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江華
(滎陽市畜牧局,河南 滎陽 450100)
豬流行性腹瀉的診斷與防治
趙江華
(滎陽市畜牧局,河南 滎陽450100)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水樣腹瀉為主要特征。1971年英國首次暴發(fā)豬流行性腹瀉疫情,并于1978年分離到病原。近幾年,該病很少在歐洲暴發(fā)流行,但在中國、泰國、日本、韓國及菲律賓等國家,豬流行性腹瀉病毒依然是引起豬群腹瀉的重要病原。該病在豬群中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給養(yǎng)豬業(y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010年10月份以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以空前的傳播速度在短期內迅速蔓延至我國南部地區(qū)十多個省份,引起至少100萬頭仔豬死亡,并持續(xù)呈現(xiàn)一種流行態(tài)勢,使我國養(yǎng)豬業(yè)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該文對近幾年豬流行性腹瀉的流行特點、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進行總結,以供讀者參考。
各個階段豬群均易感。該病主要從育肥豬群開始,再傳染到保育舍、母豬群和產房,且尤以產房7日齡仔豬發(fā)病率、死亡率最高,危害最大;哺乳仔豬感染后拉黃色水樣腹瀉,有的產房仔豬伴有嘔吐癥狀,并迅速脫水、死亡;即使妊娠母豬感染腹瀉后康復或經返飼,新生仔豬亦會感染腹瀉疫病,造成仔豬整窩死亡。
健康豬群,尤其是健康母豬及育肥豬可攜帶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成為潛在的傳染原。
有學者對目前臨床中流行的PEDV毒株的S基因進行克隆并測序,所得到的基因序列與疫苗毒株CV-777進行比對分析,結果表明,流行毒株與CV-777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只有90.1%。與CV-777相比,流行毒株大多都存在變異,主要分子特征表現(xiàn)為流行毒株S1區(qū)的最N端處58,59,60,61,140位點增加了幾個氨基酸,分別為N(或K),Q,G,V,N。同時163(N)和164(I)位點的氨基酸缺失。此外,與疫苗毒株相比,這些變異毒株在某些氨基酸位點發(fā)生一致性突變。這些變異可能會影響S蛋白的疏水性特征,也使現(xiàn)有的疫苗毒株不能對豬群提供足夠的保護力。
我國研究人員根據(jù)PEDV毒株的S基因對臨床流行毒株與疫苗毒株CV-777進行遺傳進化分析,結果表明,流行毒株與CV-777不處于同一分支,且它們之間的遺傳關系較遠。而與泰國流行毒株相比,我國的PEDV流行毒株僅有一小部分的核苷酸突變,表明我國流行的PEDV毒株與南亞地區(qū)的毒株具有較近的遺傳關系。
疫苗免疫:最好是針對變異PEDV的疫苗。此外,要做好基礎免疫(豬瘟、藍耳病等)工作,防止免疫抑制疾病繼發(fā)感染。
卵黃抗體是禽類血清中的IgG進入卵黃中而形成的一類免疫球蛋白。由于雞和豬的親緣關系較遠,能夠識別在豬體內不能識別的抗原決定簇,因此對豬源病原體能夠產生較強的免疫應答,在治療領域被廣泛應用。
益生菌可抑制腸道病原菌的生長,保障胃腸道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
在日糧中加入ZnCl2或ZnO可以降低尿乳果糖或甘露醇的比值(LMR),即腸黏膜通透性降低,防止病原進入全身組織發(fā)生免疫反應。
有實驗證實在大腸桿菌中表達單克隆單鏈抗體(scFv)能在體外阻止PEDV侵染靶細胞,該方法為臨床防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噴霧干燥的血漿蛋白可以調節(jié)派爾集合淋巴結以及腸相關淋巴組織的免疫功能,減輕腹瀉癥狀。
表皮生長因子EGF能夠刺激腸道隱窩上皮細胞的增殖,促進萎縮性腸炎的康復,被認為是一種新型的促進小腸絨毛恢復的治療方法,具有一定的發(fā)展?jié)撃堋5摲椒ǖ闹委煶杀据^高,安全性也有待進一步研究?!?/p>
S858.28+9.1
文章編號:1004-5090201501-0048-01
20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