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磊
(華東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0062)
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
項目制治理研究
何 磊
(華東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0062)
隨著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政府以項目為載體購買社會組織的服務。因此,項目制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在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領域得以應用,并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LC街道辦事處購買GZ仁愛社會服務中心社區(qū)服務案例的分析,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在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調動公眾積極性,實現(xiàn)政治和管理雙目標以及促進社會組織自主性、合法性和運作活力的同時,也存在制度化程度低、競爭性差等問題。為完善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應加快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制度化建設、保持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并加強購買的競爭性,社會組織應努力維護組織使命、加速自身發(fā)展,二者應共同培育各方參與項目制治理的積極性和能力的建議。
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制治理;街道辦事處;社會服務中心
分稅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為解決地方財權和事權的不對等采取專項轉移支付的形式自上而下地轉移和流動資金,地方政府或基層社會通過競爭以項目申請的方式來獲得資金。中央政府通過財政資金專項化的形式統(tǒng)合各級政府和社會的治理方式被稱為項目制治理。在這種治理方式中,中央政府通過項目的形式對地方政府進行非科層制的競爭性授權,而非行政指令性授權。項目制治理旨在成為一種縱向條線控制和市場競爭性兼?zhèn)涞闹卫矸绞剑溥\作機制是國家部門“發(fā)包”、地方政府“打包”和基層社會“抓包”的“分級治理”機制。中央政府通過項目制治理來保持權威,調動地方和基層的積極性。項目制治理因具有資金渠道直接、利于傳達國家政策、動員高效、政績和宣傳效果明顯等優(yōu)勢,業(yè)成為重要的國家治理方式之一。但是在實際治理過程中,項目制治理卻存在資源分配不均、基層集體債務、部門利益化、政權經營等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出項目制治理正在侵蝕地方政府和基層社會的運作活力。
自1995年浦東新區(qū)社會發(fā)展局向上?;浇糖嗄陼徺I“羅山會館”的管理服務以來,我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蓬勃發(fā)展。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要求政府支持社會各類公共服務項目。2012 年,中央財政首次拿出2億元資金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同年11月,國家出臺《關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指導意見》。2014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強調要大力推進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政府將公共服務以項目的形式外包給社會組織,政府提供資金并監(jiān)督社會組織的行為,社會組織承接項目并由此獲得資金,其運作機制是政府的“外包”機制和社會組織的“承包”機制。政府以項目為載體將統(tǒng)合國家和社會與中央政府以項目為載體統(tǒng)合各級政府和基層社會類似,該治理方式將項目制治理中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并為一體,將基層社會的視角從村莊(或社區(qū))轉換到社會組織,是項目制治理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應用,具體地說是項目制治理在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領域的運用。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領域的項目制治理是基于政府和社會的橫向平行關系。
那么,在實際運作中,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領域的項目制治理是否隱含了國家治理領域的項目制治理邏輯?是否也同國家治理領域的項目制治理一般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果存在問題,又如何改善呢?鑒于此,本文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試圖探究當前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制治理中的內在邏輯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證研究,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以期推動我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制治理的良性發(fā)展。
