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2015-03-27 04:23:58傅思明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領導法治干部

傅思明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100091)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明了未來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路徑和任務。對黨員領導干部明確提出了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的時代要求。該《決定》明確指出:“黨員干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能力,高級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重要內容,在相同條件下,優(yōu)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yǎng)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干部。對特權思想嚴重、法治觀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評教育,不改正的要調離領導崗位?!?/p>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以后,依法治國的重點將從“有法可依”過渡到“有法必依”,未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建設等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必須始終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的能力。“黨員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提出,絕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基于對中國當前法治建設特定階段的特定要求提出的,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現實性。體現了黨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時代要求,將對黨的執(zhí)政理念、執(zhí)政方式和行為準則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影響,不僅從價值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提出了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難題的破解之道,而且對新時期各級領導干部如何治國理政提出了新思路、新標準、新要求。

一、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含義

所謂“法治思維”,是指執(zhí)政者在法治觀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guī)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的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形成結論、作出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

與法治思維對應的概念是非法律的思維、人治思維和法制思維。

首先,與法治思維對應的概念有非法律的思維。法治思維的關鍵詞之一是法,是法律思維,而不是非法律的思維。這些非法律的思維,包括經濟思維、政治思維、管理思維、文化思維、道德思維等等。這些思維,當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思維,但不是也不應當是唯一的或者排他性的思維。除了上述非法律的思維以外,我們還應當重視法的思維,想問題、做判斷、行措施,還必須增加法的思維,以法為據,以法為尺。

其次,與法治思維對應的概念有人治思維。法治,對應的是人治,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對應的是人治國家和人治政府。法治思維直接對應的就是人治思維。從這個意義上講,法治思維包含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即民主的基礎、控權的核心、人權保護的目的、依法辦事的規(guī)則等等。

再次,與法治思維對應的概念有法制思維。法制思維是依法為前提的嚴格依法辦事的思維,而法治思維則有更加全面的內容和深刻的針對性,即法治不僅要“治民”,更要“治官”,規(guī)范、約束和監(jiān)督公權力的運行是法治的核心,當然也是法治思維的核心。

法治思維主要包含五個方面的思維內容,即合法性思維、權利義務思維、公平正義思維、責任后果思維和治官治權思維。

第一,合法性思維。領導干部在行使公權力時,無論是決策,還是執(zhí)行,或者是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推動發(fā)展、深化改革,都應不斷審視其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和要求,包括行為的目的是否合法,行為的權限是否合法,行為的內容是否合法,行為的手段是否合法,行為的程序是否合法,等等。合法性思維,是規(guī)則思維,也是制度思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按制度辦事,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權,就是這種思維的表現。

第二,權利義務思維。法律是規(guī)定權利義務的,法律關系就是權利義務關系。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社會主體彼此之間,都是權利義務關系。治理國家、管理社會都要尊重保護權利、履行義務、承擔法定職責。法治思維,必然包含權利與義務思維的內容。各級領導干部所作決策和所行措施,大多是針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這些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法律上是權利義務主體,而不是可以隨意侵犯的客體。對他們權利的尊重、維護和保護,就是法治思維的表現,漠視、蔑視其權利,任意剝奪侵犯其權利,不是法治思維,而是典型的人治思維。另外,領導干部行使的權力是公權力,公權力的特點就是既是權利也是義務。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積極履行職責義務,不失職,不辱使命。一些領導干部在當地經濟發(fā)展缺乏資金時,采用發(fā)文件強行讓公務員集資的辦法,就是在蔑視和踐踏公務員的法律權利,是典型的非法治思維的表現。

第三,公平正義思維。法治體現了公平正義的精神和原則,法治思維自然要反映這種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例如,領導干部在重大決策時,程序性規(guī)則的約束往往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公眾參與決策、決策的民主化,才是決策中的實質性約束。讓公眾有序參與決策,決策反映公眾利益是公平正義在決策領域的體現。那種在決策工作中忽視公眾意見和利益,刻意袒護個別利益群體的做法,就是缺乏公共行政的公平正義思維的表現。在行政執(zhí)法中,隨意執(zhí)法、選擇性執(zhí)法,都不是法治思維,難以取信于民,也難以真正有效和長效。

