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紅
(山東省萊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產科 山東 萊陽 265200)
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臨床研究
王義紅
(山東省萊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產科 山東 萊陽 265200)
目的:對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選取我院自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間收治的200例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的產婦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并將其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實驗組采用改良的剖宮產手術,即新式腹壁橫切口術進行,而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剖宮產方式。對兩組產婦的手術指標以及腹盆腔粘連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實驗組產婦腹盆腔的粘連率為39.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4.00%,并且實驗組產婦在手術期間的手術時間、術中的出血量以及進腹到娩出胎兒所用時間都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明顯臨床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結論: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產婦的各項剖宮產指標需要完全掌握和了解,同時采用改良的剖宮產手術即新式腹壁橫切口術進行,對保障產婦以及胎兒的生命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新式腹壁橫切口術
在婦產科中剖宮產是一種常見的手術,而且隨著麻醉等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加之產婦出現(xiàn)胎位不正、胎兒窘迫等癥狀的情況不斷上升,剖宮產已經(jīng)成為產婦停止妊娠的重要方式[1]。該種手術方式屬于新式腹壁橫切口術,不僅具有疼痛小、傷口小等特點,更在肥胖產婦中受到青睞。本文對我院收治的200例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研究?,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間收治的200例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的產婦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其中產婦的年齡為21~45歲,平均年齡為(27.8±3.4)歲;孕周為32~37+6周的產婦有22例,孕周為38~42周的產婦有178例;行二次剖宮產的有180例,行三次剖宮產的有20例。將200例產婦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并且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以及行剖宮產次數(shù)等基本資料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實驗組的100例產婦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的方式,并且采用改良的剖宮產手術,即新式腹壁橫切口術。具體的手術操作過程如下。以橫切口的方式將其腹壁逐層切開,如果有粘連的部位,則需要對其充分分離,從而使子宮的下端完全顯露出來。然后以橫切的方式在子宮的下段切出2公分的切口,隨后便沿著該切口慢慢撕開直至切口的長度達到12公分即可。之后便可順利的將胎兒以及胎盤取出。對子宮切口進行縫合時主要采用的是鎖邊法,但是不需要縫合腹膜與漿膜。最后,逐層縫合前鞘、皮下脂肪以及皮膚的表層等,其中皮下脂肪與皮膚表層在進行縫合時采用間斷褥式縫合處理方式。本組中的對照組則是在采用連續(xù)膜外麻醉方式的基礎上,采用傳統(tǒng)的剖宮產手術方式使產婦進行分娩[2]。
1.3 粘連程度評定標準
在對腹盆腔的粘連情況進行評定時,主要是對膀胱、子宮腸管等與網(wǎng)膜、腹膜之間的粘連情況來決定的,并且其粘連程度可以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輕度:無粘連:粘連數(shù)量為0;粘連數(shù)量≤2;中度:粘連數(shù)量=2~3;重度:粘連數(shù)量>3。其發(fā)生率為輕度+中度+重度/總例數(shù)×100%。
此外,還需對采用不同剖宮產方式的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即所用手術時間、產婦的出血量以及從進腹到娩出胎兒所用的時間進行記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對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以及百分制的方式進行記錄,并用t進行檢驗,如果P<0.05,則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1 兩組產婦手術指標的比較
兩組產婦采用不同的剖宮產方式進行分娩,在手術過程中,實驗組產婦全程所用時間為(43.48±9.14)min,術中的出血量為(96.57±32.46) mL,進腹到娩出胎兒所用的時間為(8.86±2.37)min;而對照組中,手術時間、術中的出血量以及進腹到娩出胎兒所用的時間分別為(67.34± 3.31)min、(164.39±52.18)mL、(17.82±3.42)min。由此可以看出采用于新式腹壁橫切口術幫助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產婦進行分娩的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明顯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腹盆腔粘連情況的比較
