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視閾下的道德教育探析

2015-03-18 05:46:33顏娟娟華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5年7期
關鍵詞:中道倫理思想亞里士多德

顏娟娟(華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視閾下的道德教育探析

顏娟娟
(華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出現(xiàn)的道德信仰危機和道德教育的不足成效頗令人擔憂。通過借鑒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德性倫理思想的理性基礎、中道原則、幸福目標和友愛特征四個方面的理念精髓,思考當前道德教育如何合理運用理性德性關注人的真正需要和欲望,如何掌握道德教育情境適度地進行德性教化,如何正確詮釋幸福的定義及其善德的實現(xiàn),如何在當今人心冷漠、互相猜忌的社會中尋求真正的信任友愛。對這四個方面問題的探究是當前道德教育任務的關鍵,也為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道德教育

當前,中國已逐步融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由此帶來的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也逐漸走向了多元復雜化。同時,市場經(jīng)濟優(yōu)勝劣汰的基本規(guī)律又導致現(xiàn)代人一切“向錢看”,金錢 至上,以至于將道德這一原則拋到九霄云外,變?yōu)榭捎锌蔁o的身外之物。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甚至懷疑、批判和否定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人們原先賴以安身立命的生命地質(zhì)層突然發(fā)生了斷裂、坍塌,生命存在處于無根基的懸浮、空虛狀態(tài),岌岌可危。靈魂無所安頓,精神無所慰藉,行動無所標準,未來無可預期,人們陷于形而上學的絕望”[1]P117。高兆明老師認為,“道德信仰危機指的是人們對既有道德信仰體系的懷疑、動搖乃至這種信仰體系缺失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既有信仰體系的懷疑、動搖乃至拋棄,一是新信仰體系尚未確立”[1]P105?!霸谶@一社會轉(zhuǎn)型所帶來的暫時的精神真空帶里,勢必導致信仰的懷疑、迷失,或信仰的庸俗化?!盵2]P61失去了傳統(tǒng)道德的約束根基和價值理念的支撐,整個社會必然陷入一種精神荒漠困境,倫理規(guī)范也成為一紙空文。而當前道德教育的成效也日況愈下,其中學校道德教育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曾經(jīng)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zhì)力量只能用物質(zhì)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zhì)力量。”[4]因此,我們需要運用理論的武器來培養(yǎng)人們卓越的道德品質(zhì)。亞里士多德所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倫理學巨著,是德性倫理思想研究的奠基之作,其理念精髓具有基礎性和普適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價值,能為我們當前的學校道德教育提供強有力的現(xiàn)實啟示。

一 道德教育與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的理性基礎

(一)理性——德性的基礎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的靈魂可劃分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

其一,亞里士多德肯定了人的本性在于理性。理性是人所獨有的,是人獲得和實現(xiàn)卓越品質(zhì)的根本條件。理性部分是非理性部分的指導。他還認為,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之處,在于人是一種有理性的動物,人具有動物所不具有的理性,人是有道德的而動物沒有道德。因此,盡管理性不是人的全部特性,但它卻是人性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人不可或缺的部分。亞里士多德還指出“人們所由德成善者出于三端,這三端為出生所察的天賦,日后養(yǎng)成的習慣,及其內(nèi)在的理性”[5]P384。假若這三端出現(xiàn)不和諧,那么理性就無法發(fā)揮有效作用。所以應該按照理性來行為,把理性作為行為的準則。

其二,亞里士多德強調(diào)非理性部分中情感和欲望的作用。亞里士多德將道德分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靈魂分為植物靈魂、動物靈魂和人的靈魂三類,其中人的靈魂即理性靈魂。道德德性恰恰是針對人的動物靈魂,理智德性才是針對人的理性靈魂。人們靈魂中非理性部分的一切情欲在孩提時代就顯示出來,而理性部分的辯解、思想等須等到長成后日漸發(fā)展。只有當靈魂中的情欲部分與理性部分和諧統(tǒng)一了才是合乎自然的。而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人若沒有理性的指導,欲望就會為所欲為,做出錯誤的道德選擇,成為了情感和欲望的奴隸。人只有合理地運用自己的理性、欲望和情感,

