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樺
摘要:文章從分析湖北民歌的特點與規(guī)律出發(fā),探討了地方音樂色彩在民族聲樂中的體現(xiàn)及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意義;并借此探究了以怎樣的途徑與方法使民族聲樂演唱者在演唱民歌及其改編歌曲時能更全面地把握好地方音樂色彩,從而對聲樂作品進行恰如其分地處理,以準確地表現(xiàn)出歌曲的內涵。
關鍵詞:地方音樂色彩;民族聲樂演唱;湖北民歌;改編歌曲;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J642.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3.015
一、緣起:由觀看兩場演出及青歌賽引發(fā)的思考
在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出地方色彩和韻味十分重要,筆者在觀看了2013年云南原生態(tài)音樂會(兩場)以及第15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民聲組唱法后,其中的很多聽覺感受和細節(jié)呈現(xiàn)引起了筆者極大的興趣和思考。
“中國記憶·云南美妙原聲”音樂會以及“彩云之南——云南多民族原生態(tài)歌舞”“中國記憶·云南美妙原聲”音樂會于2013年5月初在上海音樂學院開演,而“彩云之南——云南多民族原生態(tài)歌舞”音樂晚會是第42屆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期間的一場演出。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ICTM)成立于1947年9月22日,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基本成員,由國際知名學者和音樂家創(chuàng)建于英國。其成立宗旨是以研究、實踐和保存音樂,以及舞蹈和其他表演藝術為主要目的。該組織兩年舉辦一次世界大會,為世界范圍內最新的音樂與舞蹈的相關研究提供交流平臺。每屆大會均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300-700人左右。2013年第42屆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由上海音樂學院承辦。 均在上海舉行。音樂會特邀云南各個民族優(yōu)秀的歌手參演,僅從筆者所關注的民族聲樂演唱部分來說曾榮獲央視青歌賽“原生態(tài)”金銀銅獎的云南省歌手李懷秀、李懷福、達坡瑪吉、小阿鵬等悉數(shù)登場,但關于這些歌手和演唱方法是否真正的屬于原生態(tài)唱法的呈現(xiàn),筆者在此是持保留意見的。筆者認為所謂原生態(tài)演唱,應該就是真正的“原來的場景”+“原來的生態(tài)”,比如和金花與達坡瑪吉演唱的納西族民歌《酒歌》就應該是在納西族人圍坐吃飯時大家相聚演唱,而不是“此時、此景、此物”在舞臺上的呈現(xiàn)。所以,筆者認為這兩場演出就宏觀而言是屬于中國民族聲樂演唱的范疇。筆者主要是關注其中民族聲樂演唱部分的內容,因此,演出中的苗族合唱團與舞蹈部分不在所述范圍之列。 ,兩場音樂會呈現(xiàn)出兩大特色,首先,在藝術處理、風格韻味、服裝道具等方面體現(xiàn)出地道的原味民族特色,本民族歌手演唱本民族歌曲,唱敘結合的演出形式拉近了觀眾與演員的距離;其次,根據(jù)歌曲所需要的不同情感表達和聲音需求采取了不同的呼吸原則和發(fā)聲方法,時而高亢震撼、時而細弱游絲、時而一氣呵成、時而又千回百轉。這兩場音樂會歌聲中呈現(xiàn)出大幅度的跌宕起伏以及歌手們巧妙的真假聲替換,著實震撼住在場聽眾挑剔的耳朵,這也使得這兩場音樂會有著其獨特的藝術性、技巧性與觀賞性,直指人心、久而回味。
