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探究教學中的教師失當行為例析*

2015-03-21 01:12羅國忠
物理教師 2015年5期
關鍵詞:彈簧秤浮力重力

羅國忠

(廣西教育學院教研部,廣西 南寧 530023)

1 引言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學生學習更加生動活潑,但這些積極變化并不能掩蓋一些教師的失當教學行為,如邏輯混亂、預設過強、生搬硬套等.這些行為違背學生認知規(guī)律,導致學生生吞活剝、一頭霧水.這些失當教學行為不僅在常態(tài)課堂中比比皆是,就是在高水平的全國教學比賽中也不鮮見.本文以全國中學物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全國中學物理教學名師賽中的探究教學片斷為例,分析一些失當教學行為,并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2 教師失當行為例析

2.1 自相矛盾,缺乏邏輯

案例1.在“浮力”課中,學生探究發(fā)現浮力與液體密度、液體排開體積有關.為了把這兩個物理量歸結為排開液體重力一個物理量,教師啟發(fā)學生:現在需要發(fā)揮大家的想象力了,液體密度、液體排開體積的變化可能會引起什么變化呢?浮力是個力,它不可能與其他什么有關系,應該與某個力有關系.學生聽后茫然,一頭霧水.

評析:學生已經發(fā)現浮力與液體密度、液體排開體積有關,而教師想把它們歸結為液體排開重力一個物理量,這個想法無可厚非.但是,教師卻說浮力“不可能與其他什么有關系”,這等于否定了“浮力與液體密度、液體排開體積有關”,顯然自相矛盾、邏輯混亂,學生不茫然才怪.

建議:教師應該按照知識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即根據前面所學知識,已知密度和體積,可求什么物理量?學生不難知道可求質量,由質量可求重力,這是一氣呵成的知識遞進關系.

2.2 預設過強,缺乏彈性

____案例2.在“浮力”課中,師生列舉了漂浮物體受到浮力的各種生活實例后,教師接著追問:下沉物體受不受浮力呢?哪位同學猜一下?甲學生猜想:用彈簧秤吊著鐵塊浸入水中,彈簧秤示數會變小,說明下沉鐵塊受到浮力.這與教師預設不一致,教師略有遲疑:哦,你太超前了,還有哪位同學?甲學生尷尬坐下(整節(jié)課神情低落).乙學生猜想:手拿著重物放到水里,會感覺變輕些,說明下沉重物受到浮力.這個猜想合乎教師預設,于是教師高興問全班:其他同學是不是這樣想的?還未等學生回應,教師自問自答:大家基本就是這樣想的.教師接下來說:那怎么用實驗來驗證猜想呢?下面我們就用甲同學所說的彈簧秤來驗證一下.

評析:教師預設的教學路線很清晰,即先讓學生根據生活體驗提出下沉物體受到浮力的猜想,接下來用彈簧秤進行實驗驗證.這條預設路線本無可厚非,但實施路線太僵化死板,缺乏彈性.甲學生提前把教師預設的下一內容說出來了,教師毫無變通,簡單一句“太超前了”把學生積極性打入冷宮.另外,教師憑借自己的權威地位,用乙學生的思想代表全班的思想,剝奪其他人的思想,這是典型的教師中心表現.

建議:其實,乙學生的猜想依據來自生活,甲學生的猜想就不是來自生活嗎?況且生活和教學本來沒有也不應有嚴格界限.甲學生之所以提出用彈簧秤驗證,可能是看書知道,也可能是看到桌面的彈簧秤而臨時想到的.不管是看書知道還是臨時想到,都是良好的學習行為,因此教師首先應該表揚甲,然后乘勢鼓勵甲:除了彈簧秤,老師相信你肯定還有其他生活經驗,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甲回答后,教師再把學生引到預設點:下面我們就一起動手,用甲所說的彈簧秤驗證一下.這樣的隨機應變使教學自然順暢,學生也體驗到尊嚴和成就,學習的快樂也就油然而生了.