項目制在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領域的研究較多,在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較少。在國家治理領域,國內學者對于項目制的認識基本一致。周飛舟認為項目制就是財政資金的專項化,是實行分稅制改革之后各級政府之間財政關系變化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1]。張良將這種專項轉移支付的范圍規(guī)定在中央政府或中央部委對省級政府、地級市政府、縣鄉(xiāng)政府和基層社會之間,他認為項目制重構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基層政府之間的關系,即中央政府通過項目制實現(xiàn)傳達國家政策、動員地方財政的意圖,地方政府和基層政府也可以通過捆綁項目資金和優(yōu)惠政策、構建地方融資平臺的方式實現(xiàn)地方發(fā)展的意圖[2]。陳家建則認為項目制不僅改變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且其日益成為地方上級部門調動基層政府常用的手段[3]。折曉葉、陳嬰嬰認為項目制具有多重運作邏輯——自上而下的控制邏輯與自下而上的反控制邏輯——其本質是一種“分級治理”機制,即國家部門的“發(fā)包”機制、地方政府的“打包”機制和基層社會的“抓包”機制[4]。最具系統(tǒng)性的觀點是渠敬東的觀點,他認為項目制不單指某種項目的運行過程,也不僅是項目管理的各類制度,而更是一種能夠將國家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層級關系以及社會各領域統(tǒng)合起來的治理模式。項目制不僅是一種體制,也是一種能夠使體制積極運轉起來的機制,同時,它更是一種思維模式,決定著國家、社會集團乃至具體的個人如何構建決策和行動的戰(zhàn)略和策略。他指出項目制將自身看作是單位制和市場制的增量部分,目的是利用其技術治理的優(yōu)勢,以財政轉移支付等項目手段,打破原有科層體制的束縛,抑制市場體制所造成的分化效應,解決地方財權和事權的不對等,加大公共服務和民生工程的投入[5]。杜春林、張新文認同渠敬東的觀點,進一步提出項目制盡管不同于科層制體系,但它是依附并嵌入于科層制體系上的一套政府管理機制[6]。中央政府實施項目制治理既能加強對地方和基層的權威性,又能調動地方和基層政府的積極性,有資源集中、動員高效、政績效果明顯等優(yōu)勢,與此同時,也會出現(xiàn)資源分配不均、政府間矛盾加重、基層政府舉債式發(fā)展、部門利益化以及體制系統(tǒng)風險等諸多問題[5]。
項目制治理在國家治理研究領域受到矚目的同時,它在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研究領域也逐漸興起。王向民把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看作是貫通國家和社會、實現(xiàn)監(jiān)控與服務的國家治理模式。他認為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領域的項目制,實質是一種單向度的權力控制制度。政府通過資源壟斷占據(jù)主導地位,并與“內部化”和“體制內吸”的社會組織形成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的“管家關系”,但是會對那些尚未取得信任但又獲得承接資格的社會組織進行嚴厲的嵌入性監(jiān)管[7]。項目制一方面能夠通過社會組織有效的提供多樣化和專業(yè)化的公共服務,滿足民生政治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卻具有分化社會組織、抑制組織聯(lián)盟的天然功能。陳為雷則認為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不僅是一種資金供應與籌集的方式,也不僅是一種服務提供方式,更是一種資助機構與服務機構建立穩(wěn)定的制度化聯(lián)系的方式[8]。他認為政府的項目運作機制是外包機制,遵循效率和效益的邏輯,社會組織的項目運作機制是承包機制,遵循多重項目運作邏輯[9]。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是指政府將服務項目發(fā)包給社會組織,政府提供資金并監(jiān)督社會組織行為,社會組織承包項目,由此獲得資金并提供服務,在這整個過程中,政府為實現(xiàn)政治意圖和管理意圖而努力,社會組織為實現(xiàn)發(fā)展而努力,最終將國家和社會連接起來的一種治理模式。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領域的項目制治理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它具有服務專業(yè)化和多元化、資源使用集中高效、吸引社會資本、符合政府轉移職能與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等優(yōu)點。在治理過程中,政府有管理和政治雙重意圖,一方面希望社會組織能夠有效的提供專業(yè)化、多元化的公共服務,提高公共服務的績效,另一方面希望通過項目制治理推進政府改革、實現(xiàn)對社會組織的分類監(jiān)控。社會組織則希望通過項目制治理與政府形成良好的關系,并使自身得到良好發(fā)展。
鑒于此,本文擬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LC街道辦事處購買GZ仁愛社會服務中心社區(qū)服務案例的分析,探究當前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制治理的優(yōu)勢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對策,以期推動我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制治理的發(fā)展。
本文以GD省FS市NK區(qū)LC街道辦事處購買GZ仁愛社會服務中心的社區(qū)服務項目為例。之所以選擇該案例,一是因為GD省是全國較早實踐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省市,NK區(qū)經濟非常發(fā)達,并且LC街道辦事處在NK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也位于前列。二是因為GZ仁愛社會服務中心是GZ市成立時間最早且參與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最早的民間社會福利服務團體。三是因為該項目的效果很好,項目滿意度高達90%,是運行的比較成熟的購買項目。