而作為國內頂尖專業(yè)的聲樂比拼盛事——第15屆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在2013年上半年“重燃戰(zhàn)火”,組隊方式、晉級制、原生態(tài)唱法的取消以及“快問快答”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等方面都有亮點,尤有新意的地方卻在于特別設置了每位歌手演唱家鄉(xiāng)民歌的環(huán)節(jié),這也表明了民族聲樂界對于地方風格色彩體現(xiàn)的重視,它是成熟的民族聲樂演唱者對于具有地方色彩聲樂作品把握情況的考驗。例如,宋祖英曾在決賽第三場(2013年5月15日)點評參賽選手時講到:“在音樂學院學到的是共性,在舞臺上表現(xiàn)的是個性,尤其在青歌賽民族組比賽中,演唱當?shù)孛窀枰獙W會表達出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和韻味?!?/p>
針對地方色彩在民族聲樂中運用的重要性,很多聲樂前輩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并且對其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探討著名聲樂演唱家周小燕曾寫到:“內蒙古草原上的蒙族歌手在演唱長調的拖腔時,喉頭往往偏高,采用不同的vibrato 的顫音方法發(fā)出近似馬頭琴的裝飾效果;維吾爾的民間歌手將嗓音做靠前靠后的急速交替,表現(xiàn)詼諧的音樂情調;青藏高原的藏族歌手為展示歌聲的開闊深遠而運用喉頭使聲音有較大幅度的擺動,發(fā)出某些喉部的裝飾音;傣族民歌因語言的特點而使聲音帶有一些鼻音等?!保ㄖ苄⊙啵骸吨袊晿匪囆g的發(fā)展軌跡》,《音樂藝術》1992第2期,第5頁) 。但是,以某一區(qū)域的地方特色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以及專論卻較為缺少。筆者從多年的藝術實踐體會出發(fā),結合近年來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以湖北民歌的特點與規(guī)律作為分析的切入點,論述地方色彩在民族聲樂中的體現(xiàn)及必要性和重要性,借此探究通過何種途徑與方法使民族聲樂演唱者在演唱民歌及其改編歌曲時能更全面、更妥善地把握好歌曲中地方色彩的不同風格與韻味,以及通過“個人經(jīng)驗”之上的切片式的思索,拋磚引玉以吸引更多的學界同仁對這一問題進行廣泛關注和密切探討。
二、“土地與歌”:湖北民歌的地方性特色
中國是擁有眾多民族且在地域上幅員遼闊的國度,豐富且迥異的背景、語言、風俗、文字創(chuàng)造和承載了多姿多彩的音樂文化。民歌的地方性特色便是其中豐富多彩音樂文化中的重要一環(huán),由此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地方色彩”,如內蒙古的長調、陜北的信天游、甘肅青海的花兒、江南的小調、苗族的飛歌、侗族的大歌、土家族的哭嫁歌、東北的二人轉等等,其中,湖北民歌是獨具其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寶之一,在民族音樂文化中具有獨特魅力和藝術感染力。
湖北地處荊楚腹地,長江在此橫穿而過,北依漢水,湖泊星羅棋布,河渠縱橫交錯,號稱“魚米之鄉(xiāng)”。千百年來,這里的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題材豐富的民歌,如勞動中的“采茶調”、“船工號子”;在田間休息時有“田埂鑼鼓”、“田埂對唱”等;過年過節(jié)時有“龍船調”;舉行儀式活動時有各類儀式音聲;大山之間對話有“喊山歌”“對情歌”等。人們生活中無處不歌,有多縣、市的民歌瑰寶已經(jīng)被列入國家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列,如潛江民歌、興山民歌、長陽山歌等。民歌品種的豐富也使得湖北民歌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對湖北民歌頗有研究建樹的楊匡民教授總結了湖北民歌的五個色彩區(qū):鄂東南色彩區(qū)(今咸寧地區(qū))、鄂東北(今黃崗與孝感兩地區(qū))、鄂中南(今荊州地區(qū))、鄂西南(今宜昌與恩施兩地區(qū))、鄂西北(今襄陽和鄖陽兩地區(qū))。