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獻敏(信陽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社科理論探索
論實現中國特色文化強國之夢的思考
門獻敏
(信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文化作為民族的血脈,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更是民族興旺發(fā)達的強大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夢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應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三個維度來統籌思考,總體推進。具體來說,就是要立足自覺之維,增強文化建設中的自我體認能力;把住自信之維,堅定中國特色文化發(fā)展之路;確立自強之維,提升文化發(fā)展中的競爭力。
文化強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
文化作為民族的血脈,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更是國家興旺發(fā)達、人民幸福安康的強大力量。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始終巍然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緣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莨莠雜陳,交流交融交鋒的機會越來越多,作為“軟實力”的文化愈來愈受到各國的重視,也使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用什么樣的視角認識中華文化,以什么樣的思路助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進而實現文化自強,這是事關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夢的一個重大課題。毋容置疑,從胡錦濤同志的“七一講話”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我們黨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之路。筆者認為,實現中國特色文化強國之夢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應當立足文化自覺之維,把住文化自信之維確立文化自強之維三個維度來統籌思考,總體推進。
作為一個民族的內在精神力量,文化自覺是對自身文化的價值內涵、地位作用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知和覺醒,是推動文化發(fā)展繁榮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對文明進步的強烈向往與不懈追求。實踐證明,一個民族的覺悟,集中表現為文化上的自覺;一個政黨的力量,根本上取決于文化自覺的程度。高度的文化自覺,事關文化自身的發(fā)展與繁榮,同時也決定著一個民族與政黨的前途和命運。立足自覺之維,既要深刻認識文化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又要科學把握文化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弘揚民族精神,擔當起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重任。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從如下三個方面做到高度自覺,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中的自我體認能力。
(一)文化自覺要求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包含著愛國主義、崇尚和平、睦鄰友好、勤勞勇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等優(yōu)秀的文化精髓,形成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強大凝聚力、向心力,是中華民族攻艱克難、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有著 5000 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fā)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的同胞無論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烙印,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當代形式,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離不幵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資源,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根本標志。
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哺育滋養(yǎng)了中國共產黨,而黨也始終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自覺承載者與弘揚者。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政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進程中,始終能夠以思想文化上的高度覺悟把握方向,凝聚力量,推動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必須以“對民族、歷史、對后人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好地運用優(yōu)秀傳統文化滋養(yǎng)民族生命力、鑄就民族凝聚力、激發(fā)民族創(chuàng)造力,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2],不斷推進中國特色文化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支撐。
(二)文化自覺要求借鑒國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
任何一個社會的文化都具有多元一體、多樣共生的,文化也總是以豐富多樣的內容與形式來展現的,沒有哪一種強勢文化能夠是純而又純的單一文化。當代世界文化發(fā)展的趨向往往是不同民族文化超越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圍內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的過程中實現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不僅在于自身的文化特質,還源于對外來優(yōu)秀文化元素的吸納與借鑒。實踐證明,什么時候以理性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外來文化,我們的民族文化就能夠繁榮發(fā)展;什么時候以固步自封的心態(tài)對待外來文化,我們的民族文化就會裹足不前。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勢,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保?]從中國古代文明到以歐洲為中心的基督教文明,再到當前處于強勢地位的美國文化無不遵循著這一規(guī)律。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進程中,民主與法治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們的自主性與獨立性不斷顯現,正是借鑒國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具體體現。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自覺借鑒國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如中華傳統文化所缺失的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優(yōu)化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構,努力在多元中謀共識、在多樣中立主導,堅持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有機統一,努力鞏固壯大社會主義的主流文化。需要注意的是,近代以來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文化思潮與文化表達具有多樣性,但常常體現為以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為中心的思想文化占主導地位,在借鑒國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具體實踐中要始終堅持科學的思維方法,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防止簡單照抄照搬,否則,對于我國的文化建設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三)文化自覺要求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
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體系,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求解放、謀發(fā)展的指導思想,是在吸收與借鑒世界先進文化成果基礎上而建立發(fā)展起來的,它科學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是一種具有鮮明政治特質的文化,成為先進文化的旗幟,引領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張岱年曾經指出:“中國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論、辯證法的傳統,有民主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傳統,有許多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會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馬克思主義很容易在中國的土壤里生根?!保?]我國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以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它通過自身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對整個社會的文化發(fā)展起到一種教育引導作用。實踐證明,我黨歷史上形成的革命精神、時代精神、奮斗精神,都是馬克思主義真理在中國大地上放射出的燦爛光輝,是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文化在中國當代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古老的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中華文化新生的主導力量。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自覺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就是要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把文化建設置于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進行考量,找到馬克思主義文化與中國當代文化的契合點,將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精神需要相結合,自覺地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揚棄”,使之順應主流文化前進方向,創(chuàng)建符合中國現代發(fā)展要求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使我國社會各民族、階層、群體的人民緊密團結在一起, 更好地維護與促進我國的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發(fā)展,進而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使中華文化不斷煥發(fā)出生生不息的活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