(一)LC街道辦事處購買仁愛社區(qū)服務的基本情況
項目的購買方——LC街道辦事處原為LC鎮(zhèn),由NK區(qū)“鎮(zhèn)改街”改制而來,目前正在從一級政府建制向政府派出機構轉型,但所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和所擁有的權利和資金基本上仍類似于鎮(zhèn)建制。之所以購買GZ仁愛社會服務中心的社區(qū)服務,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動機:嚴格的社區(qū)考核與有限的財政收入之間的矛盾、有限的財政收入和不斷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社區(qū)服務需求和社區(qū)居委會提供能力之間的矛盾、LC街道辦事處領導的超前思想以及社區(qū)管理體制改革的驅動。LC街道辦事處在2007年實施試點改革,要將行政工作分給“行政服務站”,居委會回歸為居民提供服務的本質功能。在改革前期LC街道辦事處購買社會組織的服務,既可以減輕改革帶來的壓力,也可以為居委會提供示范。
項目的承接方——GZ仁愛社會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仁愛)于1985年3月經中共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致力于為社會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2003年就承接了LW區(qū)的購買服務項目,是政府購買的探索者。直到2012年,仁愛已承接了7大項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10]。之所以承接LC街道辦事處的社會服務是為了自身更好的發(fā)展以及提供更優(yōu)質的社會服務。
LC街道辦事處向仁愛購買社區(qū)服務過程分為兩期,第一期從2007年9月到2008年1月,購買內容為青少年綜合服務項目、長者社區(qū)支援綜合服務項目、家庭及社區(qū)綜合服務項目以及社區(qū)康復服務項目,購買金額為15萬元。第二期從2008年7月到2009年6月,購買內容為青少年綜合服務項目和家庭及社區(qū)綜合服務項目,購買金額為20萬元。LC街道辦事處在支付費用時,采取的是分期支付的方式,每期分三次支付。第一次是在簽約時,LC街道辦事處向仁愛支付50%的資金,第二次是項目中期,支付30%的資金,最后一次是在項目結束后,根據(jù)評估結果再決定如何支付剩余20%的資金。
LC街道辦事處購買社會組織社區(qū)服務,沒有采取公開招投標的形式,而是定向委托給仁愛。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LC街道辦事處負責人與仁愛負責人是熟人關系;仁愛有著豐富的社會服務經驗;仁愛在得知LC街道辦事處的購買意向后,積極投身前期調查工作。2007年9月,LC街道辦事處和仁愛正式簽署購買合同,但未在合同中明確購買服務的具體內容。鑒于合同中未說明具體的服務項目,因此仁愛需要自行設計項目,為此仁愛通過居民訪談和焦點小組討論的方式獲得居民的需求信息,在經過小組討論后,最終確定第一期的服務重點是對青少年、長者、殘疾人開展的大型綜合活動。之所以選取廣泛的服務對象開展大型的活動,一是為了在社區(qū)中提高仁愛的知名度和接受度,二是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居民的需求。在第二期項目中,仁愛將項目對象縮小到青少年服務和家庭及小區(qū)服務,項目偏向于滿足更深層次的需求和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LC街道辦事處為了能夠全面的監(jiān)督項目,專門成立了服務項目協(xié)調評估小組。該小組不僅每月定期召開會議監(jiān)督項目,還會不定期的實地監(jiān)督項目。仁愛也邀請了第三方評估機構——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對項目進行監(jiān)督評估。政府在合同期滿后,通過召開項目評估會議對項目進行了評估。
截至2009年6月,仁愛共舉辦活動579次,累計服務10 443人次,項目的整體滿意度高達92.5%。項目取得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改善了服務質量。仁愛具備專業(yè)化的團隊并采取適宜的服務形式,大大提高了服務的質量。二是滿足了社區(qū)居民的需求。仁愛在活動開展之前進行大量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社區(qū)的不同需求,并開展針對性的活動,充分滿足了居民的需求。三是增強了社區(qū)居民的凝聚力和參與意識。四是為居委會的改革做了很好的鋪墊和示范。
(二)LC街道辦事處購買仁愛社區(qū)服務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案例介紹可見,LC街道辦事處購買仁愛的社區(qū)服務項目滿意度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許多可以借鑒的經驗。
第一,項目制治理推進了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實現(xiàn)了政府的政治意圖。LC街道辦事處購買仁愛社區(qū)服務的動機之一就是為即將到來的居委會改革做準備。首先,避免轉型期間的社區(qū)沖突,居委會在改革期間由于人員的流動、機構的重組勢必會影響公共服務提供的質量,在這段期間,將社區(qū)服務通過項目的形式外包給社會組織,可以有效避免轉型期間政府與居民的矛盾。其次,居委會可以通過觀察仁愛提供服務的方式學習提供社區(qū)服務的經驗,仁愛為居委會提供了榜樣。再次,仁愛為居委會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經過近兩年的活動實踐,居民的凝聚力、社區(qū)歸屬感、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顯著提高,鄰里關系得到很大緩解,這些群眾基礎都為居委會日后順利開展工作提供了前提。
