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笑天
(南京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2014年初開始,全國除新疆、西藏以外的29個省市自治區(qū)陸續(xù)實施了“單獨二孩”的生育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社會中經(jīng)過三十多年嚴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逐步形成的“獨生子女時代”,開始向“后獨生子女時代”轉變[1]。盡管“單獨二孩”生育政策調整的主要目標是改善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及其比例,但政策的實施除了帶來直接的人口學后果外,還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我國社會的其他方面,尤其是會極大地影響到具體承擔生育子女任務的廣大家庭。
雖然“單獨二孩”生育政策的實施至今只有短短的一年時間,但敏感的新聞媒體還是很快從日常社會生活中發(fā)現(xiàn),原本只屬于年輕父母們來考慮和進行決策的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問題,卻在不經(jīng)意中首先遭遇到了家庭里正在成長中的獨生子女的極端反應:據(jù)報道,武漢市一名13歲的初中生因為父母要生育第二個孩子,不斷以逃學、離家出走、甚至以死相逼,最終導致高齡懷孕的母親含淚到醫(yī)院終止了妊娠[2]。類似的例子還有孩子要父母寫下“永遠第一愛我”的保證書才能生弟弟妹妹[3],以及父母生了第二胎以后老大不愿回家,并改叫奶奶為媽媽等等[4],都被媒體廣為傳播。
媒體報道的這些事例當然不足以成為反映現(xiàn)實社會中普遍情形的依據(jù),但其所折射出的種種苗頭卻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家庭中的第一個孩子為什么會對二孩生育有如此極端的反應?“單獨二孩”生育政策會給現(xiàn)有的、由“單獨夫婦”①“單獨夫婦”指夫妻雙方中一方是獨生子女、另一方是非獨生子女的夫婦。相應的,“雙獨夫婦”指夫妻雙方均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半p非夫婦”則指的是夫妻雙方都不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及其唯一的孩子所構成的獨生子女家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目前符合“單獨二孩”生育政策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再生育一個孩子對于年輕的(或者已不太年輕的)父母(簡稱單獨父母),以及對于正在成長中的、處于不同年齡段的第一個孩子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如何從社會學的角度理解目前“單獨家庭”②“單獨家庭”指夫妻雙方中一方是獨生子女、另一方是非獨生子女的家庭。相應的,“雙獨家庭”指夫妻雙方均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半p非家庭”則指的是夫妻雙方都不是獨生子女的家庭。這種由“三口之家”中“子女擴容”所帶來的親子關系變化?“單獨家庭”中的父母和第一個孩子又該如何調整與適應家庭中這種新的親子關系?目前符合“單獨二孩”政策家庭中所出現(xiàn)的這種新的社會化內容,對于再過幾年可能實施的“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③指的是無論夫妻雙方是不是獨生子女,均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生育政策。又具有什么樣的意義?這些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單獨二孩”政策的實施,對于千百萬符合政策條件、且打算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年輕家庭來說,首先遇到的就是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到來、家庭人口的增加所產(chǎn)生的家庭關系的變化。第二個孩子的“加入”會對其原有的家庭關系、特別是原有的親子關系帶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社會學家波沙特提出的家庭互動定律[5]275,[6]142告訴我們,家庭中的成員數(shù)目與成員之間的關系數(shù)符合數(shù)學中的組合計算規(guī)律:當家庭中只有夫妻兩人和一個孩子,即只有三個家庭成員時,家庭成員之間就只存在著三種關系,即夫妻關系、父子關系和母子關系。