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德化碑考略兼論南詔對唐蕃戰(zhàn)爭的影響

2015-03-20 18:58朱飛鏑謝建輝
貴州民族研究 2015年12期
關鍵詞:唐軍南詔天寶

朱飛鏑 謝建輝

(長江師范學院,重慶 408100)

由于特殊的地形,自古以來,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在中國西南地區(qū)膠結(jié)沖突、分化繁衍,形成了各族既聚居又雜居的局面,尤以云南為甚。其名號繁雜,《新唐書·兩爨蠻傳》稱之“群蠻種類,多不可記”。初唐前,大理洱海一帶,曾分布著眾多的烏蠻、白蠻部落,即后世彝族和白族的先民。其中,蒙舍、蒙巂、越析、浪穹、施浪、鄧賧最強,史稱“六詔”(詔即王之意)。蒙舍詔由于居地最南,故稱“南詔”。

南詔是唐朝時期以烏蠻為主體,包括白蠻等族在內(nèi),在今云南、貴州一帶建立的地方政權(quán),其王為烏蠻蒙氏。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蒙舍詔首領細奴邏建“大蒙國”,臣屬唐朝,成為了唐經(jīng)略西南、牽制吐蕃等一系列策略中的重要一環(huán)。武則天時,細奴邏子邏盛親身入唐朝貢。唐玄宗開元年間,五詔衰微,邏盛之孫皮邏閣借唐之力,統(tǒng)一了滇西,并漸次擴張,破吐蕃,和諸爨,統(tǒng)一了云南。開元二十六年(738),玄宗封皮邏閣為云南王。表面上,南詔與唐王朝繼續(xù)修好,但“日益驕大”的南詔意在擴張,必然與唐發(fā)生沖突,其尾大不掉之勢已成。同時唐王朝采取“以夷攻夷”的政策,認為“蠻夷相攻,中國大利,自古如此”。不斷挑起各少數(shù)民族矛盾,讓其互相攻殺,培植南詔的對立勢力,抑制閣羅鳳統(tǒng)一云南的活動。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任何民族的形成,都與物質(zhì)關系和物質(zhì)利益密切相關,身處其中的個體,因與之相關的利益而爭取和奮斗。[1]這個古代的所有民族之間的爭斗,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唐朝初年,由劍南節(jié)度使統(tǒng)管云南地區(qū)的有關事務。按當時的體制,南詔還接受唐王朝設置的節(jié)度使、都督等各級派出機構(gòu)的管轄。南詔王定期前往闡鄯(今昆明),拜訪朝廷任命的“劍南節(jié)度使留后”兼云南都督。天寶年間,楊國忠任命鮮于仲通為劍南節(jié)度使,越嶲太守張虔陀改任姚州(今云南省楚雄州姚安縣一帶)都督,對南詔進行監(jiān)視和鉗制。這些封疆大吏假朝廷之命,肆意干涉南詔的事務,蛇蝎為心,顧盼自雄,對南詔橫征暴斂,挑撥離間,恣意制造事端。天寶七年(748)南詔王皮邏閣去世,姚州都督張虔陀以閣羅鳳是皮邏閣的繼子為由,企圖讓皮邏閣的嫡子誠節(jié)取代閣羅鳳為王位繼承人,但沒有成功,閣羅鳳襲云南王位。張虔陀十分惱怒,尋找機會對南詔用兵。天寶九年(750),閣羅鳳率愛妃元貞夫人等一行前往昆明,途中歇宿于姚州官邸。姚州都督張虔陀竟然色膽包天,趁機調(diào)戲元貞夫人。閣羅鳳發(fā)覺后憤然率領人馬返回大理,具文書向朝廷控告張虔陀,不料文書被朝廷邊官扣留。張虔陀還反誣南詔謀反,捏造事實,向朝廷“陰表其罪”。閣羅鳳怒火中燒,恨不得食肉寢皮。事后,冷靜下來的閣羅鳳感慨“九重天子難承咫尺之顏,萬里忠臣豈受奸邪之害”,遂派軍將楊羅顛為專使,遠赴長安向唐玄宗控訴張虔陀的罪行。孰料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讒言,對此事不置可否。閣羅鳳拍案而起,率兵反唐,親率大軍攻打姚州,攻入姚州都督府,走投無路的張虔陀“飲鴆死”,姚州城被搗毀。閣羅鳳乘勢舉兵北上,占據(jù)了越嶲三十余個州縣與部落。南詔在此區(qū)域設置“弄棟節(jié)度”,成為南詔“六節(jié)度”之一。