第二,項目制治理改善了服務質量、提高了服務效率,調動了社會組織和公眾的積極性,實現(xiàn)了政府的管理意圖,并且促進了社會組織的社會合法性。仁愛承接政府購買的服務項目,其必須提供更專業(yè)、更具針對性的服務,才能通過項目評估,得到項目全額資金。政府通過項目的形式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因項目資金穩(wěn)定、集中,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社會組織的參與。LC街道辦事處就在項目開始之前與仁愛達成服務項目購買意向,充分調動仁愛前期投入的積極性。在項目開始后,仁愛因為獲得穩(wěn)定、集中的項目經費,可以全身投入社區(qū)工作,開展了許多專業(yè)性強的大型活動,取得了良好的項目效果,進而調動了公眾的積極性,許多居民開始自己出錢開展活動并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居民的廣泛參與和認可為社會組織的社會合法性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項目制治理提高了社會組織的業(yè)務水平和知名度,并使得社會組織獲得了政治支持,促進了社會組織自身的自主性、合法性和運作活力的發(fā)展。首先,仁愛通過承接政府的購買項目,了解了當?shù)氐男枨笄闆r,并根據(jù)需求設計和開展了活動,提高了組織的業(yè)務水平,豐富了提供社區(qū)服務的經驗,增強了仁愛的自主性和運作活力。其次,仁愛通過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取得了優(yōu)異的項目成果,為組織贏得良好的口碑和組織聲譽,提高組織知名度,為組織贏得更多的社會合法性。再次,仁愛通過積極配合LC街道辦事處的變革,獲得了更多的政治支持,增強組織的行政合法性。一方面,LC街道辦事處此次的服務項目得到了NH區(qū)委、區(qū)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服務項目的政府推動者WWF此后升任為NH區(qū)區(qū)委組織部副部長,并繼續(xù)支持LC街道辦事處的改革。
從總體上看,案例中LC街道辦事處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取得良好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項目制治理的制度化程度較低,易侵蝕社會組織自主性和行政合法性。首先,LC街道辦事處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決定很大程度上依賴高層領導者的覺悟而不是制度化設計的結果。LC街道辦事處之所以購買仁愛的社區(qū)服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WF領導思想覺悟高、愿意嘗試新的服務提供方式,對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有較好的認識。其次,未對項目合同作出規(guī)定,在LC街道辦事處與仁愛簽訂的合同中沒有項目具體內容、實施標準、項目進度等的相關規(guī)定,這不利于項目的效果評估以及項目的可持續(xù)性。最后,項目監(jiān)管的制度化程度較低,政府應當要求承接項目的社會組織定期匯報項目的進展情況以及資金使用情況,并出臺相應的監(jiān)管措施監(jiān)督社會組織的行為。LC街道辦事處通過定期會議和不定期實地監(jiān)督的方式,基于彼此的信任監(jiān)管項目,顯然是不夠的。制度化程度的低下,一方面易造成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控過度,侵蝕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易造成治理隨意化,不利于社會組織行政合法性的形成。
第二,項目制治理缺乏競爭性,不利于項目效率的提高,同時易侵蝕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和運作活力。LC街道辦事處在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時,并沒有公開的招投標程序,而是基于熟人關系將項目定向委托給仁愛。購買的非競爭性不利于服務質量的改善和成本的降低,也不利于其他具有承接資質和能力的社會組織的培育,反而容易滋生腐敗以及增強政府對社會組織的控制,進一步阻礙社會組織的發(fā)展,侵蝕社會組織的自主性。盡管居委會可以作為潛在的競爭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社會組織造成一定的壓力,促使其提供更好的服務,卻無力于社會組織的培育。當前,我國社會組織已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在項目制治理中引入適度競爭并非不可實現(xiàn)。
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在實踐中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對完善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提出幾點建議:
(一)作為購買方的政府,應加快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制度化建設,為項目制治理保駕護航
首先,制定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法律法規(guī)或地方性規(guī)章。政府應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或對《政府采購法》進行修訂,或者在法律法規(guī)出臺之前制定地方性規(guī)章來規(guī)范購買行為。其次,完善購買程序、加強合同規(guī)范。建立公開規(guī)范的公共服務購買流程,可簡要概括為:明確需求、編制計劃、立項申報、項目審批、預算申請、信息發(fā)布、資質認定、組織購買、簽訂合同、績效評估和資金撥付。對于合同簽訂的過程以及合同的內容,政府應作出詳細規(guī)定,應在合同中標明服務項目的明細、績效評估的標準、資金撥付、雙方權責等。再次,完善公共財政體制、信息公開制度、需求調查機制、監(jiān)督和評估機制、社會組織退出機制以及聽證制度等。
(二)政府通過項目制治理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行為,是為了實現(xiàn)政治和管理雙意圖,但在這個過程中,應保持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并加強購買的競爭性
