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家風建設(shè)及當代啟示

2015-03-19 17:16:27郝亞飛李紫燁
關(guān)鍵詞:家風子女道德

郝亞飛,李紫燁

(1.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2.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

中國古代家風建設(shè)及當代啟示

郝亞飛1,李紫燁2

(1.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2.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中國古代家風建設(shè)中非常注重道德教化,強調(diào)通過對家族成員的勸學勉學加強成員自身的立德修身進而實現(xiàn)道德要求;中國古代家風建設(shè)中亦重視“風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其強調(diào)通過上行下效與潛移默化的影響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為道德主體的道德認同。當今的家風建設(shè)既要挖掘古代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也要善于學習古代科學的道德教育方法,更加需要運用古代家風建設(shè)中的資源與方法去解決當今的社會問題,積極實現(xiàn)其現(xiàn)代轉(zhuǎn)化,以發(fā)揮其更大社會價值。

家風;德教;風化

中國古代素有重視家風的傳統(tǒng)。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以來形成的能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tǒng)風尚和德行傳承。它既包括潤物細無聲的無形的、潛在的文化影響,也包括具有很強約束力的家規(guī)、家訓、家約等系統(tǒng)的家庭道德規(guī)范。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云:“三代而下,教詳于家”,在古代宗法社會中,祖輩、父輩希望通過言傳身教或者規(guī)范訓戒使自己家族的人世世代代傳承正面的家風。家風的建設(shè)與傳承是古代家族尊者、長者教導子弟的重要途徑,深入發(fā)掘其豐富資源,對于當今社會道德教育具有極大價值。

一、以德教為主的傳統(tǒng)家風

中國古代家風歷來注重道德教化,將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強調(diào)美德的傳承?!叭ガ樞爸w越,宅金陵之舊章,作羽儀于新邑,樹杞梓于水鄉(xiāng),傳清白而勿替,守法度而不忘”[1]408。顏之推先祖隨晉室南遷于金陵時,“作羽儀”“樹杞梓”,即為宅邸裝飾、植樹,但更有卜吉并期許子孫如杞梓代代樹立人才之意;“傳清白”“守法度”,是說先祖對子孫的殷殷規(guī)誡,期望能夠世代成其美德。中國古代以德教為主的家風建設(shè)往往通過勸導家族成員讀書學習,加強家族成員的自身修養(yǎng),懂得人倫處世的方法,主張通過內(nèi)在德性提升達至外在道德行為彰顯。

(一)古代家風重勸學勉學,以建立家族成員德性之基石

在中國古代的家風建設(shè)中,非常重視教子勸學勉學,從而為家庭成員將來的道德修為奠定基礎(chǔ)。首先,勸勉家庭成員及早進行學習。被后世尊為家訓鼻祖的《顏氏家訓》中講,“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儀,導習之矣……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哉斯語!”[2]7孩子出生后尚未懂事時,就確定了太師、太保,開始對他進行孝仁禮儀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導他練習,強調(diào)教育子女要及早”??滴踉凇锻ビ柛裱浴分兄v“人在幼稚,精神專一通利;長成以后,則思慮散逸外馳。是故應(yīng)須早學,勿失機會”[3]196。也是在勸誡子孫后代及早學習,莫失良機。

其次,學習過程中有創(chuàng)新,有自省??滴醯墼凇锻ビ柛裱浴分兄赋?,“學而能日新,則緝熙不已,造次無忘,舊習漸漸而消,至趣循循而入,欲罷不能,莫不知所以然而然”[3]197。他勸誡子女如果不斷學習而且能夠每日有所更新,那么就會出現(xiàn)輝煌光明的景象,即便由于時間匆忙也會使學過的記住不忘,而以前的不良習慣也會逐漸拋棄,學習的勢頭也趨向循序漸進,此時即使想停止學習也是不可能的,不知道這是為什么但又必須這樣做下去。

