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哲
(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湖南 長沙 410005)
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經告一段落,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的歷史進程仍然在繼續(xù)。從主體的視角看,人民群眾既是群眾路線的服務對象和評價者,更是踐行主體。只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才能準確把握踐行群眾路線的目的、內容和方法,開啟正確的起點,正確踐行好過程,努力實現(xiàn)好歸宿,群眾路線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隨著國內外形勢和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巨大變化,黨的執(zhí)政地位面臨嚴峻的考驗和重大挑戰(zhàn)。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四大考驗”(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四大危險”(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是擺在我們黨面前的重大而緊迫課題?!八膫€危險”中,最可怕的是脫離群眾的危險,因為精神懈怠、能力不足,包括消極腐敗,都會導致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隔離開來,從根本上動搖黨的執(zhí)政基礎。因此,黨的執(zhí)政地位能不能得到鞏固,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不斷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贏得人民群眾最廣泛的認同。踐行群眾路線,就是為了鞏固黨和人民的血肉聯(lián)系,增強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
群眾路線的踐行不僅是鞏固執(zhí)政基礎的需要,也是發(fā)展的需要,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障。黨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 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又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實現(xiàn)這些奮斗目標和中國夢,不僅要靠我們8000 多萬名黨員,更要緊緊依靠中國13 億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基礎就是人民群眾,只有通過踐行群眾路線,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破除體制障礙,深化改革,突破發(fā)展陷阱,形成強大合力,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在這方面,我們曾付出過沉重代價,如2006 年的廈門PX 項目事件,由于前期未充分征求民眾意見、環(huán)評信息沒有真正公開,引發(fā)民眾對污染的質疑和抗議,嚴重影響了PX 項目在中國的聲譽,導致后期在大連、寧波、昆明、九江、茂名等地又發(fā)生了類似事件?!耙霍[就停、遷址復出”成為地方政府應對PX 項目的常態(tài),由此喪失了PX 發(fā)展良機,日韓等國則趁機掌握了價格主導權,成為我國進口PX 的最大來源地。而實際上,PX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對苯二甲酸,民眾所擔心的致癌問題在國際社會并無定論,污染也是可控的。之所以引發(fā)民眾恐慌,主要是由于政府、企業(yè)和居民三方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監(jiān)督和制衡。
中國幾十年的經濟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中國奇跡”,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幾百年走過的道路。但同時,社會的急劇變化引發(fā)了廣大群眾利益訴求的不斷分化,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人們在市場經濟活動過程中,自主意識、主體意識、獨立意識顯著增強,訴求表達的愿望日益強烈。這就需要我們在新形勢下不斷探索群眾路線的新形式、新方法,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把維護和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落實和體現(xiàn)到黨的全部工作中去,同時要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在世情、國情、黨情不斷變化的形勢下,影響從嚴治黨的因素更加復雜。特別是近30 多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市場經濟的高度繁榮,同時也造成了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導致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關系產生了一些隔閡,產生了“四風”問題。消除隔閡,我們就要“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象辭說:水不斷相繼而至,不加以疏導和開排就會泛濫成災,這是《習坎》之象,放松警惕和不注意小節(jié)就會泛濫成災,因此,我們要狠抓黨的群眾路線常態(tài)化和長效化機制,以鍥而不舍的決心和毅力深入持久推進作風建設,真正使黨的群眾路線在新時代落地生根。
“一切從群眾中來”蘊含著要了解群眾,而深入了解并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需求,則是我們踐行群眾路線的基本前提。人民群眾是群眾路線的服務主體,只有真正抓住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需的根本,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從而更有效地踐行群眾路線。一是黨員干部要把人民群眾當成朋友,自覺融入群眾當中,深入基層與人民群眾交朋友,真正傾聽到群眾的意見,采納群眾的合理化建議,緊緊依靠群眾、帶動群眾。二是黨員干部要把人民群眾當成鏡子,對照群眾的要求來檢驗自身存在的問題,剖析根源,制定有針對性的整改措施,立查立改。三是面對新形勢下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的需求,要建立并完善各類機制,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協(xié)調溝通、權益保障的渠道,努力使黨員、群眾不脫節(jié)、真正融為一體。