由此,理性是德性的基礎,是擁有德性所必須具備的條件,理性是人實現(xiàn)自身內(nèi)在和諧和表現(xiàn)自身優(yōu)秀價值的獨特卓越品性,顯示了人與他物的區(qū)別,正是由于這一獨特的卓越品性——理性的運用,人踐行德性,實現(xiàn)其作為人的道德境界與完整人格。[7]P105

(二)道德教育堅持理性指導,關注人的需要和欲望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解,一方面,他肯定人的本性在于理性,因此進行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也必須是培養(yǎng)人以理性節(jié)制情欲。另一方面,只有當靈魂中的情欲部分與理性部分和諧了才是理性的,因此進行道德教育并不僅僅只是進行理智德性教育,還應注重道德德性的教育。面對欲望和理性,如果一味地純理性教導,而不充分不考慮人的需要和欲望,那么這樣一種純理性的道德教育將是蒼白無力的。因此,道德教育首先應該關注行為或情感方面的道德培養(yǎng),即道德德性的培養(yǎng)。同時,還應注重對人的理智德性教育。所以,道德教育的出發(fā)點應該在理性德性指導下更多地關注人的需要和欲望,培養(yǎng)公民最重要的美德和理性。

二 道德教育與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的中道原則

(一)中道——德性的原則

中道是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學的核心概念和價值追求,是判斷善惡和衡量德性的準則。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必須發(fā)揮自己的本質(zhì)屬性或功能才能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而人的本性在于理性,只有遵循理性生活的人才是優(yōu)秀的人,反之,則不合于理性。德性是一種品質(zhì),“如果德性也同自然一樣,比任何技藝都更準確、更好,那么德性就必定是以求取適度為目的的”[8]P46。由此可知,德性是以選取中間為目的的,是一種適度。而人的意志始終面臨三種精神狀態(tài):過度、不及和中間。前兩者皆屬于惡,只有處于兩個極端之間的第三種狀態(tài)——中道,才是德性,才是值得稱贊的。當然,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中道”是一種因人而異的適度要求或狀態(tài),是一種相對的中道,不等于簡單的中間或者一個數(shù)學上的平均數(shù),即“在適當?shù)臅r間、適當?shù)膱龊?、對于適當?shù)娜?、出于適當?shù)脑?、以適當?shù)姆绞礁惺苓@些感情,就既是適度的又是最好的”[8]P47。

(二)道德教育堅持中道原則,掌握具體情境

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則,并不是一種具體的原則和規(guī)范,而是一個為人們擁有德性的指向路標。因此,亞里士多德建議我們要做到“兩惡相權(quán)取其輕”,要避開與中道對立較大的極端,明確危害的程度大小,善于在兩者之間取其輕。其次,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只有掌握了知識,擁有知識儲備和分析思辨能力,才能更好地達到中道。同時,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惕,特別是容易使我們松懈的快樂的因素。因為我們往往在體驗快樂的同時變得越來越失去公正。因此,進行道德教育把中道作為道德準則,在理性指導下,根據(jù)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對象不斷實踐,最終根據(jù)中道原則在具體的道德情境中實現(xiàn)德性。

三 道德教育與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的幸福目標

(一)幸福——德性的目標

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的理論前提是人性論,認為人的本性在于理性。同時,人的理性的發(fā)揮必須符合中道,從而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其目標又是什么?亞里士多德認為對于人來說幸福就是最終目的,就是至善。至善本身就是目的,它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成為手段,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9]P29在《尼各馬可倫理學》開篇中,他就點明了人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他說“每種技藝與研究,同樣地,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的。所以有人就說,所有事物都以善為目的”[8]P3。