楊匡民教授在《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區(qū)的劃分》一文中論述到:“鄂東南色彩區(qū)以窄聲韻音調561分布最多,旋法常作小六度、純四度的跳進;鄂東北多為低丘陵,有江南風景之致。受江南文化影響較多,音樂風格偏于婉轉優(yōu)美。音調以‘寬徵聲韻的562為主。其與鄂東南只有一江之隔,但民歌的音調與旋法,卻有明顯的區(qū)別色彩;鄂中南號稱千里江漢平原,富饒的魚米之鄉(xiāng)。地理上北近襄陽,南近洞庭湖。音調以‘大宮聲韻為主,聲腔華麗優(yōu)美;鄂西南全區(qū)山巒重疊,峽谷縱橫,地勢險要,交通不便,語言很統(tǒng)一,屬西南官話區(qū),與川東方言無異。音調‘窄羽聲韻612的旋律為典型樣式;鄂西北地處我國南北交匯線略偏南,自然風貌兼有南北景色,當?shù)厝说纳钆c風習也兼有南北特點,音樂風格在兼容并包基礎上略偏重于中原北方的風味,古人稱當?shù)厝恕嗲匾?、好楚歌。民歌旋法強調四度跳進,曲風較活潑開朗,有北音風味?!保ā吨袊魳穼W》1987年第1期,第23頁) 另外,武漢音樂學院的蔡際洲教授、周耘教授等人也在音樂學層面對湖北民歌做過長期細致的研究和剖析。
當然,由于湖北民歌品種豐富多樣、在中國的民間藝術中具有較為典型的民間特色,也使得其在中國民族聲樂演唱舞臺上的身影非常多見,在民族聲樂領域傳唱的經(jīng)典作品也頗為豐盛。在2009年的“湖北十大金嗓、十大金曲”推評活動中,評選出的“傳世金曲”以及“湖北十大金曲”有《龍船調》、《八月桂花遍地開》、《幸福歌》、《洪湖水,浪打浪》、《清江放排》、《再見了,大別山》、《三峽,我的家鄉(xiāng)》、《山路十八彎》、《黃鶴樓》、《雀尕飛》等,它們都是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傳世之作。而其中大部分歌曲都直接取材于湖北省五個色彩區(qū)的民歌音調或其本身就是一首民歌,如《龍船調》、《清江放排》就屬于鄂西南色彩區(qū)“湖北十大金嗓、十大金曲”是為紀念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而舉辦的推評活動。它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和湖北省文聯(lián)為指導單位,楚天金報、荊楚網(wǎng)和省音協(xié)聯(lián)合主辦。其自2009年2月啟動以來,吸引了三十萬讀者的熱情投票,百余萬市民的熱切關注。在五輪群眾票選的基礎上,由15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組經(jīng)過慎重挑選,最終確定了“雙金”名單,并增設了“杰出金嗓獎”和“傳世金曲獎”。具體曲目內容可見其官方網(wǎng)站http://iptv.cnhubei.com/jsz/。 。另外,在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民族聲樂演唱原生態(tài)演唱版塊正如前文所述,筆者在此是將原生態(tài)唱法歸屬于民聲唱法的宏觀概念之中。 中,來自湖北的選手在多屆青歌賽上都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他/她們的制勝法寶除了自身優(yōu)秀的聲音條件之外,還在于家鄉(xiāng)歌曲的選擇及其恰如其分地改編和運用。在2004年第十一屆全國青歌賽上,獲得職業(yè)組銅獎的女聲組合西蘭卡普,演唱的歌曲《土家情歌—直尕思得》是鄂西南色彩地區(qū)(恩施)的民歌《龍船調》和《黃四姐》的有機結合;同一年湖北籍歌手陳春茸,在參加全省民歌大賽時,便以民歌改編曲《山里的女人喊太陽》得到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在唱響央視“第十一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之際,身為土家女的她以一曲極具土家民歌色彩的《峽江情歌》唱醉全場而最終獲了民族唱法銀獎;再如,在2008年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第十三屆青歌賽上獲得金獎的湖北長陽縣民間歌手王愛民、王愛華兄弟也是將湖北民歌恰如其分地運用于演唱中并展現(xiàn)其獨到魅力的典型代表。他們演唱的大多數(shù)是來自其家鄉(xiāng)鄂西南色彩地區(qū)(長陽縣)的民歌,如《送茶》、《郎在高山喊山歌》、《花咚咚姐》、《喊山》、《細碗蓮花》等;而在2010青歌賽原生態(tài)決賽中以原汁原味的演唱震撼全場并摘獲原生態(tài)組金獎巴東撒葉爾嗬組合也是演唱了很多首湖北鄂東南、鄂中南色彩區(qū)的民歌,如《石工號子》、《薅草歌》。