正如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18,只讀書學習知識而不懂得自己去主動判斷,這樣就會陷入迷惑當中;只是自己獨自閉門思考,而不懂得去向外界、書本中學習基本的知識,就會陷入盲人摸象的困惑和危險中。

最后,讀書旨在進德修業(yè),即通過學習和探索真知,完善自己的德性修養(yǎng)。曾國藩認為,在現(xiàn)有功底的基礎(chǔ)上,加強文字修養(yǎng),可使德日益進步,就像蓋房子一樣,若把根基打得很堅實,結(jié)構(gòu)就好,之后只要注重裝修工夫就行了,并進而指出一個家庭興旺發(fā)達,只有“修德讀書”四個字最為可靠?!对鴩Z錄》中也記載,康熙年間舉人張英教育子孫的思想,“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yǎng)之。每見堪輿家,平日用磁石養(yǎng)針,書卷乃養(yǎng)心第一妙物”[5]62!他認為,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進德修身第一要事。因此,讀書為修德之基礎(chǔ),修德為讀書之目標。

(二)古代家風重立德修身,以涵養(yǎng)家庭成員之道德人格

中國古代家風建設(shè)注重從賢圣之人的思想中汲取豐富的道德資源,以涵養(yǎng)家庭成員之道德人格。先秦時期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仁”既是一種主觀化的道德修養(yǎng),又是一種客觀的道德標準。他指出,“為仁由己而不由人”,就是說具有仁的德性的行為是自覺的主動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具備仁的品德,是不能去真正理解并實行周禮的??鬃诱J為“愛”是仁的主要內(nèi)容,并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忠恕的結(jié)合作為到達“仁”的方法。孟子從“四端”說出發(fā),對儒家的性善論作了論證,預設(shè)了人成圣成善的可能性,如果注重內(nèi)在的修養(yǎng),遵循居仁由義、知言養(yǎng)氣、切身自反、心無愧怍的道德原則,就能夠由道德的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的道德,孟子的思想無非是教人自覺自愿地去做一個道義完美的人。家族長者在家風的建設(shè)過程中吸納了中國古代圣賢豐富的道德資源,為涵養(yǎng)家庭成員的道德人格提供了積極的幫助,也是家長要求自己的家族成員勤勉讀書學習的原因之一。

古代家風建設(shè)在立德修身方面還注重教導家族成員正確看待富貴與道德的關(guān)系,這也為家族成員道德人格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中國古代很多家訓認為,品德的好壞與官職的高低沒有必然的關(guān)聯(lián)。修養(yǎng)品德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事情,不能考慮因此帶來的功利目的?!疤幐毁F不宜驕傲”,富貴是命中偶然發(fā)生的事,不能炫耀。如果是先貧窮經(jīng)過自身努力而富貴,雖然被人稱為有才能,但也不能過于招搖;如果是憑借祖輩富貴還驕縱,這是可恥,更是可憐。袁衷是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進士,他在《庭幃雜錄》中指出,“志于道德者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貴者為下”[5]55。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加強道德品質(zhì)修養(yǎng),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其次是建功立業(yè),最下品是對于榮華富貴的追求。因此,教育子女應(yīng)當以道德為先。正確看待富貴與道德之間關(guān)系,無疑會對家庭成員道德人格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應(yīng)多多注意一些這方面的引導。

(三)古代家風重孝悌人倫,以彰顯家庭成員之外在操守

中國古代家風歷來注重孝悌人倫的培養(yǎng)與教化?!胺蛴腥嗣穸笥蟹驄D,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自茲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親焉,故于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2]19。意思是說,夫婦、父子、兄弟這三種親屬關(guān)系是人倫關(guān)系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不可不加重視。