南詔的張大,殺死朝廷命官,侵占唐朝的本土,唐朝廷如骨鯁于喉,遂發(fā)兵大加撻伐。天寶十年(751),朝廷派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率大軍八萬劍指南詔。唐軍抵曲靖,不愿與唐翻臉的閣羅鳳遣使求和謝罪,表示:雙方兵戎相見實乃張虔陀一手造成,南詔實出于無奈;事已至此,南詔愿意賠償一切損失,復置姚州城;并且陳述利害,柔中有剛地說:如今吐蕃正在浪穹相機而動,并以兵威相加,如果不許講和,南詔只得歸附吐蕃以求自保,此后云南就與唐沒有關系了。但剛愎自用、不顧大局的鮮于仲通高視自己,自恃武力,“唯言殺戮”,扣留南詔使臣,旋即派大將王天運帶兵繞道點蒼山后,企圖腹背夾擊,一舉殲滅南詔主力。惡劣的形勢逼得閣羅鳳下決心向吐蕃求援,對南詔久存覬覦之心的吐蕃正中下懷,遂派出精銳援助南詔。閣羅鳳以長子鳳迦異和大將軍段金葛率部分兵力襲擊唐將王天運,王被鳳迦異斬首。閣羅鳳率主力出擊,與吐蕃兵夾擊唐軍,唐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鮮于仲通“僅以身免”,帶少數(shù)親隨棄軍而逃,又遭南詔軍半路截殺。唐與南詔第一次天寶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南詔倒向了吐蕃。公元752年,吐蕃冊封閣羅鳳為“贊普鐘(吐蕃稱王為贊普,鐘是弟弟之意)、南國大詔”,“賜為兄弟之國”,閣邏鳳自立國號為大蒙。唐王朝失去了在云南經(jīng)營一百多年的成果,南詔割據(jù)局面也自此形成。

唐軍征南詔慘遭敗績,宰相楊國忠文過飾非,忽悠唐明皇,居然說是打了勝仗,奏請任命只身逃回的鮮于仲通為京兆尹(首都行政長官),并煞有介事地慶祝勝利。同時又偷派軍隊,任命將軍賈瓘為姚州都督,率兵再占姚州。南詔決心解除心腹之患,派兵斷絕姚州糧道,僅兩日大敗唐軍,再克姚州,活捉賈瓘,取得了第二次天寶戰(zhàn)爭的勝利。

唐軍兩次敗北,楊國忠之流依然不吸取教訓,反而“恥云南無功”,決定派兵20萬,由云南郡都督李宓、廣府節(jié)度使何履光統(tǒng)領,于天寶十三年,發(fā)起第三次天寶戰(zhàn)爭,再攻南詔。唐軍抵洱海后,主力部署在洱海東岸一帶,以一部兵力駐漾濞,一部兵力駐鄧川,一部兵力駐龍尾關南,企圖水陸并進,對南詔形成合圍。南詔經(jīng)過分析,認為唐軍人馬雖眾,然士卒厭戰(zhàn),水土不服,后方遙遠,糧草難繼,實不足為懼。果然,唐軍不耐久戰(zhàn),人困馬乏,糧草將盡。閣羅鳳方令水軍輕舟夜襲唐軍船隊,以火燒之。李宓只好下令出擊,南詔軍卻閉關不出。時值盛夏,瘴氣蒸騰,唐軍連戰(zhàn)數(shù)日,師老兵疲。南詔王閣邏鳳見勢,便發(fā)兵與來援的吐蕃軍會合,痛擊唐軍。此役致唐軍“血流成河,積尸雍水”(《南詔德化碑》),李宓三個兒子死于亂軍之中,李宓墜西洱河而亡,僅何履光只身逃走。唐與南詔間的天寶戰(zhàn)爭歷時近5年,至此方才畫上句號。唐軍前后死亡約二十萬人,元氣大傷,“天下騷然,人民的賦稅兵役負擔愈重,唐朝的國力日益虛耗”[2]對于日后平息安史之亂產(chǎn)生了不良的影響。

當然,天寶戰(zhàn)爭雙方損失都很嚴重,尤其百姓身受荼毒,哀鴻遍野。李白在《古風(三十四)羽檄如流星》寫出了慘狀: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南詔治下的曲、靖二州以下東爨居地悉為唐兵破壞。戰(zhàn)爭造成白蠻、烏蠻大遷徙,只剩下一部分烏蠻還向唐朝進貢。而人們的心理尤遭重創(chuàng),大詩人白居易借新豐折臂翁之口,敘述當時人們對戰(zhàn)爭的恐懼,詩云:“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皆云前后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人們竟將云南視為畏途:“聞道云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

天寶戰(zhàn)爭,雖然南詔取勝,但閣邏鳳仍顧念南詔與唐朝的臣屬關系。于是戰(zhàn)后,他派人“收亡將等尸,祭而葬之,以存舊恩”。并刻碑勒石,題為“大唐天寶戰(zhàn)士?!保竺耖g習稱“萬人?!被颉扒粟!?。大碑落成之日,閣羅鳳率軍民前往祭奠,親自致悼詞曰:“君不正而朝綱亂,奸佞起而害忠良。生乃禍之始,死乃怨之終。嗚呼悲哉!唐師陣亡兄弟!”詞情凄慘,催人淚下。