而當家庭中有夫妻兩人和兩個孩子,即有四個家庭成員時,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數(shù)量一下子就增加到了六種,即夫妻關系、父子關系一、父子關系二、母子關系一、母子關系二以及兄弟姐妹關系。因此,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再生一個孩子,對于目前只有一個孩子的年輕家庭來說,其家庭關系將會變得更為復雜,也更為多樣化。這種復雜性主要體現(xiàn)在父母要同時與兩個孩子構成親子關系;而這種多樣性則主要體現(xiàn)在這兩個孩子不僅要面對各自與父母之間形成的親子關系,同時還要面對他們相互之間形成的兄弟姐妹關系。
早在上個世紀末就有學者通過分析當代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化,探討了其對子女社會化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者指出,“隨著家庭結構的核心化,帶來了家庭的高質量化,以及對子女身心營養(yǎng)的高投入化,使當代青少年不僅在生理上早熟,而且心理上也早熟,生理、心理社會需求都趨向超前”,“而家庭關系的平權化,雖然有利于子女個性的發(fā)展,但如果掌握失度,把民主變成了放任,也會造成子女的個性失常,甚至發(fā)生社會化同一性危機”。[7]筆者在研究和分析獨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特征時也曾經(jīng)指出:在以“三口之家”為特征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子女已成為家庭的中心。家庭中的夫妻關系也受到了親子關系的沖擊?!皩τ谛⌒〉娜谥襾碚f,子女的份量已使家庭生活方式的重心向孩子一邊傾斜”。[8]
然而,到目前為止的、類似這樣的分析和探討所針對的,都是中國家庭結構由傳統(tǒng)的多子女大家庭轉變成為只有一個孩子的“獨生子女家庭”的現(xiàn)實?,F(xiàn)在,由于“單獨二孩”政策的實施,使得我國社會中那些已經(jīng)習慣于在只有一對夫妻和一個孩子構成的“三口之家”中生活的年輕家庭,要開始去面對并逐步適應由于“子女擴容”帶來的新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這種由家庭子女數(shù)的變化所帶來的家庭關系的變化,一方面形成了一種新的家庭社會化場景,另一方面也對這些年輕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提出了一些新的社會化任務。
社會學中人的社會化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必須經(jīng)歷從單純的生物個體逐漸發(fā)展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社會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既要學習和了解自己在所屬群體中擔當?shù)慕巧?,比如在家庭中的父親母親角色、兒子女兒角色、兄弟姐妹角色等等。同時,還要學習和了解自己所承擔的角色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位置,領悟并遵從各種群體和社會對自己的角色期待,學會順利地完成角色義務,扮演好各種社會角色。
根據(jù)社會化過程中所涉及的學習內容的不同,人的社會化過程又分為從出生開始直到成年的基本社會化階段,以及從成年開始直到退休、去世為止的繼續(xù)社會化階段。在基本社會化階段,兒童和青少年不僅要學習各種基本生活技能和各種社會行為規(guī)范,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與家人、同伴、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逐漸形成個性、人格以及自我觀念。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將社會的文化、社會的價值內化。因此,“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最為基本、也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無論是對于個體還是對于社會,都是如此”[9]。而在更為漫長的繼續(xù)社會化階段,人們雖然已經(jīng)能夠作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但其不斷面臨的各種新的人生課題,比如求職、擇偶、為人父母、打拼事業(yè)、直至退休、面臨死亡等等,都會不斷地對其提出新的社會化學習的任務,并將迫使其在不知不覺中不停地進行著終身的社會化。