上述這樣得以世代傳唱的湖北民歌不甚枚舉。它們風格鮮明,韻味獨到,既有像山一樣潑辣、奔放的特性,又有象水一樣清亮、質樸的風味,其藝術特色、其風味確實有別于其他地域的民歌風格。因此,對湖北地區(qū)民歌中的地方性特色進行一番考察和探究是具有學理意義和實踐價值的。作為音樂學院一名長期身處于聲樂教學和實踐的教師,筆者在參加各大小演唱實踐活動以及對民族聲樂專業(yè)學生進行專業(yè)教學之時深切感受到:一名成熟的民族聲樂演唱者除了具備扎實的演唱功底、專業(yè)的藝術素養(yǎng)、大氣的臺風等素養(yǎng)之外,也應當能夠對演唱曲目進行因時、因地、因情的細致剖析與展現(xiàn),并在演唱過程中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出地方風格和韻味。這樣,才能使細致、完善地詮釋民族聲樂作品成為可能。
三、“歌中有道、歌者有思”:在演唱實踐中
如何恰當?shù)捏w現(xiàn)出地方色彩
1.運用好極具地方特色的襯腔
湖北民歌中的襯腔相當豐富,其在分類上也較為繁多復雜,它一般不受詞曲陳述關系的束縛而可以自由地發(fā)揮、盡情地抒詠,所以它往往是音樂性強、感情抒發(fā)和地方色彩表現(xiàn)最為明顯的地方。根據(jù)筆者所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候潔杰對于鄂中南地區(qū)民歌中襯詞、襯腔研究成果可知湖北民歌中的襯腔“一般可分為一字襯腔、多字襯腔和完整襯句。在內容有稱謂性襯腔如花名、樹名、地名等;也有即興用諧音逗趣的,也有模擬民間樂器聲音的;還有更多的則是表現(xiàn)相互的愛戀和別離的思念的襯腔如‘情郎哥、‘小幺妹、‘我的哥哥等——正是在正腔中加入這些襯腔,使得情感得以率真流露,使得其表達更親切、感人,也讓此地民歌特色更為鮮明,像‘小幺妹就很顯示湘鄂特色,為其獨有?!焙驖嵔埽骸睹窀枰r詞、襯腔及其演唱研究——以鄂中南地區(qū)民歌為例》(武漢音樂學院2012屆碩士論文),第12頁。
因此,民族聲樂演唱者在演唱時切不可對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襯詞襯腔全然不顧或一概而論。例如潛江民歌《嗺咚嗺》只有兩句正詞:“一把扇子竹骨子編,拿手扔在(那)。小妹妹面前那?!比欢?,通過“嗺咚嗺呀金梭,嗺咚嗺呀銀梭,金梭銀梭海棠梭”兩句長的襯腔地加入,使音樂得以擴充、發(fā)展形成五個樂句。前三個樂句是兩個上句和一個下句,這是歌曲的主體;后兩個樂句是相呼應的上下句,基本上由襯詞、襯腔構成的“附加式”,是前三句的補充、延伸和重復。通過一再的襯腔擴充,不僅使打麥的勞動口號特別突出,而且賦予歌曲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內容表現(xiàn)得也更為充分。所以在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襯腔的處理。在2013年第15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中,民族唱法總決賽獲得季軍的湖北代表隊選手金婷婷于5月15日晚上便將這一首耳熟能詳?shù)亩踔心希摻┟窀琛秵鬟藛鳌愤M行了細致的處理,對主句“扇子(嘛)”、“扔在(那)”特別強調重音的呈現(xiàn),而在襯腔上則注意突出每一句的輕快風格,并且每一段有不同的輕重緩急,這便使得這首歌的潑辣而奔放的性格以及鄂中南音樂風味尤為凸顯,極其具有感染力,最終也讓她憑借著對這首湖北民歌的完美呈現(xiàn)挺進民族組全國五強。
2.從咬字吐音上體現(xiàn)地方色彩
