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wèi)華,吳庭書,謝崇武,段麗瓊,謝慶麗,李 丹,張 星
(大理學院楚雄附屬醫(yī)院,云南楚雄 675000)
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SHA)的病例中約80%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所致〔1〕,我院在未開展神經(jīng)介入手術以前大多采取內科保守治療,其較高的再出血率和致死率一直困擾臨床。自2011 年我院開展神經(jīng)介入手術后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才得到改善,本文總結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采用介入栓塞治療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02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男48 例,女54 例,年齡12~76歲,平均54.6歲。全部病例均為急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起病,病程1~14 d。表現(xiàn)為頭痛、嘔吐、癱瘓、抽搐和意識喪失等。Hunt—Hess分級,I級21例、Ⅱ級26例、Ⅲ級40例、Ⅳ級15例。全部病例均通過CT腦血管成像(CTA)或MRI初篩最后經(jīng)數(shù)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確診。
1.2 影像學資料102例患者中單發(fā)動脈瘤91例,其中前交通動脈瘤31例,大腦中動脈分叉處動脈瘤28 例,后交通動脈瘤22 例,椎動脈顱內段動脈瘤3例,大腦前大腦中分叉處動脈瘤2例,基底動脈頂端動脈瘤 2 例,P2 段動脈瘤 2 例,A2 段動脈瘤 1 例。11例為多發(fā)動脈瘤,最多者檢出3枚動脈瘤。
1.3 方法本組全部患者均在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栓塞治療?;颊呷樯Ш蟪R?guī)消毒鋪巾,采用Seldinger 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置入6F 動脈鞘,給予全身肝素化。使用豬尾導管先行弓上造影,了解弓上血管走行,以判斷使用何種指引導管。使用單彎導管進行全腦血管造影,進一步明確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形態(tài)、瘤頸和載瘤動脈的情況,選擇動脈瘤最佳切線位為栓塞工作角度。根據(jù)弓上血管走行選擇硬度合適的6F指引導管,將指引導管置于治療血管盡量高的位置,以指引導管穩(wěn)定性好和不誘發(fā)血管痙攣為原則。若出現(xiàn)血管痙攣則需適當下撤導管。根據(jù)動脈瘤的位置和指向,將微導管塑形,在路圖引導下,用微導絲將微導管引導進入動脈瘤腔中。選擇合適的彈簧圈在動脈瘤腔內先成欄,使第一個彈簧圈貼壁良好,之后按大小遞減的原則,選擇不同規(guī)格的填塞圈逐漸填塞動脈瘤,每次彈簧圈解脫前均行造影,確定彈簧圈位于動脈瘤內,觀察載瘤動脈及其分支通暢情況。至動脈瘤達到致密填塞后即完成手術。撤出微導管時需小心謹慎,避免帶出彈簧圈。撤出微導管后再次造影證實栓塞效果。使用支架輔助栓塞時需在第一個彈簧圈進入兩三個環(huán)后釋放支架。術后是否立即中和肝素或自然中和肝素需根據(jù)術中是否使用支架或栓塞后是否干擾載瘤動脈血供等多種因素決定。肝素中和后1 h拔出動脈鞘。
1.4 術后處理早期麻醉復蘇,觀察意識恢復及肢體活動情況;繼續(xù)抗血管痙攣、鎮(zhèn)痛、補液等治療;行腰穿,緩慢引流出血性腦脊液,測量椎管內壓力為 80~100 mmHg(1 mmHg=0.133 3 kPa)終止引流,1~2次/d,直至腦脊液清亮,患者頭痛緩解。
102 例患者均一次完成栓塞手術,術后經(jīng)腰大池引流血性腦脊液、脫水、激素、營養(yǎng)神經(jīng)抗腦血管痙攣等及對癥支持治療后,痊愈91例,好轉7例(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治愈好轉率96%。死亡1 例,自動出院3 例。自動出院病例均因病情加重出院,電話隨訪均已死亡,總死亡率3.9%。
動脈瘤栓塞術中發(fā)生動脈瘤破裂3 例,存活2例,死亡1例。手術相關死亡率1%。
102例患者中致密栓塞90例,12例因各種原因未能達到致密栓塞。使用支架輔助栓塞33例,其中2例使用雙支架輔助。使用支架輔助的病例致密栓塞率要高于單純栓塞者。
15 例患者因原發(fā)血腫壓迫或發(fā)生腦血管痙攣等原因而出現(xiàn)癱瘓、失語等神經(jīng)局灶體征,經(jīng)積極治療,8 例逐漸獲得完全恢復,7 例經(jīng)治療6 月仍遺留不同程度肢體癱瘓。
術后 6 個月~3 年隨訪,門診 CTA 隨訪 60 例,入院行腦血管造影隨訪10例,隨訪率70%,5例動脈瘤復發(fā),復發(fā)率7.1%。
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中約80%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所致。其破裂前可以沒有癥狀,破裂后往往急性頭痛起病,部分形成顱內血腫的可伴有肢體功能障礙。CT 掃描可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呈高密度信號。本組所有病例均經(jīng)CT 證實為SAH。確診后入院的患者 101 例在 24 h 內完成 CTA 檢查,1 例行磁共振腦血管造影(MRA)檢查。101 例中2 例陰性,后經(jīng)數(shù)字減影血管成像(DSA)造影證實為頸內動脈血泡樣動脈瘤。CTA 檢出率99%,與多數(shù)國內外報道相符,提示CTA 是動脈瘤檢查較為精確的手段。但實踐中發(fā)現(xiàn)CTA 對于動脈瘤的大小、形態(tài)、瘤頸與載瘤動脈的關系等仍有局限性,尤其對小于2 mm的動脈瘤,準確性較差〔2〕。國內外的學者也觀察到了類似現(xiàn)象,所以DSA仍然是確診動脈瘤的金標準〔3〕。