正是通過人的社會化理論的特定視角,我們可以重新審視“單獨二孩”生育政策所帶來的家庭關系變化的實質,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說明單獨一孩家庭中的父母生育第二個孩子為什么會造成第一個孩子如此極端的反應,同時也可以解釋和說明單獨一孩家庭的父母和第一個孩子將面臨什么樣的社會化學習任務。
由于三十多年以來國家一直實施的“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政策的影響,大多數(shù)年輕家庭中的父母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終身只生育一個孩子的現(xiàn)實,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只面對一個孩子的家庭生活。從孩子出生,到孩子的撫育和教養(yǎng),年輕父母們的心中、眼中、頭腦中,都只有這個唯一的“獨生子女”。而他們作為父母所要面對的親子關系也簡單到了極致。這一現(xiàn)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他們的繼續(xù)社會化過程具有一種獨特的性質:在這個唯一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作為父母的各種角色行為、生活經(jīng)歷,在許多方面通常都是“一次性的”,即許多的“第一次”往往也是“最后一次”。特別地,當他們第一次做父母時,往往也是他們最后一次生育孩子?,F(xiàn)在,當國家政策允許他們生育第二個孩子時,這種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幸福,讓一部分“單獨夫婦”激動不已。在他們可以實現(xiàn)生育兩個孩子的愿望時,他們還應該意識到,伴隨著生育第二個孩子一起到來的,將是一種新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一種變化了的家庭關系。這種新的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關系將給他們的繼續(xù)社會化增加兩項新的內容。
第一,他們要開始面對并適應“單獨二孩”政策帶來的自身心理的變化。
在“單獨二孩”政策實施之前,國家就有“雙獨家庭”可以生育二胎的政策。因此,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中就有一些生育了第二個孩子的“雙獨家庭”。但是,為什么媒體中卻沒有出現(xiàn)對那些雙獨二孩家庭這方面極端事例的報道?筆者分析,一方面,從客觀上看,這或許與“雙獨家庭”在整個社會中的數(shù)量比較少有關?,F(xiàn)有一些抽樣調查和人口學者的統(tǒng)計計算都表明,目前社會中“雙獨家庭”的比例遠比“單獨家庭”要低。例如,筆者2004年、2007年兩次對全國12個城市在職青年的調查結果表明,在城市已婚青年家庭中,“雙獨家庭”的比例大約只占同齡已婚青年家庭的10%—15%。而“單獨家庭”的比例則達到30%左右。又例如,人口學者郭志剛教授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的數(shù)據(jù)推算的2011年城鎮(zhèn)三種婚姻比例的期望概率中,“雙獨家庭”的比例還不到10%,“單獨家庭”的比例則接近40%。[10]正是由于“雙獨家庭”規(guī)模比較小,因此,這一類家庭對社會整體的影響相對更?。◤牧硪粋€角度說,在比例很小的“雙獨家庭”中產(chǎn)生前述媒體中報道的極端現(xiàn)象的比例也會相對更少)。
而另一方面,也是更為本質的,或許與“雙獨父母”們在主觀上對生育二孩的心理準備有關。即與“雙獨父母”從結婚成家開始,就面臨并考慮“生不生兩個孩子”的問題有很大關系。根據(jù)我國“雙獨二孩”的生育政策,一對男女雙方均為獨生子女的青年結婚成家,組成“雙獨家庭”,就可以按政策生育兩個孩子。因此,一旦雙獨青年結婚,有關生不生孩子,生一個孩子還是生兩個孩子,什么時候生第一個孩子,間隔多長時間生第二個孩子等一系列問題,就擺在年輕夫婦面前。換句話說,他們從結婚開始就面臨這些問題,就可以提前考慮這些問題,就在無形之中做好了生不生、生幾個的心理準備。更為重要的是,“雙獨夫婦”對于有關生育兩個孩子的一切不僅早就知道,而且具有主動權:他們可以對生不生兩個孩子、第一個孩子長到多大了再生第二個孩子等問題提前考慮、主動考慮,并且自主決定。
