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南
(邯鄲市博物館宣教部,河北邯鄲056002)
邯鄲,擁有8000年的文明史。8000年前,邯鄲先民披荊斬棘,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磁山文化。它是一座擁有3100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商代是商王朝的畿內重地和離宮別館,在戰(zhàn)國時期是戰(zhàn)國七雄趙國的首都,西漢后期又成為五都之一,位列全國第三的經濟中心城市。鄴城在魏晉南北朝興起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邯鄲東部的大名更是三次為都,六次為陪都,邯鄲也是劉鄧大軍誕生地以及晉冀魯豫邊區(qū)所在地。它更是成語典故之都,楊氏太極拳和武氏太極拳的發(fā)祥地。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哺育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是邯鄲人民引以為豪的瑰寶。邯鄲市博物館始建于1968年,是國家重點博物館,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邯鄲市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基地。作為一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片,邯鄲市博物館將邯鄲燦爛的歷史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出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和對外開放,邯鄲文化和外國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加之邯鄲市博物館陳列面貌和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館參觀的外國客人數(shù)量逐年增長,對該館相關翻譯的需求增多,翻譯就在不同的文化中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宣傳邯鄲文化的同時,如何將邯鄲文化的精髓完整地、正確地翻譯出來,顯得尤為重要。正確翻譯展板、展牌、相關資料書籍,有助于弘揚邯鄲悠久的文化,有助于中外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有助于提高中外來賓對該館文物展品的興趣。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英語是科技英語的重要分支,文物翻譯要求表達準確、忠實,意義專一、穩(wěn)定,語言嚴謹、規(guī)范。長期以來,在文物翻譯實踐中,嚴復先生提出的“信、達、雅”是我們翻譯工作者翻譯的標準。文物因具有其深刻的民族性和文化內涵的特殊性有別于一般的翻譯,筆者認為,在文物翻譯的過程中,“信”和“達”最為關鍵。博物館文物翻譯應該遵循“目的性、連貫性、忠實性”的原則,應該充分領會文物背后的文化信息,貼切地翻譯出文物,忠于原文,使其通順流暢。
1.直譯
直譯強調必須忠實于原文,這樣翻譯才能實現(xiàn)“達”和“雅”。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認為,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能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翻譯就可以說是成功的。文物直譯應該全面準確地闡明文物的文化內涵,若能找到與之意義、功能匹配的詞匯,應該采用直譯法。
邯鄲市博物館館藏器物采用直譯的文物詞匯有:刀幣 Knife-shaped money,陶三足缽 Pottery patra with three legs,骨針 Bone needle,石斧 Stone axe,陶心形鋪地磚Pottery paving brick with heartshaped pattern,鋪首銜環(huán)弦文銅鑒Bronze jian with ring handles and bow string pattern,青釉獸面扁壺Celadon flask with annimal design,白釉剔刻纏枝牡丹紋盤口瓶White glazed vase with dish-shaped mouth and interlocking flower and peony design,龍形玉佩 Gragon-shaped jade decoration,白地黑花龍鳳紋壇Jar with dragon and pheonix design,black floral design on white background,青釉雙系罐Celadon jug with four rings等等。
2.意譯
意譯是指根據(jù)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羅新璋、劉慶元認為文物的命名蘊含了不同的文化內涵,要想使每一件器物的英漢名稱都能完全對應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要使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因此意譯在漢語與英語中體現(xiàn)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得以很好地應用。邯鄲市博物館的器物當中,除了翻譯一些文物詞組、諺語、俚語、文物專業(yè)術語、句子時使用意譯較多外,一些詞匯因意譯較音譯易讀好記的關系也使用意譯。意譯容易被理解、簡潔明了、歧義少,所以被廣泛地應用于文物翻譯上,它更能夠體現(xiàn)出民族文化。在使用意譯時,要體現(xiàn)出文物的本質特征,有的時候還要添加一些背景知識清楚準確地表達出來。
邯鄲市博物館采用意譯的器物有:拓片rubbings,千里彭城,日進斗金 Pengcheng is a place where the fortune is gathered,玉壺春瓶 pearshaped vase with flaring lip等等。
3.音譯加注釋
音譯是一種以讀音為依據(jù)的翻譯形式。邯鄲市博物館的文物音譯通常用于姓名、地名,國名以及一些文物術語的翻譯。此外因為中外文化內涵的差異,有一些詞匯在英文中找不到與之對等表達,從而產生一定的語意空缺。另外一些詞匯沒有約定俗成的統(tǒng)一翻譯,有些文物詞匯的音譯應該和意譯結合起來,形成注釋,方便外國人士的理解。如磁州窯Cizhou kiln(Cizhou kiln is named after Cizhou where it produced and the site of the ruin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present Handan,Hebei Province.The basic color is black floral design on white background),鋪首Pu Shou(archaic decorative escutcheon and ring handles,usually in the form of animal mask),火炕 Huo Kang(a heatable brick bed,hollow platform bed widely used in northern China,usually made of bricks and heated from below),磁山文化 Cishan culture(Neolithic culture,discovered in 1972 at Wu’an,Hebei Province)。
