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
在教學中,我嘗試從學生的生成方面去審視教學內(nèi)容,設(shè)計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通過每一課的學習有所收獲,把廣闊的空間和富足的時間留給課堂的主角,真正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wù)。下面,我以《黃果樹瀑布》一課的教學為例,談?wù)勎业慕虒W設(shè)計心路。
一、 課前預(yù)習定目標
教學首先應(yīng)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所以,我從學生應(yīng)該學到什么,能夠?qū)W到什么的角度來看教材。備課時,我通讀課文,感到課文對黃果樹瀑布的聲音和形態(tài)描寫得形象、生動、有氣勢;另外,作者的感受也寫得比較細膩,需要引導(dǎo)學生去體會;再次,就是游記類的寫作方法也值得學一學。那么,哪一點可以作為這一課的教學突破點呢?翻翻書后的練習,我發(fā)現(xiàn)了編者的動機:除去常規(guī)的練習(“用鋼筆描紅、臨寫”和“讀一讀,再抄寫”)之外,第3項是在句中填寫合適動詞的練習,看誰填得最準確最生動;第4項是讓學生說出黃果樹瀑布的形態(tài)和聲響的特點,找出有關(guān)語句讀一讀。第3項中要填寫的動詞都是針對“水”的不同形態(tài)(諸如:瀑布、泉水、春雨等等)來的,而需要填的動詞毫無懸念地都在課文中出現(xiàn)了。帶著這個發(fā)現(xiàn),我又細細地讀課文,挑出了好些描寫“瀑布”的動詞。這些詞語數(shù)量多,有些詞語意思很接近,但又有細微差別??磥?,在這課的教學中,引導(dǎo)學生學會動詞的準確運用,該放在教學的首位,恐怕這也是編者的意圖吧!再看看第4項,我想五年級學生是完全有能力自己解決的,并不需要我的過多幫助。于是,我給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1. 體會詞語的準確運用帶來的表達效果;2. 感知課文中的寫作方法,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dǎo)。
二、 自主學習為主導(dǎo)
專家們常說學生已經(jīng)會的不用教,老師一點撥學生就會的也不用教,老師怎么教學生也不會的,就不必教了?;谶@樣的出發(fā)點,我在教學設(shè)計中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并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注重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我的作用。
我將第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為“投石問路”,摸清學生的學習基礎(chǔ)。在視頻導(dǎo)入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后,我檢查學生的預(yù)習效果,請學生來介紹自己通過預(yù)習已經(jīng)理解的詞語(要求學生說明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我相機板書詞語。當然我是有所準備的,詞語按照描寫黃果樹瀑布的聲響、形態(tài)、動作描寫及作者的感受分類排成四排。在誦讀、用朗讀表現(xiàn)出詞語意思之后,我問學生是否發(fā)現(xiàn)了老師板書編排的用意。隨后,我概括板書并引讀課文的第1自然段:作者正是從聲響、形態(tài)、感受三方面向我們展現(xiàn)了黃果樹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我將第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為“推波助瀾”。在教學中,我極力堅持“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原則,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權(quán)利還給學生,把思考的空間交給學生。在這課中,我拋出本課的關(guān)鍵問題:“同學們,一篇文章要寫得好寫得美,得講究方法,你認為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的哪些寫作方法值得你借鑒,請默讀課文,提出自己的觀點?!睂W生讀書后,得出的答案多在圍繞“打比方”方面兜圈子,在這個話題的討論中,我們解決了書后的第4題。可是,我想要學生能夠體會的還遠遠不止這一點,怎么辦?需要我來“推波助瀾”。
【案例一】(出示“透過樹的縫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懸掛在巖壁上,上面折為三疊,好像一匹寬幅白練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保?/p>
師:從“瀉”字你體會到什么?
生:水流急、快、大,沒有斷……
師:“瀉”字可以換成什么詞?