正是由于他們具有這種預知性和主動權,因此,一旦“雙獨夫婦”做出了將來要生育兩個孩子的決定,那么他們在主觀上也就提前做好了組建一對夫妻加兩個孩子的家庭的思想準備和心理準備。在這種準備中,就包括了將來如何對待一大一小兩個孩子,如何培養(yǎng)和教育一大一小兩個孩子等諸多問題。這樣一來,即使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后會經(jīng)歷一段身為“獨生子女”的時間,但由于“雙獨夫婦”早就有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在培養(yǎng)和教育第一個孩子的時候,自然不會把他當作“獨生子女”的方式來進行。他們對待作為“暫時的獨生子女”的老大的態(tài)度和教養(yǎng)方式,從一開始就與那些“單獨夫婦”對待他們家里那個“真正的獨生子女”的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有著本質的不同。因而,他們家里的這些老大產(chǎn)生出現(xiàn)在“單獨家庭”中第一個孩子那種極端現(xiàn)象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大降低。
相比之下,“單獨夫婦”對于自己具有能夠生育第二個孩子的權利是無法提前預知的,他們面臨“生不生第二個孩子”、“什么時候生第二個孩子”等問題則是完全被動的和十分突然的:他們從結婚開始到生育第一個孩子,從給孩子辦理“獨生子女證”到孩子長到5歲、8歲、10歲、15歲、甚至20歲,“再生育一個孩子”這件事一直是被限制的,對他們來說是不可能的。因而他們幾乎從來不會去考慮“生不生第二個孩子”這樣的問題。直到2014年,他們才突然被“通知”可以生第二個孩子,并且許多夫婦(因為年齡比較大的原因)馬上就要做出生育的決定,很快就要面臨再次生育的現(xiàn)實。這種事先的不可知性,以及再次生育的突然性和被動性,會給這些準備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單獨父母們帶來極大的不適應。因為他們不可能做好、實際上也并沒有做好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心理準備。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面對這種現(xiàn)實并積極地調整自身心理狀態(tài),以適應這一變化,就成為單獨一孩父母們繼續(xù)社會化過程中的一項新的內容。單獨一孩父母們要在做出生育第二個孩子決定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將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調整到養(yǎng)育兩個孩子的軌道上來,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積極地而不是消極地面對即將發(fā)生變化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關系狀況,為在新的環(huán)境中建立同樣和諧的家庭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他們要開始學習做兩個孩子的父母并建立起與兩個孩子之間本質相同但又有差別的親子關系。
應該看到,目前的單獨一孩夫婦在家庭中所扮演的只是“獨生子女父母”的角色。而在他們生活中、互動中、思維中、意識中的這第一個孩子,則是帶有鮮明唯一性特征的“獨生子女”。他們與這個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他們撫育孩子的行為方式,他們在孩子面前所扮演的父母角色,等等,無一不浸染在這種“唯一的孩子”的家庭氛圍中。他們的家庭生活所表現(xiàn)出的“孩子(即獨生子女)從一開始就成為整個家庭所關注的中心,并且,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關注的程度也越來越強,關注的方面也越來越多”,父母“自覺不自覺地擴大了子女在整個家庭生活中所占據(jù)的位置,加重了對子女的關注程度”等特征[8],既是他們與第一個孩子之間親子關系的一種典型反映,也是他們沒有做好生育第二個孩子心理準備的另一種證明。
事實上,單獨一孩父母們除了沒有做好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心理準備和生理準備外,他們同時也沒有做好正確面對、恰當處理和順利調適與一先一后、一大一小的兩個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的心理準備。就像三十多年前的一些獨生子女父母在“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現(xiàn)實面前,倉促上陣,缺少終身只養(yǎng)育一個孩子的心理準備,結果造成極端溺愛子女,將孩子培養(yǎng)成“小皇帝”的現(xiàn)象一樣。今天的單獨一孩父母們在突然放開的“單獨二孩”政策面前,同樣是倉促上陣,同樣缺少要養(yǎng)育兩個孩子的心理準備。其實,目前出現(xiàn)在少數(shù)家庭中第一個孩子身上的極端現(xiàn)象,并不能怪那些孩子,而是與家庭中的父母缺少必要的和充分的“做兩個孩子的父母”的心理準備有關。