在人類自身發(fā)展的進程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生活在自已與他人創(chuàng)造的特定文化環(huán)境之中,各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或區(qū)域)文化,溶化在血液里,根植于心靈深處,進而形成富有個性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品格氣質以及心理情感等。枝繁葉茂源于樹大根深,文化自信,離不開繼承與創(chuàng)新?!拔幕孕?,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5]當代中國文化自信,主要是指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馬克思主義學說、社會主義信念以及共產主義理想發(fā)自內心的景仰與信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執(zhí)著和堅守,充分肯定中華文化的價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之路。
(一)文化自信要求高度認同本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之所以能夠發(fā)展成為獨具特色、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文化自信是在民族文化根系上生長出來的,自信的文化才能塑造出自信的民族。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文化相互激蕩與交融,傳統文化中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zhàn),只有具備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擁有堅守的從容,激起奮進的勇氣,煥發(fā)創(chuàng)新的活力。確立文化自信,就需要高度認同本民族文化,勇于探索、勇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這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自信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文化自信的優(yōu)良傳統,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為其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與內在動力。當然,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不是妄自尊大的民粹主義,也不是崇洋媚外的民族虛無主義,它需要以科學理性的態(tài)度進行梳理、反思與比較,充分認識民族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與光輝前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在當今中國,深厚的民族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母體,是安身立命的根基,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養(yǎng)料,鑄就了今日的輝煌。文化自信就是要消除文化自負與自卑心理,立足新的實踐、順應時代潮流,禮敬理性地對待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有益的思想價值,務必使其成為涵養(yǎng)民族精神的不竭動力。缺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繼承與發(fā)展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無源之水。
(二)文化自信要求具有開放包容的民族胸懷
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開放與包容,開放是文化自信的反映,包容是文化實力的體現。中華文化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善于通過整合外來文化,吸納借鑒一切有益成果,實現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有機融合。文化自信,在于能夠突破狹隘的民族主義羈絆,超越孤芳自賞的民粹主義藩籬,以包容與接納的胸懷,融合各類異質文明,吸納一切優(yōu)秀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廣泛交流,促進中華文明的全面繁榮。歷史證明,大凡中華文化空前開放的時期,往往是中華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期。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與兼收并蓄的精神,以包容、吸收、借鑒的態(tài)度對待外來文化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具體表現。唯有文化自信,才能以開放的胸懷、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開放的文化。開放包容不但不會消解中華傳統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相反能夠在吸收借鑒中得到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因此,文化自信就是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積極參與世界不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主動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的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
提升文化開放水平,是一種堅定的文化自信,更是一種長遠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文化自信要求具有開放包容的民族胸懷,具體表現為對世界歷史文化和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互鑒,但開放包容并不是盲目崇外,吸收借鑒也不能不加取舍。毛澤東指出:“對待外來文化,應當以中國的實際需要為基礎,如同我們對待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腸胃運動?!保?]當今世界,外來文化多種多樣、優(yōu)劣并存,對待外來文化務必在比較與鑒別的基礎上,做到科學取舍、擇善而從,只有這樣,才能在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下,以理性開放的心態(tài),在與東西方多種異質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相互吸收借鑒,推動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但吸收借鑒外來文化,不是簡單的“物理嫁接”,而是有機的“化合反應”,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轉化再造,融入中國文化的元素,豐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實踐中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不少的外來思想文化有其合理性因素,有利于促進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但也存在著一些消極腐朽的思想內容,加之一些境外敵對勢力憑借其經濟、科技的強勢,打著文化開放的旗號,對中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妄圖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因此,在推進文化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應按照“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吸納各國文明之優(yōu)長,汲取異域民族文化之精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之路。[7]
(三)文化自信要求科學把握中國文化發(fā)展前景
文化自信,不僅源于民族歷史的輝煌,更是緣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勃勃生機,可以說,中國文化發(fā)展的美好前景筑就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改革開放 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這既是一條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社會生機活力不斷迸發(fā)的道路,也是一條新思想與新文化不斷孕育產生的發(fā)展之路。展望未來、放眼世界,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安康為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與廣闊的平臺,當代中國文化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
國家興旺,文化興盛。站在時代進步的新制高點上,未來中國的發(fā)展將更加依賴于中國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活力。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強力推進,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為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是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著重強調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中國夢不僅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現實的理想與目標,反映在每個中國人的生活里,溶入文化發(fā)展的基因中。它順應了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潮流,肩負了自身的責任與使命,在文化自信的內在動力推動下不斷向前發(fā)展,并展現出蓬勃生命力。歷史已經并將繼續(xù)證明,只有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真正依靠最廣大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的吐故納新,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時代與人民的燦爛文化。
實現文化自強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最終目的。所謂文化自強指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立足于自身文化發(fā)展需要,體現文化發(fā)展特色,走適合自身實際的文化發(fā)展道路,不斷增強文化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使其保持蓬勃生命活力的過程。當代中國的文化自強,就是要加快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凝練、提升社會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努力使中國由一個資源大國轉變成文化大國,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保?]因此,當代中國特色文化強國的發(fā)展之路就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為目標,努力吸取一切國內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積極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實現當代中國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一)文化自強要求積極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