第四,責任后果思維。法律不僅是行為規(guī)則,還有法律后果和法律責任。法治不僅是行為之治,也是后果之治。法治思維也不僅僅是行為規(guī)則思維,不僅僅是判斷思維和行為思維,更為重要的還有責任后果思維。因此,行為有后果,行為者要對其行為的后果承擔相應責任,這是法治思維的應有之義。對領導干部來講,必須對其權力行使和職責履行行為承擔責任后果,違法的行為要及時糾正,侵犯的權利要得到有效救濟保護,造成損害損失的要依法給予賠償,違法犯罪的要予以懲處。正所謂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失職必問責。

第五,治官治權思維。法治以制約和監(jiān)督公權為核心,法治思維是以制約和監(jiān)督公權為核心內容的思維。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guī)范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加強黨內監(jiān)督、民主監(jiān)督、法律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些要求,無不體現對公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有著深刻的法治思維內涵。對各級領導干部而言,治官治權思維,就是權力受制約和受監(jiān)督的思維。因此,領導干部尤其是主要領導干部,必須有嚴格、規(guī)范行使權力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必須有接受制約和監(jiān)督的思維方式,而不是為所欲為,更不是膽大妄為。

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的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法治方式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所謂法治方式,即用法律手段,通過立法、執(zhí)法、司法過程的相互銜接、整體推動,實現國家良好治理的各種手段、方法、措施的總稱。具體而言,法治方式(或稱法律手段)包括立法(廣義的立法包括制定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甚至包括制定各種規(guī)范性文件)、執(zhí)法(包括執(zhí)行、實施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司法(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訴訟和司法執(zhí)行),也包括對法律所創(chuàng)制的制度(如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行政許可制度、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制度、行政復議和仲裁制度)、機制(如市場機制、監(jiān)管機制、監(jiān)督機制、解紛機制)、設施(如行政裁判所、人民調解中心、法庭)、程序(如行政程序)的運用、適用?!胺墒侄巍毕鄬Α敖洕侄巍焙汀靶姓侄巍倍?,“法治方式”相對“人治方式”而言。而“人治方式”則是執(zhí)政者根據其個人意志和偏好,運用其權、勢、術處理經濟、社會問題、解決社會矛盾、爭議,維持其執(zhí)政程序的措施、方式、方法。

二、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缺失的現實表現

經過30多年的法治實踐,我國各級領導干部的法治觀念有所提高,一些政府機構聘請了法律顧問,重大決策要經過法制工作部門的合法性審查,等等。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委任職期間,一次到杭州臨安市下訪時配備了兩名隨行律師。之后,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個新決定:凡省級領導下訪去基層,必須聘請律師為隨行顧問,商量解決涉法信訪問題;再后來,浙江大部分地市縣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都配有若干名顧問律師。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領導干部的法治觀念、法治思維能力水平已不適應時代要求。從我國的法治實踐來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fā)展不講法治

發(fā)展不講法治是法治觀念淡薄的典型表現。有的領導干部甚至提出“什么都依法,能發(fā)展嗎”這樣的問題,有些領導干部的慣性思維就是尋找法律漏洞,打法律擦邊球。如2010年江西宜黃強拆事件中,當地官員聲稱“沒有強拆就沒有中國的城市化”、“每個人其實都是強拆政策的受益者”。一些領導干部談起發(fā)展與法治的關系時常有這樣的“說法”:“發(fā)展有時就是要違規(guī)違法,嚴格按照法律,很可能辦不成事情”;“落后地區(qū)的發(fā)展,可能就是要走圈占土地、興辦園區(qū)的路子,這也是發(fā)達地區(qū)‘成功經驗’”;“誰干事,誰受累,這次被查處的都是認真做事的人,這樣處理會挫傷干部的積極性”;“要發(fā)展就要有犧牲,關鍵是一些群眾目光短淺,思想落后,轉不過彎來”。