我國很多廣為流傳的優(yōu)秀民歌聲樂作品都有一定的地域性風格,其中尤為凸顯的是其曲調與該地方的語言音調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對于一名成熟的民族聲樂演唱者來說,在演唱民歌及其改編歌曲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了恰恰能體現(xiàn)該作品獨到的方言風味以及咬字吐音技巧。如在鄂西南的土家族音樂中,其地處湘鄂川交界處,大部分是土家族、苗族人,地理位置靠近重慶,因此其語言風格與西南官話相似。如果還用普通話演唱此地區(qū)的民歌,那其本身應具備的獨到韻味豈不是削減了不少?!無獨有偶,在2013年第15屆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評審宋祖英老師點評選手吳彥凝演唱的江蘇江都秧田民歌《拔根蘆柴花》時也說道:“你唱這首《拔根蘆柴花》如果用江蘇話來唱應該是bia gin luo cei hua喲”,宋祖英地道的方言詮釋瞬間就讓這首歌變得柔軟細膩,江南風味顯露無疑。之后她更是語重心長地說到:“民歌的起源和方言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想唱地道些還得對當?shù)氐恼Z言有所掌握?!枚嗝窀瓒际歉窖詠淼?,在音符上和譜面上看不到的東西再多一點,再自由一點就會更好?!贝朔c評相當入情入理。
發(fā)音吐字體現(xiàn)地方性色彩在植根于荊楚文化土壤下,由湖北作曲家所創(chuàng)作的聲樂作品中也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曾任第十二、十三屆央視“青歌賽”評委,創(chuàng)作《巴山歌舞》、《我家就在長江邊》的作曲家方石的作品中,他便運用了很多具有典型土話音韻,譬如扯不脫、巴心話、巴不得等等。在《出來噠》中,主部音調便是模仿鄂西南當?shù)胤窖哉f話的聲調“出來噠,出來噠,哪個出來噠”,似唱似說,有說有唱,生動地體現(xiàn)出土家人生活風情。因此在演唱這首作品時,應該根據(jù)作品的需要適當把幾個關鍵字用湖北方言演唱,使之更有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感,同時也能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這些民歌改編曲的特性和魅力。因此,在演唱一首民歌作品之前,一定要對其歌詞的咬字發(fā)音做一番細致的推敲和練習,使得觀眾知曉民歌地域,自然而然提升了藝術感染力和地方色彩。
筆者在多年的民族聲樂教學實踐當中,也特別注重這一細節(jié)的體現(xiàn)。在近幾年筆者指導的民族聲樂碩士生中,筆者首先要求學生真正地貼近民間、走入鄉(xiāng)土生活、嘗試挖掘出自己家鄉(xiāng)一些原汁原味的原生態(tài)民歌并經(jīng)過篩選整合、加入藝術化的改編最終用于自己的音樂會當中。2012屆的碩士研究生候潔杰的畢業(yè)音樂會選取了家鄉(xiāng)的鄂中南民歌《嗺咚嗺》、2013屆碩士研究生馬鑫的畢業(yè)音樂會演唱了湖南長沙民歌《撿蘆柴》、2014屆碩士研究生張小琳同樣演唱了兩首河南駐馬店的漢族民歌:遂平縣的《胡八扯》和新蔡縣的《織錦綢》等。對于這些曲目演唱,筆者特別強調咬字吐音上凸顯獨特的當?shù)胤窖约耙粽{特色,使演唱更生動貼切地詮釋這些極具當?shù)仨嵨兜拿窀枳髌?,也更讓聽眾耳目一新,產生良好的聽覺感受。
3.民歌風格不同,發(fā)聲技巧迥異
民族聲樂演唱者若要完整細致地呈現(xiàn)各類地方性民歌作品的特色,還應該具備良好的聲音訓練,掌握正確的發(fā)聲技巧,做到科學用聲(包括對歌唱器官如呼吸器官、振動器官、共鳴器官等的各部分作用的理解;并知曉真、假聲以及混聲的發(fā)聲機制,學會正確的起音)。湖北民歌的種類很多,不同地方在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下,民歌的風格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形式。