亞里士多德將至善認定為是幸福,“就其名稱來說,大多數(shù)人有一致意見。無論是一般大眾,還是那些出眾的人,都會說是幸福,并且會把它理解為生活得好或做得好”[8]P9。因而,亞里士多德認為善的功能就體現(xiàn)在生活得好或做得好。無論人們把幸福定義為什么對他們來說都是意味著一種美好的生活狀態(tài)。亞里士多德又對善進行分類,“善的事物已被分為三類:一些被稱為外在的善,另外的被稱為靈魂的善和身體的善。在這三類善事物中,我們說,靈魂的善是最恰當意義上的、最真實的善”[8]P21。對于幸福而言,這三種善是缺一不可的。但現(xiàn)代人往往把財富、單純的快樂、榮譽視為幸福。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幸福就是人的各種功能都得到了全面的發(fā)揮,達到了優(yōu)秀、卓越(arete德性)的狀態(tài)。[7]P106在此基礎之上,亞里士多德認為現(xiàn)實中許多富豪終日為財富奔波,其欲望無窮盡,若把幸福歸為財富,當財富與“善行”相沖突時,“善行”就變成一場作秀。將單純的快樂看做是幸福,若快樂沒有理性的指導,那終將不過是低級無味的快樂。將榮譽當做是幸福,可榮譽還要依賴其他人的意見,并非內(nèi)在的自足感,而幸福則強調(diào)本身是自足的。

(二)道德教育正確實踐幸福,實現(xiàn)善德

眾所周知,當代社會賦予個人以極大的寬容,個人自由擁有很大的空間。但這也導致了社會整體的困境,即人人寧可相信自己的理性和判斷,無視他人觀點、看法,對于是非、善惡、美丑等基本價值判斷標準、道德判斷標準的認識模糊不清,對于應該成為怎樣的人失去了明確的目標,甚至嚴重歪曲了幸福的含義,過分追求財富、榮譽、物欲這些外在浮夸的事物,讓人陷入物欲橫流的漩渦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優(yōu)良的善德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善德的實現(xiàn),也就是善德的極致”[8]P55。亞里士多德的這種實踐幸福觀對現(xiàn)代社會中出現(xiàn)的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利己主義等思潮,對當今道德失落的現(xiàn)實起著一定的匡正作用。同時指明了人活著的目的是為了幸福,通過人主觀的努力創(chuàng)造,在社會中盡其所能發(fā)揮最大的合乎德性的功能,從而實現(xiàn)幸福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所以,道德教育應重視現(xiàn)實生活實踐,要在實踐行動中不斷完善德性。

四 道德教育與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友愛特征

(一)友愛——德性的必要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八卷開篇,亞里士多德寫到,“友愛是一種德性或包含一種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東西之一。因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沒有人愿意過沒有朋友的生活”[8]P227。眾所皆知,任何年齡層次的人,包括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無論是幸福還是不幸的人都需要朋友來相互關心扶持幫助,從而共同分享甘甜、共度難關。而且友愛本是人的天性,動物間尚且懂得“虎毒不食子”,人類更是如此,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感情都是出于天性,割舍不斷的。

亞里士多德將友愛分為三類:善的友愛、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其中,朋友間的友愛的確能帶來快樂和愉悅且能提供某種好處,但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這兩種友愛方式并不是因朋友自身的品質(zhì)結(jié)成的,這是很脆弱的,無法持久長存。反之,建立友愛的基礎必須是彼此間的真正相互信任,不受到挑撥離間的影響,這種善的友愛才是堅不可摧,持之以恒的。因此,亞里士多德說,“友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高貴)的。我們稱贊那些愛朋友的人,認為廣交朋友是高尚(高貴)的事。我們還認為,朋友也就是好人”[8]P229。友愛是德性與幸福的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因為,其他外在的善似乎只是我們過一種幸福的生活的單純的手段,幸福的生活似乎只是作為手段而需要那些外在的善。而友愛則本身就是我們的幸福所自然地要作為目的而包含在內(nèi)的共同生活與感情”[10]P266??傊?,友愛是關乎幸福的。

(二)道德教育打破冷漠與懷疑,重塑信任友愛

當今社會,道德失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下降。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危機現(xiàn)象越來越多,或許太過熱情會被認為是居心叵測;熱心幫助可能被誤解成為冤大頭,這導致人們不敢輕易出手相助,信任感逐漸減弱,冷漠與猜忌日漸成為人們交往的習慣。