孔子非常注重親子之情,認為人最真實的情感是對于其父母的情感。當他的學生宰予對傳統(tǒng)的禮“三年之喪”產(chǎn)生動搖的時候,孔子講:“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4]188,對于父母子女自然有最真實最深厚的愛慕之情,父母死了,這種愛慕之情就表現(xiàn)為“三年之喪”, 這是人的性情的真實流露。《禮記·祭義篇》講“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6]604。因此,人們孝順父母的行動,必然來源于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情感,正如“人之孝行,貴于誠篤”。

孔子常常孝、悌并提,既重視父子關(guān)系,也重視兄弟關(guān)系,強調(diào)培養(yǎng)人們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4]4“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4]2把做到孝悌看成是實現(xiàn)仁的基本要求?!额伿霞矣枴分兄v,“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2]19“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2]21認為兄弟是一母所生,外表不同,而氣息相通的人。父母去世后,兄弟之間應(yīng)當相互照顧,要如同形體與它的影子、聲音與它的回聲一樣親密;互相愛護先輩所給予的軀體,互相珍惜從父母那里分得的血氣,不是兄弟的話,誰會這樣相互愛憐呢?《曾國藩家書·致諸弟》也曾在治家之道中談到:第一貴兄弟和睦;第二貴體孝道;第三要實行勤儉二字?;诩彝惱淼摹靶ⅰ薄般狈从吵黾彝ソ逃腥诵缘牧忌埔幻?因為慈愛和孝順,便能有父慈與子孝,因為寬容和互敬,便能有“兄友”與“弟恭”。

中國古代家風建設(shè)中也非常重視教育子女處世之則。家訓中多處體現(xiàn)出處世應(yīng)遵循以人為善的原則,“然徒與人則我之善有限,故又貴取諸人以為善。人有善,則取以益我;我有善,則與以益人。連環(huán)相生,故善端無窮;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7]851-852。曾國藩認為單憑我之善意給予別人,這種善行太有限,因此貴在博取眾人的善意為善。他人有善,則拿過來得益于我;我有善,則給予他人來益人。連環(huán)相生,善意無窮,彼此通融,因此,善的源頭不枯竭。

在家能夠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會上自然能夠與人為善。由家庭中和睦的關(guān)系,推衍到社會關(guān)系的融洽,彰顯出家庭成員內(nèi)部孝悌人倫的建設(shè)對社會關(guān)系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風化”的道德教育方法

“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2]35。也就是說,要治理好家庭,主要不是靠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靠“風化”的潛移默化之功。這種道德教育方法強調(diào)自然的變化,是在尊重個人自由的基礎(chǔ)上促進人的精神的成長、發(fā)展和自我形成,達到自身的內(nèi)在認同,從而形成內(nèi)在推動力。

(一)“上行下效”,即強調(diào)長輩對晚輩的道德示范作用

朱熹曾說:“上行下效,捷于影響”[8]10就是說,上對下的影響,下對上的仿效,快于影之隨形、響之隨聲。在道德教化中,教化者即長輩的品德境界、言傳身教,比空洞的道德具有更好的激勵作用與示范效果。因此,良好的家風得以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家中長者、尊者的榜樣力量。一方面,古代家族長輩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因此,非常注重自身良好言行的榜樣力量。司馬光在《居家雜儀》中指出:“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9]宋代袁采指出,“且如己之立朝可稱,乃可誨人以立朝之方;己之臨政有效,乃可誨人以臨政之術(shù);己之才學為人所尊,乃可誨人以進修之要”[10]80-81。《袁氏世范》認為正己可以正人,要想勉勵別人做好事,勸阻別人做壞事,先要反觀一下自己,因為只有自己身正才是最強的說服力。李昌齡《樂善錄》云:“為父為師之道無他,惟嚴與正而已。”[11]63家長正身率下,公正不偏,才能使家人和睦融洽,家庭秩序井然。在家族中子女晚輩總是通過觀察長輩的行為及其結(jié)果進行學習,模仿并塑造自己的行為。因此,古代家風建設(shè)中非常重視家長、族長、宗正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家長以身作則、引領(lǐng)晚輩,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家族成員,不得因私有偏。另一方面,古代家族長輩通過歷史人物良好的典型事跡、格言警句及傳說故事對子孫進行曉諭勸勉。顏之推教育子孫時曾列舉了很多正反事例,讓他們在具體事例中或?qū)W習借鑒或吸取教訓或加深對家訓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實踐。例如,顏之推講大司馬王僧辯的母親魏夫人品性嚴謹方正,因此王僧辯才能成就功業(yè);而梁元帝時一個學生才學聰明,但從小被父親寵愛,管教失當,結(jié)果其成年后因粗暴傲慢、說話不檢點被周逖殺害。他通過這樣兩個正反事例強烈對比,強調(diào)父母的品行與教育方法對子女的影響。司馬光的《溫公家范》中記載漢代萬石君石奮“孝謹”舉世無比,他身體力行,其子孫效法,非常懂得孝道,萬石君一家聲名聞于郡國之間??傊凇稖毓曳丁分写罅渴占恕白郧涫恳灾疗シ颉钡募倚新∶赖牡湫褪论E,供子弟、家人學習并效法。