根據(jù)腹盆腔粘連程度的判定標準可知,實驗組的100例產婦中,出現(xiàn)輕度粘連的產婦有2例,中度粘連的產婦有28例,重度粘連的產婦有9例,無粘連的產婦有61例,其所達到的粘連率為39.00%;對照組中,出現(xiàn)輕度粘連、中度粘連、重度粘連以及無粘連的產婦分別為4例、48例、12例、36例,產婦的腹盆腔粘連率達到64.00%。由此可見,實驗組腹盆腔的粘連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具有明顯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剖宮產作為產科中一種常見的手術,是有效解決胎位異常、胎兒窘迫、難產等癥狀的關鍵所在,同時降低產婦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這對于保障產婦以及胎兒的生命健康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傳統(tǒng)的剖宮產存在以下弊端,即手術中產后的出血量較大、腹盆腔粘連情況較嚴重以及其它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且對于疤痕子宮而言,傳統(tǒng)剖宮產引發(fā)產后出血的幾率會大大提升。而且有研究顯示,采用傳統(tǒng)的剖宮產方式使產婦進行分娩,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產婦與初次采取剖宮產的產婦而言,其產后出血量以及出血的概率明顯上升。造成該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子宮存在疤痕的產婦,其子宮切口的彈性能力會大大降低,從而導致切口極易發(fā)生撕裂的現(xiàn)象,同時疤痕的存在會對子宮的收縮能力產生不良影響,從而增加腹盆腔粘連率。此外,在產婦子宮前壁切口的疤痕處是胎盤所在的位置,該種現(xiàn)象會使子宮前壁下段的血管異常豐富,加之胎盤的粘連,從而引發(fā)產后大出血。由此可見,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手術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危險因素,從而對產婦以及胎兒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的威脅。
基于此種情況,我院采用新式腹壁橫切口術的方式來取代傳統(tǒng)的剖宮產手術。該種手術方式能夠大大降低產婦在手術過程中的出血兩,同時可有效縮短手術的時間以及胎兒娩出的時間,并且腹盆腔的粘連率也大大降低。在本研究中,實驗組的產婦在以上各個指標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此外,為了降低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產婦產后大量出血已經(jīng)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概率,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需牢固掌握產婦首次進行剖宮產的各項手術指標,以降低疤痕子宮形成的可能性。并且在對疤痕子宮再次進行剖宮產產婦的分娩方式進行嚴格選擇和衡量,堅持能順產則順產的理念,從而降低剖宮產帶來的不良后果;一方面,對于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的產婦,在實施手術之前,相關醫(yī)師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產婦胎盤的附著位置,尤其是產婦的胎盤下端與子宮內口之間的距離,如果是胎盤位于疤痕之處,則需在術前事先準備好充足的血源,以備不時之需;另一方面,為了降低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產婦實施剖宮產手術過程中事故的發(fā)生率,在對其進行首次剖宮產時,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即在子宮下段取足夠大的橫切口,同時杜絕子宮切口撕裂現(xiàn)象的發(fā)生。除此之外,產婦在分娩完成之后,一方面要準備紗墊對子宮切口周圍術野進行保護,從而有效防止腹腔或者是腹壁切口處溢入宮腔內容物;另一方面還需要對其切口進行縫合,此時需要避免縫合的針線過于緊密,而且縫合子宮的過程中,切記不能將針線穿過子宮內膜層,使用新線最重要,尤其是不能用縫合過子宮的線重復利用,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子宮內膜被縫合線帶出,最后縫合皮膚表層時,需要使用生理鹽水對切口進行反復沖洗,這對于有效預防剖宮產產后多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在剖宮產中容易存在的高危易感因素,需在術前、術后中給予適當量的抗生素,從而降低感染事故的發(fā)生;如果在手術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產婦的腹盆腔出現(xiàn)嚴重的粘連情況,不能夠驚慌,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從容,并從粘連情況較輕處開始仔細進行分離,禁忌強行剝離。
綜上所述,在幫助產婦進行分娩的過程中,需要全面掌握產婦的各項指標,尤其是對是否符合剖宮產的指標進行了解和掌握。對于疤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的產婦采用新式腹壁橫切口術的方式,其存在的諸多優(yōu)點,大大提升了剖宮產的臨床效果,從而有效保障了產婦以及胎兒的生命安全。因此,可以說新式腹壁橫切口術的方式值得進行大范圍的應用、推廣和傳播。
[1]錢慧.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與非疤痕子宮剖宮產的對比研究[J].河北醫(yī)學,2013,19(6):823-826.
[2]高翠玲.疤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選擇的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7):541-542.
R711.32
B
1009-6019(2015)09-01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