群眾路線能否落到實處,關鍵看黨員干部是否真心為民,群眾是否真正受益,是否實現(xiàn)了“到群眾中去”,這是群眾路線開展是否有成效的關鍵。我們要認真對待群眾的每件小事,決不可麻痹大意。只有認真分析和對待每個問題才能解決一切矛盾之所在,只有未雨綢繆才能有備無患。一是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握好這個總開關,要用忠恕之心對待群眾,把群眾的利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對待群眾要和風細雨,對“四風”問題所帶來的黨群、干群關系隔閡,要用赤子的真情來彌補,以懷石之恒心來融化,真正把自己融入群眾,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服務的局面。二是要關注民生,促進發(fā)展,始終把群眾的增收致富作為己任,始終把人民的安居樂業(yè)作為工作的奮斗目標,始終把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作為奮勇前進的不竭動力。三是黨員干部充分發(fā)動群眾,既要讓群眾切身感受到群眾路線帶來的好處,從情感上引起共鳴,更要激發(fā)群眾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帶動群眾從行動上支持群眾路線,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斗。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因此,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群眾滿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標準”的理念。開展各項工作必須要邀請群眾導航,由群眾把脈,請群眾打分,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標準。首先要順著群眾指引的路子走好走實,把群眾的話語當成前行的指南,把群眾的需求當成黨的追求。同時,要完善民主測評、民主評議、民意調查等制度,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進一步擴大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的評價權和監(jiān)督權,通過群眾的把關,擠去“水分”和“泡沫”,引導和督促領導干部踐行好群眾路線。
今天中國現(xiàn)實社會的情況是,經濟飛速發(fā)展,人民群眾的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訴求也日益多樣化,科學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日益增強,迫切要求我們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科技等手段和教育、協(xié)商、疏導等辦法,有的放矢地開展群眾工作,增強群眾路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社會主義民主既是目標,也是手段;是形式,也是內容;是程序,也是結果。我國現(xiàn)處于社會轉型期,也是各種群體事件的高發(fā)期,其主要成因是利益沖突。而利益沖突往往不容易用是非標準衡量,民主協(xié)商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政府和民眾都不缺乏對民主的向往和追求,但缺少的是對民主精神的理解和運用民主手段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從宏觀上講,需要依靠體制改革和完善各種法律法規(guī),實現(xiàn)和落實民主的形式和程序;從微觀上講,必須普及民主知識和教育,使廣大民眾能自覺、自主地以民主的方式和程序解決各種問題和矛盾。在踐行群眾路線過程中,更要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充分運用平等交流、民主討論等方法,加強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精神撫慰,幫助群眾正確理解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化解矛盾。
法治是相對于人治而言,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公正性、平等性、穩(wěn)定性、普遍性,法律對權力的制約與對人權的保障等。因此要積極運用法律手段做好群眾工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群眾學法知法、守法用法,依照法律程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在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有很多利于我們踐行群眾路線的精神財富,如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仁義禮智信的價值取向、勤勞節(jié)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等。在社會轉型時期,認真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興勤儉、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尤為重要。因此,在踐行群眾路線中,充分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化民族認同,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讓民族精神從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中重鑄,使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支撐。
在求新求變的時代,踐行群眾路線也要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通過各種貼近群眾的手段、方式和途徑拉近干群距離,密切干群關系。一是要創(chuàng)新利益實現(xiàn)渠道和平臺,切實維護好群眾的權益。既要打好“老套路”,又要趕好“時代潮”;既要重視傳統(tǒng)社會行為方法,滿足傳統(tǒng)心理需求,又要尊重網絡社會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合乎網民心理需求。二是要時刻關注民聲民意,創(chuàng)新利益和民意表達渠道。要重視傳統(tǒng)人際交流渠道和方式,推出QQ、微信、網上社區(qū)、線上線下活動等網絡信息社會和時代要求的交流溝通渠道,并創(chuàng)新各類服務產業(y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新媒體時代,政府既要通過門戶網構建網絡問政新渠道,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及時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也可借用廣播電視、各大論壇、微博微信等平臺了解民意,主動發(fā)聲。比如,湖南衛(wèi)視新聞聯(lián)播推出的系列教育片“絕對忠誠”,不僅利用微信微博同步更新節(jié)目信息,還在紅網等網絡上開設節(jié)目論壇,推出漫畫版,獲得群眾好評不斷。這種“電視+手機+互聯(lián)網”、“視覺+聽覺+觸覺”三位一體的宣傳、溝通方式,是新時期踐行群眾路線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