換句話說,是單獨一孩父母們對生育第二個孩子所帶來的新的親子關系的認識和準備不足,或者沒有很好地在家庭生活中建立起并調適好與兩個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才造成了媒體所報道的那些極端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另一方面,從社會化的視角來分析,目前單獨一孩家庭的父母們還缺少實際面對一先一后、一大一小兩個孩子的社會規(guī)范和實際知識。客觀上,由于三十多年來整個社會所關注的只是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成長問題,多子女已逐漸成為城市年輕家庭中的“另類”現(xiàn)象。因此,社會文化給這些年輕父母所提供的,只有如何建立與家庭中唯一的孩子的親子關系這方面的規(guī)范和知識,而沒有提供如何面對和建立起與兩個孩子(特別是有一個一直被當作獨生子女在撫養(yǎng)的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的規(guī)范和知識。所以,一方面在主觀上,這些單獨一孩的父母們沒有想過要學習這種規(guī)范和知識,而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從來沒有實際學習過這方面的規(guī)范和知識。
因此,隨著“單獨二孩”政策的實施,對那些準備要第二個孩子的單獨一孩夫婦來說,就面臨一項新的社會化任務:他們要像當初剛結婚時學習如何做夫妻,剛生育第一個孩子時學習如何做父母那樣,要在準備生育第二個孩子時開始學習如何做兩個孩子的父母,學習如何正確對待和教育一大一小兩個孩子的相應規(guī)范、知識與方法。特別是要學習正確處理與一先一后、一大一小的兩個孩子之間形成的那種本質雖然相同(都是親子關系)、但表現(xiàn)形式又不完全一樣的兩種父子關系和兩種母子關系。
總之,如同三十多年來實施的“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首先影響到的是廣大獨生子女父母一樣,“單獨二孩”生育政策首先影響到的也是符合這一生育政策,且處于育齡階段的“單獨夫婦”們。一個不得不承認的客觀現(xiàn)實是:這些希望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單獨夫婦”們既沒有做好開始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心理準備和生理準備,也沒有做好實際面對和養(yǎng)育兩個孩子的知識準備和實踐準備。在多年嚴格控制二胎生育,現(xiàn)在突然放開可以生二胎的人口政策面前,作為生育政策和生育行為實際承擔者的“單獨夫婦”們的心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或許有些還是急劇的變化。他們對于撫育兩個子女的認識、態(tài)度以及實際的撫育行為,也會自覺不自覺地發(fā)生一些偏差。正因為如此,如同三十多年前學者們提出“教育好獨生子女的關鍵在于教育他們的父母”一樣,要處理好單獨一孩家庭生育第二個孩子后形成的新的親子關系,關鍵同樣在于教育好單獨一孩的父母。
對于符合“單獨二孩”生育政策家庭中目前唯一的孩子來說,他們基本上都處于成人前的基本社會化階段。而在人的基本社會化階段,家庭始終是其最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和場所,父母則是對其社會化發(fā)展影響最大的“重要他人”。人們在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和社會規(guī)范的過程中,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了解和建立各種人際關系,并學習相應的角色行為。然而,在目前的單獨一孩家庭中,由于孩子身為“獨生子女”,因此,他們在家庭中交往互動的對象主要限于父母和祖輩等成人。特別是他們與父母之間構成的親子關系,更是他們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互動渠道和精神依賴。因此,當父母再生育一個孩子時,這種親子關系自然會發(fā)生變化,第一個孩子的社會化過程也會因此發(fā)生變化和受到影響。這種變化和影響也將對他的基本社會化提出一些新的學習內容。
首先是心理上的變化和適應。在以往傳統(tǒng)的多子女家庭里,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很自然地學習和接受一項特定的社會化內容:即學習面對兄弟姐妹,學習扮演兄弟姐妹的角色,學會建立并適應兄弟姐妹之間的手足關系。然而,目前的單獨一孩家庭中,這些個作為老大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是被整個家庭當作“獨生子女”來對待的,他們在家庭中承擔的角色只有“獨生子女”,而沒有“哥哥姐姐”。因此,他們早已習慣了從小成長的這種“獨生子女環(huán)境”。這種特定的家庭環(huán)境帶給他們的是這樣一種意識:在所有家庭成員中,他們是最小的,因而總是最受保護的、最多照顧的、遇事最優(yōu)先的、最受重視的??陀^上他們也的確是最受關注的。然而,突然之間,要讓這個一直是家庭中唯一的、最小的、最優(yōu)先的獨生子女,去面臨一種還有一個比他更小的、在他看來更受保護的、更受照顧和關注的、更為優(yōu)先的和更受重視的弟弟妹妹的家庭生活現(xiàn)實,他們的心理肯定會受到一定的沖擊,也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不適應現(xiàn)象。