“文化的靈魂是什么,就是凝結在文化之中、決定著文化質的規(guī)定和方向的最深層的要素,就是核心價值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文化立場、文化取向、文化選擇?!保?]黨的十八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凝煉成“二十四字”,這些價值觀念有著深厚的中華歷史文化底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精神動力。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社會主義大國,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就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自己的文化發(fā)展設計與文化發(fā)展的依靠力量之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判斷國家、社會、個人是非善惡的基本標準與行為指南。當前,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應當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雅的審美情趣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提升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形式來說,可以從家庭文化環(huán)境、社會文化環(huán)境、校園文化環(huán)境進行優(yōu)化,對宣傳輿論的各種文化載體進行整合,對一些錯誤的價值取向進行批判,運用先進榜樣的教育示范作用,引領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就內容來說,要認真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培養(yǎng)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和親近感,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內化于心,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與價值取向,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政治保障。
(二)文化自強要求大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與文化產業(yè)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10]面對日趨激烈的世界范圍內文化競爭,必須積極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進一步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活力,努力提高文化競爭力,充分發(fā)揮文化在引領風尚、服務社會、教育人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維護人民基本文化權益,進一步增強中國在國際文化交往中的話語權,為促進世界文化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發(fā)展文化事業(yè)與文化產業(yè)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具體要求,也是實現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重大舉措。體制機制事關根本與長遠,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破除文化發(fā)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使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從根本上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使文化發(fā)展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文化事業(yè)單位為骨干,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設施與服務的制度體系,真正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其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應把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地位,積極推進文化事業(yè)向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方式的轉變,進一步調整文化領域結構、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組建文化產業(yè)集團,運用市場化機制,將更多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yè)競爭優(yōu)勢,加強文化市場建設與管理,為文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三)文化自強要求積極推進文化的開放與交流
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種文化能夠在自我封閉中迸發(fā)生機、傳揚綿延,相反,都是在海納百川、不辭細流中會通超勝,成就萬千氣象。只有開放的民族才有博大的胸懷,才能接納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只有開放的文化,才能充分汲取國內外一切優(yōu)秀文化,推動本民族文化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就像一個綿延不斷的河流,源頭來自遠古,又由許多支流、干流匯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來工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保?1]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是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基本途徑。積極推進文化的開放與交流,虛心學習借鑒國內外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必然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源頭活水。
實踐證明,任何一種文化的發(fā)展,都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與融合的結果。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只有內不失固有之血脈,外不卻有益之采借,直面開放,自信吐納,才能勇立潮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之路,既要正確對待本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又要正確對待他國文化,努力在同外來文化的交流互動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不竭源泉。沒有創(chuàng)新的文化必然是凝固與僵死的文化。推進優(yōu)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新,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理順行政管理體制,不斷增強管理效能,努力形成有利于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的管理格局;積極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通過開拓國際文化市場,積極發(fā)展對外文化貿易,主動借鑒吸納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不斷提升文化建設的發(fā)展實力;創(chuàng)新對外文化宣傳渠道,充分發(fā)揮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的兩個積極性,豐富文化交流內涵,加強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建設(外宣圖片文字與光盤制作推廣以及孔子學院),打造一批文化交流精品項目,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打造堅實的基礎。
[1]劉維濤,王堯.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夢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發(fā)展新篇章[N].人民日報,2014-06-07 (1).
[2]許青春.關于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幾個問題[J].山東社會科學,2014(4):180.
[3]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1..
[4]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86.
[5]柯海娥,李化樹,杜高鵬.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失落與重建[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4.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07.
[7]劉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8):75.
[8]張州.傳統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意義[J].傳承,2013(14):80.
[9]李偉,潘忠宇.回族倫理文化導論[M].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416.
[10]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 2012(22):16
[11]習近平.中國發(fā)展有目標有路徑有思路[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03-25.
(責任編輯 陶紹興)
Thoughts on Realizing the Dream of China's Becoming a Cultural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N Xian-mi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Culture is a nation's heritage, all people's spiritual home and the power to promote a nation's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The dream of China's becoming a socialistic cultural power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s a big and systemtic project, which should be planned and implemented as a whole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elf-improvement. Specifically speaking, we should enhance our self consciousness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tick to the path of cultu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fidently and firmly and improve our competitiveness in cultural development.
cultural power;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self-development
G122
A
1671-9255(2015)04-0001-05
2015-11-20
河南省政府決策招標課題(2015B311);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5-GH-033)
門獻敏(1964- ),男,河南鎮(zhèn)平人,信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信陽師范學院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文化建設研究。
10.13685/j.cnki.abc. 000159 網絡出版時間:2015-12-16 09:17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242.Z.20151216.091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