4.多種翻譯方法并用
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是,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意識到各種翻譯方式的不足和局限性,以便采用各種補償方式和互補方法,以抵消不同的翻譯方式帶來的意義損失。例如,對于難以理解的直譯,可以采用加注釋的方式幫助參觀者理解。對于某些意譯,可以通過附加原文的方式,使原文重現(xiàn)其開放性,有些地方,可使用多種翻譯方法使之完善。這主要是針對展廳展板上的文字翻譯和文物展牌而提出的,因為展板文字量大,展牌信息量大,所以需要多種翻譯方式相結合,使文化信息能夠轉換成外國參觀者易于理解的信息。邯鄲市博物館采用多種翻譯方法的文物詞匯有:青花開光福從天降大缸Blue-and-white urn with fortune arrives from heaven reserved panels,五彩花草紋攢盤Five-colored plate set with flower and grass design,蟠螭紋橋形鈕銅镈鐘銅镈鐘Bo Zhong with bridge knob and interlaced-hydras design(a kind of bell with a plane opening,hung vertically by a circular knob),饕餮紋圜底銅斝Bronze jia(wine vessel)with glutton motive and round bottom,蟠螭紋銅甗Bronze steamer(for vegetables and cereals)with interlaced-hydras design。
1.政府部門和文物管理部門管理者應該提高認識,為翻譯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
文物翻譯不是一個簡單的翻譯問題,它反映出了對歷史的尊重,涉及到文化國際交流和城市的國際化影響,而博物館又是一個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承擔著傳播文化的重要使命,文物翻譯問題不可忽視。政府部門應該繼續(xù)加大對文物翻譯工作的支持力度,重視翻譯人才隊伍建設,從重視程度、宣傳、政策、資金投入、建立英文網站等方面繼續(xù)為翻譯工作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
2.翻譯人員應該提高專業(yè)素質,不斷加強業(yè)務學習,提高翻譯水平
翻譯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到文物翻譯的質量,是翻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懂外語的人是可以翻譯文物的,但不是懂外語就能把文物翻譯的透徹。文物翻譯人員要端正工作態(tài)度,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具備一定的翻譯基本功和寫作功底,掌握一定的文物常識,大量學習專業(yè)詞匯、專業(yè)術語和外文資料,在此基礎上深刻理解文物所蘊含的文化信息,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和詞匯,甚至有些時候還要在文化信息上做篩選,在翻譯的內容上做一些取舍,不然會在翻譯的過程中出現(xiàn)很多失誤造成交流受阻。此外中西方文化是有差異的,翻譯人員應該學習中西方文化背景,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這樣才能翻譯的更加到位、生動。
3.校對、排版及印刷人員應該把好最后一關,避免錯誤
翻譯工作者的盡心翻譯有的時候被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失誤工作所廢。這樣的錯誤不僅不會使文化得以傳播,而且會對文化傳播造成消極影響。翻譯工作人員應該秉持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進行校對、排版及印刷工作。這些相關人員也應不斷加強業(yè)務學習,爭取具有一定的英文基礎知識,在這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出紕漏,把好文物翻譯最后一關。
作為國家重點博物館,邯鄲市博物館在宣傳邯鄲歷史文化方面發(fā)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相關文物的展牌、展板和資料的翻譯正確與否關乎著邯鄲在外國來賓心目中的形象。邯鄲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翻譯使用的翻譯策略除了直譯、意譯、音譯加注釋和多種翻譯方法并用的例子還有很多,體現(xiàn)了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民俗風情等方面的諸多文化差異,涉及大量文物、歷史、科技、考古和文化知識,專業(yè)性較強,有一定難度。如何架起溝通的橋梁,準確完整地表達文物和文化的內涵及特征,還需要我們翻譯工作者、相關政府部門以及有關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真正達到傳播邯鄲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目的。
[1]許曉艷,田昌.博物館陳列介紹的翻譯失誤與修改[J].大眾文藝(理論研究),2009,(21):10 ~11
[2]劉慶元.文物翻譯的“達”與“信”[J].中國科技翻譯,2005,18(2):41 ~43
[3]師新民.考古文物名詞英譯探討[J].中國科技翻譯,2007,20(3):33 ~35
[4]王殿明,楊綺華.英漢文物考古詞匯[M].北京:紫禁城出版,2008
[5]酈青,胡雪英.博物館文物展品英譯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館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11,24(3):46~49
[6]陳曦,陳漢良.歷史文物名詞英譯的規(guī)范[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2(2):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