另一方面,目前的單獨一孩家庭與以往的多子女家庭之間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差別:以往多子女家庭中,相鄰的兩個子女之間的年齡差距往往并不大,基本上是相隔二三歲。這種情形的社會化效果是,兄弟姐妹之間從幼小的時候開始就相互接觸和共同生活,父母也會在他們比較小的時候就開始教育,孩子也會開始學習并相互適應。因此,他們關于兄弟姐妹關系的規(guī)范和行為方式,是在幼年時期相伴成長的共同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的,自然而然慢慢適應的。然而,目前單獨一孩家庭中面臨的現(xiàn)實卻是:父母準備生育的第二個孩子與第一個孩子之間,在年齡上既可能相隔兩三歲,也可能相隔五六歲、八九歲以及十幾歲。這種不同的年齡差距,給第一個孩子關于兄弟姐妹關系的社會化學習帶來了十分不同的場景。由于兒童與青少年時期正是人的心理、人格特征迅速發(fā)展、不斷變化的時期,處于不同年齡段的第一個孩子在心理特征,特別是在自我意識、角色意識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差別。正是這些差別會導致他們在面對第二個孩子的現(xiàn)實中,產(chǎn)生出各種不同的反應。
因此,父母再生育一個孩子,對家庭中第一個孩子的心理沖擊和所帶來的不適應的程度,會依據(jù)他們的年齡大小,以及家庭中的生活氛圍,父母之前對他的教育和培養(yǎng)方式等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他們順利適應新的家庭生活和家庭關系的難度和過程也會有所不同。學會面對這種家庭成員變化帶來的沖擊并在父母的幫助下盡快調整和適應新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就成為單獨一孩家庭中第一個孩子新的社會化任務。
其次是哥哥姐姐角色的學習和扮演。父母的再次生育給第一個孩子帶來各種不同的心理沖擊和不適應的同時,也開啟了單獨一孩家庭中第一個孩子在新的家庭環(huán)境中的另一項社會化內容:學習做哥哥姐姐。
客觀地說,最近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大量獨生子女家庭中兒童的社會化,是一種與三十多年前我國社會中以及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社會中的兒童社會化有著顯著差別和不同的社會化。這種差別和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化的對象由多個子女變成了獨生子女。社會化研究的重點也往往只是集中在作為特定對象的獨生子女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特點上。正是由于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因而有關獨生子女社會化過程的規(guī)范和知識中自然就缺少了如何對待兄弟姐妹,如何與兄弟姐妹交往,如何扮演兄弟姐妹的角色等內容。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社會角色都有一套相應的社會規(guī)范和這套規(guī)范所要求的行為方式。人們一旦承擔某種社會角色,社會就會按照這一角色的規(guī)范和行為方式給予他們某種角色期待。即期望他們,實際上也是要求他們按照這種規(guī)范去行動,去表演。當一個家庭中僅有一個孩子時,他們只承擔著一種社會角色,即相對于父母而言的子女角色。在他們的基本社會化過程中,由于沒有兄弟姐妹,他們自然也不會承擔“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這樣的角色。他們甚至都不會意識到“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實際上究竟是什么。因此,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既不會有來自父母和他人對他的這種角色期待,他們也不會按照這種角色期待去表現(xiàn)和行動。
現(xiàn)在,當父母再生育一個弟弟妹妹時,無論這第一個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意識得到,他客觀上就承擔了“哥哥姐姐”的角色,他的社會化學習中就必須增加有關如何扮演“哥哥姐姐”的內容。而整個家庭特別是父母也有責任在他的社會化過程中,教給他有關“哥哥姐姐”角色的各種規(guī)范和行為方式,使他在與弟弟妹妹的互動中,逐漸學會謙讓,學會承擔,學會愛護,也學會幫助。當然,父母同時也要在與兩個孩子的互動中,教給第二個孩子有關“弟弟妹妹”角色的各種規(guī)范和行為方式。