2.3 生拉硬拽,方法錯誤

案例3.在“液體壓強”課中,在探究得出了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的結論后,教師接著問: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一學生提出:我還想知道液體壓強是否與液體重力有關?教師把自制儀器搬上講臺,該儀器由兩個壓強計分別連著兩根粗細不同管子的底部.首先把同樣多的水分別倒入兩根管,壓強計顯示細管底部所受壓強更大,然后再往粗管倒水,壓強計顯示粗細兩根管底部所受壓強大小相同.這時教師問:這些現象說明液體壓強與液體重力是否有關?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有關.出乎預料之外,教師只好再重述實驗現象:液體重力相同、壓強不同,液體重力不同、壓強相同.緊接著提高聲調問:那么壓強與液體重力有關嗎?學生稍有遲疑,疑似無奈而回答:無關.

評析:可以判斷,教師認為兩次實驗都能說明液體壓強與液體重力無關,這顯然是錯誤的.第1次液體重力相同、壓強不同,但沒有控制液體深度不變,并不能說明壓強與液體重力無關,只能說明壓強與液體深度有關;第2次液體重力不同、壓強相同,這次控制了液體深度等變量不變,這才能說明壓強與液體重力無關.由于學生對液體重力影響壓強的前概念很頑固,而且兩次實驗混淆,第1次實驗起了干擾作用,因此學生堅持原來的猜想.教師提高聲調追問,表明教師不滿意原來的回答,學生被迫改變說法,給出教師期望的答案.盡管學生轉變說法,其實頭腦還是稀里糊涂的.

建議:首先,教師自身應該對控制變量法有正確的理解,否則就會以錯教錯.然后,讓學生討論:兩次實驗分別能得出什么結論?以此暴露學生的判斷依據,究竟是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還是生活經驗(前概念).可以預見,討論會出現不同意見,這時再引導學生分析兩次實驗中哪些是控制變量?哪些是自變量?然后再提示控制變量法.

2.4 生搬硬套,缺乏靈變

案例4.在“電磁感應”課中,為了讓學生體驗逆向思維方法,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組內成員用擊鼓傳花的游戲方式,練習用逆向思維方法進行提問,如甲學生說太陽從東邊升起,乙學生就問為什么不從西邊升起?練了幾分鐘后,教師復習上節(jié)課的奧斯特電生磁實驗,然后開始提問:大家能對奧斯特實驗提出什么問題呢?學生提了很多問題,但都不是教師想要的問題,教師無奈,只得提示:能不能用剛才的思維方法提出問題呀?一個學生馬上提問:磁能不能生電?教師滿意了,乘勢又問:那么,大家再猜測一下,磁能不能生電呢?一女生猜測:能.教師追問:為什么呢?女生支吾了一下后,反問:我只是猜想嘛,猜想不是可以不確定嗎?教師顯然不滿意,進一步逼問:那你為什么不猜想磁不能生電呢?學生率真地回答:因為你這樣問了,肯定磁就能生電了.學生和觀摩教師都被這個率真的回答逗笑了.

評析:設計不可謂不精心,但效果幾乎全無.教師知道,如果沒有鋪墊和引導,學生幾乎不可能自主提出磁生電的問題和猜想,因此就設計游戲來熱身體驗、認識逆向思維,預設學生會用現學的逆向思維提出這節(jié)課的問題和猜想.但學生始終不如教師所愿,教師只得提示“用剛才的思維方法提出問題”,這個提示太過直白了,如同生拉硬拽.接下來教師本該知道學生也同樣缺乏來自生活的猜想依據,應該靈活調整自己預設路線中的猜想環(huán)節(jié),但教師大概堅信游戲體驗為猜想提供了確定理由,因此還是不依不饒地追問理由,致使學生反問“猜想不是可以不確定嗎”,顯示學生比教師更熟知猜想的不確定性特點.既然教師一定要猜想理由,學生被逼無奈,只好和盤托出,理由就是“因為你這樣問了,肯定磁就能生電了”,不出笑話才怪.之所以出現無效問題和猜想,一是磁生電與學生生活距離遙遠,學生幾乎無感覺;二是教師對課堂探究和學生主體的機械、片面認識,認為課堂探究環(huán)節(jié)一個都不能少,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完全體現學生主體,這種錯誤的思想必然導致機械甚至錯誤的行為.

建議:課堂畢竟要講究效率,學生的課堂探究不能等同于科學家的探究,突出學生主體并不是消除教師主導,哪些環(huán)節(jié)教師主導可多些?哪些環(huán)節(jié)學生主體可多些?要視具體情況靈活變通.既然學生與磁生電距離遙遠,難以提出問題和猜想,也可以由教師來提出,甚至也不必猜想,接下來進入實驗探究即可.