(二)改革突破法治

改革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廣——立法鞏固——再改革試點,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法治建設長期堅持的基本模式。改革試點意味著對法律的突破,例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及其后的土地出讓改革,起初可以說是違法的。在法律嚴重缺乏,客觀上又不能“先立規(guī)矩后辦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初期,“先試點后立法”不會傷害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即使是在當時被認為是違法的改革,也容易為人們所接受。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改革一旦突破法律,對法律權威的沖擊就是致命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到位,適度的改革試點是必要的,但必須突破法律的改革試點本身也應該納入法制的軌道,即必須創(chuàng)制例外的規(guī)則。例如,國家有關部門有必要制定出臺《改革創(chuàng)新條例》,規(guī)范改革:一是試點權的獲得必須通過被突破法律原立法機關的授權,試點的范圍必須嚴格限定在有限、可控的“點”的范圍內,凡未被授權的領域一律不得擅自突破法律規(guī)定,以保障法制的統(tǒng)一,有效減輕試點突破法律權威的影響。二是試點之初必須對試點目標、原則等進行適度規(guī)范,以保障試點的健康、有序推進。三是試點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分析糾正問題,避免試點的長期化。

(三)穩(wěn)定壓倒法治

30多年改革開放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舉世公認,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利益關系深層次調整,尤其是公權力的不適當行使等原因,我國出現了規(guī)模龐大、錯綜復雜的各類矛盾。針對一些部門、一些地方出現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政令不暢通現象,以及部門利益、行業(yè)利益、地方利益和個人非法利益至上的嚴重問題,中央適時提出顧全大局的大局思維要求;針對各類群體性事件不斷涌現的嚴峻形勢,中央提出“穩(wěn)定是第一責任”的要求。毫無疑問,這兩項要求的提出非常及時,非常正確。但從近年來的實踐看,一些地方、部門并沒有正確理解“顧全大局”和“穩(wěn)定是第一責任”的要義,經濟發(fā)展至上,GDP至上,認為經濟發(fā)展就是一切,將招商引資等同于大局;將穩(wěn)定理解為不出問題、沒有矛盾,以至于不惜一切代價和手段處理矛盾糾紛。有些甚至在“服從大局”和“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幌子下,違紀違法,沖破法治的底線,牟取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甚至非法個人利益。尤其實踐中,對于什么是“大局”、“穩(wěn)定”,如何判斷“大局”、“穩(wěn)定”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和程序控制。沒有標準和程序的控制,個別領導人的隨意行為很難保證其個人認定的“穩(wěn)定”、“大局”事實上都是“穩(wěn)定”、“大局”。實踐中,個別部門、領導不依法辦事、干預司法的一個很重要理由就是為了“穩(wěn)定”與“大局”。近年來接連曝光的“誹謗領導”事件,如彭水詩案、稷文山案、高唐網案、王帥貼案、曹縣網案等,多數被領導貼上了“破壞地方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大局”的標簽,從而拘留逮捕、跨省追捕所謂“誹謗者”。這些事件告訴我們,沒有明確標準指引、沒有有效程序控制的“服務大局”、“穩(wěn)定壓倒一切”很容易被個別領導干部濫用,從而成為隨意粘貼的標簽、突破法律限制束縛的王牌。對于法治來說,這無疑是潛在的危險。

(四)應急不顧法治

新中國建立以來,社會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頻頻發(fā)生,1950年爆發(fā)的朝鮮戰(zhàn)爭、1954年湖北特大水災、1956年前后農民退社和工人罷工事件、1959年西藏叛亂、1975年駐馬店大洪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二號”沉船事故、1987年大興安嶺特大火災、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1989年拉薩騷亂、1994年克拉瑪依友誼館火災事件、1998年山西假酒事件、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使館事件、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2003年“非典”疫情、2003年安徽阜陽假奶粉事件、2003年開縣特大井噴事故、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安徽池州群體性暴力事件以及禽流感疫情、2008年雪災、汶川大地震以及三鹿奶粉事件,等等,這些事件始終在考驗著我們黨和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但嚴格說來,在2003年以前,我國對于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重視程度,還沒有上升到依法應對的高度,那時我國政府基本上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態(tài),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像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爆發(fā)后,我國也很快制定了《傳染病防治法》,但沒有以此為契機,全面制定突發(fā)公共事件的法律。2003年“非典”疫情使我國的國際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損害,終于促使黨和政府下定決心,從制度上尋找依法、科學、有效地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辦法和措施,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