(二)“潛移暗化”,即人的思想道德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發(fā)生變化

顏之推講“吾家風教,素為整密”[2]3這種風教,就是通過風氣來教育,無疑這是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國古代強調(diào)通過各種手段及多種途徑進行“潛移暗化”的道德養(yǎng)成。中國古代家庭道德教育除了通過家規(guī)、家訓以及家長的以身作則等方法之外,音樂也被作為一種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使民眾通過音樂的濡染完善自我,團結(jié)他人。上古的樂包括音樂、舞蹈和詩歌,而“德”是中國古代樂教的核心,《尚書·舜典》中提到舜帝命樂官夔作樂,其目的就是為了發(fā)揮“樂”的道德育人的作用。并且,樂教的教育者必須是“有道有德”之人,通過音樂、舞蹈的藝術(shù)形式培育品德高尚的理想繼承者。另外,孔子也非常重視樂教的道德教化功能,“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4]164??鬃又酝瞥纭渡亍贰段琛?,舍棄鄭聲,就是根據(jù)音樂是否具有道德意義,他追求音樂與道德融合,期望通過音樂的滲透提升個體的道德水平。

中國古代家風建設(shè)認識到道德養(yǎng)成的潛在隱秘性及長期性,因此,注重家庭整體環(huán)境對于子女成長的影響,“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絲,是之謂矣”[2]85。司馬光在《家范》中提出:“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楚,不能不楚言也?!盵12]34人的操守德行往往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受到熏漬陶染,后自然相似。個體道德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依賴于家庭環(huán)境文化的長期滲透與影響以及家庭長期的文化積淀。

三、中國古代家風建設(shè)之當代啟示

家庭是社會個體成長的重要場所,是完成社會化的搖籃,更是最先進行道德習得與塑造的場所,因此,家風建設(shè)可以使家庭成員個體道德得以提升。河北省婦聯(lián)曾經(jīng)圍繞家庭倫理道德問題發(fā)起了一個“百戶家庭倫理道德”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只有10%的家庭倫理道德意識強,既能做到重視家庭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又能做到允許家庭成員的個性發(fā)展。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在道德判斷和價值定向方面,父母與子女的相關(guān)性是0.55,而教師與學生的相關(guān)性僅為0.03”[13]100。所以,在道德教化方面,家庭教育有著無可替代的獨特優(yōu)勢,以家長為主體的家風建設(shè)尤為重要。中國古代家風建設(shè)中蘊含的豐富的道德教化內(nèi)容與方法,對于當今社會道德建設(shè)、社會規(guī)范重塑、社會環(huán)境凈化都具有較強的指導性與借鑒性,與河北省開展的“善行河北”道德實踐活動有著高度的契合性,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有效途徑。