而亞里士多德相信,人本質(zhì)上是社會或政治動物,一切人都處于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個人的繁榮和所有人的繁榮都是連在一起的。德性是人們交往的一種精神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除了物質(zhì)交換的需要,還需要共同的情感體驗,彼此的同情、幫助支持和信任關懷。因此,“他的德性品質(zhì)保證他在實現(xiàn)的生活境遇中,理性地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組織、個人與國家的平等的權(quán)利與義務關系”[11]P55。從這個程度上講,德性實質(zhì)上是人與他人和社會相聯(lián)系的紐帶,是人際和諧的功能?!熬S持個人整體性的善是德性的基本特性,人類社會正是依靠德性維系了歷史傳統(tǒng),德性的整體性貫穿于整個人類社會之中,它把人建立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三維坐標系統(tǒng)之中,使人的生活、人類社會聯(lián)系成一個連續(xù)的整體。”[12]P41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是后天的培養(yǎng)所獲得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道德教育使得德性潛移默化地變成內(nèi)心特有的自我意識和行為習慣,從而具備社會需求的良好的品質(zhì)和品格,社會與他人也會真誠地接納他。

終上所述,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指出了人是具有理性的,具有追求德性和實現(xiàn)德性的能力。同時,人會根據(jù)他所需要以及想要達到的目的而進行適度地道德選擇判斷,即遵從中道原則,選擇具體合適的情境。而“德性”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完成的,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友愛就起著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因為友愛是人的德性培養(yǎng)的社會必要屬性,是關乎著幸福的。亞里士多德致力于德性的研究,希望人們能夠通過德性的教化養(yǎng)成有德性的行為,并使德性趨于完善。因此,道德教育在當代全球化背景下顯得更加任重道遠,通過道德教育中德性的教化來實現(xiàn)“善德的極致”。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的理性基礎、中道原則、幸福目標和友愛特征四個理念精髓,為當前的道德教育工作指明了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塑造人們合乎德性的理想人格和正確的幸福觀,激勵人們通過后天的實踐教化實現(xiàn)德性完善,推動人際和諧、社會穩(wěn)定風氣的養(yǎng)成,從而使我們不斷摒棄人性消極和丑惡的一面,努力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這既是人性的內(nèi)在本質(zhì)要求,也是適應當代社會環(huán)境的必然趨勢。

[1]高兆明,李萍.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倫理秩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高兆明.論社會轉(zhuǎn)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機[J].浙江社會科學, 2001,(l).

[3]黃明理.社會主義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第7卷) [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7]楊豹.理性、中道與幸?!接憗喞锸慷嗟碌牡赖逻x擇理論[J].倫理學研究,2007,(5).

[8]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9]顧園園.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D].浙江財經(jīng)學院碩士論文,2009.

[10]廖申白.亞里士多德友愛論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金生茲.德性與教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

[12]李蘭芬,王國銀.德性倫理:人類的自我關懷[J].哲學動態(tài), 2005,(12).

(責任編校:王晚霞)

B12

A

1673-2219(2015)07-0086-03

2015-05-10

顏娟娟(1985-),女,福建晉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因此,人通過理性認識到事物的本質(zhì),獲得關于實踐的理解,并且控制著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選擇善的生活?!懊恳环N東西所特有的,對于那種東西就自然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此,對于人,符合于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和最愉快的,因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東西更加是人?!盵6]P328

猜你喜歡
中道倫理思想亞里士多德
禪活
醒獅國學(2019年12期)2019-02-24 06:54:47
靜淡
醒獅國學(2019年11期)2019-02-24 06:54:37
觀茶
醒獅國學(2019年10期)2019-02-24 06:54:26
人生棒喝
醒獅國學(2018年4期)2018-08-04 08:54:20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以儒為本與因時之變:顏之推的家庭社會倫理思想論
哲學評論(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兩方對特殊教育人文關懷的倫理思想
學習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
馬克思倫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歐茨小說《大瀑布》中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探究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3
宁强县| 冀州市| 巴彦淖尔市| 从化市| 闸北区| 张家界市| 揭东县| 上高县| 盈江县| 六安市| 聂荣县| 琼中| 砀山县| 宁化县| 姚安县| 青铜峡市| 神池县| 乡宁县| 东城区| 陇西县| 蓬溪县| 田林县| 邵阳市| 新沂市| 平凉市| 河南省| 环江| 广昌县| 天峻县| 凤阳县| 聂拉木县| 丹江口市| 霍林郭勒市| 华坪县| 宝鸡市| 阜城县| 呼和浩特市| 黄梅县| 鱼台县| 通城县| 彰武县|