應急管理屬于非常態(tài)管理,但非常態(tài)管理并不意味著可以“脫法”管理。政府在危機管理中需要運用行政緊急權力,采取一系列行政強制措施等緊急措施,這些措施具有極大的優(yōu)先性、緊急性、強制性和權威性,很容易被濫用,因而非常有必要加以有效的監(jiān)督和約束。當然,非常態(tài)管理應有別于常態(tài)管理之“法”。為了有效應對各類突發(fā)事件,我國在SARS后啟動了大規(guī)模應急預案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工作。但是,在應急實踐中,《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guī)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zhí)行,一些地方政府在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中,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如在預防禽流感、甲流感等傳染病期間,濫用隔離措施,濫捕濫殺動物,公開個人信息擴大化,有些地方甚至禁止飼養(yǎng)某類動物;在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過程中,濫用警力,圍追堵截,隨意限制人身自由,封鎖信息,等等。一些領導干部平時不注重法律知識的積累和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法治觀念淡薄,在突發(fā)事件處置中,更是把法治拋在一邊。

三、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能力的培養(yǎng)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要“堅持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使各級領導干部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信仰者、積極倡導者、自覺踐行者。

(一)深入推進法治宣傳教育

深入推進法治宣傳教育,提升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自1986年以來,通過持之以恒的普法工作,各級領導干部法律素養(yǎng)不斷增強,依法決策、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升。同時,和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相比,法治宣傳教育的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對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本身還缺乏更為深入的思考,對工作方法和手段研究得還不夠,對普法對象的特點和法律需求研究得不深,普法方式仍具有某些運動色彩,工作的系統(tǒng)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等等。因此,法治宣傳教育必須進一步拓展其內涵和外延,擴展其廣度和深度,對領導干部而言,應將法制教育提升到法治教育,從而在提升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上實現更大作為。

第一,更新工作理念。要以創(chuàng)新的思路推進領導干部法治教育工作,加強領導干部法治教育工作的“頂層設計”,特別是積極借鑒現代科學成果,研究法治思維的形成過程和運用法治方式的行為要素,通過創(chuàng)新途徑、創(chuàng)新機制等手段,提高法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推動領導干部在全民中帶頭做到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法治宣傳教育對思維和工作方式的影響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離不開制度的有力保障。要形成領導干部法治教育工作制度體系,實現領導干部學法用法的長期性和常態(tài)化,并將這一過程擴展至領導干部選拔、初任培訓、升職轉任等各環(huán)節(jié)。在制度的設計上,要拓展法治教育工作內涵,從注重事前教育向決策執(zhí)行后的效果評價、法理闡釋延伸,促進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形成。在領導干部法治教育工作中,要改變目前存在的重過程、輕結果,重形式、輕實效的弊端,努力形成以效果為導向的工作方式,切實把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納入法治建設先導區(qū)等目標的考核體系中,作為檢驗普法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努力形成新時期整體性、制度化、實效性并重的法治教育工作格局。

第二,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當今社會日益開放、透明,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加大,如何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說服力,創(chuàng)新法治教育工作方法是關鍵。當前應著力構建三種類型的法治教育模式。一是導向型的法治教育模式。注重法治輿論的培育和引導。廣泛宣傳各級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文明執(zhí)法、公正司法,通過定期舉辦領導干部“法治人物”評選等方式,大力宣傳領導干部中踐行法治的優(yōu)秀人物,大力宣傳用法治推進科學發(fā)展、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問題的典型事跡,切實在領導干部中形成良好氛圍,促進領導干部對法治價值的認同。二是參與型的法治教育模式。在運用傳統(tǒng)講解式普法方式的基礎上,多采取典型案例、視頻課件等教學方式,多組織參與行政復議、旁聽案件審理等實踐教學,提高法治教育活動的思辨性、互動性,在生動的法治實踐中促使領導干部強化法治意識、提高法律素養(yǎng)。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通過解讀、訪談、調查等網上互動方式,幫助領導干部了解法治建設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各領域的實際作用,提升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前瞻性和主動性。三是滲透型的法治教育模式。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積極構建法治文化進機關平臺,建立機關內的法治文化陣地,設計有針對性的法治文化作品。要從具體工作中發(fā)現法治文化建設的重點,增強法治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感染力,使領導干部切實體會到法治就在身邊,從而形成推進法治的自覺和自信。