例如江漢平原(鄂中南、鄂東南)地區(qū)民歌,以“南風”、“楚聲”為底韻、以漢族民歌為主體結構,聲腔華麗細膩;鄂東北多為低丘陵,有江南風景之致,音調以“寬徵”聲韻為主,聲腔偏于婉轉優(yōu)美;而山巒重疊,溪洞縱橫的鄂西南、鄂西北民歌,則是以“巴風土韻”為底蘊,以音調“窄羽”聲韻的旋律為典型樣式,聲腔高亢質樸。因此,對這些不同地區(qū)的歌曲演唱應當采取不同的潤腔技巧和發(fā)聲原則。如在演唱具有“山歌飛過嶺,號子甩過河”、“南山唱來北山應,不見歌師只見音”風格特點的鄂西土家族地區(qū)山歌的時候,要了解此地區(qū)的山歌粗獷豪放、音調豪放,因而滑音、顫音是其使用較多的潤腔技巧,演唱時多根據(jù)歌曲的實際情況需要進行長短、快慢的細致處理。比如長陽民歌《花咚咚姐》中,幾乎在每一句句末都有一個下滑音,演唱這些下滑音時一般做聲音的減弱處理,但聲音的位置卻不可隨音調的下滑而下調,而是應保持在同一個演唱位置。又如《細碗蓮花》、《三姐會梳頭》等作品也是大部分樂句句尾都有一個下滑音。它不僅與向遠方喊話口氣語調直接相通,而且恰巧非常自如的表現(xiàn)爽快、坦率、真摯的情緒和性格,所以,民族聲樂演唱者在演唱時應該注意滑音等潤腔技巧的使用。
其次,民歌句尾拖腔處的長音是民族聲樂甩腔技巧十分強調的地方,如鄂西南長陽地區(qū)民歌《唱個山歌甩過來》(見譜例1)
譜例1
在第三小節(jié)的“喂”處和第二行的“哎”處都是甩腔技巧集中運用之處。它們音區(qū)跨度較大,因此,歌唱狀態(tài)應提前做好準備,在這里加強頭腔共鳴以便達到歌曲所需要的氣勢和完善結尾的作用。另外,“哎”的字頭不要咬死,聲音力量不能用的過多,要有無限延伸的感覺,讓聽眾產生高亢悠遠的感受才最符合此首作品的內涵。它迥異于其他民歌隔山對話的地域特點以及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便流露于歌聲中。
小結
于聲樂演唱過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出地方色彩和韻味愈來愈重要在2014年新鮮出爐的第16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賽規(guī)取消了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的閾限,而是分別設置“合唱”和“原生態(tài)”兩個類別,其中對于提出“原生態(tài)”這一組別的重大改變體現(xiàn)了對聲樂作品中原汁原味地方性的呈現(xiàn)以及民族性韻味的重視越來越明顯。 。而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各地區(qū)各民族形成的民歌有著其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所以我們需要在田野中尋根溯源,了解各地的風俗人情、地域特征、民族性格、語言特點等,并且請教民間的演唱家,學到更加地道的聲音運用和咬字的行腔,并將這些演唱韻味和風格融入到我們的民族聲樂演唱中,唱出不同地區(qū)獨到的色彩和韻味。
筆者之所以結合個人教學和演唱體會,對湖北民歌的特點與規(guī)律及其如何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得到具體體現(xiàn)進行初步探討,是試圖希望通過對上述這些問題的闡明拋磚引玉,從而使得地方色彩在民族聲樂中更好地體現(xiàn),這一議題也能得到更多歌唱界同仁的關注和探討。因為筆者深知,通過對民歌中地方色彩的充分了解與熟知,對民族聲樂演唱者演繹好民族聲樂作品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并最終用地方色彩讓民族聲樂作品有意可循、有根可究,同時結合發(fā)音、氣息、咬字等演唱技巧,用真、純、靈的聲音詮釋“美的歷程”“美的歷程”借鑒了美學大師李澤厚《美的歷程》一書的標題。對聲樂作品恰如其分的表達和詮釋,給予聽眾的何嘗不是一種美的聆聽、美的歷程呢?! ,詮釋中國音樂文化,使其可唱、可解、可活,于最后通過民族聲樂演唱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使之存活于聽眾的心中。
(責任編輯: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