第三是學習并適應新的親子關系。如果說學習做哥哥姐姐的任務所圍繞的是第一個孩子與第二個孩子之間的關系的話,那么,學習和適應新的親子關系則圍繞的是第一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隨著家庭中第二個子女的出現(xiàn),原有的親子關系會變得更加復雜化和多樣化。這一變化不僅對父母提出了調整和學習的任務,也對第一個孩子提出了同樣的調整和學習任務。在父母生育弟弟妹妹之前,他們面對的是父母與他之間的唯一的親子關系。當?shù)艿苊妹贸錾?,他們要面對的則是在受到父母與弟弟妹妹之間新的親子關系影響后的親子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他要學會面對一種“被分散”了的或“被稀釋”了的親子關系。因此,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出生,第一個孩子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不僅要學習如何對待弟弟妹妹,學習如何處理與弟弟妹妹之間的手足關系,他們同時還要重新學習和重新看待他們與父母之間已有的親子關系。
由于家庭生活中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父母與弟弟妹妹之間新的親子關系的影響下,第一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互動或許會有所減少,他們受關注的程度或許也會有所減弱,所有這些都形成了一種新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和新的親子互動氛圍。在這種情形下,第一個孩子必須重新學習并逐步適應他們與父母之間的新的親子關系。他們要在這種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擺正父母、自己以及弟弟妹妹三者的位置,學會理解和接受父母在處理與自己之間的親子關系方面的某些“不公平”,并且在很多時候還要學會適應被父母暫時的忽視。不要以為這些方面對第一個孩子的影響是消極的。從社會化角度我們可以說,正是第二個孩子的出現(xiàn),讓第一個孩子學習到許多在只有一個孩子條件下學不到的角色規(guī)范和行為方式,實際上為他的更加全面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不可替代的積極的環(huán)境。
綜合前面幾方面的分析,我們不難明白,即使出現(xiàn)了媒體所報道的那些極端事例,我們也不能責怪那些處于基本社會化過程中、但卻沒有接受到相應的社會化內容學習的孩子。如果他們的父母在生育第二個孩子方面有充分的繼續(xù)社會化學習,如果他們自己在弟弟妹妹出生前也早就進行了相應的心理適應和角色學習,那么,這種極端的現(xiàn)象無疑會明顯減少。
上述對“單獨家庭”生育二孩所帶來的父母和子女社會化新任務的分析,不僅可以用來解釋當前一些家庭中出現(xiàn)的極端現(xiàn)象的原因,引導“單獨二孩”家庭盡快主動地學習新的社會化內容和調適好親子關系。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為今后更加大量出現(xiàn)的“全面二孩”家庭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及時的指導。
應該認識到,目前全國實行的“單獨二孩”生育政策所針對的人口只是我國社會整個育齡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根據(jù)人口學者翟振武教授等利用2005年全國1%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計算的結果,在當時20—30歲人口中,獨生子女的比例接近20%,10—20歲人口中,獨生子女比例接近30%,0—10歲人口中,這一比例接近40%。[11]275正是由于受到年齡、性別、獨生子女人口數(shù)量及其占同齡人口比例的限制,所以每一年齡段我國社會中形成“雙獨家庭”與“單獨家庭”的具體比例盡管會有一定范圍的變動,但二者總的比例卻只會在40%以內,而“雙非家庭”的比例則一直會保持在60%左右。只有當所有獨生子女都與非獨生子女結婚,才會達到“雙獨家庭”比例為零、“單獨家庭”比例為40%的情形。顯然,這是一種不可能出現(xiàn)的極端情況。正常情況總是有一部分獨生子女組成“雙獨家庭”、另一部分組成“單獨家庭”。特別地,如果一個時期“雙獨家庭”比例增加的話,“單獨家庭”的比例就會更快下降。前面所列舉的調查和統(tǒng)計分析結果也顯示,目前年輕的城市家庭中,“雙獨家庭”大約占同齡總體的10%左右,“單獨家庭”大約占30%左右,而“雙非家庭”則占了60%左右。這些結果都表明,目前城市已婚育齡人口中,符合“單獨二孩”生育政策的單獨父母群體的規(guī)模明顯少于雙非父母群體的規(guī)模。這是我國社會的一種重要的現(xiàn)實。