(一)用重德教的傳統(tǒng)家風糾正當今“重智育,輕德育”之現(xiàn)象

當今社會面臨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價值多元化的現(xiàn)實。如今中國家庭中很多家長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的傾向,單一追求子女的學習成績,將好的學習成績看成是評價孩子好壞的重要標準。子女從小就在父母設(shè)定的“好成績——好大學——好工作——好家庭(好老婆)——擁有成功”的邏輯人生和功利主義教育觀中耳濡目染,無形中將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地位作為人生成功的標志。家長為了子女實現(xiàn)其所謂“成功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將主要的精力都用于讓子女考各種等級證書、報各種特長班及補習班、先修班等。這種功利主義的傾向直接導致中國教育領(lǐng)域存在的“幼兒園小學化”“小學中學化”等急功近利的現(xiàn)象,直接導致兒童時期道德教化的缺失,成人之后或步入社會之后各種道德問題凸顯。

中國古人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更重要的是給人提供一種安身立命的精神品質(zhì),構(gòu)建心中的精神家園。因此,古代家風建設(shè)非常注重道德教化,我們應(yīng)該借鑒古代豐富的德教資源進行當代家庭道德教育。古人認識到要讓子女成才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光明偉岸的道德人格:孝敬父母、友于兄弟、與人為善、正直做人、清廉為官、誠信待人等等。如明代高攀龍《高氏家訓》認為人生于天地之間,第一義是只思量做得一個好人,其余的事都沒什么要緊。如何才能做個“好人”,作者教育子女要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并且從多方面較為全面地闡述了做人之道。古人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對子女道德修養(yǎng)的全面培養(yǎng)的做法,確實值得今天只注重子女考試分數(shù)、而忽略道德教化的家長們借鑒。

(二)用風化的道德教育方法糾正單純的道德灌輸現(xiàn)象

道德教化是一個特殊而復雜的過程,因為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特殊個體,他不會機械地接受道德原則,這就要求教育者把社會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轉(zhuǎn)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因此,單向灌輸不能作為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以及道德的教學方法。中國古代道德教化強調(diào)風化的教育方法,即通過家長的以身示范以及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將良好的家庭倫理轉(zhuǎn)化為家庭成員個體的內(nèi)在品德。

德性從來不是外在的強加,孔子也講具有“仁”的德性的行為是自覺的主動的。因此,他指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4]74。認為實現(xiàn)仁依靠本人的決定和努力,這是每個人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們應(yīng)自覺地去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規(guī)范。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4]24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具備仁的品德的話,又如何能去實行禮呢?通過“仁”的德性修養(yǎng),把“禮”這種外在的約制轉(zhuǎn)化為一種內(nèi)在的、自覺的道德規(guī)范。不管是小學生背誦的《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還是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課程,不應(yīng)只是停留在道德知識的灌輸,而是應(yīng)該側(cè)重于將這種道德知識轉(zhuǎn)化為道德意愿或道德行動。

道德知識轉(zhuǎn)化為道德意愿的過程,其實就是將道德標準與規(guī)范等由外在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過程。在這個轉(zhuǎn)化過程中,最為根本的就達致道德主體自身的認同,因為只有深化于心的思想觀念才能對人的行為真正起到指導性作用。道德主體的內(nèi)在認同一方面需要道德主體本身內(nèi)在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通過讀書與內(nèi)省等途徑加深對道德規(guī)范的理解,修身養(yǎng)德;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風化的教育方法對道德主體長期滲透,即通過家長的“不言之教”實現(xiàn)道德主體對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個體的道德發(fā)生在兒童時期,兒童往往沒有區(qū)分善惡的能力,他們總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的結(jié)果而習得新的反應(yīng),即兒童以模仿或替代的學習方式開始他們的道德化進程。家庭成員朝夕相處,成年人的言行必然成為兒童最為直接的模仿對象。人在年少時,志識未定,如若一善言入耳,終身不忘。同樣,如若一邪言入耳,亦時時動念,家長不良的語言或道德行為也會產(chǎn)生極大的消極影響。例如,家長對子女進行道德規(guī)范方面的教育,而后自身的行為與之背離,子女更加關(guān)注的是家長的行為,而這種道德規(guī)范方面的教育也不會得到子女的內(nèi)在認同,更不會指導其自身的行為,真正指導子女行為的反而是家長的言行不一。因此,不良的家長行為和家庭環(huán)境的長期熏陶與滲透,也會潛移默化地對子女形成內(nèi)在認同從而指導其自身的行動。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如家長示范學校、家長課堂等方式增加家長自身教育知識,使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確的道德教育方法,給子女提供一個更好的道德教育的家庭環(huán)境。