天寶之戰(zhàn)后,閣邏鳳統(tǒng)一了整個云南,南詔逐漸成為世人矚目的政權(quán)。閣邏鳳企冀獨霸一方,但也不是存心要擺脫唐朝,因為唐地大物博,勢力強盛,與唐往來,利多弊少。地處西南一隅的南詔為在夾縫中求生存,既被唐逼迫,只好歸附吐蕃。吐蕃對南詔早已垂涎,現(xiàn)收南詔為附庸,當然覺得志得意滿,漸漸露出征服者的嘴臉,對南詔頤氣指使,咄咄逼人。南詔君臣極為不滿,益發(fā)離心離德。閣邏鳳不愧為雄才大略的一代南詔王,他有一種預感,托庇于吐蕃必難長久,終有一天還得回歸大唐。于是他于公元766年下令修建一座巨碑,名曰《南詔德化碑》,立于太和城王宮門外(位于下關以北7公里處)。此碑高3.98米,寬2.27米,厚0.6米,被稱為“云南第一大碑”。正面碑文共40行,凡3800余字,為行書。陰面碑文共41行,有1300多字,正書,有南詔清平官、大將軍等職銜和姓名等。《南詔德化碑》碑陽主要包括正文和頌詞12章。碑文作者署名蠻盛。經(jīng)史家考證,所謂蠻盛就是南詔清平宮(宰相)鄭回。鄭回相州人,玄宗天寶中舉明經(jīng),天寶年間為西瀘(今四川省西昌市)縣令。公元757年,南詔攻陷巂州,鄭回被擄。其德才為南詔君臣敬重,遂委以要職,南詔王子孫四代皆對他執(zhí)弟子禮。讓鄭回執(zhí)筆撰寫碑文,可謂正得其人,他對大唐故土依然眷戀,又能理解閣邏鳳的處境,因而所作準確地體現(xiàn)了閣邏鳳的意圖。在南詔、吐蕃、唐朝的復雜關系中,鄭回憑著遠見卓識,巧妙地處理民族關系,增進了民族團結(jié),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鄭回也用如椽巨筆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南詔滅亡后,這塊名碑曾被長期湮滅,倒臥荒野,乏人知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王昶任云南布政使時,方使之重新面世。王昶作了考釋后,將之載入《金石萃編》中,以后桂馥等學者亦對之作了研究。由于滄桑變化和風雨剝蝕,以及人為的原因(當?shù)厝藗髡f:以碑字入藥,可治眼疾),《南詔德化碑》上的字能辨認的越來越少,現(xiàn)在能讀出的已不及十分之一。好在碑文于明朝萬歷年間為白族學者李元陽錄入了《云南通志》,阮?!兜崮瞎沤鹗洝返扔衷谛??、補闕節(jié)錄碑陽的碑文等方面著力不少,吾輩幸甚,今日才能得窺其全貌。

南詔德化碑是唐碑中的精品,其碑文頗有先秦散文之風,敘事周詳,記述流暢,陳說慷慨激昂,表功煌煌赫赫。說理嚴密,反復剖析,有理有據(jù),文中把“不得已”與唐沖突,“不得已”叛唐寫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碑文抒情有如行云流水,氣勢雄渾。碑文精心結(jié)撰,結(jié)構(gòu)嚴整,婉轉(zhuǎn)曲折,夸耀之辭,洋溢其間。碑文文辭典雅,句式寓駢于散,靈活自如,警句時見。碑文辭令工巧,文字典雅,跌宕生姿,文采斐然,即使置于唐文名篇中亦無愧色。故其文學價值很高,歷來博得稱譽,評為“唐代滇文之杰作”。徐嘉瑞先生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認為:此碑文章,胎息左氏,其辭令之工巧,文體之高潔,俱臻上乘。三千余言,一氣呵成,名章雋句,處處有之,在有唐大家中,亦不多見??芍^的評。