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認識到,目前實行的“單獨二孩”生育政策只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不斷調整和完善過程中的一小步。根據(jù)我國人口的出生率現(xiàn)狀、人口增長的現(xiàn)狀、人口結構的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趨勢,特別是依據(jù)國家和政府關于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計劃生育政策的方針和指導思想,可以預見,在今后不太長的時間里,我國的生育政策一定會過渡到“全面二胎”生育政策(即所有夫婦都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實施階段。因此,一旦全面放開二胎生育的限制,更大規(guī)模的現(xiàn)有一孩家庭中,同樣會有相當部分的家庭將迎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也可以預計,目前發(fā)生在準備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單獨家庭”中的這種親子關系變化及其相關現(xiàn)象,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也會同樣發(fā)生在規(guī)模更大的、準備生育第二個孩子的“雙非家庭”中。因此,上述所討論的單獨一孩父母的繼續(xù)社會化以及第一個孩子的基本社會化過程中的那些特定學習內容和任務,也會完全一樣地出現(xiàn)在這些“雙非家庭”中。這樣看來,“未雨綢繆”,提前做好相關的宣傳、教育和準備,為廣大年輕家庭的父母和子女在接受家庭中的第二個孩子所帶來的新的家庭環(huán)境,更加順利地進行新的社會化學習,更少出現(xiàn)目前媒體報道的極端現(xiàn)象,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筆者認為,從現(xiàn)在起,整個社會就要有意識地開展這方面的教育與宣傳,用科學的和正確的輿論、規(guī)范以及社會化知識,去引導和幫助這些家庭提前接受這種現(xiàn)實,提前做好面對這種現(xiàn)實的心理準備和文化準備。為廣大年輕家庭及時適應這種變化,順利度過這一轉折,更好地營造一個親子情深、手足情深的新家庭氛圍和社會文化氛圍,建立更為融洽、和睦的家庭關系,也為更多家庭的美滿幸福做出努力。
[1]風笑天.單獨二孩:生育政策調整的社會影響前瞻[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5).
[2]《武漢晚報》2015年1月18日[N/OL].新華網(wǎng):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15-01/18/c_1114034358.htm.
[3]《東方今報》2015年1月29日[N/OL].新浪網(wǎng):http://news.sina.com.cn/s/p/2015-01-29/054031456108.shtml.
[4]《沈陽晚報》2015年2月1日[N/OL].新華網(wǎng):http://news.sina.com.cn/s/2015-02-01/160231468554.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1&r=u&rfunc=8.
[5]龍冠海.社會學[M].臺北:三民書局,1986.
[6]潘允康.家庭社會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
[7]彭渝,懋彬.當代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化及子女的社會化環(huán)境[J].社會科學研究,1994(6).
[8]風笑天.獨生子女家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J].社會科學輯刊,1994(5).
[9]風笑天.青少年社會化:理論探討與經(jīng)驗研究述評[J].青年研究,2005(3).
[10]風笑天.走進“圍城”的獨生子女:概念、規(guī)模與質疑[J].江蘇社會科學,2005(3).
[11]翟振武,張現(xiàn)苓,靳永愛.立即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人口學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