除此之外,我國古代家風建設(shè)中關(guān)于“富貴與道德的關(guān)系”的思想,“人之孝行,貴于誠篤”的思想對于我們解決當今社會的家庭養(yǎng)老及老人的精神慰藉問題等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值得我們更為深入地研究與學習??傊?,我國古代家風建設(shè)過程中給我們現(xiàn)代人留下了豐富的資源,不管是在家風建設(shè)的內(nèi)容資源上,還是在途徑方法上都給今人以深刻地啟迪,對于我國當前進行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開展家庭美德教育,也具有深遠地意義。

[1]顏之推.顏氏家訓譯注[M].吳玉琦,王秀霞,注譯.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2]顏之推.顏氏家訓[M]. 檀作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3]鄭紅峰.中華家訓大全·庭訓格言[M].吉林:吉林出版集團,2011.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朱明勛.中國古代家訓經(jīng)典導讀[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6]陳戍國.四書五經(jīng)·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1991.

[7]程林.曾國藩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陳宏謀.五種遺規(guī)[M].浙江書局,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刻本.

[10]夏家善.袁氏世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11]程鈞,葛玲.中國家教古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12]夏家善.溫公家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13]關(guān)穎.社會學視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盧春艷】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Ancient Family Traditions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HAO Ya-fei1,LI Zi-ye2

(1.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2.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Teaching, Hebei Institute of Finance, Baoding, Hebei 071051, China)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family traditions,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oral requirements by encouraging family members in more learning to increase its memb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 and self-cultivation; Chinese ancient family traditions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thod “morals and manners” in moral education, and emphasizes on the example of their superiors and subtle influence, which internalized extrinsic moral ethics into moral identity of moral subject. In current,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traditions can excavate the ancient wealth of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can learn the ancient science of moral education, more need to use the resources and methods to solve today’s social problems, and actively implement its modern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play its greater social value.

ancient family traditions; moralization; morals and manners

2014-09-20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善行河北”背景下的家風建設(shè)問題研究》(HB14SH038);2014年河北省文化藝術(shù)科學科研項目《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長效發(fā)展問題研究》(HBWY2014-Y-A026)

郝亞飛(1978—),女,河北徐水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社會思想。

G719

A

1005-6378(2015)01-0076-05

10.3969/j.issn.1005-6378.2015.01.015

猜你喜歡
家風子女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勤勞節(jié)儉傳家風
農(nóng)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家風伴我成長
幽默好家風(二)
家風
丽水市| 滦平县| 宣威市| 九龙县| 中牟县| 福州市| 仙居县| 贺州市| 蚌埠市| 和平区| 郧西县| 广东省| 西充县| 深州市| 台山市| 遂川县| 沾益县| 扎囊县| 资源县| 郑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长岛县| 盱眙县| 图木舒克市| 兴海县| 高陵县| 东兴市| 驻马店市| 长治市| 上犹县| 石柱| 伊春市| 陆良县| 木兰县| 安顺市| 民和| 绍兴县| 牟定县| 八宿县| 武胜县|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