動脈瘤的再出血是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破裂的動脈瘤一經(jīng)確診應盡快手術治療,避免二次出血危及生命。介入栓塞術是近20年逐漸發(fā)展并普及起來的微侵襲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點〔4-5〕。隨著介入材料的不斷發(fā)展、技術的不斷改進介入栓塞術的死亡率及致殘率已逐步下降。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微創(chuàng)的血管內栓塞治療動脈瘤,介入栓塞的手術例數(shù)已逐步超過了開顱夾閉的手術例數(shù)〔6〕。本組96%的治愈好轉率也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一些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認為90%以上的動脈瘤都可以通過血管內栓塞來治療。但對于少數(shù)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動脈瘤開顱夾閉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介入栓塞后動脈瘤的復發(fā)也是一個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栓塞術中動脈瘤破裂出血是栓塞手術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往往導致災難性后果〔7〕。本組3 例術中破裂,2例存活,1例死亡。破裂率2.5%。栓塞術中動脈瘤破裂率及其導致的死亡率國內報道等等不一??梢源_定的是栓塞術中破裂與術者技術的熟練程度有關。破裂后死亡率與術中緊急處理是否得當有關。栓塞前應仔細閱讀造影片,了解動脈瘤大小、形態(tài)、瘤頸與載瘤動脈的關系,綜合多種因素來設計手術方案。術中操作要輕柔、仔細,切忌用猛力。充分了解微導、管微導絲、彈簧圈的性能等都是避免術中破裂的重要因素。術中發(fā)生破裂切不可驚慌,更不應倉促撤管,應該立即控制降壓并中和肝素。若微導管已到位,則繼續(xù)栓塞。若彈簧圈已穿出動脈瘤,不應該將其抽回,而應設法將后部分彈簧放置于動脈瘤內,并繼續(xù)栓塞〔8〕。栓塞術畢應立即行CT 檢查,判斷術后是否行開顱減壓手術或行腰大池引流治療。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后由于血性腦脊液中多種物質的刺激,常常出現(xiàn)腦血管痙攣。加上介入手術整個過程均在血管內操作,因此使血管痙攣的發(fā)生率大大增高〔9-10〕。一般術中發(fā)生的腦血管痙攣均較輕,嚴重的痙攣經(jīng)導管使用罌粟堿后大多可緩減。圍手術期常規(guī)應用尼莫地平預防血管痙攣,手術中避免指引導管盲目過高,避免導絲導管的反復進出,同時嚴格輕柔操作,動作熟練,減少手術時間是預防腦血管痙攣的關鍵〔11〕。本組有3 例術中順利,術后3周準備出院時發(fā)生肢體癱瘓或失語,經(jīng)CT和CTA證實為遲發(fā)性腦血管痙攣,雖經(jīng)積極治療仍遺留不同程度后遺癥。對于遲發(fā)性腦血管痙攣,持續(xù)的腰大池引流直至腦脊液清亮和持續(xù)使用尼膜同口服是預防的關鍵〔12-13〕。
本組使用介入栓塞的方法對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進行治療獲得了較滿意療效。結果提示:介入栓塞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恢復快、安全、有效的方法。
〔1〕毛伯鏞,劉文科,馬潞. 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診治進展〔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8,5(2):6-9.
〔2〕李曉瓊,李健丁,張華.影像學對于顱內動脈瘤診斷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3,20(4):395-397.
〔3〕Schaafsma J D,Velthuis B K,Vandenberg R,et al. Coiltreated aneurysms: decision making regarding additional treatment based on findings of MR angiography and intraarterial DSA〔J〕.Radiology,2012,265(3):858-863.
〔4〕曾文勝.顱內大腦中動脈動脈瘤的介入栓塞治療分析〔J〕.白求恩醫(yī)學雜志,2014(3):230-232.
〔5〕丘學才,常魏,張麗娟,等.顯微外科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觀察〔J〕. 山東醫(yī)藥,2009,49(51):75-76.
〔6〕龍飛,秦坤明,馮大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分析(附42 例報告)〔J〕. 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2,7(3):252-254.
〔7〕鄧其峻,廖旭興,鐘偉健,等.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術中出血的防治〔J〕.廣東醫(yī)學,2011,32(1):90-92.
〔8〕劉金輝.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術中動脈瘤破裂的處理方法分析〔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3(10):65-65.
〔9〕Abla A A,Wilson D A,Williamson R W,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ptured aneurysm location,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lot thickness,and incidence of radiographic or symptomatic vasospasm in patients enrolled i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Neurosurg,2014,120(2):391-397.
〔10〕Velat G J,Kimball M M,Mocco J D,et al. 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meta-analyses in the literature〔J〕.World Neurosurg,2011,76(5):446-454.
〔11〕徐偉光,彭蓉.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并發(fā)癥觀察及原因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34):156-157.
〔12〕吳衛(wèi)華,吳庭書,謝從武.介入栓塞結合血性腦脊液引流治療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療效評價〔J〕.中外健康文摘,2013(11):126-127.
〔13〕斯良楠,孫曉川,郭宗鐸.血管內治療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研究進展〔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3,10(7):38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