政府通過項目制的方式治理購買過程,一方面是想達到改善服務質量、節(jié)約成本、提高效率等績效目的,另一方面是想滿足一些政治目的,例如促進事業(yè)單位改革、轉移政府職能、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等良性的政治目的以及追求個人政績、控制社會組織運作等非良性的政治目的,這種非良性的政治目的易出現(xiàn)政府貪污、腐敗,阻礙社會組織發(fā)展等問題。因此,在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過程中,政府不應插手社會組織的運作過程以及試圖控制社會組織,而應保持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并將政府角色定位于購買者、監(jiān)督者、驗收者。政府還應盡可能地增強購買過程的競爭性,當存在多家能夠承接購買項目的社會組織時,應采取公開招投標的方式選擇承接方。即使在條件不成熟的地區(qū),政府應調查了解同類項目的市場價格和質量標準,并對承接方提出相應要求。
(三)作為承接方的社會組織,應通過項目制的方式維護組織使命、加速自身發(fā)展
很大一部分社會組織通過承接政府的購買項目是為了獲得項目資金、維持組織的生存,項目制治理因此成為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以獲得資金為目的的經濟關系。社會組織為了達到項目效果、獲得項目資金而努力的同時,容易忽略社會組織本身的使命,因此社會組織應通過開拓多元籌資渠道、增強核心競爭力等方式得以存活,并在此基礎上借以政府購買社會組織的項目制,提高組織的業(yè)務水平,積累組織的實踐經驗,提升組織的知名度,從而大力促進組織的發(fā)展。
(四)培育各方參與項目制治理的積極性和能力
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是一個多方參與的治理模式。政府和社會組織不僅要提高自身參與購買服務的主動性和能力,還要充分調動服務接收者、志愿者、其他公眾等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參與能力。在政府設計購買項目時,應以滿足公眾最迫切的需求為目標。因為只有當服務項目與公眾的需求密切相關時,服務項目才能得到足夠的關注。在服務項目實施過程中,優(yōu)異的服務質量也能引發(fā)服務接收者、志愿者和公眾的參與熱情。政府和社會組織應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大力宣傳服務效果,使更多的公眾了解并參與其中,逐步提高參與能力,培育優(yōu)秀公民。
綜上所述,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能夠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調動公眾積極性,有助于政府實現(xiàn)政治和管理雙目標,也有助于促進社會組織自身發(fā)展,但目前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也存在制度化程度低、競爭性差等問題,為完善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作為購買方的政府應加快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制度化建設、保持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并加強購買的競爭性,作為承接方的社會組織應努力維護組織使命、加速自身發(fā)展,二者共同培育各方參與項目制治理的積極性和能力。
最后必須指出的是,以上是基于LC街道辦事處購買仁愛社區(qū)服務的項目制治理提出的對策建議,而不同的政策環(huán)境、不同的政府、不同的社會組織發(fā)展狀況出現(xiàn)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這使得針對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項目制治理提出的建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周飛舟.財政資金的專項化及其問題——兼論“項目治國”[J].社會,2012,(1).
[2]張良.“項目治國”的成效與限度——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項目)為分析對象[J].人文雜志,2013,(1).
[3]陳家建.項目制與基層政府動員——對社會管理項目化運作的社會學考察[J].中國社會科學,2013,(2).
[4]折曉葉,陳嬰嬰.項目制的分級運作機制和治理邏輯——對 “項目進村”案例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1,(4).
[5]渠敬東.項目制:一種新的國家治理體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3,(5).
[6]杜春林,張新文.從制度安排到實際運行: 項目制的生存邏輯與兩難處境[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7]王向民.中國社會組織的項目制治理[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5).
[8]陳為雷.社會服務項目制的建構及效應分析[D].天津:南開大學,2013:10.
[9]陳為雷.政府和非營利組織項目運作機制、策略和邏輯——對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社會學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4,(3).
[10]余冰,郭偉信.政府購買服務的理論與實踐探討——以廣州仁愛社會服務中心的社工服務購買為例[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責任編輯:郭莉娜]
2015-06-23
何磊(1988-),女,山西大同人,碩士研究生。
D632.9
A
1008-8520(2015)05-007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