些不識相。有一日遇朝廷大赦天下,詔書中說退休的老人,賜束帛十端。夏竦精選了十匹贈之。胡旦得縑后以手捫之,對來人說: “寄語舍人,何寡聞至此? 奉還五匹。請檢《韓詩外傳》及服虔賈誼諸儒所解‘束帛箋箋,賁于邱園’之義,自可見證?!毕鸟禉z之,果如胡旦所言,一匹兩端,十端則五匹。雖如此,但心下卻怪老師多事。又有一次,夏竦去見他。他擺出師道尊嚴(yán)來問道: “讀書乎? 作詩乎?”夏竦回答說: “公事繁忙,很少有空閑。但時有得意,則寫幾首絕句?!焙┙又f: “有什么絕句? 可念給我聽聽?”夏竦說: “近作燕雀詩一首: 燕雀紛紛出亂麻,漢江西畔使君家。空堂有恨無金彈,任爾啾啾到日斜。”胡旦這才明白,自己的臭架子該收起來了!
寇準(zhǔn)晚年被貶謫雷州,經(jīng)過襄陽,寫了一首詩題于驛亭: “沙堤筑處迎丞相,驛吏催時送逐臣。到了輪他林下客,無榮無辱自由身?!焙┲篮?,大加贊賞,并且說“林下客”就是寇準(zhǔn)為自己寓居襄陽有感而發(fā)。其實,寇準(zhǔn)素來不喜歡胡旦,“林下客”只是大概言之,并無主名。對此,人們也都取笑胡旦自作多情。
(魏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