第三,優(yōu)化工作體系。一是提升法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性。要以宣傳憲法為核心,加強對憲法基本原理的學習教育,切實增強領導干部的憲法意識。同時,注重推介當前法學前沿領域發(fā)展的新趨勢和新成果,啟迪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培養(yǎng)領導干部對法律的興趣,引導其理解和認識法治的目的和本質特征,奠定領導干部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堅實基礎。二是注重法治教育領域的廣泛性。不斷拓展法治教育工作領域。比如,在法治教育的對象上,要切實將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基層一線的領導干部納入其中,實現領導干部法治教育工作的全員化;在法治教育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上,將法治教育工作貫穿于領導干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的始終,促進領導干部進行理性反思,在直接的法治體驗中形成法治思維,掌握法治方式。三是強化工作機制的協作性。司法行政機關要加強與組織人事部門的聯動,健全并落實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制度,探索將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等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運用紀律和組織等手段督促領導干部“真學、善用、堅守”。加強領導干部學法用法路徑設計,細化各部門的法制宣傳教育任務,切實為領導干部提供方便快捷的獲取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服務渠道,從而以剛性制約和柔性服務的雙重機制共同促進領導干部法治能力的提升。

(二)推廣典型經驗

推廣典型經驗,不斷引導和激勵領導干部主動、自覺和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在我國這樣一個長期缺乏法治傳統(tǒng)、習慣于實行人治的國度,要推進法治,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必須注重樹立典型,即以主動、自覺和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處理和解決社會、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爭議的干部為典型,推廣這些典型治國理政的經驗,以帶動和促進整個社會的法治發(fā)展。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要求,各地、各部門“要重視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識強,善于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推動發(fā)展的優(yōu)秀干部”,這是從組織路線上對法治建設的保障。在這方面,除了正面典型的引導作用外,反面典型的警示、警戒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對于那些堅持人治思維,在決策、執(zhí)法和其他行使公權力過程中有法不依,濫用職權,給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造成重大損害、損失的,要依法問責、追責。只有在組織、人事管理領域堅持給非法治的人亮“紅燈”,給法治的人開“綠燈”,才能促使我們整個國家公職人員和領導干部不斷自覺培養(yǎng)和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治國理政的能力。

(三)改善法治環(huán)境

法治環(huán)境與法治思維以及法治方式的運用是辯證的和互動的關系。法治思維增強了,會自然促進法治方式的運用;法律手段運用多了和運用有效了,自然會改善法治環(huán)境;而法治環(huán)境改善了,又會反過來影響和促進公權力執(zhí)掌者的法治思維。這是法治的良性循環(huán)。那么,怎么改善法治環(huán)境呢?筆者認為,認真貫徹實施胡錦濤同志2011年3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組織的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的四個“更加注重”是最重要和根本性的措施。這四個“更加注重”分別是:第一,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所謂“制度建設”,既包括進一步完善推進行政管理民主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各項立法,特別是行政程序立法,也包括健全保障法律執(zhí)行、運作、實施的各種具體制度,如保障行政公開、公正、公平的各種制度。第二,更加注重行政執(zhí)法和推進政府管理方式創(chuàng)新。在這方面,加強行政決策程序建設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第三,更加注重行政監(jiān)督和問責。監(jiān)督和問責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為此,必須進一步強化政務公開,保障人民群眾批評政府、監(jiān)督政府權利的落實。第四,更加注重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既是依法行政的目標和要求,也是依法行政的保障。為此,應建立多元化的解決社會矛盾、爭議、糾紛的機制,包括健全、完善調解、信訪、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各項相關制度。

猜你喜歡
領導法治干部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2016重要領導變更
軍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領導致辭
印刷經理人(2016年9期)2016-12-20 16:02:55
不能比領導帥
小說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08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團結(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
汾阳市| 西林县| 册亨县| 锡林郭勒盟| 景泰县| 绵阳市| 工布江达县| 桓台县| 保德县| 大余县| 绥江县| 扶余县| 嘉善县| 铜山县| 上栗县| 项城市| 罗田县| 桐庐县| 额尔古纳市| 南靖县| 武夷山市| 平原县| 孙吴县| 洛南县| 怀化市| 安新县| 奉节县| 郑州市| 山丹县| 岱山县| 墨玉县| 涟水县| 张家界市| 馆陶县| 化州市| 观塘区| 克东县| 乐清市| 宣武区| 温泉县|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