2.5 貌似生成,缺乏公平

案例5.在“光的折射”課中,學生利用教師設計的叉魚模擬裝置進行模擬叉魚,裝置主要包括魚、魚叉、空心管(瞄準器),魚叉置于空心管內,能自由滑動.叉魚規(guī)則:用空心管瞄準魚,然后讓魚叉直接滑下去.第一次魚在空氣中,結果都叉中,而第二次魚在水中,結果都叉不中.教師讓學生猜想叉不中魚的原因,甲學生猜想:無水時看到的魚是實像,直接叉就能叉中,有水時看到的魚是虛像,直接叉就會叉偏.乙學生猜想:上節(jié)課學過光在同種介質中沿直線傳播,而現在有空氣也有水,光不一定沿直線傳播,所以直接叉就會偏折.教師滿意乙的猜想,準備板書,但剛寫兩個字,似乎又想起乙并沒有說光的偏折方向,接著追問:剛才你說光從哪到哪發(fā)生偏折?乙回答:光從空氣到水發(fā)生偏折(這是錯誤的).教師贊賞:好.立馬板書:光從空氣射入水中發(fā)生偏折.

評析:這是常見的課堂現象,教師為了體現教學生成,往往鼓勵學生說,以學生說代替教師說,但學生真的說出各種猜想時,教師卻對非預設猜想充耳不聞,對預設猜想有聞必錄,這種厚此薄彼的偽生成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撲滅學生的奇思妙想.其實,甲乙學生的猜想本質上是等同的,是用不同概念表達同一件事,區(qū)別在于甲的間接、乙的直接,但教師或許沒有發(fā)現兩者的等同性,或許甲的猜想處理起來更棘手,重要的是乙的猜想出現了教師期待的“偏折”字眼,教師就迫不及待地借坡下驢,這樣似乎就體現了生成來源于學生.另外,教師犯了一個科學性錯誤,即叉不中水中魚的原因是光從水到空氣發(fā)生偏折,而不是在教師追問下乙所說的“光從空氣到水發(fā)生偏折”.雖然不知道乙是為了迎合教師意圖,還是發(fā)自內心想法,但至少可以看出教師的預設答案就是“光從空氣到水發(fā)生偏折”,以至乙剛說出口,教師就不分對錯,有聞必錄,立馬板書.

建議:既然甲乙猜想都正確,而甲的猜想間接,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把間接還原回直接.當甲猜想后,教師可繼續(xù)追問甲,或轉問全班:為什么看到空氣中的魚是實像?水中的魚是虛像?聯系學過的知識,可知空氣中魚的光線只經過空氣、沿直線傳播而形成實像;而水中魚的光線經過水和空氣,那么光的傳播會不會發(fā)生偏折?這樣可合理猜想水中魚與空氣中魚的像不同,即為虛像.這樣不僅善待了學生的想法、說法,也更有思維含量.

對于光線傳播方向,也可類似追問或轉問.從叉魚實驗中得出光線從水到空氣會發(fā)生偏折的結論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反過來,光線從空氣到水會不會也偏折?待學生猜想后,教師用激光筆沿著空心管射向水中,可以發(fā)現不僅光從空氣到水也發(fā)生偏折,而且激光還準確射中了水中魚,學生會產生驚喜感.這樣,就可歸納得出光從一種透明物質進入另一種透明物質會發(fā)生偏折.

3 結語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以上失當教學行為的共同特點是不顧學生認知規(guī)律,生拉、硬灌、強扭,造成學生學習困難和負擔,不怪學生產生物理難學的感嘆;反過來教師覺得自己盡力了,效果卻不如所愿,吃力不討好,也不由產生物理難教的抱怨.其實,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師沒有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沒有放下身段去研究學生,以致沒有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去教學.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早就說過,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師應據此進行教學.[1]要做到這,教師就要真正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學生,而不是把學生當成自己,唯有如此物理探究教學才會如春風細雨般滋潤學生的心田.

1 奧蘇貝爾,諾瓦克,黑伊西.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M].余星南,宋鈞,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歡
彈簧秤浮力重力
瘋狂過山車——重力是什么
“浮力”知識鞏固
我們一起來“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誰定
重力性喂養(yǎng)方式在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中的應用
重力之謎
用彈簧秤探究一對相互作用力大小實驗的思考與改進
一張紙的承重力有多大?
神奇的浮力
“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的方法、技巧、探究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