“《南詔德化碑》繼承先秦刻石素有頌詩美德、勒錦計功的傳統(tǒng)”[4]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它具有高度的原始憑證性,具體地反映了南詔的歷史活動,是研究南詔政權(quán)歷史、政治、經(jīng)濟的第一手材料,也對研究唐朝、吐蕃歷史及其相互關系提供了佐證,在很多方面彌補了新舊《唐書》之不足。上世紀,國外“南詔是獨立于中國之外的亞洲大國”的讕言曾喧囂一時,特別60年代,W.C.Dodd 在其《泰族——中國人的兄長》一書中認為,泰族曾是南詔這塊土地的主人,在受到忽必烈軍隊的壓迫后才南遷至暹羅,而中國人是后來者。[5]這樣的觀點在一定范圍內(nèi)得到了支持,泰國教育部門在修訂中小學歷史教材時,甚至把南詔納入視野,將之視為泰國古代史的組成部分之一。[6]而南詔德化碑為云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閣邏鳳及其后繼者異牟尋一直想改善與唐朝的關系。安史之亂后,唐朝也重新調(diào)整對南詔的政策。在鄭回的斡旋下,唐派使者崔佐時來大理,與南詔王異牟尋會盟于點蒼山下,叛唐40余年的南詔又與唐重新握手言歡。唐貞元十年(794年),德宗派袁滋為冊南詔使,于該年六月從長安出發(fā),沿五尺道出川入滇前往南詔,同年九月二十日,抵今云南省鹽津縣石門關,在路側(cè)的山壁上留下了120 字的摩崖石刻:

大唐貞元十年九月二十日,云南宣慰使內(nèi)給事俱文珍,判官劉幽巖,小使吐突承璀,持節(jié)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判官監(jiān)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云南,冊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jié)度使尚書右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差巡官監(jiān)察御史馬益,統(tǒng)行營兵馬,開路置驛,故刊石紀之。

袁滋題袁滋題名摩崖是云南在千多年前即已納入中國版圖的重要證據(jù),更是中原民族和邊疆兄弟民族友好的象征。而促進唐與南詔和解的鄭回,終于在耄耋之年看到了“蒼山會盟”,南詔和大唐又重歸于好了。白族人民沒有忘記鄭回,把他立為本主,世世供奉著。

要有高度的國家認同感,要在多民族國家的內(nèi)部建立團結(jié)和維持社會穩(wěn)定,必須把國家建立在政治合法性的基礎之上。[7]南詔附唐后,吐蕃的力量更加分散,唐遵守盟誓,不再對南詔用兵,云南進入一個短時的和平期。但常年的戰(zhàn)爭還是給幾方都帶來重創(chuàng),外部環(huán)境的和好不能改變內(nèi)部的頹勢,就連唐詔之間商議好的和親也沒有真正的施行。[8]吐蕃在多方勢力的夾擊下,內(nèi)部大亂,逐步失去了向外擴張的能力,唐則在安史之亂的打擊中走上了下坡路。至晚唐,南詔武人勢力大長,把持朝政,恣意廢立;并乘唐朝衰弱,擅開邊釁,蒙氏王朝也就走向了滅亡。隨后,歷大長和、大天興和大義寧三個短期政權(quán),大理國建立。

有唐一代,與吐蕃的戰(zhàn)爭關系貫穿始終。從唐的角度來看,南詔無疑是完成對吐蕃武力包圍的最后一塊拼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南詔便成了能對唐蕃戰(zhàn)爭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勝負手,南詔聯(lián)合唐,則吐蕃只能“盛屯昆明、神川、納川自守”(《新唐書》卷222上《南蠻傳上·南詔傳》);南詔倒向吐蕃,則唐“蜀兵折刃吞鏃,不能斃一戎”(《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下》)。

南詔德化碑立于南詔棄唐投蕃期間,記述了天寶戰(zhàn)爭的起因和經(jīng)過,并表達了對撕毀和唐盟約的不得已,顯示出邊疆少數(shù)民族將自己默認為中華民族一分子,對中華正朔文化的心理認同。碑文譴責和批判了唐的邊吏,將唐詔關系惡化的原因歸結(jié)為“漢不務德”(《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驃傳》),但仍“歸唐之志益堅”,這對于我們今天尊重兄弟民族的利益,互惠互利,各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9]的主張,無疑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9.

[2]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8.

[3]王付欣,易連云.論民族認同與愛國主義的契合[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1,(1):27.

[4]朱安女.《南詔德化碑》與先秦經(jīng)典文學[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1):144.

[5]素集·翁貼,簡佑嘉.泰人不是從何處來的[J].東南亞,1985,(03):60.

[6]陳呂范.南詔不是泰族建立的國家[C].楊政業(yè)主編.大理文化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27-28.

[7]張文靜.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合法性及其意義[J].隴東學院學報,2011,(1):15.

[8]張麗劍.天寶戰(zhàn)爭及其影響[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6):84.

[9]崔明德.南詔民族關系思想初探[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6):69.

猜你喜歡
唐軍南詔天寶
大連天寶化學工業(yè)有限公司
《近年來藝術(shù)品市場的南詔大理佛精品》插圖
劉天寶 教授
天寶三載發(fā)生了什么?
“天生創(chuàng)業(yè)家”唐軍:五年賺取100億
“天生創(chuàng)業(yè)家”唐軍:五年賺取100億
《天寶遺事諸宮調(diào)》的創(chuàng)新
山,南詔國的“龍輿”山
唐軍 留守少年的逆襲
《南詔德化碑》史料價值散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