生:沖,流……
師:(出示圖)這就是飛瀉而下的黃果樹瀑布,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你覺得你能用其他詞語替換“瀉”嗎?一個“瀉”字就把瀑布那飛瀉而下的形態(tài)寫活了,瀏覽全文,看看哪些動詞也一樣用得很貼切。……(生答略,出示書后練習3,學生完成)
師:[討論3(2)]涌,這泉眼怎么樣?讀好句子,如果泉眼大一點呢?可以填(冒)。
詞語的準確運用會使整個句子變得更加傳神,這就是中國文字的魅力。這是針對準確運用動詞的“推波助瀾”。在教學中,我引導(dǎo)學生通過比較來發(fā)現(xiàn)動詞“瀉”字的準確性、形象性。同時,我還提醒學生關(guān)注文中其他動詞的妙處,并結(jié)合書后的練習帶著學生舉一反三。
【案例二】(朗讀課文第5至第7自然段,省去下面的句子:(1)瀑布瀉入谷底濺起的水珠直灑到我們的臉上,涼絲絲的,舒服極了。(2)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個圓形的樂池。四周樂聲奏鳴,人就像漂浮在一片聲浪之中,每個細胞都灌滿了活力。(3)聆聽著訇然作響的瀑布聲,只覺得胸膛在擴展,就像張開的山谷,讓瀑布飛流直下,挾來大自然無限的生機。)
師:讀讀老師省去的句子,說說它們的共同之處?
生:都是描寫了作者的感受?
師:作者為何會有這樣的感受?
(生在課文中找出答案)
師:這些句子能省去嗎?
生:不能省去。(生讀)
師:作者欣賞的是同一道瀑布,為什么三次感受會不一樣?
生:作者坐的位置不同。
師:感到舒服是——坐在水邊的一塊巖石上,剛接觸瀑布時;感到活力是——坐在下面,親密接觸瀑布時;感到生機是——久久地坐著,與瀑布融為一體時。
師:與瀑布親近的程度不同,感受就不一樣。其實,與瀑布親近的程度不同,看到的和聽到的也不一樣。你感受到了嗎?作者在游覽的過程中視角又有哪些變化?
生:課文是按照“剛進入黃果樹風景區(qū)、透過樹的縫隙、來到谷底、離開潭邊”這樣的順序來寫的。
師:作者就這樣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受著,并按照這樣的順序?qū)懴聛?,這樣的寫作方法叫“移步換景”。
這是我針對學習寫作方法的“推波助瀾”。五年級學生的習作要求是,對文章能夠有布局謀篇的能力,而這一篇游記中能讓學生捕捉并學習的寫作方法不少,特別是寫景文章的整體架構(gòu)對學生來說是好的范例。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把握住文中幾個描寫作者感受的句子,通過比較讓學生發(fā)現(xiàn),感受的不同源之于作者觀賞地點的變化,最后揭示出本文的寫作方法。
三、 生本練習助拓展
這篇課文教完了,我布置了一篇小練筆。請學生通過動作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旨在強化“準確運用動詞”的學習效果。學生的習作選材五花八門,比較集中的是表現(xiàn)了急性子和慢性子兩類人物特點。我選擇了優(yōu)秀的學生習作在班級講評,對于學生習作中用詞不當?shù)?,也挑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課堂上其樂融融。
我們呼喚基于學情的語文生本教育,更應(yīng)以“等待花開”的平和心態(tài)去看待教學效果。通常,我在上完一堂課后,都喜歡問問學生有什么收獲?而這個收獲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可以是情感方面的收獲,如產(chǎn)生對某種事物的喜愛之情;可以是課文內(nèi)容層面的,如科普類的知識吸收;可以是寫作方法這個層面的,如說明文的敘述特點等等。就這篇文章來說,凡參與學習的學生一定或多或少地有所收獲。我想,學生參與了學習的過程,只要有基于他個體本身的生成,對于他來說就是有所收獲了。本來,學語言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悟性,或者說要看個人造化。所以,在我的心中,同學們愿意上語文課,愿意讀書,能逐漸地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就滿意了。
(作者單位:揚州梅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